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要有基礎,努力要有方向,努力的目的是追求結果,而不是努力的過程,最可怕的是為努力而努力,享受努力的過程,忽視了努力的方向。沒有方向的努力,沒有思考的努力,都是廉價的努力,不應該當作一種美德來讚頌。
4月底,董明珠在直播首秀中翻了車,效果非常不好,全網400多萬人觀看,最終只有20多萬的銷售額。然而在半個月後,董明珠捲土重來,直播3小時,最終銷售額高達3億多,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翻身仗。這兩次事件都成了熱門話題。
其中有一件事依然讓人印象深刻:在首秀翻車之後,董明珠當場罵哭了一位30多歲的負責人。當負責直播的下屬委屈地說道,我們天天都在這都沒有回過家,董明珠的回應是這樣的:「這是兩件事,你勤勞,但不一定有收穫,不能因為你辛苦,天天在這兒上班,你做了不好的東西,我也要用。沒有這個道理的,我可以不選擇你,因為你不夠我滿意,這是標準。」
簡而言之:苦勞不等於功勞。是我們經常說職場是無情的,之所以這麼講,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是一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地方。
從老闆的角度講,我花錢僱你過來,就是指望著你能幫我解決問題的,解決麻煩的,創造收益的,你不能做到我所要求的,那我就不會選擇你,就不會善待於你。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懂,但很多職場人往往就是難以跨過這道坎。他們在工作中被上司批評以後,時常滿腹委屈,認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沒有功勞也有 苦勞,至於一點情面不留地對我一頓批評嗎?
弱肉強食,強者生存,弱者出局,這種競爭機制就註定了職場的底色是無情且殘酷的,是務實且現實的,一切以結果為導向。
結果好,苦勞就有功勞,結果不好,再大的苦勞也沒價值。所以,當你在工作中因表現不好而被批評的時候,或者在付出很大的努力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時,不要總是一味地抱怨別人。
有功勞必定有苦勞,但有苦勞未必有功勞。社會很實際,也很殘酷。對職場中的人來講,工作看的是功勞,而不是苦勞。如今,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主要是看結果,以結果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弱者談苦勞,強者看功勞。只有重視功勞、結果、績效的員工,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解決難題,推動企業不斷往前發展。在做任何事情時,我們既要看苦勞,更要看功勞。有句話說得好:「無功便是過」。學歷不代表能力,苦勞不等同功勞。
從來沒有糟糕的行業,只有糟糕的人。反過來說,也沒什麼萬年不破的金飯碗,只有持續精進的個體。高門檻的工作,起點高競爭壓力也大;低門檻的工作,看似無望其實也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作為普通人,打磨好技能,也許都是你此生與命運搏鬥的唯一依靠。都說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疾病、失業、騙局,在大多數時候,這些都是生活強加給我們的。
「很多人成不了大氣候,不是因為能力不行、機會不夠,而是因為在生活的苦難裡,停止了奔跑。」其實,那些看起來牛氣哄哄的人,都曾在萬籟俱寂的深夜裡一邊擦淚一邊奮鬥;那麼看起來被命運眷顧的人,大多數都有不為人所知的付出與艱辛。真正有所成長,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價值,這才是標準。
聯繫不等於關係,人脈、關係的重要性固然很重要,人脈在我們整個職業生涯乃至人生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坦白講,有些人之所以能站到很高的位置,真的不是靠他自己一步步爬上去的,而是有人派架直升飛機接他上去的。為此,不少人沉迷於人脈的積累,在社交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試圖認識更多站在高處的人。
這種想法沒問題,但如果因此而忽略了成長,那麼我認為這就有問題了,因為有一點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你不行,認識誰都不行;有聯繫真的不等於有關係。你能與某個厲害的人物取得聯繫,但能不能成為你的關係,拉你一把,在你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這是兩碼事。所以,我們在人脈拓展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成長,鮮花盛開,蝴蝶自來的道理,總是成立的。
苦勞不等於功勞;
資歷不等於能力;
聯繫不等於關係;
不要讓自己20歲的舒適,成為30歲的無奈;
不要讓30歲的無奈,導致40歲的無為;
更不要讓40歲的無為,奠定50歲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