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黃奕po出慶生微博:
管她幾歲,開心萬歲!
鮮花映襯之下,黃奕一襲白裙,容光煥發,完全不像43歲的樣子。
看來,黃毅清販毒判刑的63天後,黃奕第二場婚姻鬧劇徹底完結,終獲重生。
很多人都說,黃奕是典型的「把一手好牌打爛」。
《上錯花轎嫁對郎》出道即顛峰,又憑藉《還珠3》《臥虎藏龍》《竊聽風雲3》成為炙手可熱的女演員,然而卻因為兩段狗血婚姻,跳進了泥濘。
2009年,黃奕與相識僅41天的姜凱火速結婚,短短一年就離婚,被前夫罵作「淫貓」。
2011年,黃奕公開與「富二代」黃毅清的戀情並結婚生女,結果仍是所託非人,分居,家暴,出軌醜聞不斷,上演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罵戰。
黃奕也毫不避諱地坦言,她對婚姻的態度,實在大錯特錯。
一次,是為了結婚而結婚;
一次,是因為懷了孩子而結婚。
從來都沒想清楚,女人在婚姻到底想要得到什麼,付出什麼。
細究根本,這樣扭曲的婚姻觀,都是黃奕父母留給她的「後遺症」。
黃奕出生於上海,跟著祖父母長大,父母遠在北京。
她曾在節目中爆料:
「從小我就沒怎麼見過媽媽,直到有一天奶奶把我領到個女人面前,告訴我說這是你媽媽。」
「而這次媽媽出現,是來找爸爸離婚的,之後我很長時間再也沒見過媽媽了。」
有父母卻活成了孤兒,這恐怕一個孩子最悲慘的身世。
黃奕從未見過愛情最好的模樣,也不知道為人妻母的職責,在破碎冰冷的家庭裡,變得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
她急需感情填補心中的缺口,渴望用婚姻自我證明,不加分辨地委身於人。
但始終不明白感情不是工具,只有內心豐盈、自我和解的人,才能收穫踏實的幸福。
而當黃奕發現女兒竟然複製了自己的個性,她才如夢初醒:
必須脫離父母帶來的陰影,才能讓女兒避免這個悲劇的輪迴!
父母怎麼愛孩子,夫妻如何相處,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感腳本。
在溫暖、尊重和溝通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往往能擁有健康順遂的親密關係。
反之,則很容易缺失自愛和愛人的能力。
寧靜的特立獨行是出了名的,她對待婚姻的態度也獨樹一幟。
她曾在節目中自曝:
「我從小脾氣就爆,這和棍棒教育有關,心裡沒有安全感。」
「我長大第一件事就是結婚,生好多孩子,告訴他們孩子應該這麼教。」
24歲事業巔峰期,寧靜繞過父母和美國人保羅閃婚,直到孩子出世家裡都不知道。
離婚後,她又公開表示:
「我不在乎男人出軌,你在外面有10個女人都好,只要注意衛生,因為我不想得病」。
早婚生子,閃電離婚,從不單身,寧靜似乎是個渴望陪伴又抗拒親密的矛盾體。
親情虧欠導致的疏離感,讓她的倔強和驕傲裡,總有那麼一絲心酸。
就像《三十而已》裡的陳嶼,早在童年期,婚姻的地雷就早已埋下。
陳嶼出身於離異家庭,作為長子,他承擔了一部分父親的責任。
他努力、懂事、乖巧,幫弟弟頂鍋、收拾殘局,就算替弟弟挨打,臉上也只有麻木和冷漠。
不哭鬧也不辯解,習慣了封閉內心,壓抑感情。
所以他才會第一眼就認定家庭完整幸福的鐘曉芹,被她的溫暖、熱情深深吸引。
然而,他沒有從父母那裡學會夫妻的相處之道,只會消極抵抗,任由對方誤解、抓狂。
陳嶼渴望伴侶成為避風港卻不知道婚姻不是拯救,只要一方的內心是破碎的,家就會風雨飄搖。
我們常說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事,也是兩個家庭的事。
這不僅是指雙方的條件背景,更意味著夫妻倆的相處方式,永遠都刻著家庭的熔印。
給予孩子充分的愛,TA才能堅定地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慎重地選擇合適的伴侶。
教會孩子表達感受,傾聽他人,TA才不會遇事逃避,不會用冷暴力傷害彼此。
父母對待孩子和伴侶的態度,是孩子最佳的學習範本,也藏著Ta未來親密關係的樣子
短片《父親去已婚女兒的家中,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中,父親發現女兒一進門就像陀螺一樣忙得直轉,說話的時間都沒有:
一手打電話,一手整理玩具,還要給丈夫遞咖啡,幫兒子換髒衣服,收拾髒盤子。
而丈夫則悠閒地坐在沙發上上網,熟視無睹。
父親忽然發覺,這不就是他和妻子的日常嗎?
他心疼女兒成了保姆,更懊悔自己給了孩子不正確的示範。於是,他在離開前留下了一封信,向女兒道歉:
「人總是看到什麼就學會了什麼。你先生肯定也是從他爸世那兒學的吧」
「我替每一位做了壞榜樣的爸爸道歉。這些年我都做錯了,是時候改正了。」
父母給了孩子關於家庭和婚姻的第一印象,相處習慣,分工模式,一點一滴都刻在骨子裡。
就像短片中那樣,
事不關己的父親,教出了不知體恤老婆的兒子,任勞任怨的母親,養出了包辦一切的女兒。
孩子沿襲了父輩的婚姻模板,卻從未意識到有什麼問題,只有旁觀時才能清醒。
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更可怕的是,就算有心改變,也像深陷沼澤,難以自拔。
鄰居小時候父母經常吵架、砸東西,她經常跑到我家避難說:
「我以後結婚,絕對不會吵架!」
可她後來還是離婚了。不是因為吵架,而就是因為不吵架。
她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臉上掛著情緒一言不發,讓人想溝通都無從下手。
在她印象中,父母的交流方式就是抬槓、吵架。
她越是刻意避免爭吵,越是不知所措,眼看著婚姻走向滅亡。
有句話說得好:
糟糕的家庭關係會培養出糟糕的相處能力,而糟糕的相處能力又會繼續毀壞親密關係。
心理學家薩提亞說:夫妻是家庭的建築師。
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間的平等、尊重和寬容,也會對伴侶不自覺地流露同樣的善意;
孩子看到了父母維護、修繕婚姻的共同努力,自然就學會了如何經營感情。
楊絳和錢鍾書是出名的神仙眷侶,女兒錢瑗從出生就開始吃狗糧。
《我們的錢瑗》中提到,有次三人出去吃飯,錢瑗看著鄰桌吵架的父母感慨道: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從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然後就知道怎麼往正確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您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
錢瑗的婚姻,也深受父母影響。
錢瑗的丈夫楊偉成與前妻育有一兒一女,和錢瑗結婚時,兒子都18歲了。
錢瑗卻毫無芥蒂,將全部的愛和寬容都傾注給了他們。
她耐心地給孩子講解功課,周末特意倒好幾班公交車,給他們買進口點心。
繼母難當,而錢瑗不但與丈夫和諧幸福,與兩個孩子也結下深厚的情誼。
錢瑗去世後,孩子們撰文懷念她,「多次夢中痛哭而醒」。
可見,錢瑗給這個重組家庭注入了多少溫暖和光芒。
這一切,都得益於她成長於肥沃的土壤,沐浴著愛和善意長大,才擁有了足夠的力量、胸襟和智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約翰·布魯埃爾說:
父母之間愛的方式,成就了孩子情感的教科書,今日根植在心裡,明日就成為一個模板,孩子無需刻意,就能複製父母的幸福。
爸爸、媽媽、孩子,就像三角形的三條邊,互相支撐,彼此影響,形成情感流動的通道。
父母深愛孩子,孩子的心裡才會充滿陽光,看到的世界都是閃光的;
父母彼此相愛,孩子才會領略愛情的美好,對親密關係充滿期待和自信。
讓我們用愛給孩子勇氣,用行動給孩子智慧,為他們未來甜蜜雋永的情感樂章,添磚加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