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天下尹氏一家親」加入尹氏大家庭!
天下尹氏一家親微信公眾號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尹」,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天下尹氏一家親」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尹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尹氏文化,傳播尹氏正能量。
尹鼎初字儒黌,湖南省邵陽尹氏始遷祖,唐代尹思貞第22代孫,生於宋徽宗宣和甲辰年(1124年),宋高宗紹興庚午年(1150年)中武狀元,因官授指揮,奉檄由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灌田(又名灌塘)「官湖湘鎮永寶」。年邁退職後,率子孫定居邵陽縣隆回四都大官田(今隆回縣七江鄉大戶坪)。為邵陽市西南部諸縣尹氏共祖。共輩份排行詩為:
鼎南才應仕,志思福文元,
守利天道順,崇善祚昌全,
大顯華邦業,宏開正徽先,
端厚培吉慶,兆隆世德延。
鼎初公生10子:南沾、南漳、南河、南國、南楚、南全、南青、南吉、南慶、南昌,號稱10郎。大郎南沾生二子,才齊、才幹,才齊之子應淼、應焱、應森均徙川,才幹之子後裔先後徙安化峽山口。六郎南全、七郎南青子孫繁衍今洞口、邵陽、武岡、新寧、城步、綏寧諸縣,其餘7子不詳。六郎南全生3子:長子才慶徙沙田,次子才亮徙隘田,才亮之子應德徙承田;第三子才高徙洪田。七郎南青生7子:長子才通後裔徙沅州(今芷江縣)勝田、同田等處,次子才盛留居隆回一都尹家灣,三子才漢後裔留居隆回四都大官田。四子才伯、五子才祿、六子才旺後裔遷醪田、鉤田、愛田等地,均以「田」命其世居地。
現擇市境內尹氏居地簡介之:
大官田尹氏:大官田留居祖尹才漢生子三:應理、應材、應陸,分三房繁衍。其後裔有遷省內益陽、寧鄉的,1993年鼎初公後裔六修族譜時,大官田尹氏有169戶、848人(以下戶口數均為1993年數),90%居千古坳村,其餘居高家、石背、大戶坪。南青公次子尹才盛後遷隆回一都尹家灣(今屬司門前鎮),其後裔有徙雲南和省內漵浦、婁底、湘鄉的,留居隆回的有84戶,382人,分布於司門前鎮眾樂村尹家灣、七江鄉南衝、建華村等地。
沙田尹氏:始遷祖尹才慶元末明初從隆回大官田徙武岡石璞塘沙田,沙田地勢平坦,有蓼水流貫此地。其《石璞塘紀勝》云:「天水沙田承潤灌,魚肥藕壯稻花香。五塘百井淵源流,九壩三江世譯長。」是一個土肥水美適宜農耕的好地方,沙田因而得名。沙田尹氏後裔有遷毗鄰之綏寧等縣的,留居此地的現有2360戶、8240人,分布於毓蘭鎮源龍、雙塘、桃樹、臥龍、朱家等14個行政村內。
洪田尹氏:始遷祖尹才高於元末明初自隆回大官田遷武岡帽子石洪田(今屬洞口縣黃橋鎮)。黃橋鎮位於洞口縣東南,有赧水縱貫全境,地勢平坦,有寬闊的田壟,盛產稻穀。才高生應近、應通2子,遂分為兩大房,其後裔有遷四川、廣西及武岡、新寧的,留居洪田的現有2370戶、8270人,分布於黃橋鎮清風、蔭山、車塘、堯王、米橋、桐山等19個行政村。應通之孫尹志載於明中葉遷武岡鐵土嶺(今武岡市安樂鄉、晏田鄉一部分),其後裔也有遷四川、貴州的,其中尹顯柳(鼎初公22代孫)於1949年徙臺灣省臺北市。留居武岡的為1006人,分布在安樂鄉王桂村、德江村、唐付村、石半村、晏田鄉和龍溪鎮羅蘭橋、東莊村等地。
隘田尹氏:始遷祖尹才亮於元末明初由隆回大官田遷武岡隘田(今屬邵陽縣蔡橋鄉)。隘田又叫隘田衝、尹亮衝,兩旁山麓夾一狹長田壠,高處有泉井流貫全衝稻田,故名隘田。隘田尹氏後裔有徙四川羅江的,有徙省內益陽、寧鄉、茶陵的,有徙武岡安心觀、綏寧武陽、城步西巖、新寧白沙的。其中尹顯讀於民國28年隨軍去臺,今定居臺灣省花蓮縣。留居隘田的現有1468戶,5006人,分布在蔡橋鄉水口、稠山、城塘、蔡橋、福林、大橋、陡山、柘桑、石禾、蘭陵等行政村。
承田尹氏:始遷祖為尹才亮次子尹應德。明洪武二年(1369)由隘田先遷水滸窯(今邵陽縣金稱市鎮對河村),再遷承田衝(金稱市鎮黃泥村)。水滸窯位於夫夷水邊,靠扎筒車提水灌田,因伐藤條扎筒車來到鄰村山衝發現此衝兩條小溪環繞,溪流淙淙,便於灌溉,便從水滸窯移居此地,與先住民周姓人共住一處(今大院子)。一年,尹姓人住宅起火,周姓人幸災樂禍;忽然大風轉向,反將周姓住宅燒盡,周姓從此遷走,尹姓獨佔此處田產,因取名承田。後裔分為四房。後裔中有尹思富徙川,也有遷居毗鄰新寧縣豐田、軍田等地的。留居承田的有433戶、1514人,主要分布於黃泥田、大院子、大路上、麻子田、金堂嶺、四房頭6個自然村及鄰近羅家村。
醪田(花橋)尹氏:始遷祖尹才伯、尹才祿、尹才旺於元末明初從隆回大官田遷武岡醪田(今洞口縣醪田鎮)。醪田田壟廣闊,盛產稻穀,用以釀酒,酒味甘醇,故稱醪田。三兄弟分居醪田中、下、上,分為3房。才伯傳8代有尹元銘、元鎮徙川,傳9代有文操徙沅州(今芷江)。才旺傳4代尹志瞑於明中葉從醪田遷新寧縣黃龍茨竹坪(今尹家村),文衝(志瞑4代孫)生8子,有6子徙川,尹順道(志瞑10代孫)又有3子徙川。現留居黃龍鎮的有3800餘人。才祿公4代孫尹志芳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從醪田遷城步四都,後裔有徙廣西龍勝的,留居城步的現有260餘人分布在尹家松山、長富水、羅家水3處。仍留居洞口縣的有14180戶、49400人,分布於醪田、水東、石柱、山門、竹市、桐山、大屋等鄉鎮。
鉤田、愛田尹氏:始遷祖為南青公七代孫尹福 、尹福鹹、尹福抄,明隆慶四年(1570)從醪田遷武岡黃亭市(今屬邵陽縣),福 居鉤田,稱鉤田尹氏(又稱山峰尹家),福鹹福抄居愛田,稱愛田尹氏(又稱下尹家)。鉤田愛田兩處相距僅5華裡,為丘陵地帶,赧水河從村前流過,兩岸山巒起伏,修竹茂林。河段有尹家灘、尹家渡,尹家渡昔有「樂有亭」,亭聯曰:「樂聽蟬鳥唱曲,仰觀毓秀蘢蔥;有識雁鶴歌舞,俯瞰碧波漣漪。」一個自然生態這麼美的地方,豈能不愛而居之。鉤田 愛田尹氏今有108戶、421人。
邵陽尹氏在邵東有仁風井田尹氏和太平尹氏兩支系。均是鼎祚公後裔,與鼎初公系出一源。據其族譜記載,也是「逢田下基」。如仁風尹氏始遷寶慶東路佘田,再遷仁風豪田、井田。遷徙年代稍晚於大官田尹氏(元末明初從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遷來),至今人口繁衍甚眾。
觀尹氏鼎初公後裔,居邵陽已800餘年,其子孫繁衍甚眾,分布甚廣,世代以務農為主。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事業得以大發展,其子孫已遍布全國各地(改革開放後,更有遠徙重洋、赴國外留學者),正脫離農耕文化的束縛,在國家各條建設戰線創造業績,而其輩份傳承正當「大顯華邦業」五代,尹氏祖輩對子孫的期待,竟與歷史如此的巧合!
來源:湖南洞口縣高沙鎮尹宸宇宗親
你若喜歡,別忘了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