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學的繁花盛開:再讀金宇澄先生的茅獎長篇小說《繁花》

2020-12-22 十裡荷塘秋水長

今年67歲的金宇澄,原名金舒澄,上海人,出生於1952年,被稱為小說界的「潛伏者」。2012年,完成了一部描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從在網上連載開始追讀者漸漸增多,到後來發表於 《收穫》(長篇專號)2012年秋冬卷,被評為中國小說學會「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發行單行本後影響更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文學愛好者開始打聽和關注金宇澄先生的作品和評介。

2013年憑藉《繁花》獲得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和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2015年8月16日,金宇澄再一次憑藉《繁花》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這部35萬字的「滿紙滬語」的長篇小說《繁花》,吸引眾多讀者和文學愛好者的同時也引發人們去做一個讀後的思考: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傳統文學的力量貌似逐漸式微,為什麼《繁花》會脫穎而出?

一、金宇澄先生的小說創作歷程

從《繁花》的逐步盛放到盛大,金宇澄先生開始較多的出現在了公眾眼裡。翻看相關資料,我們會發現金宇澄先生曾於1985年和1986年憑藉處女作《失去的河流》及第二部作品《方島》連獲兩屆《萌芽》小說獎並加入上海作家協會首屆「青創班」,之後他就專心於《上海文學》雜誌的編輯工作,其間雖偶有作品集問世,但小說寫作幾乎完全中止。

「有人形容我是小說界的『潛伏者』,也許恰當。」對於《繁花》的寫作得到眾多讀者好評甚至得到小說學會眾北方評委的認可,金宇澄最初沒有想到,在採訪中他個人將這一結果歸結為「個性」。金宇澄先生說,自己作為一個文學編輯,始終認為文學其實應該強調寫作者的個人特徵,包括語言風格和創作手法,只有具備個性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古話說:「文如其人」,所言不差。

金宇澄不高產,但在新時期上海小說家中,是不易被忽略的更為獨特的那一個。1985年,他的處女作《失去的河流》發表後,隨即就被《小說選刊》和《新華文摘》轉載,加上次年的《方島》,連獲兩屆《萌芽》小說獎,加入上海作協首屆「青創班」,其間的《風中鳥》又獲1987年度《上海文學》獎,但他並未就此進入人們常說的「創作旺盛期」,下筆反而愈加謹慎。

長篇小說《繁花》的成功或許作者始料未及。金宇澄先生接受採訪時曾經回憶說,這部作品其實是在沒有準備中漸漸完成的,與諸多網友的鼓勵不無關係。起初,金宇澄先生在網上開始了《繁花》的創作,每天抽時間進行一段文字的更新,也算是一個滬語寫作的練習,但是本地網站「弄堂網」上,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網友讀者的互動回饋信息,寫作過程裡,越來越想著如何將這樣一個上海市民生活百態的長篇小說在敘事上做得更為有趣味和不落俗套,最終,這部33萬字的長篇小說初稿就這麼在5個月的時間裡,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完篇了。《繁花》初稿就這麼寫成了。

之後小說經再次修改到35萬字在文學雜誌《收穫》上發表了,這前後,作品也得到了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關注並決定出版紙質單行本。

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編輯評價說:「《繁花》的敘事語言很特別,採用一種上海方言,但也不太確切,是接近於普通話書面語的敘述,北方讀者也可以看懂,但是又感覺到骨子裡的上海語言的味道在裡面,一種雜糅在一起的敘述語言。當然可能北方讀者看起來有些精彩的地方沒感覺到,上海、江浙的讀者看到有些地方可能會會心地一笑,體會它的奧妙之處。在上海以前作家包括王安憶等都是用普通話來寫,首先是把自己放在普通話的語境裡,但是金宇澄有一種上海話語言的自覺的意識,揉到這個文體裡面。」

小說出版後, 《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認為:「《繁花》建立了一個文學的博物館,多少年以後你要回過頭來看上海,到小說裡找就行了。」這句評價使讀者想起了清代韓慶邦的《海上花列傳》,想起了上海三四十年代張愛玲的《半生緣》《傾城之戀》,也想起了當代作家王安憶白描上海市民生活狀態的長篇小說《長恨歌》。

二、海上花開,《繁花》落盡

這部35萬字的長篇小說得到了很大層面的關注度,有資深文學編輯和文學評論家認為,《繁花》的關注度,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合力的結果,是個好現象,起碼我們能看到以往並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可以通過網上傳播與互動變成一個印數相當高的紙質文本到達各地新華書店並最終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到達讀者手中。

《繁花》證明,好的文學作品還是能在文學被邊緣化的時代逐步傳播開來並得到認可。同時,對於《繁花》這部作品的熱議也再現了文藝爭鳴的現象,值得廣大讀者和作者關注和重視。畢竟,文學是人學,是為時代和社會而服務的。

光緒十八年(1892年)問世的清代韓慶邦的《海上花列傳》是我國清末一部以妓院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它以趙樸齋、趙二寶兄妹二人從農村來到上海,為生活所迫,終至墮落的故事為主線,以上海妓院為中心,旁及官、商各界,為我們塑造了一批遭遇不同、性格各異的妓女、老鴇、嫖客、僕役形象;其穿插藏閃的藝術結構、平淡自然的白描寫法,歷來為人所稱道。

清末寫妓院生活的小說還有多種,像《海上繁華夢》《九尾龜》等,過去都流傳較廣,人們都可以從中看到清末都市社會腐敗的景象。這類狹邪小說的代表作,學者們一致認為是《海上花列傳》藝術性最高。相比較《海上花列傳》,金宇澄的《繁花》與之較為相似的地方是「還原了上海的生活地圖和人情世故」,很多讀者尤其是生活在江浙一帶的讀者說好像看到過去的上海在這部小說中復活了。

張愛玲和王安憶的小說是許多北方讀者藉以認識上海那個「十裡洋場」大都市生活狀態的「百科全書」,她們小說作品裡的鮮活的上海人的形象讓粗枝大葉的北方讀者意識到生活裡的各種小情趣和小情調。但是張愛玲和王安憶兩位女作家的敘述風格與金宇澄的敘事氛圍是不同的,前者敘事上採用的是普通話表達的方式,不管是上海讀者還是外地讀者,大家第一觀感基本類似,但是《繁花》的敘事方式卻是被評價為「滿紙滬語」,很多上海讀者、江浙讀者心領神會的妙處,對於北方讀者來說似乎有時就不得要領。

這也是時至今日,《繁花》的讀者在評議和認可上眾說紛紜的一個主要原因。廣東的作家也曾經研討並提出,《繁花》作為文學的紙本小說,對於上海讀者和廣東讀者而言,接受度上不可能相同。但是文學本來不就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嗎?

文學有爭議是好事,對於文學的傳播以及推廣來說更是好事。時至今日,不到四年時間,《繁花》的發行量已經是40萬冊之多,這對於文學力量逐漸式微的當代文壇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嗎?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小說創作也呈現出了各種風格和手法。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文學革命家的創作風範、周作人的恬淡衝淡的娓娓道來的行文風格,蕭紅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表達方式,何嘗不是將當時的文學創作力推到一個繁花盛開時代的原因呢?

時至今日,金宇澄的《繁花》儘管是運用了大量的上海本地語言,但是使用的方言基本上都是讀者能夠明白的,儘管這些本地語言的絕妙之處可能外地人在閱讀上與上海人的理解還是差了一層,但是作者仍然是用一個在上海氛圍裡沉浸多年的本地人的視角試圖恢復城市的記憶,同時試圖在作品中打破某種對於上海市民的流行曲解,將上海市民生活的狀態鞭辟入裡地呈現出來,讓大家看到上海人生活的真正內裡。

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對上海人的理解多一點,不同城市居民之間的隔閡也就能夠真正地少一點。這其實也是文學作品本身的力量所在。

三、作品中的人物狀態其實也就是上海市民的還原,語言風格也是個性十足

小說一開篇,講滬生經過靜安寺菜場,估計很多讀者就感到親切了。靜安寺差不多可以看成是上海的標誌性場地。滬生和陶陶在菜市場瞎聊,陶陶好花頭兒,但是話語看似低俗,卻張嘴就是湖心亭主人的《春蘭秋蕊》,將夫妻間的顛鸞倒鳳說成是「雨夜夜,雲朝朝,小桃紅每夜上上下下」,讓讀者覺得這陶陶風流成性的同時又有點忍俊不禁。

作品裡第拾壹章裡寫滬生和姝華兩個人垂頭喪氣轉到思南路,「姝華說,秋天到了,人就像樹葉一樣,飄走了。」再往下,兩個人說馬路的名字,說到那個時期的亂糟糟得改路名的熱潮,路名都叫「紅衛路」「反帝路」「文革路」「要武路」,姝華說好聽。滬生笑笑,說,不如小毛抄詞牌。姝華不解,說啥。滬生低聲說,小毛認識姝華後,暗地裡抄了不少相思詞牌,浮詞浪雨,比如倦尋芳,戀繡衾,琴調相思引,雙雙燕。姝華面孔一紅,起身說,我回去了。滬生說,好好好,我不講了,不講了。姝華跟了滬生,悶頭朝前走。

這段描述,經過那個時代的讀者會覺得寫得頗為絕妙,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以小見大,以點帶面,那個時代男女相處跟現今郭敬明《小時代》裡的相處方式是決然不同的吧?上海這個大城市就這麼在人物閒話和你來我往的飯局故事中逐步展現出來,顯露出來。

作者的敘述方式頗為「懷舊」,這就是作家的個性展現,也是這部小說的個性所在,好小說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就像畫家如果失掉自己的個性形式,那就沒法活了。

「外界往往以知識分子的立場來比較上海小市民,其實市民特性,天下是一樣的,他們的生活有滋有味,保持獨特的生態與價值觀。上海是大城市,基礎深厚,市民性相對較突出。我覺得,文學是一種最好的表現形式。 」

作者金宇澄如是說《繁花》的創作,解釋自己試圖呈現出真正的上海城市景觀。而讀者看到《繁花》裡面的上海閃閃發光,熟識而陌生。

(文/楊黎麗,全文完)

相關焦點

  • 西風豈是繁花主——有關金宇澄和《繁花》的零碎
    《繁花》單行本封面西風豈是繁花主——有關金宇澄和《繁花》的零碎按照美學原則,真正鮮花盛開的田野大地,這樣看來,金宇澄老師的長篇小說《繁花》名字的確起得恰到好處。《繁花》出版之前,其實我已經在弄堂網讀過一部分內容了,當時金老師每天寫一點,講述一個個上海故事。故事都是他在漫長的歲月裡耳聞目睹記下來的,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上海的各種變化如浮世繪一般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
  • 《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筆下的《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金宇澄以滬語入小說,重溫說書人傳統,書寫上海民俗習慣和人文傳統。
  • 金宇澄丨《繁花》:用上海話講上海故事,方言小說你能接受嗎?
    《繁花》——上海方言寫就的小說2012年金宇澄先生的《繁花》橫空出世,以一種近乎強勢的姿態拿下了茅盾文學獎。不少海派作家雖然嘗試過將滬語融入到寫作之中,但是讓他們真正用滬語方言來寫作,還是沒有人敢於嘗試的。畢竟作品是寫給讀者來看的,沒有讀者再高明的創作手法都無法讓一部作品取得成功。但是總有人願意嘗試的,中國歷來不缺乏奇人。
  • 讀創讀書|《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阿寶、滬生、蓓蒂、李李......寥寥百字,命運判詞,160餘位人物形貌躍然紙上。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2" align="alignnone" width="512"]▲金宇澄[/caption]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繁花》新版,金宇澄親審勘定,修訂達20多處,受到讀者普遍關注,記者專訪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繁花》責任編輯王丹姝,講述新版《繁花》推出背後的故事,以及和舊版主要的區別。
  • 金宇澄的《繁花》,徵服了王家衛和胡歌
    最近,由王家衛擔任總導演和監製的電視劇《繁花》確定於近期開拍,並由胡歌出演劇中男主角阿寶。《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早已獲得諸多好評。去年在臺灣,《繁花》繼印刻出版社出版後,又在東美出版社再版,並在11月舉辦了新書發表會,還有金宇澄的文學插畫展。金宇澄沒有到場,介紹他的立牌,擺在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內。
  • 等王家衛劇版《繁花》?別心急!新版圖書新增160多位人物小傳
    可在閱讀正文前讀,做到胸中有輪廓;可在讀罷全文後讀,以綿延不盡之意。另外,新版還增訂了同名舞臺劇「人物關係圖」。千頭百緒的情節線索,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拉頁設計,一圖即見分曉。《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它也是一部記憶小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金宇澄以滬語入小說,重溫說書人傳統。
  • 《阿飛正傳》結尾是《繁花》開頭?金宇澄對話王家衛
    王家衛說,他看到《繁花》的第一感觸是,「上海的文學,和關於上海的文學,從張愛玲以來都是陰性的,而在金宇澄的《繁花》那裡充滿了荷爾蒙性感,不是粗獷,是上海男人的性感。」】7月18日下午在香港書展上,金宇澄和王家衛第一次同臺出現在公眾面前。
  • 《繁花》作者金宇澄:中國傳統最漂亮的小說,其實都是八卦
    他寫了六七篇北方記憶題材的短篇,《失去的河流》《方島》獲1986、1987年《萌芽》小說獎,《風中鳥》獲得1988年《上海文學》小說獎。金宇澄調入作協,成為《上海文學》小說編輯,每周上幾天班。初來乍到,老主編周介人要他編一篇老作者的短篇,那是手寫稿的年代,他用紅筆,最後把稿子改成大花臉。「那稿子確實差,周老師非常吃驚,說沒見過敢這麼改的人。」他回憶。
  • 《繁花》輸出英文日文版權,金宇澄:希望用本國流暢口語翻譯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上海作家金宇澄的代表作《繁花》,近日相繼授權美國和日本著名文學出版社。對於小說《繁花》的翻譯和出版,作家金宇澄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希望出版社和譯者能以本國最流暢的口語來翻譯,而不是過於刻意考慮小說的方言問題,「因為這部小說本來就是關於市民階層的故事。我相信外國讀者也會喜歡。我唯一擔心的是小說人物過多,外國讀者閱讀時會有一些障礙,但我書中人物名字都是最普通的名字,所以讀者也不會感到困擾,他們其實可以隨便翻開某一頁也能讀下去。」
  • 海上繁花 | 金宇澄版畫展5月25日盛大開幕
    金宇澄老師和現場觀眾展開互動交流,話題從文學、繪畫、城市變遷與設計到語言傳承與發展等等,很多粉絲也表達熱切期待金老師的新文學作品和畫作推出。在展覽期間,金宇澄老師還將在大滬繁花藝術空間定期推出沙龍活動,和喜歡他的讀者及藝術設計愛好者朋友面對面交流。
  • 繁花之後,金宇澄不務正業很久了
    金宇澄喜歡在白天畫畫,因為意識到了燈光影響,晚間的顏色到了白天就有色差。但白天比較忙碌,每周三天他在《上海文學》雜誌任執行主編,一年到頭還要迎接無數的採訪和應酬——作為當下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之路顯現了某種傳奇色彩,60歲第一部成名作《繁花》出版前,他是《上海文學》裡平凡的老編輯,2011年《繁花》突然出現時,文壇中大多數人還從未聽過金宇澄的名字。
  • 來自《繁花》劇組的徵物啟事~「寶總」邀你共築九〇上海摩登時光
    改編自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王家衛監製、總導演,秦雯編劇,鮑德熹任視覺總監的精品劇集《繁花》,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大上海繁華舊景,現向全社會發來一張尋物啟事,徵集與九〇年代上海有關的物品。家生行頭,照片錄像,老辰光的時髦物件,記錄家常的珍貴舊物,統統歡迎。
  • 繁花正式官宣王家衛擔任監製、總導演
    由@澤東電影 打造,改編自作家金宇澄茅盾獎獲獎同名小說,@王家衛 監製、總導演,@不是秦雯 編劇,視覺總監@鮑德熹_Peter_Pau ,@胡歌 領銜主演的精品劇集《繁花》,不日開機。一座城,一席酒,輾轉半生,盡看繁花。 ​​
  • 胡歌時隔8年與唐嫣再合作,王家衛任導演,《繁花》到底講了什麼
    根據最新的路透消息,胡歌終於接拍新劇了,這部劇就是《繁花》。眾所周知,唐嫣與胡歌為多年好友,兩人已相識十餘年,更是合作了《仙劍奇俠傳三》《無懈可擊之高手如林》《軒轅劍之天之痕》幾部佳作,兩人距離《軒轅劍之天之痕》之後的再合作更是時隔了長達八年,而前幾部合作的作品更是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關於兩人的再次合作相信大家很期待吧。
  • 衝上熱搜的這部劇《繁花》,和蘇州有故事…我們圍觀一下
    本月初,改編自作家金宇澄,茅盾獎獲獎同名小說,王家衛擔任監製、總導演,胡歌領銜主演的精品劇集《繁花》正式官宣!  1  作者金宇澄祖籍蘇州黎裡  在文學界,茅盾文學獎的分量及影響力無人不知,它是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文學獎項之一
  • 胡歌又接拍電視劇,王家衛任導演,《繁花》到底都演了啥
    王家衛編劇是秦雯,曾獲得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辣媽正傳》、《我的前半生》都出自於她的筆下。秦雯男主演現在已經定了胡歌,據傳女主演也將會是一位知名一線演員!還別說,這部《繁花》真的大有來頭。2012年,《收穫》雜誌刊登了一部反映上海生活的長篇小說,立刻引起文壇轟動,先後獲得2012年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首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2013年中國好書第一名等榮譽,2015年,更是獲得中國文學獎項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
  • 胡歌又接拍電視劇,王家衛任導演,《繁花》到底都演了啥
    還別說,這部《繁花》真的大有來頭。,立刻引起文壇轟動,先後獲得2012年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首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2013年中國好書第一名等榮譽,2015年,更是獲得中國文學獎項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
  • 申音 | 高博文:吳儂軟語說《繁花》
    師承彈詞大家饒一塵、陳希安、趙開生等諸位先生,颱風瀟灑,功底紮實。代表作品有長篇彈詞《珍珠塔》、《文徵明》、《描金鳳》、《明末遺恨》,中篇評彈《四大美人》、《林徽因》,評彈系列演出《高博文說繁花》等,是當代評彈藝術的傳承人與領軍人物之一。作為近年來滬語寫作的傑出代表作,《繁花》無疑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一部長篇小說。
  • 金宇澄:文學常常是無力的,好東西都爛在肚子裡
    愛神花園的作協大廳裡,窗玻璃上水汽氤氳散不開,金宇澄從三樓沿著迴旋樓梯下來,穿一身黑,聽不見腳步聲,像從民國走來一位說書先生,準備開口前,要靜默。大廳外花園裡,愛神丘比特的妻子普緒赫的雕塑一聲不響。 他拿了兩包香菸,準備閒聊一上午。愛以閒談消永晝,寫作的真諦,金宇澄認為就像博爾赫斯說《一千零一夜》那樣,「旨在給人以感動和消遣」,而文學終究要給人以安慰。
  • 舞臺劇《繁花》第一季2019北京國話正式首演
    該劇改編自金宇澄茅盾文學獎同名長篇小說,強調眾生群相,是與每個人物息關的人生,是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獻給不同城市中,歷經風雨依然奮力前行的人們獻給那些看似無意義,而終究會在生命畫卷中閃光的每一段日常。《繁花》首輪巡演後,引起巨大反響,在多個廣闊的圈層中發酵升溫,將「繁花熱」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