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蘇芬戰爭的爆發,很多人會把責任一股腦的扔到蘇聯的頭上,認為是蘇聯無信無義而入侵了芬蘭。通常來說,這也是西方史學界多年的結論,將責任歸結於蘇聯。但是事情的爆發不會是單方面引起的,民族主義十分強烈的芬蘭未嘗也不是對戰爭的爆發毫無責任。今天我們則回顧那段歷史,在對歷史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後,看看蘇芬兩國之間到底是如何爆發戰爭的。
一、彼此的矛盾
當沙俄政權在1917年因二月革命而垮臺,而俄國內部也因為十月革命混亂不堪時,芬蘭區域的參議院則趁機宣布芬蘭獨立。芬蘭方面是希望趁此機會脫離俄國的亂局,達成獨善其身的目的。當時俄國正在內戰,俄國新生的布爾什維克政府有列寧領導,列寧當時正謀求和德國停戰,因此他不希望在這個時候節外生枝。於是乎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就在原則上同意了芬蘭方面的獨立,希望藉此達成一個平衡。
可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對於芬蘭的獨立,實際上是非常不滿的,這是因為在當時的俄國人眼裡,芬蘭也是俄國的一部分,儘管在實際上芬蘭並不真正意義上屬於俄國,但是長久以來芬蘭接受沙俄統治這一點,已經讓俄國人有了慣性,認為俄國是包括有芬蘭的。這一情緒導致了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那就是讓芬蘭境內的工人組織嘗試奪取芬蘭政權,至少是獲得一席之地,然後設法讓芬蘭在未來的某一時刻以加盟國的身份併入俄國。
考慮到當時芬蘭實際上也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所以列寧等人的做法也不算錯。畢竟從當時來看,芬蘭更近似於一塊無主之地,誰成立了站得住腳的政府,誰就擁有這塊土地的治理權。如果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倒是頗有種楚漢爭霸時期,韓信徵伐齊國,齊國王室潰逃,齊國成了無主之地的既視感,先成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就能獲得該地的統治權。從某個角度上來看,當時的芬蘭就是這麼一個狀態,何況當時芬蘭實際由若干個政府組成的,拼的就是誰兵多將廣。
但列寧可能是沒想到自己這個決定的影響有多大,此舉對於芬蘭如同背信棄義一般,所以在芬蘭境內激起了廣泛的民憤,並且迅速點炸了芬蘭的內戰。在1918年1月爆發的芬蘭內戰裡,芬蘭的名將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回到了芬蘭,指揮芬蘭政府軍作戰。在經過了近四個月殘酷而血腥的內戰後,芬蘭政府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只是因為當時俄國方面舉動讓芬蘭對俄國產生了惡劣的印象,雙方的矛盾開始日趨惡化。
二、矛盾的加深
此後芬蘭展開了對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報復,在俄國內戰期間歐美各國曾派出幹涉力量,芬蘭也同樣參與其中,派出軍隊加入到了白軍的行列之中,對當時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所在地彼得格勒發動了進攻。西方史學界普遍宣稱,芬蘭在這一階段的行動是從1919年5月至6月。可就實際方面來看,芬蘭對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襲擾性進攻持續了很久,遠遠不僅這兩個月。事實上,芬蘭還對英國皇家海軍開放了港口,準許英國軍艦停泊在芬蘭港口,並對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展開封鎖。
儘管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在1920年出於和芬蘭緩和關係的目的,在和芬蘭方面接洽後籤署了《塔爾圖和約》劃分了雙方的國境線,力求能夠避免和芬蘭的衝突加深。但蘇聯方面的努力最終還是徹底化為了泡影,因為僅僅是在19.2年裡,芬蘭滑雪部隊就多次越境展開攻擊,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哨站和巡邏隊都是對方的攻擊目標,而且這還是在《塔爾圖和約》讓芬蘭佔了極大的便宜的情況下。
芬蘭當時佔了多大的便宜呢?芬蘭光是在卡累利阿地峽就大大向南推進,邊界線距離彼得格勒僅32公裡之遙,而這裡可是當時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的發源地所在。如果芬蘭人要對彼得格勒發動突襲,一天之內他們就能在彼得格勒展開閱兵了。同時芬蘭在北部與東部的國境線也相較於芬蘭大公國時期大幅度擴張,其邊境直接與北冰洋接壤不說,北極圈內的不凍港百沙摩也成了芬蘭的囊中之物。完全可以說,當時的《塔爾圖和約》是對芬蘭有利,對蘇聯而言十分屈辱的條約。
芬蘭這種得了便宜還要索要更多的做法,讓俄國布爾什維克政府,或者說已經成立的蘇聯政府十分不滿,但當時的蘇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方面是當時蘇聯的軍力正和波蘭人爆發衝突,雙方的戰事十分激烈,蘇聯顯然是無力向芬蘭發動進攻的,蘇聯此時的國力不支持在雙線開戰。另一方面,蘇聯也擔憂如果對芬蘭發動進一步的進攻就會引發惡劣的連鎖反應,導致英法美等國藉機下場對蘇聯宣戰。剛剛經歷了內戰的蘇聯自然是極力希望避免這一情況的,也因此蘇聯對於芬蘭方面的挑釁是要採取忍耐態度的。
三、情況逐漸失控
很不幸的是,蘇聯此時的隱忍在某個角度上導致了非常惡劣的後果,因為芬蘭方面開始認為蘇聯軟弱可欺了。部分激進的民族主義者趁機就鼓吹芬蘭獲得了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們在擁有整個卡累利阿地峽,甚至是可以對包括彼得格勒在內的蘇聯領土宣稱主權,理由是他們有繼承諾夫哥羅德公國和羅斯公國的主權。這一主張在當時民族主義盛行的芬蘭有廣泛的市場,並且迅速形成了所謂的"大芬蘭主義"。這在當時的歐洲並不少見,因為當時的歐洲遍地都是這樣的主張。
而蘇聯方面也因為之前的種種憤怒無比,芬蘭之前的邊境挑釁可以忍,但是如今赤裸裸的想要土地就說不過去了。畢竟當初蘇聯把首都搬遷到莫斯科,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這裡直接暴露在芬蘭的攻擊距離內,現在芬蘭無理攪鬧蘇聯,還揚言要奪取蘇聯的領土,這就讓蘇聯方面的怒火如同高血壓一樣直線飆升。雖然說蘇聯現在仍舊是沒有力量來反擊芬蘭,但在邊境部署足夠的軍力還是沒啥問題的,總之,務必要在邊境上遏制住芬蘭人的前進腳步。
而蘇聯方面的增兵舉動,也進一步的導致了芬蘭方面的民族情緒開始飆升。芬蘭對於蘇聯的認識十分惡劣,認為蘇聯對他們時常懷有鯨吞之心,因此芬蘭對於蘇聯的仇恨之心也開始飆升。在上世紀的整個二十年代裡,芬蘭對蘇聯的輿論攻擊與邊境挑釁就沒有停歇過,而蘇聯也有樣學樣,對芬蘭展開了一輪又一輪詆毀。雙方的嘴炮大戰用今天的標準看都可以是曠古爍今,畢竟是單純靠文章和報紙互相攻擊,而非是用推特之流,要達到這樣的激烈程度,"戰況"之激烈可想而知。
當然了,雙方這種做法帶來了更為惡劣的發展態勢,那就是蘇聯內部出現了仇芬傾向,而芬蘭內部也誕生了仇蘇情緒。民間的情緒逐漸蔓延到了兩國的高層,這對於雙方領導層的理智有了不小的影響,芬蘭固然是縱容了"大芬蘭主義"的蔓延,蘇聯也在尋求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的同時,思考能否通過軍事手段解決自己和芬蘭的矛盾。(基於俄國內戰時期的經歷,蘇聯一度認為芬蘭會是外國攻擊蘇聯的跳板)現在,雙方的理智都在一個臨界值上,隨時都可能突然理智喪失。
四、宛如柴堆的蘇芬關係
幸運的是,這一可怕的情況在1932年得到了緩解,這是因為自三十年代開始,芬蘭的經濟狀況開始好轉,芬蘭國內的"大芬蘭主義"開始消退。與此同時,蘇聯也因為剛剛執行的五年計劃,而國內經濟大幅度好轉,同樣也需要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故此,蘇聯和芬蘭這對老冤家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成見,轉而開始進行大使級和外交部長級的磋商,寄望於能夠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1932年兩國的外交部長籤署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並在1934年的補充條款裡確定條約的有效期為十年。
可是需要指出的是,這份條約在兩國國內都引發了軒然大波。芬蘭政府和軍隊內部的激進民族主義者認為這份條約是放棄了"大芬蘭主義",遂派遣私調邊境駐軍反覆越境襲擊蘇聯境內的哨站和村莊。蘇聯方面也有人認為這份條約助長了芬蘭的氣焰,所以對邊境築壘地帶的邊防軍反制越境的芬蘭邊境駐軍而不加以限制。這種零敲碎打的交鋒持續了數年,每一次爆發雙方都要籤署補充條款,對爆發的問題加以解決,這讓兩國領導層都頗為焦頭爛額。
而更糟的問題是,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在1932年下達了在蘇芬邊境的主要道路上構築縱深2至3公裡的防線區,用於對芬蘭方向形成警戒,並且對芬蘭有可能的突襲達成遲滯效果。這一舉動在蘇聯角度上自然是沒有問題,可是在芬蘭角度上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了。芬蘭軍方的許多人認定這是蘇聯準備的進攻陣地,隨時都有可能對芬蘭發動進攻,於是芬蘭軍隊的越境偵察就成了一個常態。蘇聯邊防軍也為了防止對方的偵察而進行反擊,這導致了雙方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增加。
可以說,在這個節骨眼上,雙方內部的敵意已經到了一個非常恐怖的狀態,《蘇芬互不侵犯條約》幾乎成了廢紙一張。現在兩國的關係也宛如一個巨大的柴堆,而且是澆了幾噸高品質汽油的那種,再多上任何一把火都可能把這個柴堆直接點燃。而很不幸的是,從1935年開始,這柴堆上還真的多了一把火,兩國的關係頃刻間就被點燃了。
五、被點燃的矛盾
自1932年起,蘇聯就不停加強對芬蘭的警戒,諸如坦克和飛機等先進裝備也開始投往蘇芬邊境一線加強戒備。而蘇聯的舉動反過來刺激了芬蘭,這讓芬蘭開始在緩和與蘇聯關係的同時,著手於從西方國家獲取援助,以期能夠得到抗擊蘇聯的準備。在1935年到1938年,芬蘭從英國獲得了一批武器裝備,從德國手上獲取了大批空軍設備,卡累利阿地峽方向也構築了一道堅固的要塞防禦線——曼納海姆防線。在芬蘭軍國防軍總司令,陸軍元帥曼納海姆的思路中,芬蘭將憑藉此防線獲得抵抗蘇聯進攻的力量,防止蘇聯方面突然對芬蘭展開進攻。
很不幸的是,芬蘭方面的舉動大幅度的刺激了蘇聯,讓蘇聯產生了芬蘭很快就會進攻蘇聯的錯覺。蘇聯方面雖然曾在1939年初邀請芬蘭與蘇聯締結同盟,防止第三國借道芬蘭進攻蘇聯。但是芬蘭方面以芬蘭是個獨立主權國家,且不參與大國爭端為由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芬蘭的回答讓蘇聯疑心倍增,認為自己可能快要遭到襲擊了。恰逢德國在1939年和蘇聯進行接洽,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開始考慮要不要在另一個方向上做些準備了。
蘇聯所謂的準備就是希望和芬蘭做一筆生意——蘇聯希望和芬蘭籤訂互助條約,一起保衛芬蘭灣,同時希望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國境線北移40公裡,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的領土割讓給蘇聯,蘇聯另希望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價格,租借芬蘭在漢科半島上的部分領地租三十年。而作為交換蘇聯會把奧涅加湖西北兩倍於芬蘭損失領土的土地割讓給芬蘭。這一片土地實際並非是西方史學界所說的凍土,有充分的自然資源且十分富饒,對於芬蘭的意義將十分重大。同時蘇聯願意給予芬蘭貿易最惠國待遇,讓芬蘭以低價格從蘇聯進購工業設備與資源。
但是蘇聯顯然忘了一件事,那就是芬蘭對蘇聯有深切的不信任,尤其是蘇聯提出的土地置換與租借條件,對於芬蘭的國防政策有極大的隱患。儘管蘇聯開出的條件十分優厚,尤其是芬蘭灣的控制權丟失對芬蘭海防有威脅,而租借在漢科半島上的土地給蘇聯後,芬蘭也將喪失在戰時利用要塞炮封鎖蘇聯摩爾曼斯克軍港的能力。從政治角度上考慮,如果同意了蘇聯的條件,芬蘭固然可以從蘇聯獲取利益,但卻會和西歐諸國及美國徹底對立,完全是一個得不償失的做法。恰逢此時德國軍事觀摩團在1939年9月訪問芬蘭,而芬蘭又不知何故在卡累利阿地峽進行以蘇聯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此兩件事導致蘇芬關係進一步惡化。
結語
最終芬蘭方面出於多重考慮,直截了當的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而蘇聯也因為芬蘭拒絕之舉,以及德國軍事觀摩團對芬蘭的訪問和芬蘭方面的軍事演習,認為芬蘭毫無誠意,且隨時可能聯合第三國進攻蘇聯。諸多巧合和歷史因素導致了蘇芬兩國的互信度降至為零,兩國關係也進入到了冰點。緊張的軍事與政治局勢導致了蘇芬兩國之間劍拔弩張,最終蘇聯方面決定訴諸於軍事行動,一勞永逸的解決蘇芬邊境上的問題。
這就是蘇芬戰爭爆發的歷史原因,蘇芬兩國在戰略上的一連串誤判與錯誤行動,均導致了雙方滑向了戰爭的邊緣。蘇芬戰爭不僅導致芬蘭在戰爭中落敗而割讓領土,也讓蘇聯在戰爭裡付出了二十餘萬人的傷亡。與此同時芬蘭國內的復仇主義情緒激增,對於蘇聯的仇恨攀升到了歷史新高,也讓德國有機會拉攏芬蘭。最終在仇恨驅使和德國許下的共分蘇聯國土的利益驅使下,芬蘭以"繼續戰爭"的名義在蘇德戰爭中,使得蘇芬兩國之間的損失與仇恨進一步拉升。
參考文獻:《The Soviet-Finnish War, 1939-1940: Getting the Doctrine Right》
《The Winter War: The Russo-Finnish Conflict, 1939-40》、
《Stalinin kiusa - Himmlerin 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