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註: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劉小土,編輯:李春暉,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一月份沒剩幾天了,親,兩百塊買的日曆翻到哪了?
硬糖君自己買的第一本日曆,是2013年購入的2014年《故宮日曆》;及至2015年,日曆市場可以說是全面爆發,《故宮日曆》《單向歷》等搶佔書店暢銷榜,也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但彼時硬糖君覺得這就是個網紅風潮吧,起碼自己只買過那一次,根本想不起來用。
硬糖君再次逆言靈了。2020年,日曆仍是門好生意。北京的言幾又、Page one、西西弗等書店員工都對硬糖君表示「賣得不錯」。而一位設計師朋友則透露,日曆策劃因利潤可觀,已成為近年文創公司的重點業務。
日曆品牌也從最初的幾十家飆升至上百家,網際網路公司、自媒體品牌存在感日強。各家分別從圈層、小眾等垂直領域切入,改變著日曆書的設計、營銷,甚至商業模式。
如此繁榮的日曆市場,消費者究竟是怎樣的構成與想法。硬糖君進行了「日曆使用情況」問卷調查,在86個有效樣本中,僅15.12%的人能做到「按照順序每天一張的撕」,多數人都是階段補撕,或者壓根忘了自己有這玩意兒。
但即便如此,他們仍願意花費上百塊,連續幾年購買設計感強的日曆書。
今年的日曆書長啥樣?
在淘寶、京東、噹噹等電商平臺,對「2020日曆書」的關鍵詞進行檢索篩選,硬糖君粗略統計出有圖書標準書號的商品超80件。這些日曆主要分為翻頁式和撕頁式,涵蓋藝術、時政、生活、自然等領域,內容極其豐富。
若是從細分市場切入,其實難以歸納日曆書的類型。硬糖君匯總了當當網銷量排名前50的日曆,發現這些商品間存在相似特徵,基本能夠劃分為三類:IP衍生型、知識分享型和創新視覺型。
IP衍生型日曆多數取材於中國經典的文化符號,如故宮、國博、國家寶藏等,《故宮日曆》便是其中的頂流。
早在1935年,故宮就推出了現代日曆書鼻祖《故宮日曆》。這款新品顏色古雅、設計新穎,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老黃曆,文人墨客青眼有加。據傳刊印2000份,被搶購一空,是當之無愧的初代網紅。
而後,更新5冊的《故宮日曆》因時局動蕩逐漸被遺忘,直到2010年才再次「復活」。復刻、創新、升級,《故宮日曆》的銷量在改版中不斷增長,但尚未引爆。
2015年,故宮在商業開發、品牌宣傳上展開系列創新,徹底顛覆了過去的嚴肅性。一時間,故宮成為年輕群體追捧的網紅景點,文創產品隨之走紅。其中,「美意延祥年」主題的《故宮日曆》創下日銷5萬的戰績,買家秀席捲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據統計,這年《故宮日曆》總銷量高達22萬冊,超過了前面幾年的總和。
近兩年,頤和園、國博等博物館等知名景點也紛紛試水,但成績相差甚大。2020年,頤和園的《二十四節》無人問津,《國博日曆》卻在「噹噹文化暢銷榜」佔得第7,排名甚至超過《故宮日曆》。
和《故宮日曆2015》同期走紅的,還有來自單向街書店的《單向歷》。其極具時代感的文案為文藝青年所喜,也引領了創意視覺系日曆的風潮。此外,《單向歷》一改翻頁設計,復活了撕頁式日曆的設計。
創意視覺型日曆能圍繞文案、圖片、技術等進行品類細分。《箋譜日曆》將日曆和記事本結合,每頁都會呈現一副精美畫箋,主打「美得讓人不忍下筆」;《喵嗚不停日曆》以「城市之貓」為主題,配圖來自街貓攝影大V的作品,能夠吸引雲吸貓青年;《可以聽的音樂日曆》則採用二維碼植入,消費者可掃碼「每日一歌」。
網際網路公司、自媒體品牌的參與,更是掀起了創意視覺型日曆的腦洞風暴。陌陌的萌系插畫,知乎的問答文案,廣告門的扎心語錄……比得就是「誰更戲精」(部分無圖書標準書號)。
其中,知識型日曆書在近年呈爆發式增長。設計團隊將龐雜的知識體系拆分,滿足了消費者對碎片知識的需求,符合當下大眾的閱讀習慣,猶以文學詩詞和健康養生受歡迎。
在當當網銷量前50的日曆中,標題含「健康」「健身」「養生」的商品多達14件,《丁香醫生健康日曆》《範志紅健康日曆》《華西醫院闢謠小分隊:健康日曆》均擠進前10。
去年《丁香醫生健康日曆》就賣出了20萬冊,今年只多不少。從評論看,年輕消費者佔比極大。
而文學詩詞多數取材自唐詩、漢字、詩經,通過聯動知名的作家和博主,在年輕群體中迅速流行。
其中,馮唐的《歡喜·金句日曆》收錄了他的366句語錄和12副全新書法,本質上和《豆瓣日曆》《單向歷》等沒有差別,但被粉絲炒出了文學味兒。六神磊磊、王左中右、顧爺等博主,則延續內容特色,對唐詩、漢字等進行解讀。雖然沒能賣過《飛花令裡讀詩詞》《每日讀詩日曆》等經典款,但也嘗到不少甜頭。
而遲來的掘金者只能把目光瞄向更冷門的細分領域。航天、相聲、法律等相繼被搬進日曆,但沒能掀起太大水花。
要硬糖君說,相聲本該走創意視覺路線,整點德雲男團寫真集還愁賣?再搞個單鏈打榜,爆款妥妥的。
日曆書的「無用之用」
探討日曆的用戶心理前,我們有必要弄清大家獲取日曆的方式。這既決定了使用者的行為,也折射著購買者的心理。
在硬糖君發布的問卷調查裡,近70%的人表示日曆來自「他人贈送」。而結合當當網的買家評價看,我們能清楚知道幾款日曆確實是年輕群體的送禮選擇。「感覺朋友會喜歡」「好看,打算再買兩本送人」等反饋比比皆是。
文化內涵和收藏價值,是這群消費者最看重的。因而,《故宮日曆》《國博日曆》等IP衍生日曆的禮物特徵更為明顯。在他們看來,這些日曆不再是單純記錄時間的載體,而是兼具審美和底蘊的藝術品。
自《故宮日曆2015》全面走紅後,許多收藏愛好者高價求購舊款、全套。孔夫子舊書網上,《故宮日曆》(2010版、2011版等)單本售價動輒上千,《故宮日曆》全套(2010-2020)更是賣出了8800的天價。限量和溢價增強了某些日曆的收藏價值,也持續影響著當下市場。
當然,小樣本調查存在明顯局限。放眼整個日曆市場,自購用戶仍是主流。他們的消費行為由群體情緒所決定,選擇背後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
早期的日曆多數是網格設計,直觀的排版方式符合當時人們對高效生活的追求。即便現在,「減肥體重管理日曆」「自律學習日曆」等功能性產品,仍舊沿用了這種形式。而當代佛系青年追求失序狀態,則更看重日曆書的設計感。
此外,日曆書還能賦予使用者掌握時間的心理價值。撕頁式更增強了這種儀式感,某種意義上滿足了社畜對抗枯燥生活、自我解壓的需求。抖音、小紅書上瘋狂補撕日曆的視頻,都收穫了「拯救強迫症」「看著都很爽」的評價。估計跟高考結束後撕書的感覺差不多。
日曆書文案始終是其精髓。《單向歷》《歡喜·馮唐金句》等迎合了文藝青年的需求,「在我這貧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後的玫瑰」「年少時代的憂鬱,是對整個宇宙的驕傲」……嗯,QQ空間金句文化永遠熠熠生輝。
《小黑書》《毒湯日曆》則戳中了佛系青年的嗨點。「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很舒服」「打工等於穩定貧窮」……都是當下流行的喪文化,易於掀起造梗狂歡。當然,任何特色文案都能為固定群體提供朋友圈素材。買了本日曆,365天的自拍都不用想配詞了。
有趣的是,年輕人一邊嫌棄著爸媽分享的「震驚!專業醫生曝光長壽秘方」「99%的人都不知道的養生小知識」,一邊在購物車加進了各類醫療大V團隊打造的日曆。熬夜蹦迪,日曆養生,當代青年能照顧好自己,爸媽盡可放心。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賣掉日曆
日曆書的走紅,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炒作。除了深度捆綁年輕生活方式,緊跟潮流文化外,社交媒體的價值也不容低估。
《故宮日曆》《單向歷》《箋譜日曆》等經典款,先在消費群體建立良好口碑,經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平臺宣傳,再由明星、博主等放大聲量、促進轉化。而購買者拍照打卡的集體行為,也能帶動裂變傳播。
但這種模式需要知名景點、人氣書店等IP,才能撬動市場。2017年,大批廠商試圖複製《單向歷》的成功,因缺乏穩定粉絲底盤而翻車,導致次年日曆數量略有回落。
如今,網際網路公司、自媒體成為出版社合作首選,日曆書的營銷模式隨之更新。想打造一款網紅日曆,定價、工期、銷售渠道等都有門道。
創意內容是日曆的核心競爭力,不過,硬糖君匯總的50款日曆,同質化仍極為嚴重。單看《健康日曆》挺有特色,但放在整個知識品類、或健康養生題材,都存在明顯「撞梗」。
當日曆內容難以差異化,營銷策略更能影響銷量。2018年初,運營人員夜祺(化名)負責公司首款日曆開發。但進行到後半程,她才發現相似度極高的競品。
經過幾輪案例分析,夜祺團隊發現定價、工期是影響同類日曆銷量的關鍵。定價低、工期短且先上市的產品,市場表現更好。她們將單價89元的日曆下調至69元,預售期提前到了當年9月(原定11月)。
據硬糖君觀察,當當網銷量前50的日曆平均定價為100元/本(折後平均售價53元/本),銷量前10 的日曆平均定價為103.9元/本(折扣平均售價49.64元/本)。結合「日曆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推測日曆書最佳售價區間應為:50-100元。
為了儘可能延長宣傳期,日曆開發團隊一般會搶先預售。此外,眾籌也是自媒體、設計工作室等前置造勢、評估成本的重要方式。幾大文化創意眾籌社區,都有幾十個日曆預售項目成功落地。
「單本日曆能掙差不多30塊,我們做一年淨利150萬左右。」夜祺告訴硬糖君。
值得一提的是,日曆銷售渠道也從書店、電商等傳統平臺,向社群、朋友圈等轉移分銷,頗有幾分微商化的味道。夜祺開發的日曆就提供代理模式,公眾號、博主、kol等只需通過指定方式(比如小程序)銷售,就能獲得分成。
「分銷佔比較小,但也是個宣傳品牌的好方式。」某家公司正是通過這一渠道發現了夜祺公司,找他們籤約了幾萬本定製款。事實上,越來越多的開發團隊將觸手伸到日曆產業上遊,以定製、外包等服務降本增效。
2020年才剛剛開始,夜祺們已經著手策劃明年新品。想要搶灘日曆市場的朋友,再不開工就晚了。硬糖君有個小想法:手帳黨越來越多,咱可以搞個專供版貼紙日曆嘛。邊撕邊貼,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