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北京,乍暖還寒。
3月8日下午,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不斷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徵、中國氣派、雲南特色的精品電視劇,雲南省委宣傳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了電視劇《鍛刀》的研討會。
評「鍛刀」精神,談家國情懷。研討會上,來自國內的頂尖級影視專家暢所欲言,用了四個多小時,從藝術創作、思想內涵、現實意義等方面對電視劇《鍛刀》進行了熱烈討論和深刻剖析。大家認為,《鍛刀》的成功,體現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完美統一,「在抗日戰爭『雷劇』、『神劇』鋪天蓋地的今天,製作了一部『良心劇』」。同時也彌補了民族抗戰這一空白,開創了抗日戰爭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新高度,對於當前抗戰劇創作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雲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紅蘋,昭通市委副書記、市長郭大進,出品製作單位雲南文投集團董事長陶國相,雲南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主任許秋芳,雲南省委宣傳部文藝創作中心副主任李裔群,昭陽區委副書記、區長陶毅,昭通市政府辦公室主任郭曉東,昭通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大慶,昭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志出席了研討會,劇本原創代表夏天敏、沈洋、楊莉參加了研討會。
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民族報、雲南日報、雲南廣播電視臺、雲南網、昭通日報、昭通電視臺、新浪、中國視協手機報等多家媒體關注了研討會。現將專家點評提煉整理刊發,以饗廣大讀者。
丹珠昂奔(國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鍛刀》是一部史實性電視劇,這個史實反映雲南人民的抗戰故事。該劇情節精彩,人物鮮活,個性鮮明,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價值。一是中國的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中國的各個地方,各個少數民族,都為抗戰的勝利出過力,甚至做出過巨大的犧牲。抗戰,共同打造並形成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該劇的確也給這個命題以最好最有力的嘗試和詮釋。
第二點難能可貴的是在矛盾關係的處理上。1937年前這個階段,是中國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比如說劇中矛盾的設計,敵我矛盾,國共矛盾,四一二大屠殺,五次反圍剿,國共兩黨都是帶著歷史沉重的包袱上戰場的。我感覺這部作品在這個方面把握的非常好,既有國民黨的,也有我們黨的一些實踐工作。總而言之,這部戲通過藝術形象,對父母親情、友情的關懷,對邪惡的憎恨,都是最本真的,也是我們對審美的需求。
一個建議就是,雖然這部電視劇你們下了很大的工夫,但還是有一些不足。比如地域文化風格和行為的表現,到底是怎麼樣,這是一個難題。民族文化風格的表現,怎麼表現,稍微處置不當,就會出現同質化。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做好做足相關的「功課」。
趙化勇(中國視協主席):《鍛刀》這部戲是傳播正能量的正劇,這部戲具有相當的藝術魅力,價值觀是正確的,好看,吸引人。 看了這部戲之後,第一個是震撼,裡面大大小小描寫了好多場戰爭,令人震撼。這部劇故事感人,江小刀和蕭以恆之間,有奪妻之恨,江小刀認為江美蘭就是他老婆,而蕭以恆和江美蘭是夫妻,他們之間有誤解。但一旦碰到民族大義的時候,什麼矛盾都放下去了。那麼多場戰鬥包括矛盾場面,都一個一個地解決了,電視劇確實拍得好。
這部戲之所以好看,央視八套播了以後,一套又重播。應該說這部戲的覆蓋面非常大,受眾面非常廣,傳播也非常好。這麼多年來,有許多反映雲南的影視作品,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雲南創作影視作品,為什麼有這麼多雲南作家創作的雲南作品,這種現象挺值得研究。
我想大概源於以下三個條件:第一,雲南是一個影視作品或者文藝作品創作的富礦,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內容很多,非常值得寫;第二,雲南的影視作家能夠守得住本土,同時又吸引了很多外地的藝術家到雲南來創作,才出現了很多以雲南為創作題材的作品,這也說明雲南這個地方具有感召力;第三,得益於地方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就像這個《鍛刀》,如果昭通市委、市政府不給予支持和幫助,也能拍,但是不一定那麼順利。一個作品的好壞,需要分析種種原因,找出規律,可能更有利於今後的創作,因為這部戲已經播出了,進行大範圍修改不可能,主要是今後在創作這類型作品時候,如何吸取這次的經驗教訓,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總而言之,這部戲本子寫的好,導演導的好,演員演的好,劇中人物都很成功,個性鮮明。所以說好的編劇、好的導演再加上演員認真的演戲,就能出好作品。感謝劇組的主創人員為全國電視觀眾拿出這部好戲,我們也期待著雲南的文藝隊伍,在省委宣傳部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更吸引人的優秀作品!
李準(中國文聯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首先,我覺得《鍛刀》是一部有特點有影響的,值得關注、總結、探討的電視劇。該劇在挖掘地域和民族歷史文化優秀傳統上有自己的特色。所有的主人公,故事的主要經歷都是從昭通出發。從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的角度來說,《鍛刀》中的抗日創造了新的紀錄,提出了新鮮的經驗。
其次,這部電視劇有很深刻的內涵,劇中的江小刀、蕭以恆等英雄人物塑造的很成功。作品把弘揚維護中華民族尊嚴作為最高的歷史標識,以生與死都要對的起祖宗和子孫作為人生的終極追求,用這樣一個核心理念,把個人的生命體驗、家族敘事和國家民族的宏大局勢完全融為一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的終極信仰。我覺得這才是一個中華民族家國為一體的英雄敘事,它打通了歷史和現實的內在邏輯,唱響了愛國主義。
當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不能完美無缺,《鍛刀》同樣也有瑕疵。比如劇中在臺兒莊所進入的地下黨組織,沒有一個很系統的建設。但是鋪設的這些線路很好,如果臺詞能夠鋪墊的更合理一些,那無疑會更好。
仲呈祥(中國文聯評論家協會主席):首先要對雲南省委宣傳部,電視劇主創以及拍攝單位,能夠堅定不移的從地方創作資源出發,拿出《鍛刀》這部作品,講述雲南故事、中國故事表示高度的評價和讚譽。如果每個地方都能夠非常自覺地弘揚地方文化優勢,那麼我們電視劇不就百花齊放了嗎,那種雷同化創作傾向不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了嗎?
因此說,舉行這樣的研討會,第一位的是要總結有普遍意義的創作經驗,而不在於收視率怎麼樣,收視率是要講的,但是它不是第一位的東西。習近平主席再三強調,文藝不要當市場的奴隸,不能迷失了歷史方向。我覺得優秀的電視劇就是要彰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彰顯中華美學風格,要給人民力量。
第二,我覺得這部片子,寫出了以江小刀為代表的一群人,在戰爭的洗禮當中,在烽火考驗當中,走向共產黨,獻身於革命的精神軌跡和心路歷程。像《鍛刀》這樣的作品,還前進在一條中國特色健康的發展道路上,顯得非常難能可貴。不像當下電影市場上搶了票房的心花怒放,這些已經背離了中國電影的優良傳統。電視劇同樣如此。我們一定要繼承好中華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行進在中國電視劇創作的優秀傳統基礎上。所以我認為,《鍛刀》這種以寫人,特別是塑造英雄形象,把他們放在重要的歷史環境裡面去的作品,鍛造出具有典型價值的藝術傾向,就是這部戲的價值所在。
第三,這個創作集體拿出這樣的作品,代表了雲南的水平,也可以說代表了抗戰題材電視劇裡面的較高水平。這個時候尤其更要注意,要堅定自己的文化信念、文化理想。同時也要儲備更多的歷史知識,認真學習歷史,感悟歷史,走進歷史,然後才能夠準確的塑造好人物形象。考察一部優秀的作品,一要看藝術性,二要看思想性,三要看它的價值導向。當然,電視劇也需要有觀賞性。但是不講藝術性的觀賞性,恰恰就是打鬥,就是床上戲。因此,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走向文藝創作的高度,特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具備一定的定力才行,否則就不可能攀登到藝術的高峰。
張德祥(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主任):最近這些年來,電視劇創作出現了胡編亂造、架空歷史的不良風氣,從央視播出的這些數據和觀眾的反映,《鍛刀》的成功對當前電視劇出現浮躁傾向,無疑是一個提振。不看這部劇,我還真不知道滇軍到了抗日的最前線,這個抗戰劇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抗戰歷史知識,作品的題材意義和它的價值都是可圈可點。
這個戲通過江家寨、蕭家寨這些寨子裡走出來的小人物命運,折射表達了一個大的抗戰歷史過程。這些小人物能夠從比較原始的山寨裡走出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戰士,血灑戰場,他們認清了大義在哪裡,這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覺醒。所以我想用三句話來概括這個劇——雲南子弟,民族精神,國家情懷。應該說雲南是一個民族歷史題材豐富的地方,這些年來給央視貢獻了好多部非常有影響的作品,我覺得這個富礦還要繼續開採下去。
曾慶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首先要對製作這部作品的雲南朋友表示敬意,在當下藝術事業和文化產業處在一個空前劇烈的震動時期,你們還在憑著良心創作這樣一部正經的講述抗日英雄故事的優秀電視劇作品,這真的十分難得。這幾年我覺得一股惡意的金融資本撕裂了中國的文化藝術產業。電視劇作品的人物無非就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地痞流氓。作品裡面的故事呢,無非就是爭權邀寵,聚眾鬥毆。你們不改初心,為人民創作,寫人民生活,為人民樹碑立傳,創作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真的非常了不起。
第二向你們致敬的是《鍛刀》拍攝時,正是遭遇肆無忌憚損毀電視劇的時候,從手撕鬼子,到褲襠藏雷無奇不有,不亂七八糟不好賣。這樣的雷劇打著觀眾娛樂的旗號傷害抗日人民,消費了最不應該消費的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歷史文化。在這樣醜態百出的環境下,你們不放棄以抗戰軍民創新,創造人們喜聞樂見的抗戰爭題材作品,這個非常了不起!
對這個電視劇我說四點感受,一個是《鍛刀》的英雄敘事,電視劇沒有把英雄神化,而是把他們在軍隊的建設和成長中,在與日寇的拼殺中,在和國民黨特派員莊峰行為的鬥爭中,塑造成為有血有肉不完美的人,最終經過磨練把這些人鍛造成了「鋼刀」式的英雄。另外一個就是《鍛刀》的家族敘事,作品通過家族的命運,來折射社會的風雲變幻,用社會的歷史風雲變幻來鑄造家庭歷史命運的變遷,這是很好的敘事。再一個就是《鍛刀》的傳奇敘事,通過不斷變化、不斷創新,賦予劇情奇和義的描寫,突出了主人公的出身之奇、環境之奇、婚姻之奇等等。還有一個就是《鍛刀》的強情節敘事。劇中故事情節超越了簡單的以想像求奇,以細節來求真,追求一種對藝術的想像力,自由分享的有利的支撐,在張弛有度的節奏裡面,在強情節的更替之間,把人文命運變化很好的展示出來。
王偉國(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原副主任):電視劇《鍛刀》比較真實的表現了雲南人民、昭通人民表現出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作品中的江小刀間接參加了各個抗日歷史事件,這樣的敘事有什麼好處呢?第一使作品有一定的歷史廣度和深度,更加強化了作品的歷史針對性。作品的虛構人物,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特別是江小刀部隊被日軍殘酷殺害的327人,他憤怒立誓為戰友們報仇,於是總是衝鋒在前,充分體現他的愛國思想和燦爛美好的人性光輝。
還有一個就是,作品比較真實生動的寫好了江小刀的情感衝突,通過經歷與阿妹的情感糾葛,他逐步認識到一個真理,一個男人的心裡不應該完全是女人,還應該有別的。後來他自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有,江小刀與沈沛琴情感衝突中,讓他明白自己不僅僅要懂得愛,還要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等等,使得江小刀的愛情得到了升華。當然,這個劇也由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某些劇情的合理性上和剪輯方面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李洋(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副會長):這個電視劇我是這幾天補課看的,去年沒有同步看。在抗戰劇處於一個很混亂的環境下,雲南做了《鍛刀》這樣一個戲,取得了漂亮的成績,可喜可賀。
雲南的題材,其實這麼多年接觸下來,有很多跟抗戰有關的其實包括川軍在雲南,滇軍出邊等。但是在雲南味道的配置上,我覺得這個戲可能是故意的規避了一些雲南味道,對滇軍的歷史不了解,甚至不了解雲南不了解昭通的人,不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哪裡。從傳播角度上講,可能市場的反饋一般都說的比較模糊化。如果早早的瞄準央視的話,雲南味道可能會加重一些。滇軍確實有很多東西,很多話語,其實60軍的歷史非常精彩,這個劇可能是規避了,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
還有滇軍的特點,是多民族的構成,這個元素我好像沒有看到。從職業和專業角度來說,看《鍛刀》還有一些不解渴,或者還可以給的更好更細,因為他走的是一種人物一個情感劇,相對來說還比較粗線條一點,包括演員的把控,還是有一定的欠缺的。但是好在《鍛刀》是一種強大動作戲,彌補了很多文戲上的缺陷,而後獲得了很好的收視效果。雲南是多民族融合的一個地方,對於國家民族在危難時候的那種貢獻,我覺得這個戲的確是不可替代。
還有一個就是電視劇的地域感,一定要有交代,不要把觀眾想像成都是知道歷史的人,絕大多數不太清楚,所以一定要有清晰的標識,把人物故事非常好的拿捏住就更好了。非常期待更精彩的雲南題材的抗戰劇。
向雲駒(《中國藝術報》社長):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大歷史背景的小人物的抗戰,這個小人物抗戰實際上反映了整個雲南。他們的成長,他們的抗戰史,也代表了我們整個抗戰中少數民族抗戰的一個貢獻。這個戲的整個民族性,或者是說他的地域性,讓我們知道整個雲南抗戰,對全國抗戰的貢獻。所以我覺得在這個裡面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
另外我覺得這個劇,在情節的安排上非常豐富。這裡面有國共之間的矛盾,有村寨的恩怨,個人得情仇,民族的仇恨,很巧妙的交織和解構在一起,使整個作品顯得情節飽滿,情感飽滿。還有在人物的刻畫上,也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江小刀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抗戰的群體,比如劉公為的人生經歷情感經歷等等,這些形象是過去的電視劇少有的,應該是一個貢獻。
還有一條就是劇中的整個表演,演員還是比較整齊,不管是人物形象還是表演,都比較到位,特別是中間戰鬥場面拍的不錯,合情合理,也說明我們的表演團隊在中間付出了很大努力。
當然,電視劇還有一點小小的問題,比如線索之間有的地方斷的太緊,作為彝族同胞的江小刀的臺詞,也有「萌」的地方,沒有體現出雲南少數民族講漢話的那種感覺出來。
劉玉琴(《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說句實在話,這個電視劇還是挺吸引人的,每一個環節我都沒有忽略。近年來,抗戰題材的東西正在被人們以各種各樣的名義和形式來消費,但是這部片子還是很真誠,也很嚴謹,也很紮實的,在做一個良心製作,真誠製作。
這個片子在講述抗戰故事,視角和題材都很新穎別致的,有機地結合了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在抗戰中,雲南作為一個比較邊遠的省份,最初應該是一個大後方,但是後來成了最前線。那麼這個作品,就以雲南昭通的兩個寨子裡的恩怨為起點,來講述昭通子弟的抗戰,滇軍的抗戰,也折射了雲南和全國的這麼一種抗戰。寨子裡的私人恩怨和家族的恩怨,包括情感的糾葛,最後都融匯到國家的安危和民族大義上,這個主創的把握,價值取向的把握,我覺得還是十分到位的,也可感可信。
看完作品以後,我對雲南、對昭通還是多了一份了解,也多了一份敬意。在抗戰關係民族存亡的戰爭中,昭通人前赴後繼,共赴國難的精神是真實可感的。主創人員懷著對這段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挖掘當地的資源,弘揚抗戰精神,講述獨具特色的中國故事,我覺得他是為題材創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第二點凸顯了昭通子弟其實也是滇軍的拼搏精神和不怕死精神,折射了全民族統一所蘊含的巨大的民族力量。作品以60軍的抗戰為主線,正面描述國民黨的抗戰,創作人員又很智慧很巧妙的表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方向引領和代表歷史潮流的中流砥柱作用,這也是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有利於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觀念。
第三點小人物視角,多種情感交織,有情有義,有血有肉。在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故事中,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隨著這部劇的播出,昭通、滇軍我覺得會更加的廣為人知,可以進一步擴大雲南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因為有深刻的現實關照性。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戰爭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人更好的認識和平的珍貴,今天得世界仍然很不太平,這部劇也告訴我們要以史為鑑,讀懂和平的來之不易。
要說這個作品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有一些人物情節的行為和走向不是太嚴密,我覺得還可以再合理一點。
高小立(《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鍛刀》的主題,始終緊扣劇名,人物故事鋪陳比較自然,劇中的蕭以恆,包括陳皮、大虎等,他們和江小刀一樣,是抗日戰爭讓他們懂得了民族大義,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懷。該劇展現了雲南昭通的地域精神。
另外,就是這部劇的情感,我覺得非常飽滿。對比傳統抗日題材影視劇和近兩年抗日神劇,《鍛刀》可圈可點的亮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尊重歷史,該劇真實再現滇軍浴血奮戰的場景,不管地方軍與中央軍,還是中共地下組織,無論他們之間因為信仰與政治主張不同,還是各自的利益不同,但是面對日本鬼子時都是同仇敵愾,譜寫了盪氣迴腸的正義之歌。第二個亮點就是情感飽滿,以情塑造人物,使得劇中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作為戰爭題材劇,戰場上最難能可貴的應該是戰友情和兄弟情。這個劇裡面,我覺得除了愛情和友情之外,戰友情和兄弟情塑造的這些方面也令人感動。
說一點場面上的不足,就是有幾處我們這邊的抗日軍人,有時候是落單的人員,面對日軍包圍,拉響手榴彈,感覺日軍傻乎乎的圍上來了,等著挨炸。還有就是劇中的武器裝備和戰鬥場面,如果展現的再真實一點可能更好。
魏天順(《求是》雜誌社原副秘書長):看完《鍛刀》,我覺得第一個方面是,地理環境合理的運用,為江小刀提供了剛毅堅韌的性格特色,貫穿全局。這種性格特色的運用,從本劇開局就達到了一個高潮。另外就是民族性格得刻畫,彝族人性格豪放、善良。昭通地區特殊的地理生態,艱苦的生活環境,加以民族性格,三者交融,形成一個明顯的特點,具有特殊意義的區域文化,這種特殊的區域文化,最直接的就是英雄文化、英雄情結。
《鍛刀》有內涵,是一個富有正能量的抗日劇。整個電視劇當中,尤其是「昭通」元素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對昭通最好的宣傳。因此我建議,要做好發行工作和二次播出,這符合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其次就是做好昭通文化資源的開發,把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李星文(影視獨舌主編):電視劇《鍛刀》從題材方面填補了幾項空白,或者是在原有的一些題材和類型基礎上,有了一個新的拓展。這個劇是近幾年來可能出現不多的電視劇滇軍的一個新作。我覺得它跟以往的電視劇多少有點不同,以前的劇側重展現民族風情,民族主旋律地位,這個劇也有民族風情,但很快進入軍隊,進入戰爭,由雲南打到山東,打到武漢,一直到雲南起義。這個作品傳奇性比較強,同時又跟重大歷史節點嚴絲合縫的鉚在一起,沒有違背歷史事實。
陶國相(雲南文投集團董事長):雲南人在整個抗戰當中,做出了很多特殊的貢獻,特別是我們參加臺兒莊的很多後代,都希望有一部反映我們邊軍在戰場上的作品,我們本著這樣的目的,去書寫這段歷史,去創作這部電視劇。整個製作過程中,我們是非常用心用情的,這個作品我們花的錢很少,但是產生的效果不錯。總結電視劇《鍛刀》的幾個成功經驗:一是中央精神的準確指引以及雲南省領導的高度重視,我們文化企業要認真領會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和要求,積極籌劃,開拓進取,貫徹執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戰略。二是充分發揮雲南本土作家的優勢,深入挖掘雲南本土題材。該劇以滇軍血戰臺兒莊、武漢保衛戰、滇西抗戰、越南接受日本投降、海城起義和昆明起義6個雲南歷史片段為藍本進行故事創作;三是充分依託北京的人才資源。該劇影視劇本由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夏天敏工作室創作,著名編劇徐兵組織策劃、資深編劇王軍執筆,劇本歷時3 年,數易其稿,精心製作;四是充分利用北京的影視平臺和影視資金來共同打造,我們在北京成立雲文影業投資公司,確保各個環節溝通順暢,工作做到極致精準;五是該劇彌補了歷史空白。該劇全面展示了滇軍赴內地抗戰的歷史,還深挖了雲南民族醫藥的歷史,非常成功地植入了雲南白藥,電視劇的對白、臺詞中用了大量的雲南地方、地域名詞,是雲南歷史的真實再現。全劇對雲南的自然風光、人文情懷、民族團結等方面的宣傳達到了極佳的效果,是『雲南題材,雲南製造』裡程碑式的精品力作。」
上官儒燁(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部責任編輯):「《鍛刀》是我們去年播出的一個電視劇,單集收視率最高達到2.58%,最高單集收視份額達到11.45%,全劇平均最高收視率是2.18%。基本上我們央視8套裡收視率過1%有一批,過2%很少見,《鍛刀》收視率平均能破2%,這是我們去年播出的毋庸置疑的『劇王』。第一集播出時收視率是1.63%,到最後一集攀升至2.28%,最後10集都在2.2%左右,非常地穩定,說明該劇的收視黏性和忠誠度非常高。去年我們8套在全臺的15個開播頻道裡面,破天荒地成為第一名,其中有《鍛刀》的貢獻。」
● 2017雲南公考崗位表出爐,附疑問解答!
● 昭通佔比超25% 馬雲鄉村教師獎雲南49名教師申報!
來源/昭通日報 記者/劉建忠
編審|李仁安 校對|李曉溪 編輯|羅 益
@微昭通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