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幸福劇院、大華劇院等劇場建設,鼓勵扶持原創戲劇,開展戲劇普及活動,利用騰退空間為民營院團建設辦公、排練場所……近日,《東城區實施「文化強區」戰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0)》出臺,未來三年,東城區將升級五大劇場群,營造戲劇生態,把東城建成有全國影響力的戲劇中心。
東城區共有34家劇場,約佔全市的三分之一。這些劇場按分布地點的不同,被劃分為五大劇場群。
其中——
南鑼劇場群包括中戲實驗劇場、蓬蒿劇場、風尚劇場、北京兒藝安徒生劇場等;
王府井劇場群包括人藝首都劇場、中國兒童劇院、長安大戲院、先鋒劇場等;
東二環劇場群包括保利劇院、蜂巢劇場、雷劇場等;
前門劇場群包括劉老根大舞臺、天樂園、崇文小劇場等;
龍潭劇場群包括龍潭劇場、紅劇場、市少年宮劇場等。
由於經營、市場等原因,這些劇場存在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有的紅紅火火,有的處於停業狀態。為提高利用率、擴大演出空間,未來三年,東城區將升級五大劇場群。
幸福劇場效果圖。幸福劇院位於幸福大街甲28、30號,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座位900個左右。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在硬體設施建設方面——
在王府井劇場群,配合人藝,重點推進首都劇場東側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建設,包括建設演藝大道。對大華電影院進行改造,建設大華劇場,預計明年將投入使用。在東二環劇場群,支持中央歌劇院新建劇場。在前門劇場群,配合西打磨廠街升級改造和老城復興,規劃建設西打劇場。對廣和查樓進行修復建廣和劇場,目前正在裝修。在龍潭劇場群,在老崇文區政府旁邊、幸福大街上,建設幸福劇場,包括一個大劇場兩個小劇場,座位約900個,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下一步,將引導這五大劇場群精細化、梯度化發展。包括演出內容的細分,像戲曲類演出往長安大戲院集中;原創話劇向南鑼劇場群聚集,群眾性演出去幸福劇院。」東城區文委副主任戚家勇介紹。在梯度化發展方面,每一個劇場群都包括大劇院和小劇場,小劇場更多以劇目孵化為主,大劇場商業性演出多一些。
東城區還將多措並舉,營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戲劇生態」。「首先是對原創的扶持和鼓勵,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觀眾走進劇場。」戚家勇表示。近年來,東城區大力扶持原創戲劇。僅2016年,在東城區註冊的戲劇院團新創作劇目就達52部,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其中,還有11部是講述東城故事的,在宣傳東城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為促進戲劇消費氛圍的營造,將繼續開展戲劇普及活動,包括兩周一次的「戲劇開講」活動以及「戲劇體驗」活動等。東城區還邀請駐區院團和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的21個群眾演出團體結對子,幫助排演劇目,提高群眾的戲劇水平。
排練場地少是制約民營院團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年,東城區將結合疏解整治工作,尋找合適的騰退空間,為民營院團建設辦公和排練場所,為民營院團發展創造條件。
戲劇品牌活動將繼續開展,打造東城戲劇四季風尚。春季,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鎖定胡同文化,關注原創劇目,打造特色小劇場演出品牌;夏季,中國兒童戲劇節聚焦兒童戲劇,塑造國際兒童戲劇品牌;秋季,北京青年戲劇節,以培養青年戲劇創作人才、推出優秀青年戲劇作品為重點,培育先鋒藝術話劇品牌;冬季,北京喜劇節,著重國際視角,邀請喜劇名團名家,形成彰顯喜劇藝術的獨有品牌。
2007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00周年,東城區提出建設「戲劇東城」。由此開端,東城區陸續成立了戲劇發展促進委員會、戲劇藝術專業指導委員會、戲劇項目評審委員會等機構,並設立了戲劇發展專項資金,包括公益事業資金和產業引導資金,推動戲劇的發展。經過10年發展,東城區每年上演的戲劇都在700部至800部之間,6000場次左右,每年約300萬人次走進劇場,欣賞高雅藝術。
撰文 │ 於麗爽
編輯 │ 曾佳佳
圖片來源:東城區文委、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