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

2021-02-07 六哥講故事2019


1947年4月8日

廣東梅縣(今梅州市區)

中國

侯孝賢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出生於廣東梅縣(今梅州市區)。中國臺灣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金馬電影學院發起人、院長。 [1] 

1980年,拍攝了個人首部電影長片《就是溜溜的她》 [2]  。1982年11月27日,編導的劇情片《在那河畔青草青》上映,由此獲得了第1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3]  。1983年,執導的劇情片《風櫃來的人》上映。1984年,執導了劇情片《冬冬的假期》,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4]  。1985年8月3日,執導的劇情片《童年往事》上映,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5]  。1987年8月22日,執導的劇情片《尼羅河的女兒》上映。1989年,執導了劇情片《悲情城市》,該片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1993年9月13日,執導的傳記電影《戲夢人生》上映,該片獲得了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6]  。1995年5月22日,拍攝的劇情片《好男好女》上映,獲得了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7]  。1998年10月1日,拍攝的劇情片《海上花》上映。2003年,執導了劇情片《咖啡時光》,獲得了第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年度電影人獎 [8]  。2007年8月,獲得了第6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9]  。2009年4月10日,被選舉為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 [10]  。

2014年3月27日,獲得了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11]  。2015年8月27日,執導的古裝武俠電影《刺客聶隱娘》上映,憑藉該片獲得了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2]  。2018年10月19日,擔任監製的劇情片《寶貝兒》上映 [13]  。



女兒侯蘊華


女婿蔡君飛


好友朱天文


明星關係


悲情城市


海上花


童年往事


戲夢人生


風櫃來的人


刺客聶隱娘


代表作品


侯孝賢的電影世界

《戲夢人生》是一部記實性電影,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飾演本人。



張愛玲粉絲

侯孝賢很欣賞張愛玲,並且將張愛玲翻譯的《海上花列傳》拍攝成了《海上花》電影。但他認為「張愛玲的小說(我)是想都別想」,認為其幽微的情感及那個時代的上海風華難以表現。

鏡頭語言:冷靜遼闊

風格顯著的長鏡頭成為他的標籤,《海上花》是其中極致,整部影片只有不到50個鏡頭,每個長度達4-8分鐘。

坎城之旅

侯孝賢導演共七次衝擊金棕櫚,2015年終於憑《刺客聶隱娘》獲最佳導演獎。

目錄

1 早年經歷

2 演藝經歷

3 個人生活

4 主要作品

▪ 參演電影

▪ 導演作品

▪ 製作電影

▪ 編劇作品

▪ 副導演作品

▪ 音樂作品

5 社會活動

6 獲獎記錄

7 人物評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侯孝賢

外文名

Hou Hsiao-hsien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星    座

白羊座

出生地

廣東梅縣(今梅州市區)

出生日期

1947年4月8日

職    業

導演、編劇、演員


早年經歷


1947年4月8日,侯孝賢出生於廣東梅縣(今梅州市區),4個月大時隨全家遷居臺灣,本想客居幾年卻由於政治原因無法回歸故裡,一家人輾轉幾地後,定居於高雄鳳山。在參加大專聯考失利後,1966年,侯孝賢入伍服兵役,在這期間他看了一部英國電影《十字路口》,感觸之餘決心進入電影界。1969年,服完兵役的侯孝賢考入國立藝專電影科。1972年,畢業後的侯孝賢卻沒能進入電影界,在八九個月的時間裡只能做一份電子計算機推銷員的工作 [14]  。

侯孝賢


演藝經歷


侯孝賢(2張)

1973年,恰好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劇組要找場記,學校老師便推薦了侯孝賢。由此,侯孝賢正式踏足電影界,師從李行 [15]  。1974年12月6日,擔任副導演的愛情電影《近水樓臺》上映。


1975年9月,參與編劇的奇幻電影《桃花女鬥周公》上映,這是侯孝賢編劇的個人首個劇本 [16]  。1978年2月13日,擔任編劇的愛情喜劇片《我踏浪而來》上映。1979年,侯孝賢在由李行執導的愛情電影《早安臺北》中擔任編劇,由此獲得了第1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 [17]  。

1980年,侯孝賢拍攝了個人首部電影長片《就是溜溜的她》 [2]  。1981年11月18日,自編自導的愛情電影《風兒踢踏踩》上映,該片由鍾鎮濤、鳳飛飛、陳友共同主演。

1982年11月27日,編導的劇情片《在那河畔青草青》上映,該片由鍾鎮濤、江玲領銜主演,獲得了第1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提名,侯孝賢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提名 [3]  。

1983年1月29日,擔任製片人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小畢的故事》上映 [2]  ,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8]  ;9月2日,與萬仁、曾壯祥聯合執導的劇情片《兒子的大玩偶》上映 [15]  ,該片獲得了西德曼海姆影展佳作獎;同年,執導的劇情片《風櫃來的人》上映,該片獲得了第6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並獲得了第2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提名,侯孝賢則獲得了最佳導演獎提名 [19]  ;同年,參與編劇的劇情片《油麻菜籽》上映,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  。

1984年,執導了由王啟光、顏正國、李淑楨聯袂出演的劇情片《冬冬的假期》,該片獲得了第7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4]  。

1985年8月3日,執導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童年往事》上映 [20]  ,該片獲得了第3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新電影論壇獎,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5]  ;同年,與蔡琴領銜主演了由楊德昌執導的劇情片《青梅竹馬》 [21]  ,侯孝賢在片中飾演少年棒球隊國手出身的布店老闆「阿隆」,憑藉該角色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5]  。


侯孝賢獲獎(7張)

1987年8月22日,執導的劇情片《尼羅河的女兒》上映,該片由楊林、楊帆、辛樹芬等共同主演,該片獲得了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 [22]  ;9月13日,執導的愛情電影《戀戀風塵》首映,該片由王晶文、辛樹芬、李天祿共同主演,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22]  。


1989年,執導了由陳松勇、梁朝偉、辛樹芬等聯合主演的劇情片《悲情城市》,該片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侯孝賢則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6]  。

1991年9月6日,擔任製片人的劇情片《棋王》上映;9月10日,擔任製片人的劇情片《大紅燈籠高高掛》首映 [23]  。1993年9月13日,執導的傳記電影《戲夢人生》上映,該片由李天祿、林強等合作出演,獲得了第46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6]  。

1994年,侯孝賢在由吳念真執導的劇情片《多桑》中擔任製片人。1995年5月22日,拍攝的劇情片《好男好女》上映,該片由伊能靜、林強、高捷共同主演,入圍了第4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4]  ,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7]  。

1996年5月13日,執導的劇情片《南國再見,南國》首映,該片由高捷、伊能靜、徐貴櫻聯袂出演,入圍了第4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4]  。

1998年10月1日,拍攝的劇情片《海上花》上映,該片由梁朝偉、劉嘉玲、李嘉欣聯合出演 [25]  ,入圍了第5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4]  ,獲得了第3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26]  。

2000年,侯孝賢創立了「戲弄電影網」。2002年,侯孝賢成立了「臺灣電影文化協會」,並擔任理事長 [27-28]  。2001年5月19日,執導的愛情電影《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上映,該片由高捷、舒淇、段鈞豪等合作主演,入圍了第5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24]  。

2003年,執導了由淺野忠信、一青窈領銜主演的劇情片《咖啡時光》,該片是侯孝賢首部用外語拍攝的外國影片 [29]  ,獲得了第24屆伊斯坦堡電影節金鬱金香獎,侯孝賢則獲得了第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年度電影人獎 [8]  。

侯孝賢與鈕承澤

2005年10月28日,拍攝的愛情電影《最好的時光》上映,該片由舒淇和張震領銜主演,入圍了第5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30]  ,獲得了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提名、第4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提名,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4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31]  。

2007年5月17日,執導的劇情片《紅氣球的旅行》上映,該片由朱麗葉·比諾什、宋方等共同主演 [9]  ;8月,在第6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侯孝賢被授予終身成就榮譽金豹獎 [9]  ;10月29日,侯孝賢在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黑澤明獎 [32]  ,成為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11月11日,侯孝賢接任臺灣導演協會理事長 [33]  。

2008年2月,執導的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紀錄片《盛世裡的工匠技藝》上映 [34]  。2009年4月10日,侯孝賢被選舉為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 [10]  。2010年5月14日,擔任製片人的愛情電影《第36個故事》上映 [35]  ;7月2日,侯孝賢在紀錄片《海上傳奇》中出鏡 [36]  。

2011年3月16日,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金城小子》上映 [37]  ;12月16日,與朱延平、王小棣、王童等聯合拍攝的短片集《10+10》上映,侯孝賢負責《黃金之弦》單元,該片入圍了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

2013年8月2日,客串出演的校園青春喜劇片《青春派》上映 [38]  ;11月1日,擔任監製的紀錄片《看見臺灣》上映 [39]  。2014年3月8日,擔任監製的戰爭電影《蘭亭》上映 [40]  ;3月27日,侯孝賢獲得了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11]  。

2015年8月27日,執導的古裝武俠電影《刺客聶隱娘》上映,該片獲得了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 [41]  、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獎 [42]  ,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2]  、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43]  、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 [42]  。

2016年11月5日,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日常對話》上映 [44]  。2017年12月15日,擔任監製的劇情片《強尼凱克》上映 [45]  。2018年10月19日,擔任監製的劇情片《寶貝兒》上映 [13]  。


個人生活


侯孝賢的父親曾任廣東梅縣教育局長,在侯孝賢12歲時去世。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祖母在他18歲時去世 [14]  。侯孝賢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23]  。

侯孝賢的妻子叫曹寶鳳,兩人育有一女叫侯蘊華,在美國賓州卡內基美隆大學主修劇場設計,回臺灣後任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的協力統合經理。2007年1月26日,嫁給四海幫前幫主蔡冠倫的兒子蔡君飛 [46-47]  。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導演

柯一正

主演

陶德辰 , 張華坤

飾演

阿隆

導演

楊德昌

主演

蔡琴

青梅竹馬1985

我愛瑪莉1984

飾演

Boy-Boy

導演

舒琪

主演

姜戴維 , 張學友,  張堅庭

導演

劉傑

主演

董子健, 秦海璐



青春派2013

老娘夠騷1986


導演作品上映時間片名主演1980就是溜溜的她鍾鎮濤、鳳飛飛、陳友1981風兒踢踏踩鍾鎮濤、鳳飛飛、陳友1983在那河畔青草青鍾鎮濤、江玲、崔福生兒子的大玩偶陳博正、江霞、楊麗音風櫃來的人鈕承澤、張世、張純芳1984冬冬的假期顏正國、王啟光、李淑楨1986童年往事田豐、梅芳、辛樹芬1987戀戀風塵王晶文、辛樹芬、李天祿尼羅河女兒楊林、李天祿、高捷1989悲情城市陳松勇、李天祿、梁朝偉1993戲夢人生

李天祿、林強

1995好男好女伊能靜、林強、高捷1996南國再見伊能靜、林強、徐貴櫻1998海上花

劉嘉玲、梁朝偉、李嘉欣

2001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舒淇、高捷、段鈞豪2003咖啡時光淺野忠信、一青窈2005最好的時光舒淇、張震、梅芳2007紅氣球的旅行朱麗葉·比諾什、西波裡特·吉拉多特、宋方201110+10舒淇、梅芳2015刺客聶隱娘舒淇、張震、妻夫木聰

製作電影上映時間片名職務1983小畢的故事製作人1991大紅燈籠高高掛製片、監製1992少年吔,安啦!監製1994多桑監製1995去年冬天監製2000命帶追逐製作人2005愛麗絲的鏡子製作人2010有一天製作人第36個故事監製2011金城小子製作人到阜陽六百裡製作人2013看見臺灣(紀錄片)監製2014蘭亭製作人2016日常對話(紀錄片)製片人2017強尼凱克監製2018寶貝兒監製範保德製片人

編劇作品上映時間片名1976翠湖寒1979早安臺北1980天涼好個秋1982俏如彩蝶飛飛飛1983油麻菜籽1983臺上臺下1983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小畢的故事1984小爸爸的天空1984冬冬的假期1985青梅竹馬1986童年往事1995去年冬天2003咖啡時光2005最好的時光2007紅氣球的旅行

侯孝賢副導演作品時間片名導演1974近水樓臺李融之1977煙水寒賴成英

音樂作品

顯示方式:專輯列表 | 專輯詳情

專輯專輯名稱發行時間語言詳情
太陽1997-05-01臺語

專輯封面

唱片公司:金點唱片
專輯曲目(10)

01.太陽
06.生命中的痛
02.醉死臺北城
07.臺北發的尾班車
03.無緣
08.港邊惜別
04.夢中人
09.給你的信
05.流浪天涯伴吉他
10.戀歌

社會活動


2004年1月,由侯孝賢擔任召集人的「族群平等行動聯盟」成立,他聯合數百名作家、藝術家,反對政治人物「操弄族群議題」 [48]  。

2009年,由侯孝賢發起成立金馬電影學院,擔任院長。並邀集頂尖華語(人)電影創作者,組成堅強師資團隊,為來自全世界的年輕華語(人)電影創作者上課。 [49]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 2015    第68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刺客聶隱娘    (提名)    

▪ 2015    第68屆    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12]     刺客聶隱娘    (獲獎)    

▪ 2005    第58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最好的時光    (提名)    

▪ 2001    第54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24]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提名)    

▪ 1998    第51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24]     海上花    (提名)    

▪ 1996    第49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24]     南國再見    (提名)    

▪ 1995    第48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24]     好男好女    (提名)    

▪ 1993    第46屆    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24]     戲夢人生    (獲獎)    

▪ 1993    第46屆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24]     戲夢人生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2004    第61屆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咖啡時光    (提名)    

▪ 1989    第46屆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6]     悲情城市    (獲獎)    

▪ 1989    第46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悲情城市    (獲獎)    

▪ 1989    第46屆    西阿克特別獎    悲情城市    (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

香港電影金像獎

臺灣電影金馬獎

▪ 2015    第52屆    最佳導演獎[41]     刺客聶隱娘    (獲獎)    

▪ 2015    第52屆    最佳影片獎[43]     刺客聶隱娘    (獲獎)    

▪ 2015    第52屆    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43]     (獲獎)    

▪ 2005    第42屆    最佳導演獎[31]     最好的時光    (提名)    

▪ 2005    第42屆    最佳影片獎[31]     最好的時光    (提名)    

▪ 2005    第42屆    年度最優秀臺灣電影人獎    最好的時光    (獲獎)    

▪ 2005    第42屆    最佳原創劇本獎[31]     最好的時光    (提名)    

▪ 1998    第35屆    評審團大獎[26]     海上花    (獲獎)    

▪ 1998    第35屆    最佳導演獎[26]     海上花    (提名)    

▪ 1995    第32屆    最佳導演獎[7]     好男好女    (獲獎)    

▪ 1995    第32屆    最佳影片獎[7]     好男好女    (提名)    

▪ 1993    第30屆    最佳影片獎    戲夢人生    (提名)    

▪ 1989    第26屆    最佳導演獎[6]     悲情城市    (獲獎)    

▪ 1989    第26屆    最佳影片獎    悲情城市    (提名)    

▪ 1985    第22屆    最佳導演獎[5]     童年往事    (提名)    

▪ 1985    第22屆    最佳影片獎[5]     童年往事    (提名)    

▪ 1985    第22屆    最佳男主角獎[5]     青梅竹馬    (提名)    

▪ 1985    第22屆    最佳原創劇本獎[5]     童年往事    (獲獎)    

▪ 1984    第21屆    最佳影片獎[19]     風櫃來的人    (提名)    

▪ 1984    第21屆    最佳改編劇本獎[19]     油麻菜籽    (獲獎)    

▪ 1984    第21屆    最佳導演獎[19]     風櫃來的人    (提名)    

▪ 1983    第20屆    最佳改編劇本獎[18]     小畢的故事    (獲獎)    

▪ 1982    第19屆    最佳導演獎[3]     在那河畔青草青    (提名)    

▪ 1982    第19屆    最佳影片獎[3]     在那河畔青草青    (提名)    

▪ 1980    第17屆    最佳改編劇本獎[17]     早安臺北    (提名)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歐洲電影獎

亞太/亞洲電影大獎

▪ 2016    第10屆    最佳導演獎[42]     刺客聶隱娘    (獲獎)    

▪ 2016    第10屆    最佳影片獎[42]     刺客聶隱娘    (獲獎)    

▪ 2014    第8屆    終身成就獎[11]     (獲獎)    

中國長春電影節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2016    第16屆    最佳電影獎[52]     刺客聶隱娘    (獲獎)    

▪ 2016    第16屆    最佳導演獎[53]     刺客聶隱娘    (獲獎)    

▪ 2006    第6屆    最佳電影獎    最好的時光    (提名)    

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

人物評價


作為臺灣電影界的領袖人物之一,在藝術電影領域,侯孝賢的作品呈現出來的藝術風格就好像桃花林盡之外的世態百象,既熟悉又陌生,既鄰近又遙遠。侯孝賢的電影裡總是有很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細節。這些細節真實地來源於生活,生活的無限也給予了侯孝賢擷取細節為電影所用的無限性,但是同樣的出現在無數影人構造的銀幕畫面上的細節在侯孝賢的捏合和幻化之下卻能散發出讓銀幕之外的獨立思想為之沉醉和動搖的魔力。

侯孝賢是一個喜歡給自己找難題的電影創作者,喜歡和人生困難的那一刻相對抗的創作者。不管是對細膩情感的把握還是對環境或者人物的還原,不管是對過去時代的重建還是對當下風貌的描繪,他不斷進行著各種題材實踐、聲畫結合實踐、鏡頭實踐、剪輯實踐,甚至在《最好的時光》中進行了現代彩色類無聲片實踐。

侯氏風格的重要特徵是長鏡頭、空鏡頭和固定機位。這樣的鏡頭表現卻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配有畫外音,如讀出畫面人物寫信的內容或者《童年往事》這樣交代人物經歷和小故事的敘述。簡單的鏡頭內容在生動的畫外音的拖曳下不顯單調,也不顯冗長,而是外化出一種含蓄內斂的風格。

普遍形容的侯孝賢的電影風格其實並不能認為是侯孝賢電影的精髓。無論是最初的商業電影還是後來的藝術電影或者藝術化商業電影,隱藏在其中的侯孝賢實際上是一位勇於探索和創新以及孜孜不倦地在電影世界裡找尋可以替代文字深度的電影意味空間的勇士。在紀錄片《侯孝賢畫像》中呈現的侯孝賢是自在自得的嚼檳榔、吃地攤、喝老人茶、唱卡拉OK的與底層世界打成一片的侯孝賢。這樣的自在自得也在侯孝賢的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沒有原則,也沒有規則,只有靈感,只有想法,只有實踐,只有自己的藝術世界,只有背向觀眾的理解力卻又面向觀眾的感情體驗的電影詩人侯孝賢 [27]  。(新浪娛樂評)


相關焦點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電影學者、《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一書的譯者黃文杰這樣形容自己 初次觸碰侯孝賢電影的感受。隨後他開始慢慢走近並且研究起侯孝賢的作品,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黃文杰發現,某種程度上,侯孝賢是華語電影中的一個「異數」。
  • 戀戀侯孝賢
    不過話又說回來,早期的侯孝賢並不是這個樣子,人家是拍過賣座電影的,直到1983年《風櫃來的人》,才賠得一塌糊塗。但也正是因為《風櫃來的人》,侯孝賢意外打開了歐洲市場,從此更加堅定了所謂的「侯孝賢風格」。什麼是「侯孝賢風格」呢?簡單點說,一個字就夠了——真。侯孝賢的電影真到什麼程度呢?
  • 侯孝賢坎城獲獎
    而最後, 侯孝賢還是踏上了 獲獎的臺階,卻...4小時前原標題: 侯孝賢獲 坎城最佳導演獎 賈樟柯趙濤一無所獲(圖) 侯孝賢獲 坎城最...:02原標題:侯孝賢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24日舉行頒獎典禮暨閉幕式,中國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獲得最佳導演獎。
  • 侯孝賢的「奇遇人生」
    4月8日,是侯孝賢73歲的生日。縱觀整個華語電影,侯孝賢是怎麼都繞不開的。前幾天虎撲舉行的那場最佳華語電影導演投票賽,侯孝賢落後對手寧浩一現象,還在影迷群體中間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每到這時,童年侯孝賢便跟小夥伴們一起聽曲看戲,可謂培養了不少文藝細胞。比賽空檔期,侯孝賢還會跑到附近的戲院聽幾場布袋戲,過過戲癮。
  • 侯孝賢,空中生有
    侯孝賢的作品向來以緩慢的節奏和悠長的空鏡頭著稱,《海上花》片長兩個小時,僅有38個鏡頭,普通人避之不及,影迷甘之若飴。很多人把侯孝賢視作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但據侯孝賢的御用攝影師李屏賓說,侯孝賢拍《悲情城市》前,都沒有看過小津的電影。因為總是聽到有人提起,侯孝賢特地去看了小津的電影,看後很喜歡。
  •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第57屆金馬獎於8月24日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據悉,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行。
  • 戴錦華 | 侯孝賢的坐標
    今天,是侯孝賢導演電影《童年往事》上映35周年紀念日,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教授在《侯孝賢的坐標》一文,在戴老師看來,「侯孝賢電影顯露出他獨有的書寫風格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七
    3,該片是侯孝賢第一次和梁朝偉在銀幕結緣,也是最後一次和辛樹芬合作。4, 該片於1989年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這也是在國際影展獲得首獎的第一部臺灣電影。 《悲情城市》在臺灣大獲成功,也讓侯孝賢的名字在臺灣變得家喻戶曉、如雷貫耳了……雖然之前在臺灣影壇以侯孝賢、楊德昌為首的現實主義新電影早已別具一格,但是只有在《悲情城市》之後,臺灣的民眾才真正、徹底的了解了他們,普遍開始接受了他們的這種電影風格和流派。
  • 侯孝賢 等雲到
    不做什麼也不多說話,「也不知道要等多久,就都停下來。」張震說。等的時候在想什麼呢?沒想什麼,侯導答。文|靳錦 採訪|靳錦 顧玥 編輯|張悅 攝影|劉雲志等奇蹟發生侯孝賢先生拍片的時候經常在等。侯孝賢說,這樣「他們自己的身體狀態都完全是對的」。美國電影學者詹姆斯·烏登認為,「夥食也成為場面調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方面侯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導演。」法國演員朱麗葉·比諾什2007年與侯孝賢合作了《紅氣球之旅》。她有過與眾多世界知名導演合作的經歷,侯孝賢是少有的不去讓演員一遍遍試戲,而相信演員自身能夠調整狀態的導演。她形容侯孝賢的拍片風格是「等奇蹟發生」。
  • 侯孝賢:顛覆的可能
    關於侯孝賢,他選的是過山洞的平溪線小火車。平溪線在臺灣的東北角,猴峒、瑞芳、菁桐,往昔是產煤礦的所在,侯孝賢的電影《戀戀風塵》裡,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的男女主角的家就在平溪線火車的鐵道旁,上學通勤需依賴火車。火車的行進,自有一種舒緩勻調的節奏,與侯孝賢的電影十分合拍:昔日沒落的煤礦小鎮、離鄉背井的苦澀、無疾而終的愛情⋯⋯仿佛都會在那一晃一搖的規律振幅中被抹平,被撫慰。
  • 侯孝賢的坐標【戴錦華】
    【本文由北大出版社授權《虹膜》雜誌微信平臺發布,不得轉載。】因此,「作者論」與「國族寓言」,便成了兩種難於共存於一位藝術家作品序列的評價標準與闡釋機制。此間的差異不僅顯現為巨大的「時間」差:現代化進程與後工業社會;而且是地域區隔:西歐、北美與第三世界。面對著關於侯孝賢電影的雙重、卻南轅北轍的闡釋路徑與誘惑,或許首先需要(補充)設定的,是冷戰-後冷戰的歷史坐標。
  • 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眉目越發慈祥的侯孝賢「wo~」得一聲,少年心性猶在。後續為侯孝賢上臺頒獎的「福祿壽」——攝影李屏賓、剪輯廖慶松、聲效杜篤之,醋意大發:「侯導不是只有一個兒子,我們都是你的孩子。」這些臺灣電影工業的執牛耳者,可以稱為侯孝賢的徒子徒孫。與之共事的時間,像李屏賓說的,「加起來都幾百年了」。
  • 侯孝賢的「黑道情懷」
    (節選自侯孝賢訪談《侯孝賢:難逃成長的宿命》)《最好的時光:閱讀侯孝賢》作者:唐諾你的幸福時刻都過去了,而歡樂不會在一生裡出現兩次,唯獨玫瑰一年可以盛放兩度。——愛倫·坡侯孝賢的四部電影,從一九八三到一九八六年連著四部,內容是民國六十年[1971]之前的自己,這是侯孝賢最言志的創作時期,更是他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時光。
  • 侯孝賢:一個人 沒有同類
    ,自1993年《戲夢人生》開始,這是侯孝賢22年來第7次坎城之旅,終於封神。電影《刺客聶隱娘》的編劇之一謝海盟在還沒出滿月時就曾被侯孝賢抱過,相比於導演侯孝賢,她說自己更早認識的是俠客侯孝賢,「聶隱娘並非俠客,只是刺客,沒有什麼是非善惡觀,侯孝賢才是俠客,吸引侯孝賢拍攝聶隱娘故事的原因,姨媽朱天文說是因為侯孝賢喜歡聶隱娘的那份自由,那種快意恩仇的感覺。」
  • 六部電影讀懂侯孝賢
    你懂或不懂,聶隱娘就在那裡——這似乎是本屆坎城電影節上侯孝賢答記者問的核心表達。以及最後,侯孝賢到底是誰?或許通過梳理侯孝賢電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六部作品,你會發現那長鏡頭背後的歷史和秘密。童年往事 & 戀戀風塵「死亡」與「往事」成為核心與母題《童年往事》對侯孝賢甚至整個臺灣電影新浪潮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 深度解析:楊德昌與侯孝賢
    楊德昌與侯孝賢,這兩位功成名就的大導演,他們同於1947年出生在中國大陸,之後都和家人一起移居臺灣省,他們的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他們創作的電影卻完全不同。侯孝賢的電影之路則與楊德昌完全不同,侯孝賢最早是一名助理導演,早期都是執導一些青少年歌舞片,在執導的過程,不斷的的深入學習,越來越具有自己的個人色彩,1982年11月27日,侯孝賢編導的劇情片《在那河畔青草青》上映,由此獲得了第1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 世間只得一個侯孝賢
    其人  從「阿孝咕」到侯孝賢  侯孝賢,這名字聽起來更像是電影大師,而阿孝咕這個小名卻更真實更生活化,也是對侯孝賢影響最深的一段時光。在半自傳體電影《童年往事》中,他對阿孝咕的回憶毫不掩飾,乾脆連主人公也用了這個名字。
  • 侯孝賢:蔡琴的事我就不說了
    那之後,蔡琴、楊德昌結婚,侯孝賢和兩人關係漸遠。如果,當年蔡琴選的是侯孝賢,可能一切都會不一樣。那時,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劇組需要一個場記,學校老師推薦了侯孝賢。因為藝專其他的同學都去當兵了,只有侯孝賢是先當兵後上學。侯孝賢騎著摩託推銷著電子計算機時,接到了老師打來的電話。之後跟著李行導演,一路從場記、編劇做到導演。侯孝賢的搭檔是攝影師陳坤厚。李行導演轉入幕後,他們兩人輪流擔任李行出品的新片的導演。
  • 與侯孝賢相遇的三種方法
    「侯孝賢」是否可能或已經成為一種有助於理解這個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在有限的個人理解中,侯孝賢不再只是一種風格,一個浪潮的記號;其為「電影作者」、「本土文化」抑或「國族寓言」的代言人既有必要性又非人云亦云的必需。「侯孝賢」其實是一種、甚至多種方法,觀影的方法,沉思的方法,回望童年的方法,體驗世界的方法,感知時間的方法——當然,這個清單還可以無休止地列下去。
  •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提示:點擊上方"電影製片人"↑免費訂閱本刊『電影圈最大的商業社群』講求「快、狠、準」拍攝方式的年輕一代,也許會對這般得花上十倍心力的創作方式不耐煩且覺得浪費,然而始終堅持如此創作,豈不就是侯孝賢之所以是侯孝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