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攜手應對全球人道主義挑戰
當前,公共衛生、自然災害、移民和難民問題等全球人道主義挑戰日益嚴峻。中國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為應對重大挑戰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力量。
(一)開展自然災害應急救援
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呼籲,通過提供救災物資、派出國際救援隊、提供現匯援助等方式,向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智利、索羅門群島、巴哈馬、薩爾瓦多等遭遇地震、颶風等嚴重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中國緊急馳援,先後提供3批援助物資,派出救援力量1000餘人。中國派出的國際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尼泊爾的重型國際救援隊,為協助尼泊爾開展搜救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厄瓜多發生7.8級地震,中國第一時間向厄瓜多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助物資由5架包機不遠萬裡運往基多。2019年,「伊代」颶風席捲東南部非洲,中國向辛巴威、莫三比克、馬拉威緊急提供人道主義物資援助,並向莫三比克派出國際救援隊。
(二)響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在伊波拉、黃熱病、寨卡病毒、鼠疫等疫情暴發後,中國向有關國家提供緊急援助,幫助抗擊疫情。西非伊波拉疫情暴發後,中國第一時間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5輪、累計1.2億美元的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向幾內亞等疫區國家派出近1200名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累計留觀診療相關病例900多例,檢測樣本近9000份,培訓醫護人員1.3萬人次。在最危難的時刻,中國醫護人員和專家同非洲人民患難與共,譜寫了中非患難與共的感人篇章。中國還為伊波拉疫區援建了實驗室、治療中心等10餘個項目,賴比瑞亞治療中心從開工到竣工僅用了20餘天,中國-獅子山實驗室被獅子山衛生部指定為「病毒性出血熱國家參比實驗室」以及「國家生物安全培訓基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點暴發並迅速擴散蔓延。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在做好自身抗疫工作、保障國內抗疫需要的前提下,根據疫情嚴重程度、醫療衛生條件、疫情國具體援助需求和自身能力等因素,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
(此處插入專欄3,內容請見新華社新聞圖片專線所配發的相關稿件)
(三)提供糧食援助應對饑荒
受極端天氣和戰亂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趨突出,強厄爾尼諾現象使全球不少地方面臨嚴重饑荒。為幫助受災國解決吃飯問題,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餘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截至2019年底,中國還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合作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24個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保障當地最脆弱群體的糧食安全。
(四)參與災後恢復與重建
中國積極開展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緊急救援階段結束後繼續向受災國提供援助,幫助開展災後恢復重建。2013年菲律賓颱風「海燕」救災行動後,在重災區塔克洛班市20所受災較為嚴重的學校援建了166套臨時校舍。2017年多米尼克「瑪麗亞」颶風過後,啟動西部公路、中多友好醫院受損屋頂修復項目,並為多米尼克重建6所中小學校。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實施巴基斯坦聯邦部落地區和俾路支省恢復項目,惠及近萬個家庭、近2萬名學生。中國還注重為受災國提供綜合性方案,為受災國整體重建提供系統支持。2015年,為尼泊爾提供震後重建一攬子中長期援助,覆蓋基礎設施搶修、民生恢復、文物古蹟修復、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等領域。
(五)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中國通過援建災害管理設施、提供防災救災儲備物資、支持社區防災備災項目、開展能力培訓、制定政策規劃等方式,幫助相關國家克服資金和技術瓶頸,加強災害風險治理能力。同2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機制,並實施援建尼泊爾、寮國、肯亞地震監測臺網和中國-東協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等項目,提升相關國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將無人機技術用於馬爾地夫監測海平面上升和洪水等狀況,更好開展災害預防及應對。同英國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實施了亞洲社區綜合減災合作項目,支持提高尼泊爾、孟加拉國社區綜合減災水平。
(六)參與緩解移民和難民危機
中國始終密切關注和無私幫助仍然生活在戰火、動蕩、飢餓、貧困中的國家和人民。同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移民組織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機構合作,向敘利亞等國難民和流離失所者提供糧食、生活物資、發電設備、臨時住所等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幫助難民來源國和接收國應對危機。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提供抗疫物資援助,幫助難民抗擊疫情。中國還支持有關國家經濟社會重建,通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移民和難民深層次矛盾。為流落在伊拉克的巴勒斯坦難民修繕活動中心,改善難民社區生活環境;援安哥拉北隆達省的兩所難民學校正式啟用,支持當地難民學生取得受教育機會。
六、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中國秉承授人以漁的理念,繼續加大技術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等方面援助力度,不斷豐富援助內容、創新援助方式,為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幫助提升治理能力、規划水平和行業發展能力,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事業培養治理人才和技術力量。
(一)提高治理能力
中國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制定規劃,分享治理經驗,並通過雙多邊合作機制開展能力建設。
——實施規劃援助。中國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共派出39名高級規劃諮詢專家,幫助相關國家制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電力等領域發展規劃和政策法規,增強規劃和統籌發展能力。幫助格瑞那達制定國家發展戰略規劃,2017年交付格瑞那達。向衣索比亞和柬埔寨派遣海關、稅務和農業領域高級專家顧問,為其貿易投資便利化提供智力支持。與古巴共同開展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建議聯合編制,提出了機械工業、冶金與回收、化工等領域發展思路和路徑。幫助柬埔寨制定國家路網規劃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助其改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農業生產力。為寮國編制國土資源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為孟加拉國等國編制河流、防洪綜合規劃,為其水利資源發展探索方向。
——分享治理經驗。通過舉辦系列研修研討和學歷學位項目,積極分享法治政府建設、政府「放管服」改革、產業創新升級、數字經濟等國家治理的實踐和經驗,幫助提高其他發展中國家公共部門官員政策制定能力。同時,加強雙邊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機制建設,與盧安達、吉爾吉斯斯坦、薩爾瓦多、巴布亞紐幾內亞、千里達及托巴哥等31國籤署了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不同國家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能力建設支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