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藝術家?」怎麼可能

2020-12-19 騰訊網

當代戲劇導演中,有些人愛用所謂「素人」演員。何謂「素人」演員?「素人」演員有什麼用?

從我看過或者了解的作品中看,「素人」演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完全沒有舞臺表演經驗,也沒有受過任何表演方面專業訓練的外行人。這一類或可稱為狹義的素人演員。還有一類是沒有受過戲劇表演專業訓練,但是多少接受過其他藝術門類表演訓練的人,比如舞蹈演員、雜技演員。這一類或可稱為廣義的素人演員。

《帶電的火花》

當代戲劇導演邀請這些素人演員上臺,大體有兩種目的。一是請他們講述親身經歷,通過親歷性凸顯真實性,強化衝擊力。比如以跨文化戲劇作品而蜚聲歐洲劇壇的新加坡導演王景生,在2001年找了柬埔寨倖存的75歲舊時代宮廷老藝人恩·泰(EmTheay),讓她一邊舞蹈,一邊向觀眾講述自己在紅色高棉時期死裡逃生的經歷。作品的題目為《連續體:殺戮場之外(TheContinuum:BeyondtheKillingFields)》。

這部作品在多個維度絲絲入扣地迎合了歐洲主流意識形態和審美傾向,親歷者的出場和近乎紀實的手段,精準地衝擊了歐洲觀眾的神經,因此上演後轟動一時。但是讓受害者當眾反覆重歷那不堪回首的慘痛往事,也引發了一些道德批評。儘管如此,王景生把這部作品在世界各地演了十來年,最後做成了一個柬埔寨傳統舞蹈工作坊。

使用素人演員的另一個目的,則是踐行並向觀眾展示當代藝術的一個熱門口號——「人人都是藝術家」。用法國戲劇藝術家傑羅姆·貝爾(JéromeBel)的話說,在如今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裡,人人也應該在舞臺上平等。他使用素人演員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至少是往這個方向努力。貝爾原是編舞出身,有一天忽然覺得所有的動作都不再足以表達意義,於是閉門讀書兩年,之後決定轉向當代戲劇,並很快因使用素人演員而聲名鵲起。

傑羅姆·貝爾在作品中使用的素人演員,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他2004年邀請一位普通的芭蕾舞女演員維羅尼可·多瓦諾在空空如也的舞臺上講述自己的藝術生涯,且聊且舞,作為告別舞臺的儀式。這部以女演員的名字命名的舞臺作品令觀眾動容。這也是他最歡迎的一部作品。他還曾經做過一個街頭裝置作品,請了很多人在一個巨大的旋轉圓臺上走圈圈,從一道門出來,又從另一道門進去,以表達時間的循環往復、無始無終。演員中有幾位顯然是有經驗的雜耍演員,從高臺階上縱身落下,再從下面的蹦床上彈起。這些專業演員的高難動作,極大地提高了作品的可看性。

他的另一部名作《精彩得繼續啊》(TheShowMustGoOn),就沒有這樣的看點了。這部作品演了很多年,邀請的演員都是徹底的素人。但是我看演出錄像時,卻分明感到現場觀眾的尷尬。舞臺上實際一無可看,既然人人都是藝術家,臺上人所做的事情,臺下人一樣能做,那觀眾為什麼還要到劇院來呢?貝爾本人也意識到這些尷尬,於是索性趁法國和泰國聯合搞藝術節的機會,邀請泰國孔劇舞者皮切特·克隆衝上臺對談,做了一部作品名為「PichetKlunchonandMyself」,借泰國藝術家之口把這尷尬的問題說出來,給自己創造一個機會,解釋自己這套先鋒藝術的思路。這讓我忽然感到Bel的率真和可愛。

可愛歸可愛,當代藝術的尷尬卻依然存在。作為當代藝術家的戲劇導演,試圖在舞臺上通過素人演員展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平等」理念,然而如此建構出來的平等,實際上是一種膚淺的表象。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藝術家經過多年的嚴格訓練,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展示能力,不論這展示的工具是身體、畫筆、樂器或是其他。我們不會因為教育普及了,就喊出「人人都是數學家」的口號,也不會因為科技進步了,買個高倍望遠鏡看看月亮甚至更遠的地方已經稀鬆平常,就認為「人人都是天體物理學家」。同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對於「人人」中的大多數,充其量也只是在他們自娛自樂時的鼓勵。

那麼,素人演員百無一用嗎?我看了國內同樣專注於素人演員的李建軍導演的幾齣戲,又覺得似乎也不完全如此。看李建軍導演的戲,我時常想到傑羅姆·貝爾。他們兩人都試圖尋找普通人與舞臺的那種隱秘關係,在形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我又明顯感覺到二者在什麼地方有著明顯的不同。想來想去,或許是李建軍的作品——我碰巧看過的幾部——總是透出一種溫暖。《美好的一天》裡,每一位講述者平靜地講述自己所遭遇的困境,最終又都以各自的方式走出了各自的困境,仿佛齊刷刷地穿過洞穴,面前一片豁然開朗。《大眾力學》裡的講述者各自懷著對戲劇的夢想遭遇了戲劇。表演者演出的戲劇片段都與其講述的經歷多少相關,不同年齡的講述者成為一個個坐標點,在舞臺上連出一條曲線,時間之河就這樣汩汩流動起來,牽動人的思緒。

《帶電的火花》受疫情限制,採取了線上演出的方式,卻也因此打破了形式的藩籬,有了出人意料的新意。一是講述者由眾人換成了一人,二是講述過程中插入了許多影像片段。非專業的講述者緊張地訴說自己家裡的各種不順利。不標準的普通話、生澀的聲線、質樸的手繪地圖、歪七扭八的土豆、乾癟的玉米和破磚頭,搭配得天衣無縫,營造出一個粗糲的生活世界。老馬家的老老少少,不論是破磚頭代替的爺爺、枯玉米代表的奶奶,還是貼在鏽土豆枯玉米上的姑姑舅舅的照片,抑或在鏡頭裡出現的叔叔舅媽,沒有一個不是灰頭土臉。這家的生活蒙著一層灰,罩著一層霧,也許從來就沒有明亮過。可是導演的鏡頭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憐憫,也沒有刻意的控訴,就這麼平視著這個灰頭土臉的家庭。我不知怎的就從這種平視中看到一種尊重,也從這尊重中感到一種溫暖。一如之前的兩部作品,導演在戲外,溫暖卻在戲中。

李建軍導演所用的素人,全都屬於狹義。他把自己的戲劇稱作「凡人」戲劇,比素人更貼切,他的作品讓人感到平凡世界中的暖意。也許我感到李建軍與傑羅姆·貝爾的不同,就在於此,後者的素人演員,總讓我覺得不過是導演的工具,也許尷尬正源於此。

文/黃覺 編輯/於靜 攝影/塔蘇

內容來自北青藝評

相關焦點

  • 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通識日曆178個在當代藝術領域,有一句話爭議不小,而且流傳甚廣,那就是德國藝術家博伊斯(Joseph Beuys)說的「人人都是藝術家」。
  • 「人人都是藝術家」?不過是對「素人」的安慰
    使用素人演員的另一個目的,則是踐行並向觀眾展示當代藝術的一個熱門口號——「人人都是藝術家」。用法國戲劇藝術家傑羅姆·貝爾(Jérome Bel)的話說,在如今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裡,人人也應該在舞臺上平等。他使用素人演員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至少是往這個方向努力。
  • 杜尚: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大眾化
    講西方如何了不得、對極了,或說西方一塌糊塗、瞎胡鬧,都不是實情,不太負責任,也不誠實"。陳丹青言猶未盡,兩年多以後又說:"我吃驚的是他會全盤地否定杜尚以後的西方當代藝術"。"我總覺得這些話應該對西方去說而不是對國內同行說"。陳丹青好像認定了:徐冰是故作姿態。
  • 文藝周刊導讀|人人都是藝術家
    【視點】  想像不設限,人人都是藝術家  什麼是藝術?有人說,藝術是達文西筆下《蒙娜麗莎》的微笑,是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是馬三立拋出的「包袱」。此外,還有用鑷子夾出來的「英語角」和「學習園地」,透過窗簾看到的「教學樓」和「操場」,這個視頻裡不少鏡頭都讓觀眾大聲驚呼,嘆為觀止。  很多人很好奇,這位手工達人是怎麼練成的?投身手工創作的契機,還要從餘弦小時候說起。
  • 朋友圈颳起「新海誠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已經到來
    朋友圈颳起的這場「新海誠風」,通過圖像技術賦予了每一個人藝術創作的能力,濾鏡的渲染功能,讓每一個使用它的人體驗作為藝術家的快感,同時也激發了公眾創作的熱情,翻出手機中留存的照片,去渲染去體驗。與其說你是驚訝於強大的濾鏡功能,不如說你是被超乎你想像的改變的力量所震撼——生活原來如此藝術。
  • 撒米拼貼: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
    撒米拼貼: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今天,我們談談拼貼文化「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的話題。玩手帳拼貼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撒米,撒米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手帳拼貼平臺,很多人都是從美術史或者藝術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的,所以這次我們換個角度,從我們日常生活的審美來談一談。首先「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廣義上說藝術家並不都是要求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而是藝術家都是有創造力的,並且把這種創造力豐富到自己生活中去,因此每個人都是具備創造和創新能力的。
  • 裝置藝術家華成:人人都愛裝置藝術
    裝置藝術在如今藝術潮流中比較吸引人,突破了傳統藝術架上概念,融入了場景空間觀眾參與度,對專業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事情,對觀眾來說接觸藝術融入其中的現場體驗感帶來很好的參與感。,觀眾也能看見自己,這是一件跟環境、觀眾、建築和空間都能發生關係的作品,裝置在城市空間之中呈現出來的效果非常好。
  • 這些藝術家可能都是外星人?
    Arteam courtesy the artists 最經典大地藝術「螺旋形防波堤」 曾經被淹沒了30年 藝術家Robert Smithson在1970年 猶他州的大鹽湖邊 一個荒涼沙灘上
  • 藝術家們都是怎麼玩蛋的?
    並且「挑剔」的藝術家們紛紛在其中尋找到了自己最愛的一種形式,肆意「加料」,「烹調」到了剛好可口的程度。在今天的推送中,我們總結了藝術家喜歡玩的三種「蛋」,歡迎挑選你最愛的口味。但因為對食物(以及其他日常用品)頗有興致,而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的,可能也只有瑞典公共藝術大師Claes Oldenburg了。在這位藝術家的不少作品中,都出現了蛋這一元素。比如他曾設計出放置在陶瓷碟子上,並覆著金屬蓋子的立體帆布「煎蛋」以及煎蛋形狀的雕塑。
  • 屏南雙溪:藝術扶貧殘疾人 人人都是藝術家
    東南網7月23日訊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記者 吳鵬)近年來,屏南縣創新農村工作思路,全力實施「黨委政府+藝術家+古村落+村民+網際網路」模式,不僅讓繪畫農村公益教學項目的意義限於古村落保護,而且上升為一種藝術扶貧、精準扶貧。
  • 愛養成3男生藝術家結局怎麼達成 達成條件詳解_18183愛養成3專區
    18183首頁 愛養成3 愛養成3男生藝術家結局怎麼達成 達成條件詳解 愛養成3男生藝術家結局怎麼達成 達成條件詳解 來源:網絡
  • 人人都是賽博格的未來,性別有沒有可能真的會消失?
    人人都是「賽博格」的未來,性別會消失嗎?「賽博格」這個概念一開始跟時尚沒有半毛錢關係,是兩個非常不懂時尚的航天學工程師想出來的。但是很可惜到了第三部,又會告訴他,再真實的外在都可能是一個荒漠,也許他永遠都不走不出這樣一個母體的困境。他也許昭示的是一種未來,如果我們有一天,真正進入了這樣一個虛擬實境的世界。我們的意識以及它的認同方式超越了身體的感知,那麼請問你的本體在哪裡?
  • 人人視頻怎麼投屏,常見問題匯總
    ,韓劇泰劇日劇內容可以收看,更新都比較快,特別是美劇電一直都追不完,是我們看劇的風向標,是天朝少女等女性必備的手機APP之一。,手機可以操作電視進度和選集,或者手機返回去看其他視頻,新聞,打遊戲之類的,都不會影響電視繼續播放。
  • 假如人人都說行話 我們可能都是「生活在樹上的人」
    網友調侃細讀「進京途中正在核酸檢測」這句話,你就會發現有一個專業詞彙「核酸檢測」,什麼是核酸檢測可能疫情之前知道的人並不多,但是現在大家基本都有一個概念。從醫學意義上來說,「核酸檢測」就是一種行話,從業人員才有深入了解,普通大眾首次聽到這個詞可能真是一頭霧水。
  • 藝術家就應該有藝術家的樣子
    我們看電視劇裡的藝術家,但凡後者都表現得衣冠禽獸,而前者往往故作陽春白雪卻顯得落魄頹態。影視作品通過這種誇張的手法將藝術家塑造為兩種極端以求突出藝術家的獨特形象。這種手法的大量應用不免讓大眾將藝術家形象與隨性、不羈,甚至離經叛道、虛偽骯髒對應起來,最終形成一種刻板印象。然而真正的藝術家並不如此。對於後者我們不應稱其為藝術家,他們全然是藝術騙子。
  • 【OLE小報】丨iG不敵RNG 粉絲:人人都笑edg人人都是edg
    【iG不敵RNG 粉絲:人人都笑edg人人都是edg】今日iG對陣RNG被讓一追二,最終戰敗,賽後粉絲評論:1.ad如果是puff 龍早打完了2.你們是五個路人在打rank嗎?幹點啥都要猶猶豫豫?8.我喜歡的是那個一往無前敢打敢衝各種奇蹟團的IG,不是現在這個領先5k像劣勢猶猶豫豫指揮有嚴重問題的ig,幾場了,真的累了9.這麼肥的ad打我看的想死10.人人都笑edg人人都是edg【FPX官宣:與Prince解除合約 將回歸LCK】FPX更博:經過與選手本人反覆溝通,在充分了解和尊重選手本人意願的基礎上,FPX
  • 人人字幕組的鐵窗下,人人都應當懺悔
    而靠盜版發家的網際網路企業,卻用盜版來制裁侵犯了他們利益的小團夥,這其中就包括人人字幕組。        有人說這是壞時代, 我們都被資本坑了,所以我們有權利反抗,而屢屢做受害者的字幕組更是成為了反抗的代表。有人說字幕組是普羅米修斯,給我們帶來了火種;有人說字幕組是冉阿讓,給七個孩子和一個姐姐偷麵包餬口。在我看來,字幕組不過是個賊。
  • 人人心裡都住著一個不可能的人 暖文
    因為蘇先生從哪個方面看都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而兩個人除了一些工作上的交集之外,很少有其他的聯繫。有時候,莎莎會想,其實蘇先生現在應該很討厭自己吧,因為莎莎一直表現出來的,都是對蘇先生的假裝不滿意和不在乎,而蘇先生,也從最初的熱情變成了後來的淡漠。莎莎的理智永遠比行動更佔上風,所以莎莎從來不允許自己在這段感情裡面去當卑微的一方。
  • 《原神》人人都是食神成就怎麼做 人人都是食神成就完成方法介紹
    導 讀 在原神中有許許多多的成就可以完成,那麼成就人人都是食神該如何完成?
  • 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最新演講:怒批「有的人,怎麼噁心怎麼畫」
    2017年2月12日晚,「美林的世界·韓美林八十大展」閉幕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歷時54天的「韓美林全球巡展」第二站落幕。大家都知道物理時代、原子時代都過去了,現在是大數據時代,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時髦一點地說就是比特時代。我任職的學校是清華大學,老教授現在也得學習了,從前的許多東西已經用不上了。我們藝術更要前進,更要往前走。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