前幾天晚上包場看了《The Legend of 1900》,翻譯成中文,有個非常詩意的名字——《海上鋼琴師》。
這是部20年前的老電影,如今4K修復版重新上映,和之前重映的《千與千尋》一樣,都是主打懷舊牌,順便再賺一筆的節奏。
《肖申克的救贖》海報
其次是《天堂電影院》,義大利國寶級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時空三部曲」開山力作,我認為成就最高,當時就看懂了。不過是1988年的老電影,估計很多人沒聽說過,強烈安利,這樣的電影再過100年看也還是經典中的經典。
第三是《霸王別姬》,這是我所看過的中國電影的最高峰,也刷新了我對導演水平標準差極限的認知:一個41歲就能拍出《霸王別姬》這種神作的人,居然活到60多歲,反而只能拍出《道士下山》、《妖貓傳》這種爛片,也是活久見~
第四,就是「時空三部曲」第二部——《海上鋼琴師》。
「時空三部曲」第三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背景放在二戰時的西西里島,當時我覺得敘事不夠宏大,不夠人生,不夠哲學,評價不高,現在30多歲重看,才慢慢發現也是精品,同樣強烈安利。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報
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導演很多,從希區柯克、伯格曼到史匹柏、卡梅隆,不一而足,但只靠一兩部電影,就足以在我心中稱「神」的,就兩位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和瑟吉歐·萊昂內。
論電影,繪畫,雕塑,建築,奢侈品、美景、美食、美女……這些人間最美好的事物,義大利說我第二,很少有人敢說我第一
背景知識介紹到這,下面言歸正傳。
《海上鋼琴師》的故事很簡單,1900年,一艘名叫「維吉尼亞號」的遠洋客輪上,一個棄嬰被一個船工發現並收養下來,取名「1900」,誰知這孩子天賦異稟,無師自通,彈得一手好鋼琴,長大後成了頭等艙樂隊鋼琴手,電影講述了他在船上遇到的各種人事。
1900一出生就生活在船上,從沒上過陸地,他的好友,小號手馬克斯則一直鼓勵他下船追逐新生活。
因為就靠他這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鋼琴手藝(電影虛構了爵士樂大師傑利·羅爾·莫頓上船挑戰1900鎩羽而歸的情節,是全片高潮),必會廣受追捧,名利地位接踵而來,然後買棟房子,娶個妻子,生幾個孩子,過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
傑利·羅爾·莫頓與1900的海上鋼琴對決
但如果永遠留在船上,孤獨終老,那就太悲哀了……
幾經思想鬥爭,最後1900還是決定下船。
然而當他走上維吉尼亞號的舷梯,看著眼前一望無際的曼哈頓鋼筋水泥森林,突然停了下來,並最終放棄登陸。
1900在舷梯上站了許久,最後還是沒下船
後來他告訴馬克斯,當時他放棄登陸的原因,就是選擇困難症。
打一出生,他就不需要做選擇——他沒機會選這個玩具還是那個玩具,上這所學校還是那所學校,念這個專業還是那個專業,做這份工作還是那份工作……
正是因為身邊沒有那麼多「雜音」幹擾,使他能全神貫注自己最擅長也最喜歡的事情——彈鋼琴。
對他來說,彈琴不為名利,只是喜歡——自己喜歡彈,身邊人也喜歡聽他彈。
船上會給你提供衣服、餐食和睡覺的地方,那就夠了——哪怕衣食住行這些生活瑣事,他都不需要自己做選擇,船方都安排好了。
1900還說,打一出生,他所理解的生活,就是有始有終的。
每一個航次都有既定行程,會按時起航,按時到港,然後換一批新乘客,周而復始。
鋼琴的曲子同樣有始有終,一段樂曲結束,掌聲響起,再開始另一段,不可能有一段能一直彈奏下去,永遠看不到頭的樂曲。
而鋼琴總共就88個琴鍵,彈琴才成為一種可能。如果琴鍵無限多,就根本不知道怎麼彈了。
所以,當他站在舷梯,看著一望無際的曼哈頓的時候,瘮得慌。
這座城市森林有數不盡的高樓大廈,數不盡的道路,馬路上有數不盡的汽車,數不盡的行人,貨架上有數不盡的商品,根本看不到這座城市的盡頭……
高樓林立的曼哈頓,讓1900不知何去何從
那麼多道路,我應該選哪條走?那麼多房子,我應該選哪個住?那麼多女人,我應該選哪個結婚?
對不起,從一出生,生活就沒有教給我這種選擇的本領!
回到船上,有段時間,1900顯得很頹,整天把自己關在船艙,茶不思飯不想,過了段時間,才恢復正常。
在我看來,這段時間,他內心所經受的折磨,像極了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的經歷。
《聖經》記載,耶穌「出道」之前,三次受魔鬼試探。
第一次是耶穌禁食40天後,飢腸轆轆,魔鬼就用食物引誘他。
魔鬼拿食物誘惑耶穌,耶穌回答「人活著不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說一切話。」
第二次是魔鬼慫恿耶穌從房頂跳下去,說你的上帝會託著你,放心你死不掉,實際上是在用僭越的權力誘惑他。
第三次則是直接把世界上所有的土地人民和榮華富貴呈現給耶穌看,用最極致的物慾,誘惑他背離上帝,從了自己。
耶穌內心當然也掙扎過,但最後還是義正言辭地回絕:哪來的野孩子,死一邊去~
這三個試探,本質上都是引誘耶穌和這個世界妥協,追求世上的各種東西。
1900也同樣有人心的軟弱。
馬克斯給他描繪的上岸後的美好圖景,他會一點不心動?
更別說,做夢也想站在陸地上聆聽「大海的聲音」。
因為有個乘客曾對他描繪自己第一次看到大海時的景象,那是他見過的最美麗的東西,當他第一次聽到大海的聲音,就像被閃電擊中了,那種大而強的呼喊一刻不停,好像在訴說生命如此廣闊。
然而1900卻不明白什麼是「大海的聲音」。
打一出生,他就和大海融為一體,所以他無法感受到作為陸生生物的人類,第一次走到陸地盡頭,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時,內心所產生的強烈震撼。
曹孟德說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景象,1900真不懂。
為了能聽到「大海的聲音」,他必須回到陸地上。
這同樣是一種欲望。
然而,當這種強烈的欲望和即將面對的選擇困難症混雜在一起時,他幾經掙扎,最終還是選擇放棄欲望,放棄自由。
儘管外人看來,這意味著他一生都會被關在這艘船上,這艘船就是監獄,限制了他一生的自由,但對1900來說,這才是他最認可的生活方式,他甘願為此付出相應的對價。
當一個人擁有數不盡的選擇權時,他既獲得了擁抱自由的快感,也同時陷入了迷茫恐懼的深淵,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該選哪個,更害怕自己當下的錯誤選擇,會給未來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和痛苦。
現代社會,每個人表面上看都擁有無限選擇權,但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小時候跟著父母師長的意志做選擇,長大了跟著上司、同事、社會和媒體輿論的意志做選擇。
別人說金融賺錢你就學金融,別人說阿里上市有肉吃你也跟著去打新,別人說《王者榮耀》好玩你就跟著玩,別人說《樂隊的夏天》現在最熱你也去追……選了半天,都是人云亦云,根本沒有自由意志。
所謂自由,只是一種自我蒙蔽的假象。
就拿最簡單的就業方向和興趣愛好的關係來說,我總說,找工作首先要找自己感興趣的,這樣才會產生工作樂趣和成就感,才可能長期堅持下去,並最終獲得比較大的事業成就,財富的不期而至,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但太多年輕人說:我壓根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
因為從小到大,自己面對的選擇太多,很多興趣愛好在萌芽階段就放棄了,最終一無所成。
選擇機會太多,乍一看,人會變得無限自由,無限快樂,然而絕大多數普通人,對自身和世界的認知都非常有限,徹底放飛自我的結果,很可能是被欲望反噬,變得浮躁短視,急功近利,這個也想要,那個也不願放棄,卻又不願等待和付出。
結果一路上兜兜轉轉,不斷撿芝麻丟西瓜,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人生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由,最終一無所成。
吳軍老師在《見識》一書中提出:選擇越少越幸福。
在矽谷,印度裔人口佔6%,但印度裔CEO卻佔33%,遠遠大於中國人及其他種族的比例,這是為什麼呢?
吳軍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印度人缺乏選擇的狀態,以及不選擇而產生的幸福和成就感,幫助他們的精英在公司裡取得最大的成功。
絕大部分印度精英到美國後沒有退路,只能死心塌地在新國家經營好自己的工作。
但中國人心思比較活,選擇多,總想著走捷徑,三級跳,於是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很難安安心心在一家公司、一個領域專注太長時間。
背後的原因是中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這些年越做越大,急需大量海龜人才,願意開出雙倍薪水從矽谷挖人,所以很多華人在矽谷的思路不再是踏實工作,不斷晉升,而是想著如何巧妙地用自己在美國和大公司的經歷包裝自己,過幾年成功把自己賣個更高的價錢。
但任何一個領域,想做到頂尖,做到極致,都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積累,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笑到最後,可這恰恰是浮躁的中國人,當下最欠缺的。
再比如,今天很多老闆吐槽職場95後太嬌貴,不能批評不能罵,話說重了,落下一句「你不尊重人」,立馬甩臉走人。但70後、80後則可以隨便批評。
有人說時代變了,不能再用老思路管理現在的年輕人了。沒那麼玄乎,其實是因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車貸等著還,受再多窩囊氣也不敢輕易裸辭,一家老小的生計全壓身上,沒得選。
而95後年輕人,大多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不行就月光,再不行就刷卡透支甚至裸條現金貸,實在不行,還能啃老不是?
選擇多,退路多,脾氣自然大了。
但年輕人也有人到中年的一天,受不了批評沉不住氣,抗挫能力差,無法長期專注學習,提升自己,長此以往,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再比如,印度人在婚姻上也沒多大選擇權,因為印度種姓制度還很強大,哪怕婆羅門精英到了美國,受全套西化教育,面對婚姻問題時,往往還是只能門當戶對,聽父母之命。
然而民調顯示,在美國的印度人,不僅離婚率是各族裔中最低的,而且對婚姻的滿意程度和整體幸福感也遠超全美平均水平!
說到底,選擇多了,也就意味著機會成本非常高,難免對眼前已經擁有的不那麼珍惜,沒那麼用心,工作如此,婚姻亦是。
這個對象不合適,那就換嘛,幹嘛委屈自己?直到換到一個能和我完全匹配的不就行了?
但現實世界從來不完美,哪有理想中的完美對象呢?
結果我們把太多精力花在不斷選擇和自我推翻,而不是用心長期經營,幸福感怎麼會高呢?
真正的自由,是雖然擁有眾多選擇權,卻既不盲從外部社會潮流,也不跟隨內心欲望驅使,而是有勇氣無視機會成本,做出放棄的選擇!
無限選擇,也就意味著無限痛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自律者,才有真自由。
站在曠野上,耶穌明明可以輕鬆接受魔鬼的條件,坐享榮華富貴,卻甘願放棄世間的一切,走向為人類贖罪的苦路和死路。
站在舷梯上,1900明明可以下船享受世人的掌聲和富足的生活,卻甘願放棄陸地上的一切,回到「囚籠」中,哪怕和船一起走向死亡,也在所不惜。
明明可以活下去,卻甘願為了信仰選擇死亡,這才是最高層次的自由!
面對誘惑,明明可以做,卻選擇不做,這才是最高層次的自由!
打著為所有人爭取自由的旗號,卻做著無底線妨礙他人自由的事?
拜託,請不要玷汙「自由」的「光輝羽毛」。
仔細想想,這個道理,用在今天HK廢青身上,是不是同樣適用?
對於整天忙忙碌碌,被海量的欲望和信息所裹挾前行的現代人來說,這才是《海上鋼琴師》帶來的最大啟發。
小到晚上吃什麼,大到買房買車,消費主義帶來了太多選擇,所有商家都使盡渾身解數讓你相信:你需要我,選我就對了!
哪怕走進便利店買瓶飲料,打開冰櫃,天呢!幾十種花花綠綠的飲料擺在面前,看起來每個都很好喝的樣子,怎麼選?
對此,我們無所適從,以至於為了避免做出錯誤選擇,每天不得不把太多時間精力,投入到海量信息的檢索、發掘和真偽甄別上。
選擇困難症,到底怎麼破?
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直接降低物慾,斷舍離,沒有需求,自然不用選擇,煩惱痛苦就少了很多。
比如不買車,就不會有選車困難症;不買房,就不會有選房困難症;孩子就近入學,就不會有選學區困難症;只買優衣庫單色百搭衫,就不會有選衣服困難症……
然而我們不是生活在桃花源,絕大多數人,壓根做不到。
退而求其次,就是找到可信賴的人或組織,根據你的需求,替你篩選商品信息,既降低了你花在選擇上的時間精力,也降低了你做出錯誤選擇的可能性。
比如Costco超市,每個品類都只有極少的幾個選擇。
像牙膏,沃爾瑪要上架幾十款,給消費者充分選擇的自由,但Costco就上4款——不就是往牙齒上塗點氟嘛,哪兒那麼多花花腸子?
像微波爐,Costco就上架3款——低檔、中檔、高檔各一款,根據預算買對應那款就對了。
再比如每年中國要出版20多萬本新書,90%以上都是舊瓶裝新酒,濫竽充數,不值一看,但每本書都把自己包裝成「必讀不可,錯過悔一生」的樣子,怎麼才能避免把時間花在不值得讀的書上呢?
所以就需要有專業、公正、值得信賴的人,替你選書,甚至直接幫你把書裡的觀點歸納整理出來,嚼碎了餵給你吃,你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幅提高。
再比如理財知識紛繁複雜,理財產品層出不窮,普通人壓根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充分學習,仔細甄別,怎麼辦?
就在最近,我們給荔枝匯會員發送了第一期精心準備的理財月報。
這就像一個貼身的私人理財秘書,定期幫你這個「總裁」整理一份報刊,讓你每月只花1小時,就能快速又全面地掌握理財市場關鍵信息,還能實時跟進市場變化,不會遺漏重大投資機會。
先簡單瀏覽下月報,其中有興趣的板塊,可以再點擊相關連結,深入了解。有看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隨時通過微信、QQ私聊班班。
國民總時間是有限的,如今各種商家的爭奪越發激烈,用戶時間也越發稀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學習理財和理財本身並不是一件能帶來樂趣的事。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既要職場打拼,又要照顧家庭,還要抽時間自我充電,學習高精尖的金融知識,以期提高投資收益,真是太南了
所以這兩年,我一直給荔枝匯服務團隊傳遞一個核心理念:
我們提供的理財服務,不是要儘可能多爭奪會員寶貴的時間,而是讓會員花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獲得儘可能關鍵且重要的理財知識和信息,並以一種終生伴隨式的形態,在會員遇到理財困惑,需要我們服務的關鍵時刻,及時現身,指點迷津,平時則儘量隱身,不要過多打擾會員的工作和生活。
不好意思,上面這段真不是刻意廣告,只是寫著寫著覺得這也是個很好的案例
總之,人性天然喜歡做加法而非減法——錢越多也好、房子越多越好,車子越多越好,食物品種越多越好,老婆越多越好,知識越多越好,經濟增長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貪得無厭,慾壑難填。
選擇無限,但生命有限。
1900告訴我們,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此外所有,皆為虛妄,就讓它隨風去吧~
只有學會做減法,才能在短暫且必死的一生中,活得更幸福,更自由。
範瑋琪在《最重要的決定》中唱道——
你還是有一堆毛病改不掉
拗起來 氣得仙女都跳腳
可是人生完美的事太少
我們不能什麼都想要
我願意打破對未知的恐懼
就算流淚也能放晴 將心比心
因為幸福 沒有捷徑 只有經營
每次力嫂對我實施家暴,想到「用心經營」往往比「重新選擇」更能讓人幸福,我也就忍了
PS:不像歷史地理政治話題都是實打實的,這種高度抽象的哲學話題很難寫得好看,我已經盡力寫得接地氣,如果喜歡,請隨手點個右下角的「在看」,讓我知道,你懂我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屬於《力哥理財》微信公眾號(lglicai),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及二次修改。
轉載或合作請聯繫dukep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