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豈是繁花主——有關金宇澄和《繁花》的零碎

2020-12-27 吳固亂翻書
《繁花》單行本封面

西風豈是繁花主

——有關金宇澄和《繁花》的零碎

按照美學原則,真正鮮花盛開的田野大地,人們往往用詞十分簡樸、克制;而對於馬路交錯、灰樸樸的樓房和人的心眼一樣密集的都市,則不吝濃抹重彩,「繁華」大概是「繁花」的通假字吧——沒有考證過,我猜的。

這樣看來,金宇澄老師的長篇小說《繁花》名字的確起得恰到好處。

《繁花》出版之前,其實我已經在弄堂網讀過一部分內容了,當時金老師每天寫一點,講述一個個上海故事。故事都是他在漫長的歲月裡耳聞目睹記下來的,三十年彈指一揮間,上海的各種變化如浮世繪一般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金老師無疑對上海有很深的感情,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他總想儘自己所能為故鄉大上海留下點什麼。比如我記得在弄堂網的貼子裡有一次金老師提到一件事,說的是一個老街區,路口原是巴黎風格的六岔口,但市政改造非要改成十字路口,街區面貌變醜不說,疏導交通十字路口並不比六岔口效率高。金老師對此痛心疾首,強烈批評。歐洲城市我到過的不少,深感金老師說得對。今年年初我到過上海,見到老街區仍有不少六岔口,不禁為之感到欣慰,也許金老師提的意見有關部門聽進去了吧。

這個時候其實我還不認識金老師,直到我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小說經金老師編輯,在金老師任職的《上海文學》上發表。所謂認識,其實只是通信而已。之前我在國內幾乎所有著名文學刊物都碰過釘子,投稿杳無音信有之,打電話被編輯怒斥「我一天接到100多篇來稿,憑什麼我要記得你」有之,還遇到過要求我付款供其旅行的。金老師作為長輩和著名資深編輯,對於一個戰戰兢兢自發來稿小作者完全沒有擺過架子,他給我的寫作提了很中肯的意見,我們還一起討論過文學現狀和臺灣個別作家的作品。能遇到這樣深具傳統編輯大德的師長,我常常暗嘆自己比中了六合彩還幸運。

遺憾的是,後來我好像得罪了金老師,我們的通信中斷了。起因有可能是我在一封信裡寫到過,應該允許有的知青文學「青春無悔」式的表達,我的意思是年輕人總有想要熱血獻身於偉大事業的,我自己曾多次赴西部(地震)救災、支教、環保,經費完全自己負擔,不要任何功利,吃苦就當鍛鍊,未來世界可能會越來越殘酷,堅強的人才更容易生存。後來在一篇對金老師的採訪記裡,我才知道,金老師在東北當過八年知青,是知青運動的「傷痕」派。

2012年,《繁花》一出天下知。正好有人去國內出差,受我之託買到了《收穫》雜誌「長篇專號秋冬卷」,一讀之下,才知道金老師就是弄堂網上那個「上海爺叔」,很快單行本也出版了。相較之下,弄堂版的確非常鮮活,但過於零碎,就算連載也不成體系。雜誌版裡,各個故事和人物卻通過巧妙安排有機地聯繫起來了,沒有打過照面的,也埋下伏筆,或留下「擦肩而過」的提示。單行本版可能是出版的需要,添加了不少內容,我認為不添加這些內容更好讀一些。所以,三個版本大致可以說,弄堂版是「原味」版,雜誌版是「精華」版,單行本就算是「豪華」版吧。

金老師二十年磨一劍,《繁花》用上海話來寫,落實到紙面卻是「國語」,兩種語系如水乳交融,滬上人看了親切,國語人也完全能明白,比如較多被人提到的「不響」,還有更多的「好伐啦?」「不要太…………」「哪能辦」。還有一個特色是多使用短句,並且像日語一樣,對話中經常不使用主語,這是《繁花》也是滬語小說最最獨特的味道。我最近也讀到一些其他滬上作家用滬語寫作的作品,惜乎大多寫得生硬,沒有掌握這種「獨門絕技」,讀來尷尬頓生。所以我只能說一句,金老師「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此外,《繁花》還大量展現了上海人的幽默感,比如第一章,四人下鄉遊玩,鄉下舅舅向「上海來的客人」推銷他家賣不掉的舊木器,說擦洗一下就煥然一新,這時候,「康總說,是的,買塊香肥皂,咯吱咯吱擦一擦」,一個江湖商人的形象就躍然而出;第六章火災發生,陶陶與「北方男人」迥然不同的表現,以及陶陶與滬生這對老友說長道短的對話,都讓人忍俊不禁。

正因為有這麼多特色,《繁花》才經得起一讀再讀,有時候心情不好,我會特意找出喜歡的段落笑上一笑就好了。可惜,移居他鄉時,雜誌和許多東西一起帶不走,我把它捐給了大學圖書館。

「西風豈是繁花主」出自宋代晏幾道的詞《蝶戀花笑豔秋蓮生綠浦》,用在這裡是覺得金老師的人品和晏幾道挺像,晏幾道明明可以靠父親晏殊的名氣和人脈升官發財,但他從不打父親旗號,輾轉江西、河南都是憑自己本事做些小官。金老師八十年代就寫出了獲獎小說,但封筆二十年,為他人作嫁衣裳。世間行走,他們都沒有急吼吼地謀求名利。宋朝沒有網絡,晏幾道的詞卻在詩詞界和坊間都流傳甚廣。《繁花》則不僅獲得包括茅盾文學獎這樣的專業大獎,還被改編為群眾喜愛的舞臺劇和蘇州評彈等,一版銷量就達30多萬冊。所以,他們的作品同樣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雅俗共賞。我認為這是一個作家的最高境界。

所以我時常關注金老師的消息,希望他能出產更多「滬上」作品,以饗我這個喜歡上海特色的文學胃口。

相關焦點

  • 金宇澄的《繁花》,徵服了王家衛和胡歌
    最近,由王家衛擔任總導演和監製的電視劇《繁花》確定於近期開拍,並由胡歌出演劇中男主角阿寶。《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早已獲得諸多好評。去年在臺灣,《繁花》繼印刻出版社出版後,又在東美出版社再版,並在11月舉辦了新書發表會,還有金宇澄的文學插畫展。金宇澄沒有到場,介紹他的立牌,擺在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內。
  • 海派文學的繁花盛開:再讀金宇澄先生的茅獎長篇小說《繁花》
    發行單行本後影響更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文學愛好者開始打聽和關注金宇澄先生的作品和評介。2013年憑藉《繁花》獲得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和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2015年8月16日,金宇澄再一次憑藉《繁花》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阿飛正傳》結尾是《繁花》開頭?金宇澄對話王家衛
    王家衛說,他看到《繁花》的第一感觸是,「上海的文學,和關於上海的文學,從張愛玲以來都是陰性的,而在金宇澄的《繁花》那裡充滿了荷爾蒙性感,不是粗獷,是上海男人的性感。」】7月18日下午在香港書展上,金宇澄和王家衛第一次同臺出現在公眾面前。
  • 繁花之後,金宇澄不務正業很久了
    金宇澄喜歡在白天畫畫,因為意識到了燈光影響,晚間的顏色到了白天就有色差。但白天比較忙碌,每周三天他在《上海文學》雜誌任執行主編,一年到頭還要迎接無數的採訪和應酬——作為當下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之路顯現了某種傳奇色彩,60歲第一部成名作《繁花》出版前,他是《上海文學》裡平凡的老編輯,2011年《繁花》突然出現時,文壇中大多數人還從未聽過金宇澄的名字。
  • 《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筆下的《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金宇澄以滬語入小說,重溫說書人傳統,書寫上海民俗習慣和人文傳統。
  • 海上繁花 | 金宇澄版畫展5月25日盛大開幕
    金宇澄版畫展開幕活動現場海上繁花——關於城市的情感原點·金宇澄版畫展,5月25日在上海市茂名南路1號二樓的大滬繁花藝術空間盛大開幕
  • 風格 | 金宇澄聊《繁花》:王家衛在努力還原老上海的真實
    小說《繁花》與電影《繁花》是兩個「生命」嗎?上海與香港若隱若現的牽繫在哪裡?先聽聽小說原著者金宇澄是怎麼說的。《繁花》作者金宇澄三聯生活周刊: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繁花》已經啟動,又把您和這部作品帶回到一個熱鬧的現場。
  • @所有人,劇集《繁花》在新民晚報發布尋物啟事!王家衛金宇澄胡歌帶頭獻寶→
    改編自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王家衛監製、總導演,秦雯編劇,鮑德熹任視覺總監的精品劇集《繁花》開機在即。劇集《繁花》即將開機為更準確還原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的時髦氣韻,《繁花》劇組特委託上海繁花裡阿寶先生於《新民晚報》刊登尋物啟事和「上海城世」三方共同發起,向全社會徵集
  • 讀創讀書|《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金宇澄以滬語入小說,重溫說書人傳統,書寫上海民俗習慣和人文傳統。[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2" align="alignnone" width="512"]▲金宇澄[/caption]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繁花》新版,金宇澄親審勘定,修訂達20多處,受到讀者普遍關注,記者專訪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繁花》責任編輯王丹姝,講述新版《繁花》推出背後的故事,以及和舊版主要的區別。
  • 《繁花》作者金宇澄:中國傳統最漂亮的小說,其實都是八卦
    《收穫》主編程永新和金宇澄是老同事,三十年來在一個大院裡上班。得知長期擱筆的老金,不聲不響寫出這麼一個大部頭,決定配發兩篇評論,予以同期刊發,這在《收穫》歷史上是首次。發表以後,程永新第一時間就收到不少作家微信,找他聊《繁花》。再以後,《繁花》成了口口相傳的熱門書,甚至娛樂圈小鮮肉在「丟書大作戰」中丟《繁花》,立刻被贊有文化。
  • 《繁花》輸出英文日文版權,金宇澄:希望用本國流暢口語翻譯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上海作家金宇澄的代表作《繁花》,近日相繼授權美國和日本著名文學出版社。對於小說《繁花》的翻譯和出版,作家金宇澄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希望出版社和譯者能以本國最流暢的口語來翻譯,而不是過於刻意考慮小說的方言問題,「因為這部小說本來就是關於市民階層的故事。我相信外國讀者也會喜歡。我唯一擔心的是小說人物過多,外國讀者閱讀時會有一些障礙,但我書中人物名字都是最普通的名字,所以讀者也不會感到困擾,他們其實可以隨便翻開某一頁也能讀下去。」
  • 金宇澄丨《繁花》:用上海話講上海故事,方言小說你能接受嗎?
    《繁花》——上海方言寫就的小說2012年金宇澄先生的《繁花》橫空出世,以一種近乎強勢的姿態拿下了茅盾文學獎。沒有人知道金宇澄先生用多大的執念寫出了這本小說,在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創作中,很少有人會用純方言的手法去寫一本書,就算有,也是以北方方言為主,北方方言與普通話本就出自一脈,寫作難度和閱讀難度都不會太大。
  • 承興星聞 | 影業藝人張楷依加盟《繁花》 再現金宇澄筆尖的經典「尤物」
    該劇改編自金宇澄茅盾文學獎作品,聚焦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海的市井生活,講述了軍人家庭出身的滬生、資本家家庭出身的阿寶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小毛這三個上海人從小到大的故事。《繁花》無論是原著還是話劇,都是非常難得的佳作,而李李這個人物是金宇澄先生傾注了很多熱愛和筆墨呈現出的『尤物』,她很特別,也很傳奇。作為演員,能有緣遇見《繁花》,遇見李李,這是我的幸運。
  • 王家衛首部電視劇《繁花》官宣胡歌主演
    近日,由王家衛擔任總導演及監製的電視劇《繁花》發布海報,正式官宣由胡歌擔任主演。這是王家衛首次導演電視劇,也是胡歌繼《獵場》之後,時隔三年再次出演電視劇。《繁花》改編自金宇澄同名作品,故事以10歲的阿寶開始
  • 上海繁花
    《花樣年華》、《2046》第三部曲的老上海題材電影,引來了影迷們的極大期待,而作為這部小說的作者,金宇澄也「被迫」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封筆近20年的金宇澄,憑藉著《繁花》一書獲得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上海60年代的少年舊夢,90年代的聲色犬馬,兩個時空的故事在書中頻繁交錯,傳奇迭生,被譽為「有關上海最有質感,最極致的長篇」。那些記憶中的生活百態,流淌於充滿上海語言的字裡行間,那些舊日裡的城市風貌,也穿插在作者手繪的插畫之中。
  • 衝上熱搜的這部劇《繁花》,和蘇州有故事…我們圍觀一下
    阿寶和李李也在合作中生出感情。  另一邊,多年來一直給予寶總幫助和支持的,進賢路上小飯店的老闆娘玲子,還有外貿公司的汪小姐,對寶總也都投注了感情。三朵金花,各有其美。寶總最終將情歸何處?  雖說出生於上海,但金宇澄卻始終稱自己是黎裡人。正如作品《繁花》一樣,在金宇澄每一本書上的作者介紹欄中都會寫著「祖籍吳江黎裡」,雖然他未在黎裡長大,但是他的祖輩世代都生活在黎裡,他認為自己的身體裡流淌著黎川的血脈。  有一位《繁花》的讀者曾對金宇澄說,「金宇澄,你的感情維繫不在上海,在蘇吳這一塊,我發現你只要一寫蘇州,一寫黎裡,文筆就放慢了」。
  • 金宇澄的《繁花》編成了評彈,聽眾表示很嗨
    這就像金宇澄的上海繁花世界,圍繞著各式各樣的女人,雖然主角是滬生、阿寶與小毛三個男人,分別代表著公務人員、富二代與市井小民,要沒有女人的多變化生活價值觀,無論你來自哪個角落,男人簡直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上海女人的價值觀,決定了男人的社會階層面貌。階層意識,有可能因為時代流轉而跟著改頭換面,卻永遠不可能消滅,因為生活自帶的繁複無常,人性,離不開階層。
  • 王家衛新作主創陣容曝光《繁花》有什麼魔力?
    「墨鏡王」與《繁花》和上海間又有哪些不可不說的故事? 金宇澄與《繁花》 《繁花》書中有句話值得玩味:「鄉下人拍上海,就只能拍外灘,十裡洋場,這是洋人的天下,跟上海有關係吧?」 言下之意,以往電影中的上海大多是外界臆想、架構出的「海市蜃樓」,而《繁花》力圖書寫的是一個更「日常」的上海。王家衛說:「《繁花》是上海的『清明上河圖』,藏著城市精神和歷史文化的密碼。」
  • 胡歌捐縫紉機給《繁花》劇組 重回90上海摩登年代
    【胡歌捐縫紉機給繁花劇組】改編自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王家衛監製、總導演,秦雯編劇,鮑德熹任視覺總監的精品劇集《繁花》開機在即。圖說:劇集《繁花》官宣‍為更準確地還原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的時髦氣韻,《繁花》劇組特委託上海繁花裡阿寶先生,於《新民晚報》刊登尋物啟事,和「上海城世「三方共同發起,向全社會徵集與九〇年代上海有關的老物件。
  • 胡歌王家衛都搶著拍,《繁花》究竟有什麼魔力?
    「墨鏡王」與《繁花》和上海間又有哪些不可不說的故事?金宇澄與《繁花》 《繁花》書中有句話值得玩味:「鄉下人拍上海,就只能拍外灘,十裡洋場,這是洋人的天下,跟上海有關係吧?」言下之意,以往電影中的上海大多是外界臆想、架構出的「海市蜃樓」,而《繁花》力圖書寫的是一個更「日常」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