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的《繁花》編成了評彈,聽眾表示很嗨

2021-02-08 北青藝評


認識表演藝術資深策展達人袁鴻,有了半年後看評彈之約,在上海新天地老公館壹號會所,連續三天共六場,意猶未盡,滿耳朵的上海街道風景,聽著聽著聽出了電影畫面,返臺便去書店買文本來瞧,才發現編劇編曲好功夫,竟能把三十萬字小說濃縮成六小時的劇本,什麼也沒錯過。當然,高博文說九月在上海全本演出,仍然讓人心痒痒,像是看完折子戲,撓得人非看完整齣戲才過癮。

評彈源於蘇州盛行到上海,評話加上三弦與琵琶交疊的彈詞,說說唱唱家長裡短地臧否,充分滿足人人皆有的窺伺八卦癖好,卻又不失雅俗共賞的典雅氣,以彈唱彌補了偷窺的粗鄙。蘇州彈詞以古本為主,到了上海變得活潑些,慢慢出現開放式的現代轉折,由古雅轉成一本正經地嬉笑八卦。

高博文腰板挺直身兼多重角色地對唱,恰是維持著傳統卻又融入了自己的創意,如他提倡的,彈唱需將自己放在當代人群生活裡,彼此呼應,而非一味地安逸於傳承飯碗裡,自絕於觀眾。

有一場別開生面的說唱,滬生偶遇愛八卦的陶陶,身掛BB機,急著趕赴約會,卻硬被前女友鄰居拉著不放,不情願地聽了絮絮叨叨的上半場巷弄偷情事發現場,反而不著慌地聽到結局,夾帶著一番畫押式的評論。兩人生動的表情與互動,把原本文字對話,愣是說唱出了精彩的影像畫面。陶陶不忘詢問滬生,故事精彩吧!意思是寧可赴約遲到,也不能錯過八卦,這才是上海的生活趣味啊!跟我一起聽戲的上海朋友頻頻跟我咬耳朵:「是的!是的!這真是什麼瑣碎都不放過的上海人啊!」


我想起自己在臺北工作的歲月裡,遇上好幾個上海老闆,一諾千金又八面玲瓏的本事,既要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更要把日子過得滋味十足,單單吃得講究精細不夠,還得琴棋書畫樣樣不錯過,家裡的擺設,若非拿得出手叫得上名號的,絕對不敢亮相,沒有多種語言社交能力,不好意思主辦派對。送禮,更是周到得讓收禮者敬佩有餘,選禮適切不說,包裝與名片到文字敘述,即便是送幾個雞蛋,也要讓人心服口服。

這就像金宇澄的上海繁花世界,圍繞著各式各樣的女人,雖然主角是滬生、阿寶與小毛三個男人,分別代表著公務人員、富二代與市井小民,要沒有女人的多變化生活價值觀,無論你來自哪個角落,男人簡直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上海女人的價值觀,決定了男人的社會階層面貌。階層意識,有可能因為時代流轉而跟著改頭換面,卻永遠不可能消滅,因為生活自帶的繁複無常,人性,離不開階層。整本《繁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改革說回六十年代的「文革」乃至解放前,階層,用上海地圖,便能劃分得一清二楚。

六場評彈,二男三女共五位評彈專家說唱,有時三弦琵琶各一把,有時各兩把同時彈唱,然後偶爾闖進一人說完扭頭走人;有時是高博文一人三弦兼琵琶地隨手捻來,各種角色互換地扮演著。一張桌子三把椅子,說唱之間的癲狂喜怒,能把整座上海的風貌呈現得滴水不漏。

多年前,蘇州評彈與上海評彈多次來臺演出,我的初體驗,看到的是改良版的豪華場面,簡約卻文雅,單單是舞臺設計,便已相當震懾人,場面已交代了故事背景。序幕拉開,樂師們開闔間,已把我帶進了好幾度時空,演員們出場又說又唱後,這繞梁之音,足足在腦中迴蕩了好幾年。資深演員的專業,讓人感懷又感傷,一直擔心著,幾年後,怕再也聽不到這麼好的聲音了。


年近半百的高博文,豆蔻年華才初遇評彈,如今已成大家,擁有一批銀髮族鐵粉,經常組團追星跟著書場跑,仍忍不住在壹號會所演出後表示:「看到現場有年輕顏值高穿著講究的新面孔,非常高興。」這表示觀眾群也有了傳承,這才是傳統戲曲真正活下去的根源。

我完全不懂評彈,當然曲藝是屬於市井小民的娛樂,沒有懂不懂的問題,可是我連上海話或蘇州話都分不清啊!一開始,必須辛苦地盯著字幕,慢慢習慣了說唱語音,便乾脆專注聽,內容用猜的。說有說的曲調,唱有唱的旋律,放棄文字感後,耳際盤旋的是畫面,萬分醉人,再加上放棄看字幕後,專心看說唱人的表情,收穫越加地豐足起來,才發現原來他們不僅僅能說會唱,卻是風情萬種呢!

演出座談時,我看著臺上五位演員與編劇,年齡都不大,屬於芳華正好的盛年,我欣慰又感激,自己能躬逢其會,頓時心頭洶湧。現場問答環節,策展主持袁鴻忽然把麥克風塞在我手上,正在激動的我,根本說不出話來,愣在當場抹淚,尷尬極了,臺上的人亦不無錯愕,大家只能等著我激動完,勉強擠出幾句話。

其實《繁花》只是連續十天的表演藝術新天地的眾多演出之一,而我因臺北不缺各種國際藝術表演節目,固執地專心養精蓄銳,只看評彈,一圓多年來的想念。對旁人而言,飛一趟只為評彈,相當詫異,於我,異常超值。恰如繁花裡的女人們,價值,在各自心中,男人的存在,來自飄零中的女人。

攝影/海青歌

文 | 陳念萱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社會一旦被詩性思維綁架 禍將不遠


四個高級和尚和他們的萬能朋友圈


️熱鬧的女權 憤怒的女神以及醜陋的女德


看透人生  卻還是得做點什麼


「小確幸」已成往事 如今流行「小確喪」


《喜歡你》:給小姑娘看的愛情


給這位父親貼「直男癌」標籤  不公平


芝麻開門!絲路上的貨倉就打開了! 

相關焦點

  • 金宇澄的《繁花》,徵服了王家衛和胡歌
    最近,由王家衛擔任總導演和監製的電視劇《繁花》確定於近期開拍,並由胡歌出演劇中男主角阿寶。《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同名小說,早已獲得諸多好評。去年在臺灣,《繁花》繼印刻出版社出版後,又在東美出版社再版,並在11月舉辦了新書發表會,還有金宇澄的文學插畫展。金宇澄沒有到場,介紹他的立牌,擺在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古蹟內。
  • 申音 | 高博文:吳儂軟語說《繁花》
    代表作品有長篇彈詞《珍珠塔》、《文徵明》、《描金鳳》、《明末遺恨》,中篇評彈《四大美人》、《林徽因》,評彈系列演出《高博文說繁花》等,是當代評彈藝術的傳承人與領軍人物之一。作為近年來滬語寫作的傑出代表作,《繁花》無疑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一部長篇小說。一時間,電影、廣播劇、電視劇、話劇……眾多文藝樣式都瞄準了這部描寫上海市井生活與歲月變遷的小說。
  • 西風豈是繁花主——有關金宇澄和《繁花》的零碎
    《繁花》單行本封面西風豈是繁花主——有關金宇澄和《繁花》的零碎按照美學原則,真正鮮花盛開的田野大地,人們往往用詞十分簡樸、克制;而對於馬路交錯、灰樸樸的樓房和人的心眼一樣密集的都市,則不吝濃抹重彩,「繁華」大概是「繁花」的通假字吧——沒有考證過,我猜的。
  • 繁花之後,金宇澄不務正業很久了
    金宇澄喜歡在白天畫畫,因為意識到了燈光影響,晚間的顏色到了白天就有色差。但白天比較忙碌,每周三天他在《上海文學》雜誌任執行主編,一年到頭還要迎接無數的採訪和應酬——作為當下中國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之路顯現了某種傳奇色彩,60歲第一部成名作《繁花》出版前,他是《上海文學》裡平凡的老編輯,2011年《繁花》突然出現時,文壇中大多數人還從未聽過金宇澄的名字。
  • 《阿飛正傳》結尾是《繁花》開頭?金宇澄對話王家衛
    王家衛說,他看到《繁花》的第一感觸是,「上海的文學,和關於上海的文學,從張愛玲以來都是陰性的,而在金宇澄的《繁花》那裡充滿了荷爾蒙性感,不是粗獷,是上海男人的性感。」】7月18日下午在香港書展上,金宇澄和王家衛第一次同臺出現在公眾面前。
  • 海上繁花 | 金宇澄版畫展5月25日盛大開幕
    金宇澄版畫展開幕活動現場海上繁花——關於城市的情感原點·金宇澄版畫展,5月25日在上海市茂名南路1號二樓的大滬繁花藝術空間盛大開幕
  • 海派文學的繁花盛開:再讀金宇澄先生的茅獎長篇小說《繁花》
    發行單行本後影響更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讀者和文學愛好者開始打聽和關注金宇澄先生的作品和評介。2013年憑藉《繁花》獲得第11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和第一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2015年8月16日,金宇澄再一次憑藉《繁花》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 《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筆下的《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是一場接一場的流水席。金宇澄以滬語入小說,重溫說書人傳統,書寫上海民俗習慣和人文傳統。
  • 《繁花》輸出英文日文版權,金宇澄:希望用本國流暢口語翻譯
    對於小說《繁花》的翻譯和出版,作家金宇澄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他希望出版社和譯者能以本國最流暢的口語來翻譯,而不是過於刻意考慮小說的方言問題,「因為這部小說本來就是關於市民階層的故事。我相信外國讀者也會喜歡。我唯一擔心的是小說人物過多,外國讀者閱讀時會有一些障礙,但我書中人物名字都是最普通的名字,所以讀者也不會感到困擾,他們其實可以隨便翻開某一頁也能讀下去。」
  • 讀創讀書|《繁花》出新版,金宇澄為書中人物寫「小傳」
    在最近上市的新版《繁花》中,人們將看到作家金宇澄親自為書中人物書寫的「小傳」。[caption id="attachment_3164820" align="alignnone" width="800"]▲《繁花》金宇澄 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年11月[/caption]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金宇澄筆下的《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說,也是一部記憶小說:六十年代的少年舊夢,人間煙火的斑斕記憶;九十年代的聲色犬馬
  • 《繁花》作者金宇澄:中國傳統最漂亮的小說,其實都是八卦
    《收穫》主編程永新和金宇澄是老同事,三十年來在一個大院裡上班。得知長期擱筆的老金,不聲不響寫出這麼一個大部頭,決定配發兩篇評論,予以同期刊發,這在《收穫》歷史上是首次。發表以後,程永新第一時間就收到不少作家微信,找他聊《繁花》。再以後,《繁花》成了口口相傳的熱門書,甚至娛樂圈小鮮肉在「丟書大作戰」中丟《繁花》,立刻被贊有文化。
  • 賈平凹「陝普」對話金宇澄吳方言:什麼叫故鄉
    早報記者 高徵 圖西安作家賈平凹寫西北農村,講一口「陝普」;上海作家金宇澄寫上海都市生活,滿篇吳方言。兩人有太多的差異,但賈平凹和金宇澄各自的近作《帶燈》和《繁花》都獲得了好評,各自擁有不同的讀者群。昨天是上海書展開幕第一天,賈平凹和金宇澄的讀者一大早就來到思南文學之家,參加兩人在上海書展上的對話「城市,從傳統到現代」。
  • 《高博文說繁花》亮相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
    先生總是篤定泰山,有哭有笑,有俗有雅,說得源源不斷……——小說《繁花》作者  金宇澄評彈《高博文說繁花》改編自金宇澄的茅盾文學獎獲獎滬語小說《繁花》,描寫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間,阿寶、滬生、小毛等一眾上海人的生存狀況。演出按照評彈的敘事傳統,每一回書目對應小說的一個章節,既相互關聯又具有獨立性。此次赴港演出共分四回書目:《滬生》、《相遇》、《組局》、《兒時》,每回書目內容不同,觀眾可以一連四晚一氣呵成欣賞整個故事。
  • 風格 | 金宇澄聊《繁花》:王家衛在努力還原老上海的真實
    小說《繁花》與電影《繁花》是兩個「生命」嗎?上海與香港若隱若現的牽繫在哪裡?先聽聽小說原著者金宇澄是怎麼說的。《繁花》作者金宇澄三聯生活周刊: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繁花》已經啟動,又把您和這部作品帶回到一個熱鬧的現場。
  • 金宇澄丨《繁花》:用上海話講上海故事,方言小說你能接受嗎?
    金宇澄消息一出,有無數人好奇,《繁花》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為什麼會讓王家衛導演費力的集結如此強勢的人馬只為拍攝一部網劇,或許我們可以從金宇澄《繁花》的原著之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尋找當年上海都會風光的浮光掠影。
  • @所有人,劇集《繁花》在新民晚報發布尋物啟事!王家衛金宇澄胡歌帶頭獻寶→
    改編自作家金宇澄同名小說,王家衛監製、總導演,秦雯編劇,鮑德熹任視覺總監的精品劇集《繁花》開機在即。金宇澄的手繪插畫尤其,金宇澄、王家衛、胡歌三位上海男人,也都翻找出了帶著各自記憶的舊物,參加了徵集。《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則特別奉獻出1984年自己結婚時候新娘的那身紅色開襟連衣裙。「那是海外親戚的禮物,沒有結婚儀式,便宴設上海文史館食堂,皆是至親。二十八年後,《繁花》問世。」上海文藝老青年這樣說。
  • 承興星聞 | 影業藝人張楷依加盟《繁花》 再現金宇澄筆尖的經典「尤物」
    該劇改編自金宇澄茅盾文學獎作品,聚焦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海的市井生活,講述了軍人家庭出身的滬生、資本家家庭出身的阿寶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小毛這三個上海人從小到大的故事。《繁花》無論是原著還是話劇,都是非常難得的佳作,而李李這個人物是金宇澄先生傾注了很多熱愛和筆墨呈現出的『尤物』,她很特別,也很傳奇。作為演員,能有緣遇見《繁花》,遇見李李,這是我的幸運。
  • 預告 | 舞臺劇《繁花》第一季明日11:00開票
    演出票價 280/380/480/680/880元聯合出品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五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原著:金宇澄那些消失在嘴邊的話語,不僅沒有讓觀眾脫離《繁花》的敘事,而是更神奇地讓觀者在劇場中體會到了那份疏離和距離。與全劇多次不響相對照的是塵世的喧囂和飲食男女的情慾。《繁花》中看不到任何一個標籤化的個體。三個沉默的男性,狀如繁花的多位女性,你很難界定他或她是一個好人還是壞人。形形色色的飲食男女,一地雞毛的平凡,或無處宣洩的欲望,或欲望抒發後的空虛和掙扎。
  • 一聽評彈終身迷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評彈在上海風靡一時,曾有書場近600家,且大多都是不下700人的規模。鼎盛時,書場一天有三四檔演出,演員要僱一輛黃包車在附近趕場。演員趕場時,往往有瘋狂的聽眾跟著演員的黃包車一路轉場,派頭十足。
  • 金宇澄:文學常常是無力的,好東西都爛在肚子裡
    做了30年雜誌編輯,性格又是「不響」,這三年來,金宇澄卻因寫《繁花》而名震小說界。他曾在《繁花》裡循著舊式話本車轍,重溫一首「鴛鴦蝴蝶夢」,調子卻仍是「花無百日紅」的平靜之哀。人對世界的觀感,想必和他的經歷相互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