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字加入龍氏大家庭
熱點推薦:
▼
中國最霸氣的族歌《龍氏族歌》,300萬龍家人頂起來!
龍氏聯宗修譜合譜概述
(收錄時有刪減)
作者:龍先舉
古人云:「稽古莫如讀史,辨族無不作譜」。觀其樹,有幹有枝,千枝萬葉共一體也;觀其水,有源有委,萬派千流共一源也。無根而枝枯,無源而流竭。在人類社會中,有姓氏以來,立一家即成一家之乘典,興一族即立一族之譜牒。故族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國史記政治之興衰,家譜敘人倫之世系。編史修譜為歷朝歷代所推崇。……
我龍氏自虞舜賜姓為龍,立譜很早。據史料記載:春秋時,龍子撰有家譜達數十世。惜秦火焚書,蕩然無存。今之《龍氏家譜》始於東漢初年,伯高公在世時,公元80年由二世祖詔明公首立。五世祖宣公增修,得由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作序。以後歷代先祖相繼續修,並有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北宋哲學家程顥、文學家歐陽修、大學士蘇東坡、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宋相文天祥、詩人誠齋、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清代文學家晏斯盛等名儒學士作序贊我龍氏。仰其龍氏鼻祖伯高公忠貞為國之志,禮義傳家之風,一身謙約,敦厚周慎,廉公有威,朝廷褒功,百姓頌德,名垂青史,德譽人寰。龍氏不愧為世代豪門,禮義傳家的名門望族,我龍氏裔嗣無不自感為榮。
龍述字伯高,京兆人(今之西安),生於西漢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擢拜零陵太守。由楚而仕於吳,吳又仕於楚,歿葬於湖南永州。世代繁衍至今已七十餘世,歷經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十餘朝代,時長二千餘年。由於代遠年湮,先祖遷徙變居頻繁,後嗣星羅棋布,遍及全國。因遷徙流離譜牒遺失殆盡,存者殘篇破卷。入川之始祖後又各立基祖,另起世次,使譜牒浩繁,謬誤難稽。
考其我龍氏世系,譜牒源流,伯高公傳至二十八世西仲公前譜稱「武陵龍氏扶風零陵世系」,尊伯高為一世,謂稱《龍氏外譜》。西仲公至況公(伯高公之三十一世),況生五子:欽、琮、瑊、瑀、琳,子孫自永新散徙各地,支流派分,遂各以一派為舊譜,皆尊西仲公為一世,即「永新世系」,謂稱《龍氏內譜》。庚公字西仲為一世祖,定居江西永新蓮塘,後裔先後散居贛、湘、粵、桂、黔、川、鄂、皖、陝等十二省。鑑於時久代遠,輩次易於混淆,高低難分,為統一家譜,世次不亂,各派各祖之裔,均以江西永新世系伯高之二十八世庚公字西仲為一世接傳。欽、琮、瑊、瑀、琳各祖之裔又分為:欽派、琮派、瑊派、瑀派、琳派等五大房系,均以況公字景荀為伯高之三十一世。欽、琮、瑊、瑀、琳各祖為三十二世。以上稱為「龍氏通譜」。
欽公傳至四世曜公,家自江西永新徙居湖南茶陵褒書之東山。曜公之裔孫通方公自茶陵遷湘潭榜塘。宋仁宗(公元1023~1064年)時,湘潭輯修家譜,以通方公為一世祖(伯高公之三十七世)。通方公之裔福瑞公遷湘鄉城南泰和坊,其後裔大祿公(伯高公之四十八世)遷徙邵陵神灘渡,後又遷邵陽、隆回、衡陽、寧鄉等處,從此大祿公又為邵陵世系之基祖,以大祿公為一世祖。清道光年間編了《萬安龍氏宗譜》八卷留世。
琮公傳至五世彩濂公(伯高公之三十六世)生子禹官、禹甸,甸公裔居河南衛輝,禹官公生五子:宗麻、宗朝、宗廷、宗靈、宗旺。禹官隨嶽父羅公居江西吉安泰和縣白下驛。禹官長子宗麻公,繼父平亂,後移營湖南綏寧縣東山,遂居東山鐵衝,為東山基祖,裔孫遍及雲、貴、川、桂、湘等地,傳四十餘世,為琮派麻公世系。又琮公位下訥公支系擇興公於元至元年入粵開基為基祖。
明末清初,戰亂不熄,張獻忠起義,清兵入侵,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加上天荒,疫病流行,橫屍遍野,四川人口銳減。康熙年間朝廷下詔,從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十八省移民實川。……
龍氏入川先祖,雖時有先後,本原可考,地有遠近,族類可稽,不構大宗小宗,直系旁系,均為伯高之後,一脈同宗,又同居一地,自應枝蓮本合,使各派各祖裔孫永敦親睦,上迪前光,下裕後昆,定輩安席,長幼有倫。……詳溯舊譜,查閱史料,廣搜碑牒、墓誌,尋根溯源,使同源異流合而歸一,使根葉脈絡緊密相聯。以勉族人之立德修身,懷族史之光耀閃爍,啟後嗣之奮發圖強,達到慕祖、敬宗、睦族之目的。俾千百後世,不忘本源之所在。
我姓龍,我驕傲!我姓龍,我自豪!
為龍氏點讚!
龍家人頂起!
讓更多龍氏人了解自己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