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的爆發到底是誰的過錯?只因兩國在一連串事件中矛盾激化

2020-12-22 歷史皇太后

如果說起蘇芬戰爭的爆發,很多人會把責任一股腦的扔到蘇聯的頭上,認為是蘇聯無信無義而入侵了芬蘭。通常來說,這也是西方史學界多年的結論,將責任歸結於蘇聯。但是事情的爆發不會是單方面引起的,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的芬蘭未嘗也不是對戰爭的爆發毫無責任。今天我們則回顧那段歷史,在對歷史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後,看看蘇芬兩國之間到底是如何爆發戰爭的。

一、彼此的矛盾

當沙俄政權在1917年因二月革命而垮臺,而俄國內部也因為十月革命混亂不堪時,芬蘭區域的參議院則趁機宣布芬蘭獨立。芬蘭方面是希望趁此機會脫離俄國的亂局,達成獨善其身的目的。當時俄國正在內戰,俄國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府有列寧領導,列寧當時正謀求和德國停戰,因此他不希望在這個時候節外生枝。於是乎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就在原則上同意了芬蘭方面的獨立,希望藉此達成一個平衡。

可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對於芬蘭的獨立,實際上是非常不滿的,這是因為在當時的俄國人眼裡,芬蘭也是俄國的一部分,儘管在實際上芬蘭並不真正意義上屬於俄國,但是長久以來芬蘭接受沙俄統治這一點,已經讓俄國人有了慣性,認為俄國是包括有芬蘭的。這一情緒導致了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那就是讓芬蘭境內的工人組織嘗試奪取芬蘭政權,至少是獲得一席之地,然後設法讓芬蘭在未來的某一時刻以加盟國的身份併入俄國。

考慮到當時芬蘭實際上也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所以列寧等人的做法也不算錯。畢竟從當時來看,芬蘭更近似於一塊無主之地,誰成立了站得住腳的政府,誰就擁有這塊土地的治理權。如果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倒是頗有種楚漢爭霸時期,韓信徵伐齊國,齊國王室潰逃,齊國成了無主之地的既視感,先成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就能獲得該地的統治權。從某個角度上來看,當時的芬蘭就是這麼一個狀態,何況當時芬蘭實際由若干個政府組成的,拼的就是誰兵多將廣。

但列寧可能是沒想到自己這個決定的影響有多大,此舉對於芬蘭如同背信棄義一般,所以在芬蘭境內激起了廣泛的民憤,並且迅速點炸了芬蘭的內戰。在1918年1月爆發的芬蘭內戰裡,芬蘭的名將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回到了芬蘭,指揮芬蘭政府軍作戰。在經過了近四個月殘酷而血腥的內戰後,芬蘭政府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只是因為當時俄國方面舉動讓芬蘭對俄國產生了惡劣的印象,雙方的矛盾開始日趨惡化。

二、矛盾的加深

此後芬蘭展開了對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報復,在俄國內戰期間歐美各國曾派出幹涉力量,芬蘭也同樣參與其中,派出軍隊加入到了白軍的行列之中,對當時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所在地彼得格勒發動了進攻。西方史學界普遍宣稱,芬蘭在這一階段的行動是從1919年5月至6月。可就實際方面來看,芬蘭對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襲擾性進攻持續了很久,遠遠不僅這兩個月。事實上,芬蘭還對英國皇家海軍開放了港口,準許英國軍艦停泊在芬蘭港口,並對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展開封鎖。

儘管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在1920年出於和芬蘭緩和關係的目的,在和芬蘭方面接洽後籤署了《塔爾圖和約》劃分了雙方的國境線,力求能夠避免和芬蘭的衝突加深。但蘇聯方面的努力最終還是徹底化為了泡影,因為僅僅是在19.2年裡,芬蘭滑雪部隊就多次越境展開攻擊,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哨站和巡邏隊都是對方的攻擊目標,而且這還是在《塔爾圖和約》讓芬蘭佔了極大的便宜的情況下。

芬蘭當時佔了多大的便宜呢?芬蘭光是在卡累利阿地峽就大大向南推進,邊界線距離彼得格勒僅32公裡之遙,而這裡可是當時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發源地所在。如果芬蘭人要對彼得格勒發動突襲,一天之內他們就能在彼得格勒展開閱兵了。同時芬蘭在北部與東部的國境線也相較於芬蘭大公國時期大幅度擴張,其邊境直接與北冰洋接壤不說,北極圈內的不凍港百沙摩也成了芬蘭的囊中之物。完全可以說,當時的《塔爾圖和約》是對芬蘭有利,對蘇聯而言十分屈辱的條約。

芬蘭這種得了便宜還要索要更多的做法,讓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或者說已經成立的蘇聯政府十分不滿,但當時的蘇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方面是當時蘇聯的軍力正和波蘭人爆發衝突,雙方的戰事十分激烈,蘇聯顯然是無力向芬蘭發動進攻的,蘇聯此時的國力不支持在雙線開戰。另一方面,蘇聯也擔憂如果對芬蘭發動進一步的進攻就會引發惡劣的連鎖反應,導致英法美等國藉機下場對蘇聯宣戰。剛剛經歷了內戰的蘇聯自然是極力希望避免這一情況的,也因此蘇聯對於芬蘭方面的挑釁是要採取忍耐態度的。

三、情況逐漸失控

很不幸的是,蘇聯此時的隱忍在某個角度上導致了非常惡劣的後果,因為芬蘭方面開始認為蘇聯軟弱可欺了。部分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趁機就鼓吹芬蘭獲得了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們在擁有整個卡累利阿地峽,甚至是可以對包括彼得格勒在內的蘇聯領土宣稱主權,理由是他們有繼承諾夫哥羅德公國和羅斯公國的主權。這一主張在當時民族主義盛行的芬蘭有廣泛的市場,並且迅速形成了所謂的"大芬蘭主義"。這在當時的歐洲並不少見,因為當時的歐洲遍地都是這樣的主張。

而蘇聯方面也因為之前的種種憤怒無比,芬蘭之前的邊境挑釁可以忍,但是如今赤裸裸的想要土地就說不過去了。畢竟當初蘇聯把首都搬遷到莫斯科,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這裡直接暴露在芬蘭的攻擊距離內,現在芬蘭無理攪鬧蘇聯,還揚言要奪取蘇聯的領土,這就讓蘇聯方面的怒火如同高血壓一樣直線飆升。雖然說蘇聯現在仍舊是沒有力量來反擊芬蘭,但在邊境部署足夠的軍力還是沒啥問題的,總之,務必要在邊境上遏制住芬蘭人的前進腳步

而蘇聯方面的增兵舉動,也進一步的導致了芬蘭方面的民族情緒開始飆升。芬蘭對於蘇聯的認識十分惡劣,認為蘇聯對他們時常懷有鯨吞之心,因此芬蘭對於蘇聯的仇恨之心也開始飆升。在上世紀的整個二十年代裡,芬蘭對蘇聯的輿論攻擊與邊境挑釁就沒有停歇過,而蘇聯也有樣學樣,對芬蘭展開了一輪又一輪詆毀。雙方的嘴炮大戰用今天的標準看都可以是曠古爍今,畢竟是單純靠文章和報紙互相攻擊,而非是用推特之流,要達到這樣的激烈程度,"戰況"之激烈可想而知。

當然了,雙方這種做法帶來了更為惡劣的發展態勢,那就是蘇聯內部出現了仇芬傾向,而芬蘭內部也誕生了仇蘇情緒。民間的情緒逐漸蔓延到了兩國的高層,這對於雙方領導層的理智有了不小的影響,芬蘭固然是縱容了"大芬蘭主義"的蔓延,蘇聯也在尋求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的同時,思考能否通過軍事手段解決自己和芬蘭的矛盾。(基於俄國內戰時期的經歷,蘇聯一度認為芬蘭會是外國攻擊蘇聯的跳板)現在,雙方的理智都在一個臨界值上,隨時都可能突然理智喪失。

四、宛如柴堆的蘇芬關係

幸運的是,這一可怕的情況在1932年得到了緩解,這是因為自三十年代開始,芬蘭的經濟狀況開始好轉,芬蘭國內的"大芬蘭主義"開始消退。與此同時,蘇聯也因為剛剛執行的五年計劃,而國內經濟大幅度好轉,同樣也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故此,蘇聯和芬蘭這對老冤家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成見,轉而開始進行大使級和外交部長級的磋商,寄望於能夠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1932年兩國的外交部長籤署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並在1934年的補充條款裡確定條約的有效期為十年。

可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份條約在兩國國內都引發了軒然大波。芬蘭政府和軍隊內部的激進民族主義者認為這份條約是放棄了"大芬蘭主義",遂派遣私調邊境駐軍反覆越境襲擊蘇聯境內的哨站和村莊。蘇聯方面也有人認為這份條約助長了芬蘭的氣焰,所以對邊境築壘地帶的邊防軍反制越境的芬蘭邊境駐軍而不加以限制。這種零敲碎打的交鋒持續了數年,每一次爆發雙方都要籤署補充條款,對爆發的問題加以解決,這讓兩國領導層都頗為焦頭爛額。

而更糟的問題是,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在1932年下達了在蘇芬邊境的主要道路上構築縱深2至3公裡的防線區,用於對芬蘭方向形成警戒,並且對芬蘭有可能的突襲達成遲滯效果。這一舉動在蘇聯角度上自然是沒有問題,可是在芬蘭角度上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芬蘭軍方的許多人認定這是蘇聯準備的進攻陣地,隨時都有可能對芬蘭發動進攻,於是芬蘭軍隊的越境偵察就成了一個常態。蘇聯邊防軍也為了防止對方的偵察而進行反擊,這導致了雙方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增加。

可以說,在這個節骨眼上,雙方內部的敵意已經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狀態,《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幾乎成了廢紙一張。現在兩國的關係也宛如一個巨大的柴堆,而且是澆了幾噸高品質汽油的那種,再多上任何一把火都可能把這個柴堆直接點燃。而很不幸的是,從1935年開始,這柴堆上還真的多了一把火,兩國的關係頃刻間就被點燃了。

五、被點燃的矛盾

自1932年起,蘇聯就不停加強對芬蘭的警戒,諸如坦克和飛機等先進裝備也開始投往蘇芬邊境一線加強戒備。而蘇聯的舉動反過來刺激了芬蘭,這讓芬蘭開始在緩和與蘇聯關係的同時,著手於從西方國家獲取援助,以期能夠得到抗擊蘇聯的準備。在1935年到1938年,芬蘭從英國獲得了一批武器裝備,從德國手上獲取了大批空軍設備,卡累利阿地峽方向也構築了一道堅固的要塞防禦線——曼納海姆防線。在芬蘭軍國防軍總司令,陸軍元帥曼納海姆的思路中,芬蘭將憑藉此防線獲得抵抗蘇聯進攻的力量,防止蘇聯方面突然對芬蘭展開進攻。

很不幸的是,芬蘭方面的舉動大幅度的刺激了蘇聯,讓蘇聯產生了芬蘭很快就會進攻蘇聯的錯覺。蘇聯方面雖然曾在1939年初邀請芬蘭與蘇聯締結同盟,防止第三國借道芬蘭進攻蘇聯。但是芬蘭方面以芬蘭是個獨立主權國家,且不參與大國爭端為由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芬蘭的回答讓蘇聯疑心倍增,認為自己可能快要遭到襲擊了。恰逢德國在1939年和蘇聯進行接洽,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開始考慮要不要在另一個方向上做些準備了。

蘇聯所謂的準備就是希望和芬蘭做一筆生意——蘇聯希望和芬蘭籤訂互助條約,一起保衛芬蘭灣,同時希望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國境線北移40公裡,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的領土割讓給蘇聯,蘇聯另希望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價格,租借芬蘭在漢科半島上的部分領地租三十年。而作為交換蘇聯會把奧涅加湖西北兩倍於芬蘭損失領土的土地割讓給芬蘭。這一片土地實際並非是西方史學界所說的凍土,有充分的自然資源且十分富饒,對於芬蘭的意義將十分重大。同時蘇聯願意給予芬蘭貿易最惠國待遇,讓芬蘭以低價格從蘇聯進購工業設備與資源。

但是蘇聯顯然忘了一件事,那就是芬蘭對蘇聯有深切的不信任,尤其是蘇聯提出的土地置換與租借條件,對於芬蘭的國防政策有極大的隱患。儘管蘇聯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尤其是芬蘭灣的控制權丟失對芬蘭海防有威脅,而租借在漢科半島上的土地給蘇聯後,芬蘭也將喪失在戰時利用要塞炮封鎖蘇聯摩爾曼斯克軍港的能力。從政治角度上考慮,如果同意了蘇聯的條件,芬蘭固然可以從蘇聯獲取利益,但卻會和西歐諸國及美國徹底對立,完全是一個得不償失的做法。恰逢此時德國軍事觀摩團在1939年9月訪問芬蘭,而芬蘭又不知何故在卡累利阿地峽進行以蘇聯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此兩件事導致蘇芬關係進一步惡化。

結語

最終芬蘭方面出於多重考慮,直截了當的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而蘇聯也因為芬蘭拒絕之舉,以及德國軍事觀摩團對芬蘭的訪問和芬蘭方面的軍事演習,認為芬蘭毫無誠意,且隨時可能聯合第三國進攻蘇聯。諸多巧合和歷史因素導致了蘇芬兩國的互信度降至為零,兩國關係也進入到了冰點。緊張的軍事與政治局勢導致了蘇芬兩國之間劍拔弩張,最終蘇聯方面決定訴諸於軍事行動,一勞永逸的解決蘇芬邊境上的問題。

這就是蘇芬戰爭爆發的歷史原因,蘇芬兩國在戰略上的一連串誤判與錯誤行動,均導致了雙方滑向了戰爭的邊緣。蘇芬戰爭不僅導致芬蘭在戰爭中落敗而割讓領土,也讓蘇聯在戰爭裡付出了二十餘萬人的傷亡。與此同時芬蘭國內的復仇主義情緒激增,對於蘇聯的仇恨攀升到了歷史新高,也讓德國有機會拉攏芬蘭。最終在仇恨驅使和德國許下的共分蘇聯國土的利益驅使下,芬蘭以"繼續戰爭"的名義在蘇德戰爭中,使得蘇芬兩國之間的損失與仇恨進一步拉升。

參考文獻:《The Soviet-Finnish War, 1939-1940: Getting the Doctrine Right》

《The Winter War: The Russo-Finnish Conflict, 1939-40》、

《Stalinin kiusa - Himmlerin ti》

相關焦點

  • 蘇芬戰爭,為何說是百年恩怨的了斷?誰是勝利者?
    但它其實也是一個最難研究的世紀,因為人們對於這一世紀各個事件的視角與觀點也非常多樣。我們今天要說的蘇芬戰爭就是這樣一個事件。應該說這場戰爭在20世紀,並不算一場特別重要的戰爭。但是因為它涉及許多複雜的歷史背景,從不同的視角來看,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再加上它牽扯到本身話題性就很強的蘇聯,所以也成為了一個相對熱門的小眾話題,今天桃花石雜談也來和大家一起談一談蘇芬戰爭的前前後後。
  • 美僱傭兵入侵事件恐激化美委矛盾
    原標題:美僱傭兵入侵事件恐激化美委矛盾 委內瑞拉政府近日向外界公布,該國安全部隊於本月初相繼挫敗兩起「僱傭兵海上入侵行動」,共擊斃至少8名「恐怖分子」,另有10餘人遭逮捕,其中包括兩名美籍僱傭兵。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現代意義上的軍服,起始自17世紀中後期的歐洲。當時的各國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發現了建立常備軍團制度的迫切需要。隨著火藥在軍事中的大量應用,作戰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近身擊打搏殺不再是殺傷敵方的唯一方法,防禦性質的硬質鎧甲逐漸失去存在價值。
  • 蘇芬戰爭中的狙擊之王——「白色死神」西蒙•海耶
    蘇芬戰爭中的狙擊之王——「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作者:轅固小生戰爭之中總是會湧現出很多英雄,配合他們的事跡,流傳萬世。蘇芬戰爭中令紅軍聞風喪膽的狙擊手西蒙海耶,就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創造了不朽的功勳。海赫在維堡省的射擊比賽中屢獲佳績。據報導,他家中擺滿了射擊比賽的獎盃。
  • 二戰早期的蘇芬戰爭,究竟有著哪些料
    二戰早期發生的蘇芬戰爭,直至今日都引發著不少人的關注。確實,這場戰爭以蘇聯主動進攻芬蘭為開端,而又以蘇聯佔據芬蘭大片土地為終結,這個同二戰結束後蘇聯戰勝國的身份還是有些格格不入。畢竟按說,侵略者是德意日,包括美蘇在內的同盟國其實都是抵抗侵略者。
  • 蘇芬戰爭:芬軍演繹以弱敵強的經典戰例(圖)
    蘇芬戰爭是二戰爆發初期,蘇聯以要求與芬蘭締結互助條約並交換部分領土遭拒為由,對芬蘭發動的一場戰爭。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起至1940年3月12日止,歷時100餘天。1939年10月12日,蘇芬兩國代表團在克裡姆林宮舉行會談。對於蘇聯的要求,芬蘭作出了有條件的有限讓步,但蘇聯拒絕任何讓步。11月13日,談判破裂,蘇聯決定武力解決。11月26日晚,莫洛託夫宣布蘇聯抗議芬蘭在邊界上3次炮擊挑釁,要求芬蘭軍隊立即從邊境後撤20-25公裡。
  • 當年的蘇芬戰爭,蘇聯為什麼不一舉吞併芬蘭?蘇聯還是明智
    1939年,當時的蘇聯在與德國瓜分完波蘭之後,便將矛頭對準了北歐小國芬蘭,並在隨後發動了蘇芬戰爭。在這場戰爭當中,蘇聯可謂是傷亡慘重,雖然說獲得了一部分的利益,但最後還是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當時的蘇聯為什麼不選擇,直接一舉吞併芬蘭呢?
  • 論中美兩國短期內爆發戰爭可能性有多大?
    當成了中美關係緊張,中美戰爭一觸即發的證據,在網絡傳播。對此,東歌在此呼籲:如果有讀者,看到此類消息,千萬不可信謠傳謠。那麼趁此機會,我們從世界局勢,中美兩國局勢,中美關係等多方面。理性、客觀的分析下,中美之間有沒有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我們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中美之間是否會爆發戰爭?
  • 一戰是世界史上死亡最多的戰爭之一,其實這場戰爭九年前就可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之一。不過,這場戰爭的爆發似乎很「偶然」。塞拉耶佛事件中,奧地利皇儲被塞爾維亞的一個熱血青年刺殺,然後整個世界陷入戰火。 但這場戰爭其實早在九年前就可以爆發了,讓世界陷入空前危機的關鍵是一個北非小國—摩洛哥。
  • 二戰中的芬蘭:堪稱歐洲的平頭哥,先後和蘇德兩大強國交手
    二戰爆發後,芬蘭先後捲入了蘇芬戰爭和蘇德戰爭,與德國、蘇聯兩大強國先後交手,而且讓對手吃了不少的苦頭,堪稱「歐洲的平頭哥」。1917年2月6日,芬蘭宣布脫離俄國獨立,從此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儘管蘇聯政府承認了芬蘭的獨立,但他們對芬蘭的獨立一直耿耿於懷,所以蘇聯策動了芬蘭國內布爾什維克進行起義,導致芬蘭陷入了內戰中。芬蘭人平定了國內起義後,遂對蘇聯採取了嚴重的敵視政策。
  • 遺落戰境系列之蘇芬戰爭——我就是我,不一樣的雪國
    在這個條約中,東歐被變成了大國餐盤上的甜點,而芬蘭,作為協議的一部分,其命運,交到了蘇聯手中。 白色芬蘭紅色血蘇芬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1939年11月,剛剛入侵了波蘭不久的蘇聯,轉向了北方的小鄰居。史達林認為芬蘭這是在自尋死路,戰爭會在幾天內結束。蘇軍上下也是一片不屑,認為簡直是一次大炮打蚊子的行動,很多軍官將禮服和紅旗都準備好,等著在赫爾辛基舉行閱兵式時招搖過市。
  • 具惠善夫婦從愛情走向戰爭,到底是誰的過錯?
    >近期具惠善安宰賢的感情風波有愈演愈烈之勢,今天上午,具惠善發了文稱離婚原因是安宰賢有外遇,稱有聽聞男方與正在拍攝中的電視劇的女演員的有外遇緋聞現在大家最為關注的便是這兩人到底會在何時離婚?具惠善夫婦從愛情走向了戰爭,到底是誰的過錯?據了解到,D社表示說兩個人從「愛情」走向「戰爭」的原因並不是單方面的過錯,而是因為婚姻生活中那瑣碎的衝突,誤會,以及爭吵與和解過程的反覆,最終導致兩人關係變淡,而後徹底走向「戰爭」。同時,安宰賢回應離婚原因是由於具惠善的控制欲太強了。
  • 戰爭爆發前有什麼徵兆?看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日雙方如何博弈
    在二戰後期,日本在對華戰爭中日漸感到吃力,資源消耗厲害,後勤明顯跟不上戰爭消耗的速度。為了緩解在戰場上較為被動的局面,日本制定了「北上」和「南進」兩個作戰計劃,向北入侵蘇聯失敗之後,日本只能南下,突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美日都是世界大國,不可能毫無準備就開戰,那麼戰爭在爆發前有什麼徵兆嗎?來看看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美雙方的博弈。
  • 馬拉松的「消耗戰」兩伊戰爭到底誰是勝者?
    當時看,兩伊戰爭兩敗俱傷,巨大的人員傷亡、巨額的經濟損失都成為伊朗和伊拉克的不可承受之重從1980年9月22日爆發到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戰鬥,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這場戰爭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韓戰。
  • 五角大樓正在挑撥中俄關係,甚至引發兩國戰爭
    美國的意思就是說挑撥中美兩國間的關係,甚至希望中俄兩國爆發戰爭,如此惡毒的戰略也就美國可以想出來了。很多專家也表示,美國試圖挑撥中俄兩國關係進而實現不戰而勝的目的,如此惡毒的戰略應該引發中俄兩國的高度重視。其實五角大樓試圖挑撥中俄關係,完全是其一廂情願的想法。中俄兩國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美國幾乎沒有挑撥離間的空間。
  •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美雙方有何大國博弈?有何戰爭爆發前兆?
    而日本更是在日俄戰爭結束後就將美國視為自己海軍發展的假想敵,從某種角度來說,日美兩國之間的戰爭是必然會出現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最大徵兆就是日美雙方長期的軍事對立和戰爭準備。 日本的一些歷史學家也記載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便開始了對於日本的戰略算計。
  • 以色列和伊朗都是中東強國,假如兩國爆發戰爭,誰能笑到最後?
    伊朗和以色列死磕了40年,也互相仇視了40年,到了如今也是誰也不服誰,如果這兩個國家之間爆發戰爭,到底誰會贏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也讓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事態的發展,但如果這兩個國家要是爆發戰爭,到底誰會贏呢?可能結果與你想的並不一樣,因為爆發戰爭的話,伊朗肯定會贏。別看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有很多高科技武器,再加上50萬大軍和極具傳奇色彩的摩薩德。在常規武器上也比伊朗強很多,但是從實際角度來看的話,以色列根本不是伊朗的對手。
  • 三戰一旦爆發,哪個地區將會成為主戰場?美俄兩國觀點罕見一致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局部衝突很有可能擴大,引起三戰爆發,那麼其前沿陣地將會在哪裡呢? 當今世界雖然以和平與穩定為發展主旋律,但局部衝突與戰爭依舊不可避免,尤其是中東地區,常年戰火不斷。
  • 罪輕辯護:強調被害人過錯
    4.必須是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引起了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或者激化了加害行為。被害人的過錯行為可能引發刑事犯罪的發生和犯罪中的矛盾激化,使被告人提升加害程度,被害人的過錯行為與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之間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聯繫,才是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