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設計:設計產品差異化特質,擺脫同質化困擾

2021-01-1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筆者將從自身實踐中,其團隊如何對產品進行差異化設計,並成功切入市場的經歷進行分享。為大家講述:在B端產品初創階段,假如是從在成熟的競品市場切入的,那麼該如何創造自身產品差異性,來提升競爭力。

同質化是網際網路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

產品同質化是二三線網際網路公司產品經理們很難擺脫的現實問題,尤其是B端產品為主的網際網路公司。

我經常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們的產品創意從哪裡來?是你或者你的團隊提出來的嗎?」,提問者多是其他公司的高管或者產品負責人,雖然在不同的場景下問題提出者想獲取不同的信息,但我一般會直言不諱的回答:「在產品創意階段,至少有7成以上來自於公司老闆,而我負責創意落地和微創新」,創意落地前需要對企業層出不窮的創意進行甄選,而微創新就是設計差異化的部分,使我負責落地的產品擺脫同質化的困擾,為企業提供差異化競爭優勢。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網際網路產品在各個行業都已經是紅海了。

從企業數量看,我所在的「網際網路+教育」行業的ToB市場,僅根據2019年全國第76屆教育裝備展參展企業名單統計,數量就多達1000家,還有很多創業型小公司因各種原因沒有參加裝備展,其數量更無法估計。

同樣是這個行業,ToC產品為主的在線教育公司數量也不在少數。

根據艾瑞諮詢提供的2018年在線教育行業報告,僅K12階段的在線教育企業就分為作業題庫、課外輔導、家教O2O、志願填報、在線內容、社區等六大領域,其中僅作業題庫一個垂直細分領域,實力較強的公司就有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阿凡題、一起作業、猿題庫等多家公司,這些公司2018年的月活躍用戶均在1000萬左右;

從融資和市場總規模看,K12在線教育2018年的融資總額從2017年的46.8億元上升到118.5億元,是2017年的253.2%,2018年在線教育市場的總規模更是達到了437.9億元,而2019年預計將達到648.8億元。

教學和學習的場景數量是相對穩定的,ToB模式用戶場景集中在教師備課、授課、學校管理,ToC模式用戶場景集中在學生課後知識學習、作業輔導、答疑等,學生的每一個學習場景都有數十個可以選擇的應用,甚至細化到某一個學科的某一特定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比如英語口語,編程,中考物理考點講解。

學校如果想要引進信息化環境,更是可以提供專家團隊根據學校已有數字校園基礎制定全方位的升級規劃,提供軟體、硬體、服務或者混合式的產品,產品組合和選擇已經多到學校決策困擾的程度。

在這個行業大洗牌的快速發展階段,已經沒有多少創意是新鮮的,任何一個新的創意要麼被做出來很多,要麼已經被宣傳了很長一段時間。

教育的市場是這樣:一個產品背後的服務理念必須先有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科學方法論來支持,尤其是關於教學和學習行為的。

這是教育行業網際網路產品市場的行業特徵,那麼在這種相似環境中的產品經理就需要具備隨時在一大堆同質化的產品中發現差細化,創造差異化並形成產品的能力。

差異化的內涵與外延

如果市場上還沒有這類產品,產品經理在推出產品之前需要先考慮自己的產品如果一旦火爆,被抄襲的速度有多快,影響抄襲速度的有內容壁壘、技術壁壘、商業模式壁壘等等;

如果市場上已有大批量此類產品,產品經理在推出產品之前需要考慮的是自己的產品如何在市場中找到切入點,打開缺口,為市場贏得新的競爭力。至於被抄襲的速度,應該是第二件事,可以一併考慮,但是有一個大原則,就是產品的價值是服務於商業價值的,差異化的價值目標是為營銷目標服務的。

在大量同質化產品市場中強行切入,就必須給自己的產品找一個獨一無二的賣點,並嘗試給客戶/用戶講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

產品差異化特質的設計方法

網際網路產品的媒介形態多種多樣,按是否有硬體載體分為軟體產品、服務產品和硬體產品,軟體產品按端可簡單分為網頁/Web端、移動/APP端,因此差異化的方向可以是某個細分維度的。比如:

產品功能相同,有附加服務對比沒有附加服務就可以稱之為差異化優勢;同樣是在線精品點播課程,有教師做直播互動的產品就更受學生歡迎——因為學生利用終端自學和跟著老師互動學習的體驗是不同的。

我所在的公司曾經在2016年6月決定新增一個新的產品線,目標客戶是新高考地區和即將在2017、2018年兩批進入新高考地區的高中學校,提出新增產品線的時間就已經落後於市場了,因為2014年浙江、上海就開始了首批試點,已經有多個公司在這兩個地區推出了相應的服務型軟體產品。而後在沒有任何產品研發基礎的情況下,我被任命為這個產品線的全權負責人。

在產品線策劃階段,我們最終確定的產品定位為:面向學校提供一套整體解決方案來解決學校在新高考政策實施前後面臨的主要問題,方案由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平臺+六選三智能選排課平臺+智能班牌+生涯發展中心+新高考應用指導服務五部分組成,命名為「新高考3+1+1解決方案」

對產品的市場需求背景以及我和團隊啟動產品開發時的市場狀況進行簡單描述: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浙江、上海作為首批試點,公布高考不分文理,採用「3+3」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三個必考科目+3個選考科目,浙江的選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7門學科,稱為「7選3」,上海的選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門,稱為「6選3」。

新高考將學生在科目選擇上從文理2個組合變成20或35個組合,這一個變化就給學校管理能力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了解決學生選擇權和學校資源不足的衝突,「走班」成為學校教學形式的必然選擇,走班模式下排課難度陡然增大,智能排課類產品就這樣應運而生,而智能排課產品是我們3+1+1解決方案中的一個重要產品「六選三智能選排課平臺」。

在至少已經有3年發展期的市場下,每一項子產品都有著強勁的競爭對手和眾多的競爭產品,B端排課類產品本來就是一個飽和的市場,同類產品非常多,即使是新的政策導致了新需求的產生,已有產品轉型和初創產品在3年的時間裡如雨後春筍般增加,在這個現狀下我和團隊是如何進行差異化設計並成功切入市場的呢?

步驟一:以尋找突破點為目的的競品分析

關於競品分析的理解:

我們了解一個需求當前的主流解決方案時,最快的方法就是體驗競品。競品分析方法有很多,我的做法是不去直接照搬大家提供的各種分析方案,比如用戶體驗要素經典模型分析法,因為這些方法就像戰爭的具體打法,你還沒有分析自己想打什麼目標,有什麼武器,戰略和戰術是什麼,就一頓掃射,不見得會有實質性的收穫。

競品分析貫穿產品經理的全職業周期,如果你一直處於隨時隨地觀察和聯想的狀態,將你的產品相關工作隨時放在大腦的緩存中,那麼就會在任何和產品有關的事物上被激活,比如看到或者聽到相關的聊天,看到競品的廣告,看到一些新的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時,都會隨時聯想到自己的產品,

我們也應該把重點關注的競品放在大腦的緩存中,在我們的客戶場景中,如果遇到了競品的使用場景,就要隨時的觀察或參與其中:

如果競品被良好的接受,那麼最好觀察並訪談究竟是哪些內容、體驗、服務吸引了客戶。如果競品不被接納,那麼更要觀察和訪談是什麼讓客戶拒絕,並思考自己的產品會不會遇到同樣的境遇,該如何規避。

在產品崗的每個階段做競品分析的工作目標是不一樣的,競品分析的四種打開方法:

產品新手或是行業新手以對比競品的形式快速學習業務;通過研究競品的每一次大版本更新內容,預測對手發展方向和速度;利用競品的全模型分析來幫助策劃產品;尋找新的突破點,幫助實現產品差異化特質設計。

在利用競品分析來尋找突破點,設計差異化的時候,我採用的方法是:

首先看每個競品的公司商業模式,或者說綜合打法,比如產品賣點+市場策略;然後分析自己團隊的商業模式和實力,產品承載的商業目標權重是多少;再分析競品的功能設計和發展方向,這個時候要犧牲精度,可以直接進行功能分塊,先求同,再找異,甚至主動尋找和總結競爭對手可能實現的差異化特質;進一步分析用戶,要非常非常深入的分析用戶,觀察抱怨場景,被忽視的需求是什麼?

我和團隊開始確定分析的競品範圍,我們在篩選競品時有幾個原則:

我們的甲方經常提到的產品在浙江、上海已經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產品團隊規模在50人以上並且只做這個專項的初創型公司產品一直是公司主要競爭對手公司的新增產品

在這幾個原則的引導下,得益於營銷團隊提供數據與支持,我們很快圈定了4個競品,用競品A、B、C、D表示

1)分析內容1:競品A、B、C、D綜合打法

表2.5-1 競品產品賣點及商業模式對比

2)分析內容2:競品功能結構和業務流程設計。

功能的不同在產品解決方案的層面是最細微的差別,甚至在商業競爭上會被忽略掉的,客戶在選擇產品時不會給細微的功能差別極大的權重,一般來說只要客戶普遍認可的核心功能具備,功能增加對決策影響的的邊際效應就幾乎為零了,因此以設計差異化為目標的競品分析工作時,功能點分析可以作為了解過程,不需要非常細緻。

3)分析內容3:競品的全服務場景分析

通過功能和業務分析出智能排課產品典型服務場景一般包括:

第二課堂/選修課管理場景第二課堂學生考勤管理場景高一/高二/高三(非走班)常規排課場景走班教學模擬志願選擇及排課場景走班教學學生志願選擇及排課場景走班教學師生考勤管理場景

4)分析內容4:用戶最關注的場景/功能點是什麼

由於各地需要向上匯報各地區和學校針對新高考政策落地的解決方案,因此走班教學模擬選科及模擬排課是目前市場需求最迫切的部分,然而產品在實際落地時,僅在走班教學排課產品服務時,流程就多達8個環節:

5)根據分析結果,推演問題,尋找提破口:

進行到這一步,我們已經對競品市場有了較深和較細的了解,我向團隊提出了思考問題:

對手向客戶宣傳的賣點,用戶興奮嗎?對手在產品應用推廣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實際問題?目前的業務流程還能優化嗎?環節能不能增減,順序可不可調整?每一個環節的權重是一樣的嗎?排課算法在這個產品中究竟有多大影響,用戶真的在意排課成功率嗎?服務是不是必不可少,什麼樣的服務能夠吸引到客戶?上下遊環節我們的產品有綜合競爭力嗎?上下遊產品我們有缺失嗎,如何解決?哪個時間是最近的市場切入點,客戶和用戶會關注到我們什麼?

帶著這些問題,我和團隊繼續尋找答案,但這個階段,就不能「呆在家裡」看競品了,而是要走出去,走到客戶和用戶中去。

步驟二:洞察行業痛點,測試客戶反應

我們開始尋找目標客戶和目標用戶群體。

1)行為活動1:公司聘請的行業專家變身客戶接受訪談

公司在這個階段聘請了一位非常傑出的高中校長,是一類高中(一般地區會按照升學率將高中分為三個層級,升學率最好的稱為一類高中)學校的典型客戶代表,他的想法可以代表同規模同辦學水平學校的一般想法;同時他任職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層領導,教育行業從業經驗達30餘年;

從以上背景來看,他的觀點將會獲得較高的信任權重,幾乎可以代表專家、客戶、用戶三個身份。關於專家的權重,瑞·達利歐的《原則》一書給我的啟發是:當需要做重要決策時,尋找少量專家的意見更加靠譜,有三次以上成功經驗的人的意見更加靠譜。對各種意見按照可信度進行一個加權匯總,能讓你得到更好的判斷。這個方法在我做任何一個決策時都會反覆用到。

有了這次關鍵的訪談啟發,接下來我和團隊去了更多的客戶現場,和他們深度交流並參與到實際排課活動中,甚至還參與了部分競品公司的客戶服務現場,在這個階段我和團隊總結出兩個真實存在的問題點來:

排課這件事本身對學校教務處來說就是個體力活,用算法排課在教務主任眼中可能只是提升工作效率而已。學校擔心不能很好的實施改革,但是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如何解決,就像覺得不舒服,但是不知道生沒生病,是什麼病,吃什麼藥。

2)行為活動2:提出多個方向進行可行性探討

既然推測方向是正確的,我向團隊提出四個產品方向進行可行性探討:

方向1:尋找行業頂尖算法人才合作,在排課算法上進一步優化

結論:繼續在算法上投入成本高昂,而且邊際效益幾乎為零

方向2:主打功能全,做功能全覆蓋,提供全場景服務

結論:開發周期長,過程不可控因素太多,容易錯過下一次的入場時機

方向3:找一個競品都沒有的亮點,專注差異化

結論:有找不到或者實現不了的風險,可以嘗試

方向4:只做核心產品功能,增加服務特色

結論:服務團隊組建與培訓周期長、成本高,無法和其他產品進行區分

這個時候該由我做決策了。

步驟三:創造/啟發新的需求,為客戶提供新的服務

3)行為活動3:顛覆競品的解決思路,另闢蹊徑,提出新的關注點

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跟我的團隊說,目前市場上所有的產品都是「基於決策結果進行支持」,我們的產品要和他們不同,是不是能夠為「為決策過程提供支持」。

我向團隊宣布放棄算法的優化攻關任務,在產品流程環節增加一環「學校走班策略智能評估報告」,並支持在確定策略前無限次測試任意一種可能性的方案。

4)行為活動4:開發最低市場可行產品,快速驗證市場

產品的理念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接下來就是實現驗證了。如果證明可行,就需要進行產品線再規劃,設計產品的全應用場景和組織開發工作了。

產品第一個版本相當的小,,甚至實際應用的核心功能都沒有開發,相當於只實現了我提出的「支持決策過程」這一個產品理念,因為我們需要驗證產品想法是否能夠被市場接納,是否有真正的使用價值,畢竟距離最佳的上線時間只有不到6個月的時間了。

從這個想法被提出,到逐漸清晰,並以此重新設計了產品功能和劃定了版本,還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產品團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煎熬,但結果是好的,我們如期的推出了第一個版本:只有一個使用場景的版本。

我們把版本推向了小部分客戶,在產品介紹環節向客戶展示我們能夠為他們做什麼?即:

學校不用自己做自己的醫生我們提供一臺「檢測儀」,輸入必要的數據將會提供每種方案的檢測報告,並檢測出師資問題、教室問題、學生志願選擇組合問題等關鍵因素;我們提供無限次的模擬方案,直到學校找到管理代價最小且學生志願匹配度最高的最優平衡方案;我們在決策階段提供專家為期3天的1對1諮詢服務,保證成效。

從這部分客戶的反應來看,客戶接受度極高,我們的方案是可行的。

接下來我們參加了一個省級的採購計劃,突破首輪評比後,在所有入圍第二輪競標展示的11家產品中,我們第一個版本的產品在專家進行的專業綜合評分中排名第3,雖然這次競標活動我們並沒有贏得客戶,但銷售市場就此打開。

這一次的產品經歷給我的思考是:

在B端產品初創階段,如果是在成熟的競品市場進行切入,與其先做一個同質化的版本來實現「人有我有」,不如先進行微創新,利用少量精確可信的數據,大膽推演,大膽設想,甚至啟發客戶的潛在需求,給他們新的關注點,才有可能實現產品差異化。

 

作者:文刀不愛叨 ,公眾號:Donkey與Monkey。7年產品經理經驗;5年團隊管理經驗;專注「網際網路+教育」產品。

本文由 @文刀不愛叨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文章頻道 - 日本差異化產品包裝設計,如何擺脫同質化的困擾?
    今天,老劉繼續帶著大家看看,日本差異化產品設計,如何擺脫同質化的困擾。一、烘焙甜品說到日本的包裝很吸引,這應該沒人會反對吧!(槓精除外)現在的烘焙甜品市場,品牌林立品牌怎麼在這紛亂的市場裡,殺出自己的道路?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下篇)
    此項目是自上而下由事業部領導發起的,產品研發團隊對該產品的方向不清楚,也無法知曉本事業部員工是否會習慣使用此產品,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做一個和集團企業門戶網同質化的產品?不浪費研發成本嗎?有什麼價值呢?
  • 深入B端SaaS產品設計核心理念
    本文討論「為什麼採用SaaS模式」、「SaaS產品有哪些」以及「如何做好SaaS產品設計」三個話題,核心是產品設計,主要從需求定義、方案設計和開發交付3方面,共計討論10個問題點。一、Why為什麼要用SaaS模式,這個話題我們從面向B端的傳統軟體廠商的痛點來聊。
  • B端產品中的情感化設計
    這種「對於物品的期待」,為設計師提供了一個設計切入點,我們可以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進行設計,通過不斷的去優化與我們每天發生交互的物品,來滿足我們對於他們的期待,甚至,來超出我們對他們的期待。2-3 情感 ≠ 情緒情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當成是人類身上動物性的殘存,是我們都希望擺脫的東西,其實不是這樣的,情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 探究B端產品的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
    編輯導讀:隨著B端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B端市場的春天也逐漸到來,在這過程中B端體驗設計變得越來越受到重視。面對挑戰,設計師的設計思路該是怎樣的?本文作者對 B 端產品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展開了分析說明,供大家一起參考和學習。01 研究背景1.
  • 同質化的面子與差異化的裡子:網際網路大健康AB面
    (原標題:同質化的面子與差異化的裡子:網際網路大健康AB面) 阿里健康在中國醫師節發布的
  • B端產品面試技巧:業務調度設計的邏輯測驗及分析
    本文作者將以一道產品的筆試題為例,談談業務調度設計的邏輯測驗及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一直覺得產品面試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今天選擇從一個角度分享B端產品的面試技巧。  這是一道筆試的面試題,這道源自於老狗某日在等電梯時的突發奇想。
  • B端產品設計3大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
    本文介紹了B端產品設計的三個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與大家分享!如何用產品支撐B端業務落地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產品經理既要有對宏觀的把控能力,又要有對細節的專注力。B端產品設計分為業務問題診斷、產品整體方案設計、產品細節方案設計幾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我們需要藉助不同類型的流程圖來幫助我們理清思路。一、業務問題診斷:業務流程圖1.
  • 從KANO模型,分析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
    編輯導語: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本文從KANO模型出發,分析了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都有哪些。
  • B端設計指南-表格設計的常見問題
    對於我們而言,就需要展示客戶名稱、客戶等級、餘額、開通產品等20+個字端進行展示,我們便採取了上面三種不同的方式,並且OS端作為小部分銷售用,使用標籤、符號對於系統而言認知成本會變低,按鈕快速點擊,產品就可快速開通,使用會更加合理
  • To B產品體驗設計中,UI視覺真的不重要了嗎?
    那麼我相信所有從事to b行業的朋友可能多少也有這種感受,我在上一篇文章裡有提到過,to c產品是現實生活的映射,to b產品更多是一個線上工作檯的,一個是生活,一個是工作;為了便於理解,我姑且把UI視覺設計的價值狹義的限制在感性訴求層面吧。
  • 以C端產品思維和方法做B端產品?
    編輯導讀:近些年,B端產品成為行業的「香饃饃」,市場潛力巨大。很多B端產品經理都在討論,如何在B端產品的建設中,融入C端產品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洛可可王秋辰:設計賦能產品升級 深挖產品背後市場
    今天主要圍繞產品創新的思路做一些分享,我們對於一個好的產品的理解定義為三個關鍵詞:好看、好用、好賣。第一是好看的設計。現在是顏值的時代,海外電商或國內電商平臺,消費者和用戶看到詳情頁或效果圖等,對於他們最大的吸引力還是整個產品的顏值。所以通過產品設計創新賦予商品好看的設計。
  • B端設計指南04——彈窗 究竟應該如何設計
    由於B端產品的複雜多樣,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不單單局限於彈窗這一種控制項的設計,而是一個「泛彈窗」的話題,透過彈窗去分析理解其他類型信息展示的業務邏輯。用戶經過十多年的網際網路產品的「培養」,使廣告彈窗變得五花八門,人們應對彈窗,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被彈窗噁心的時候。而彈窗作為人人唾棄的設計形式,卻在B端產品中擁有獨特的一面,看完文章希望你能理解B端產品的彈窗。
  • 百萬醫療險該如何打破同質化競爭僵局
    但隨著中小險企的崛起以及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的不斷加入,近年來,百萬醫療險等健康險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持續增長的需求和利潤的壓力正在倒逼行業轉型。如何打破這一困局,實現長期盈利增長,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 不同的產品如何進行創意包裝設計?
    隨著市場中產品種類的增多,不同品牌相同產品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品牌化是每一個產品發展的目標,而品牌化的起點就是產品的差異化,產品包裝是實現產品差異化的有效手段,創意包裝設計可以提升產品的個性化,標新立異的包裝更有利於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這篇文章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不同的產品如何進行創意包裝的設計
  • 如何解決「品牌同質化」?你有很多誤會
    而且,我發現無論是市面上談論「品牌同質化」的理論文章,還是企業在解決「品牌同質化」的實操上,都有非常大的認知誤區。今天,我們就重新思考「品牌同質化」這個課題,核心內容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為什麼別人「品牌同質化」,卻活的很好?解決「品牌同質化」的四個錯誤理論建立「品牌差異化」的五個正確姿勢01 為什麼別人「品牌同質化」卻活的很好?
  • 控糖產品的包裝設計太「甜」了!
    控糖產品的包裝設計太「甜」了! 各位船員, 我們的浪設計號船就要開船啦!
  • 2020年線上筆記本電腦市場差異化產品發展趨勢
    ,逐漸向社交性需求轉移,品牌需要打造差異化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線上筆記本電腦市場主要以輕薄本和遊戲本產品為主,而其中派生的細分領域生產力屏、超輕薄本、差異化尺寸本以及高刷新率本成為市場中的主要增量機會點。 線上筆記本電腦細分領域分布
  • 產品創新再次更新,集成灶十大品牌科恩電器擁有獨家差異化路徑
    同質化現象嚴重,是集成灶行業在快速擴張中暴露出的尷尬現狀,從最初的儲物櫃集成灶,到消毒櫃集成灶,再到如今的蒸箱款集成灶、蒸烤消一體集成灶,每當有新技術、新品類面市,大批跟風模仿者就會一擁而上,走捷徑、賺快錢,攪亂市場的良性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