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中網
債臺高築的萬達體育(WSG.O)決定出售其五年前收購的鐵人三項業務,以回籠業務發展亟需的現金流。據外媒報導,此項交易如果達成,將為萬達體育帶來大約10億美元的收入。
這家體育公司去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其創始人為前中國首富王健林。受此消息刺激,萬達體育兩個交易日暴漲60%。
出售資產背後,是萬達體育業績下降、負債高企、減值風險突出的多方面壓力,公司的股價也在上市7個月左右接近腰斬,市值更是蒸發了王健林37和先掙1個億的目標。
從不斷買買買,但開始出售核心業務資產,王健林10億元的體育夢又該如何實現?
10億美元出售,賺了還是賠了?
外媒報導稱,萬達體育目前正在與一家顧問合作,且已與部分對鐵人三項業務感興趣的私募股權買家進行了磋商。知情人士稱,萬達體育希望通過出售該業務取得大約10億美元的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已有公司對收購鐵人三項業務表示出興趣。早在2019年9月,代表專業鐵人三項運動員團體的非營利實體Professional Triathletes Organization(PTO)首次提出過收購計劃,該機構認為槓桿率過高影響了萬達體育投資Ironman業務的能力。不過,彼時萬達體育及旗下的世界鐵人三項公司拒絕了這筆收購提案。
不過,PTO並未放棄。據媒體報導,稍早前的2月3日,PTO向萬達體育董事會提交了一封信,再次提議對收購鐵人三項業務一事進行討論,並稱考慮進行全現金交易。
2月18日,萬達體育表示,公司再次拒絕了PTO關於收購世界鐵人三項系列賽事業務的提案。「我們仔細閱讀了PTO含糊不清且有很多附加條件的收購方案,這和PTO前一個提案非常相似。鑑於PTO此次提案不夠清晰且缺乏細節,我們目前不會與PTO進入收購談判階段。」
據了解,萬達體育在2015年從私募股權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LLC(PEP)收購了世界鐵人三項公司全部股權,收購金額為6.5億美元。不過,觀點地產網報導稱,當初萬達體育收購時還需承擔PEP的部分債務,收購總價約9億美元。以此來看,萬達體育此次謀求10億美元出售雖然溢價不高,但也不算是虧本生意。
股價接近腰斬 盈利呈現波動
萬達體育是一家體育賽事營銷和活動推介商,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運營足球、冰雪、自行車、籃球、鐵人三項等二十多項體育運動,隸屬中國億萬富豪王健林的企業集團。2019年7月,萬達體育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價多次下調後定為每股ADS(美國存託股票)8美元,融資1.90億美元。
但該公司首日上市便跌破發行價,並持續走低,盤中股價一度低至2.45美元,相較發行價跌去近70%。截至2月19日美股收盤,萬達體育股價報4.35美元,相較發行價下跌近46%,最新市值約為5.95億美元,相較初始市值蒸發5.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億元。這背後則是市場對公司盈利、債務、商譽等方面的擔憂。
萬達體育成立於2015年,初期便大筆收購,目前形成了大眾型運動、觀眾性運動和DPSS(數字、生產、運動解決方案)三大核心業務,分別對應世界鐵人公司(WTC)、盈方體育(Infront)和萬達體育中國(Wanda Sports China),其中前兩家公司均是萬達體育收購而來。萬達體育曾還收購了馬競俱樂部20%的股權,但在2018年又出售了馬競俱樂部17%的股權。
瘋狂併購的萬達體育並未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雖然營收從2016年的9.43億美元持續增長至2018年的12.14億美元,但淨利潤卻呈現較大波動,同期分別為-0.31億美元、0.83億美元、0.56億美元。
2019年前三季度萬達體育營收為8.33億美元,同比下降達10%,虧損0.18億美元,同比由盈轉虧。公司表示,虧損是受到股票補償費用和其餘IPO相關的成本以及融資成本的影響。
大舉併購背後,萬達體育面臨高企負債,2017年資產負債率一度達到103%,資不抵債,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資產負債率才略下降至75%左右。
同時,在輕資產模式之下,萬達體育持續增長的商譽和無形資產也令人擔憂,二者合計金額從2017年的11.28億美元已增長至去年三季度末的13.85億美元,佔公司總資產的比重高達近65%,其中商譽佔比近達到43%,存在巨大的減值風險,這也是市場多次詬病之處。
在去年三季報交流會上,萬達體育財務長廖宏輝此前表示,萬達體育的重點仍然是減少債務,改善債務,並充分利用萬達體育的輕資產模型和強大的現金流產生能力。實際上,在過去的一兩年裡,王健林旗下的萬達集團因數千億的負債陷入輿論漩渦,並開啟了賣賣賣模式。
在萬達體育業績承壓、債務高企等情況下,出售鐵人三項業務也是其自身的一場自救。這將回籠現金流,改善公司財務結構,並為其他業務發展提供運營資金。
斷臂求生 體育夢如何圓?
王健林曾豪言:「萬達體育2020年淨利潤至少要做到10位數」。但如今看來,賣資產斷臂求生,意味著這個目標越來越遠。
若完成此次出售,萬達體育勢必也會承擔因此而造成的業績損失。鐵人三項屬於大眾型運動業務,這是其目前第一大核心收入來源。去年第三季報顯示,大眾型運動業務同比增長14%(佔總營收比44%)、觀賞型運動業務同比增長80%(佔總營收比26%),DPSS業同比減少62%(佔總營收比30%),公司整體營收同比仍增加8%,主要系賽事數量和付費運動員數量同比增加。
同時,萬達體育未來的核心業績將主要來自觀眾性業務和DPSS業務,前者主要系對知名競技體育賽事進行媒體版權和贊助招商業務進行售賣,這塊業務主要是盈方體育負責,該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體育營銷公司;DPSS業務則主要是對賽事提供信號製作、轉播、賽事運營、數字解決方案等服務,也主要由盈方體育負責,萬達體育中國的業務也集中與此。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以鐵人三項為代表的大眾性業務,觀眾性運動業務和DPSS業務往往更容易受到賽事周期性的影響,如去年第二季度這兩大業務營收分別同比大幅下降近50%、70%,主要受到上年同期有俄羅斯世界盃這樣的國際賽事的影響,這也將拖累萬達體育全年業績表現。
萬達體育預計,2019年營收在11億美元左右,同比最高下降10%;調整後EBITDA的中位數預計在1.83億美元左右,同比下降12%到15%,業績壓力越發凸顯。
從行業來看,全球體育行業市場規模仍有上升空間。普華永道預計,未來3-5年全球體育行業市場規模增長率約為6.4%,相較過去3-5年7.4%的增長率略有下降,其中歐洲和北美地區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亞洲、中東等地區存在強勁的增長潛力。
中國則是個繞不開的市場。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泛體育愛好者已達6億,2020年體育產業規模將超過3萬億,到2022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0%左右,而國內體育賽事市場規模也處於快速增長階段。
不過,目前萬達體育主要業務仍集中在海外,其2018年海外業務佔據了95%以上的營收,且主要歐洲和北美為主,相對飽和的市場,意味著增長空間受限。在國內市場,萬達體育則收購了體育賽事製作和信號傳輸公司永達天恆,去年9月萬達體育中國公司掌門人也出現人事變動,由深得王健林信任的萬達系高管高益民接任萌生去意的楊東。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體現了王健林想要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國市場的目的,這背後是更高的增長空間。但是如何協調好國內外業務的對接和落地,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是萬達體育依然饒不過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