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兒子去打預防針,他還不清楚他人生的第一個春天發生的這場劫難。」3月3日深夜,坐在開往武漢的綠皮火車上,《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總導演範士廣發了一條朋友圈,期盼「回來的時候還是春天,重新抱兒子稱體重,找大家吃火鍋!」3月31日,紀錄片團隊返程。範士廣曬出機票,始發站武漢,目的地上海虹橋。近一個月蹲守武漢「紅區」的驚心動魄,盡在不言中。
昨天,《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前四集《紅區》《相逢》《臉龐》《雷神山紀事》已全部播出。上午10時多,紀錄片線下分享會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行,參與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幾乎坐滿整個會場。
和生命賽跑
這群白衣天使,是紀錄片團隊蹲點拍攝中追隨的主角。此次在上海舉行的分享會,是雙方摘下口罩後的首次線下見面。「有種很親的感覺,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範士廣對記者說。近兩個小時的分享會結束後,華山醫院的護士長又專門拉住他合影。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中,有個鏡頭是醫護人員推著病床奔跑,穿藍色防護服的是華山醫院的醫生,白色防護服的是武漢醫生,那天夕陽和全網刷屏的「老人看夕陽照」一樣美麗。
這一幕發生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2床病人的轉運途中。而這段救治經歷,也令援鄂醫療隊印象深刻。「他的新冠肺炎在好轉,五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陳澍說,但老人81歲了,糖尿病嚴重,整個右腿迅速壞疽,到了必須截肢的地步。由於隔離病房不具備手術條件,12床必須從光谷院區轉到40公裡外、手術條件更好的中法新城院區。
40公裡的距離,50分鐘的車程,是一場和生命的賽跑。車輛顛簸,血壓、血氧、心率,任何一點變化,都可能是致命的。救護車上,華山醫院麻醉科住院醫師曹書梅一直握著病人的脈搏。「我是懷疑一切的,不敢保證呼吸機正常運行,我要看到胸口的起伏,摸到他的脈搏。雖然血壓靠觸摸不大準,但可以間歇性判斷病人的狀況。」曹書梅說。那天的夕陽,她和麻醉科主治醫師羅猛強都沒注意到。「當時並不知道武漢的夕陽這麼美,我根本沒留意到,全身心都在病人身上。」羅猛強說。
8名醫生合作完成手術
12床病人的主刀醫生,是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副院長馬昕,他也是知名的骨科專家。「在光谷院區,我們上了那麼多ECMO,又撤了那麼多ECMO,當時想的是這個病人我們都要努力。那時候需要一個個醫學奇蹟,激勵團隊,激勵整個武漢。」他下過決心,「實在不行,十幾把血管鉗,我也要把手術『幹』下來。」
眼鏡、護目鏡、防護面罩……做這臺手術,馬昕需要隔著三層鏡片。「稍微出點汗,你看這個病人的手術視野就是模糊一片,整個動作比平時慢多了。」長時間的手術,導致呼吸極其困難。「汗水浸透三層防護服,我當時有種本能的感覺,想上手把面罩摘下來,但一直告訴自己要忍住。手術完後,發現胸、肌肉都是酸痛的,那就是大口呼吸的後遺症。」馬昕說。近三個小時,在8名醫生的合作下,這場截肢手術順利完成,幾乎是個奇蹟。
在武漢時,範士廣的朋友圈像是另一種疫情實錄。這次病人轉運,他如此記述:「我看到藍色衣服的上海醫生,白色衣服的武漢醫生,一起推著病人走在夕陽下。送完病人,路過盛開的桃花,彼此並不認識的人堅持要合影留念。他們也都不認識我,一名醫生拍著我的肩膀說,今天我們一起經歷了所有,以後也就是戰友了。」
分享會上,主持人問陳澍,人的一生什麼時候最幸福?他答:「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價值的事情,不管付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