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氏爭鳴】龍氏聯宗、修譜合譜概述

2021-02-11 天下龍氏一家親

點上面藍字加入龍氏大家庭

熱點推薦:

中國最霸氣的族歌《龍氏族歌》,300萬龍家人頂起來!

龍氏聯宗修譜合譜概述

(收錄時有刪減)

作者:龍先舉

古人云:「稽古莫如讀史,辨族無不作譜」。觀其樹,有幹有枝,千枝萬葉共一體也;觀其水,有源有委,萬派千流共一源也。無根而枝枯,無源而流竭。在人類社會中,有姓氏以來,立一家即成一家之乘典,興一族即立一族之譜牒。故族之有譜,猶如國之有史。國史記政治之興衰,家譜敘人倫之世系。編史修譜為歷朝歷代所推崇。……

我龍氏自虞舜賜姓為龍,立譜很早。據史料記載:春秋時,龍子撰有家譜達數十世。惜秦火焚書,蕩然無存。今之《龍氏家譜》始於東漢初年,伯高公在世時,公元80年由二世祖詔明公首立。五世祖宣公增修,得由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作序。以後歷代先祖相繼續修,並有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北宋哲學家程顥、文學家歐陽修、大學士蘇東坡、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宋相文天祥、詩人誠齋、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清代文學家晏斯盛等名儒學士作序贊我龍氏。仰其龍氏鼻祖伯高公忠貞為國之志,禮義傳家之風,一身謙約,敦厚周慎,廉公有威,朝廷褒功,百姓頌德,名垂青史,德譽人寰。龍氏不愧為世代豪門,禮義傳家的名門望族,我龍氏裔嗣無不自感為榮。

龍述字伯高,京兆人(今之西安),生於西漢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擢拜零陵太守。由楚而仕於吳,吳又仕於楚,歿葬於湖南永州。世代繁衍至今已七十餘世,歷經東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十餘朝代,時長二千餘年。由於代遠年湮,先祖遷徙變居頻繁,後嗣星羅棋布,遍及全國。因遷徙流離譜牒遺失殆盡,存者殘篇破卷。入川之始祖後又各立基祖,另起世次,使譜牒浩繁,謬誤難稽。

考其我龍氏世系,譜牒源流,伯高公傳至二十八世西仲公前譜稱「武陵龍氏扶風零陵世系」,尊伯高為一世,謂稱《龍氏外譜》。西仲公至況公(伯高公之三十一世),況生五子:欽、琮、瑊、瑀、琳,子孫自永新散徙各地,支流派分,遂各以一派為舊譜,皆尊西仲公為一世,即「永新世系」,謂稱《龍氏內譜》。庚公字西仲為一世祖,定居江西永新蓮塘,後裔先後散居贛、湘、粵、桂、黔、川、鄂、皖、陝等十二省。鑑於時久代遠,輩次易於混淆,高低難分,為統一家譜,世次不亂,各派各祖之裔,均以江西永新世系伯高之二十八世庚公字西仲為一世接傳。欽、琮、瑊、瑀、琳各祖之裔又分為:欽派、琮派、瑊派、瑀派、琳派等五大房系,均以況公字景荀為伯高之三十一世。欽、琮、瑊、瑀、琳各祖為三十二世。以上稱為「龍氏通譜」。

欽公傳至四世曜公,家自江西永新徙居湖南茶陵褒書之東山。曜公之裔孫通方公自茶陵遷湘潭榜塘。宋仁宗(公元1023~1064年)時,湘潭輯修家譜,以通方公為一世祖(伯高公之三十七世)。通方公之裔福瑞公遷湘鄉城南泰和坊,其後裔大祿公(伯高公之四十八世)遷徙邵陵神灘渡,後又遷邵陽、隆回、衡陽、寧鄉等處,從此大祿公又為邵陵世系之基祖,以大祿公為一世祖。清道光年間編了《萬安龍氏宗譜》八卷留世。

琮公傳至五世彩濂公(伯高公之三十六世)生子禹官、禹甸,甸公裔居河南衛輝,禹官公生五子:宗麻、宗朝、宗廷、宗靈、宗旺。禹官隨嶽父羅公居江西吉安泰和縣白下驛。禹官長子宗麻公,繼父平亂,後移營湖南綏寧縣東山,遂居東山鐵衝,為東山基祖,裔孫遍及雲、貴、川、桂、湘等地,傳四十餘世,為琮派麻公世系。又琮公位下訥公支系擇興公於元至元年入粵開基為基祖。

明末清初,戰亂不熄,張獻忠起義,清兵入侵,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加上天荒,疫病流行,橫屍遍野,四川人口銳減。康熙年間朝廷下詔,從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十八省移民實川。……

龍氏入川先祖,雖時有先後,本原可考,地有遠近,族類可稽,不構大宗小宗,直系旁系,均為伯高之後,一脈同宗,又同居一地,自應枝蓮本合,使各派各祖裔孫永敦親睦,上迪前光,下裕後昆,定輩安席,長幼有倫。……詳溯舊譜,查閱史料,廣搜碑牒、墓誌,尋根溯源,使同源異流合而歸一,使根葉脈絡緊密相聯。以勉族人之立德修身,懷族史之光耀閃爍,啟後嗣之奮發圖強,達到慕祖、敬宗、睦族之目的。俾千百後世,不忘本源之所在。

我姓龍,我驕傲!我姓龍,我自豪!

為龍氏點讚!

龍家人頂起!

讓更多龍氏人了解自己家族!

相關焦點

  • 譜序的撰寫與注意事項
    譜序,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等。族譜序跋的內容一般可包含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的淵源傳承以及譜學理論等。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人民政協報》、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和《中國家譜總目錄》總編王鶴鳴先生等均稱《中華丘氏大宗譜》為「天下第一譜」。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袁義達說:「最具有特色的修譜是丘(邱)氏大宗譜的工作,從修譜的規模、修譜的指導思想和修譜的科學方法,堪稱『當今第一』。
  • 句讀《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廟會宗統譜》卷之一
    至宋而派別支分,各自為譜,統宗會元之法不舉,故自儲公以下未嘗統輯成編,茲特廣集諸宗比類而合。自受姓至雄公百十一世,舊譜圖系昭然,今以五世為圖名曰原始世系,編為一卷,溯所各自出也。      一 舊譜悉以紘公過江東為一世,今譜名曰「真應廟會宗」,故始儲公稱一世,至各派始遷祖曰統宗世系,為一卷。始遷祖至分門分支各有祖詳繼別之法,為十二卷,曰分派世,俱五世一圖。
  • 汪集汪氏五屆修譜紀實
    此次修譜,領導之得力、組織之嚴密、動員之廣泛、族人之支持、編撰之認真、慶典之喧騰,實屬前所未有。事畢回瞻,多有成功之經驗,其歷程實錄記載,是為總結留存,以期後世有所借鑑。盛世修譜,前有成例。吾族五屆修譜適逢盛世,國泰民安,文教昌盛,傳統優秀文化已然復興,外在環境甚優。國家強盛,人民富饒,修譜經費籌集充裕。
  • 修譜豈當兒戲——尋根問祖的是是非非
    修譜豈當兒戲——尋根問祖的是是非非近年修譜成風,村巷不漏。譜匠泛濫,大膽假設,背離史實,釀成禍患。誠心修譜,責任乃大。茅氏葬吳川汾水嶺。長子承德(註:現在又有記是應雷,待考),庠生,派居調塾村。梁伯材與梁通是否是同一人?事實已經給予否定。
  • 永新龍氏詳談
    黃淇村現居有龍、尹、段三姓,共250餘戶。龍姓居村左,106戶,村之前排中央,為黃淇龍氏宗祠《光裕堂》。據龍氏「昭德堂支譜」,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江西布政使範惟一,為報彥升公之裔苔溪公曾捐修范文正公祠之德,贈綾書詩軸「四科濟美」,並由永新縣衙支銀修繕黃淇祖祠。
  • 大譜師:字輩譜與字輩詩
    為了便於區分長幼尊卑和在不同地區的族人之間交往時便於稱呼,不少家族在修譜時開始採用五言詩或七言詩的形式,編寫字輩譜,讓族人在起名時依 次選用。一旦這些字被依次用完,則在下次修譜時加以續補。這樣,只要是同一個宗族的人,不管人數多少或遷往任何一個地方,只要報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據名字中的次序確定輩分高低。
  • 修譜的意義在哪?年輕人,你們應該要懂!
    為什麼要鼓勵年輕人修譜?其實想知道這個答案,一點都不難,看修譜的意義在哪,就可以知道。不管是修家譜,還是修族譜,它們的意義無非就是以下幾點:第一,為了追根溯源,須追遠,追真。所以要有系統的修。第二,見賢思齊,古今族人名人賢達功績為榜樣,勵志後人。第三,和宗睦族,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第四,激勵優良的宗族傳統文化。第五,廣泛社交,互通宗族信息。
  • 龔氏家譜【歷屆續譜序言】與字輩
    1、本屆譜序國有史、域有志、族有譜,則家國強盛,文明得彰,是故華夏各族素以修譜為舉族興家之要務。康熙庚午年(1690)八月伯一公十五孫璋·玉特氏謹撰  纂修維祚·岱淵氏協修維禧·純叔氏   維雍·來美氏 8、六修宗譜序嘗思萬物本乎天,凡人本乎祖。甚矣,本之不可忘報也,報本必追遠,追遠則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睦族之道,莫大於譜,譜之作也,分殊之義也。昔老泉譜蘇氏族詳焉,其年自出。
  • 關於戴氏數位化修譜工作開展的倡議
    家譜之所以會具有這樣神奇的力量,完全是源於溶於血脈,銘記於心的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尊祖敬宗的優良傳統。近年來社會安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提高,對於精神層次的追求更加迫切,家族觀念也隨之增強。線裝書、繁體字,如果你對族譜的印象還停留在此就「OUT」了,古老的族譜早就與時俱進跨入數字時代了。
  • 臺灣郭謙賢宗親【尋根修譜】專題報告
    ---【尋根修譜】,茲將講稿以日誌發表於此與眾親友們分享。網絡認識的一位好友-- 浙江仙居的南山宗長,他在書房掛了一幅親自寫的對聯來表達「獻身于氏族文化」的決心。在文史通衢學步于氏族長河溯源我深受其感動,也發願要追隨他的腳步。
  • 尋根問祖:山東曹縣扈氏修譜尋親探源記
    關於山東曹縣扈氏修譜尋親探源記文 |扈連山我族譜記載:祖諱欽者兄弟三人分投各方,以圖便宜,惟欽祖遂受一釐於山東兗州府曹州曹縣西北珠函店二裡許呂布都宅而家焉……始祖之外修譜活動現場根據歷史遺存的這簡簡訊息,數百年來,我先祖對另二位始祖的找尋始終不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扈老家十九世叔公書彬公曾前去河南清豐縣和山東鄄城縣找尋.但因信息不足,也無定論。
  • 修譜不是隨便修: 家譜、宗譜編修的用字規則
    今修譜時,如族內形成共識按字輩定新錄入成員的譜名,擬將原名書為「一名××」或「字××」。同時,不能把舊譜中的名隨意去掉,也不能把舊譜中名、字隨意調換。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彌補。        二、配、娶、繼配、聘4、配:宗譜中的配是男子結婚的專用詞,配即元配。即對方為未婚,也稱處子,書「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 修譜時,族人募捐的錢,都花在哪裡了?
    前人不修譜,今人尋根苦,吾輩不修譜,後輩忘了祖。家譜是家族的靈魂,可以傳承家族先輩的精神,可以教育後輩子孫。「家之有譜,猶國之有譜」,一個家譜不僅承載著家族使命,更是體現著家族底蘊。現今修譜之風日漸盛行,卻因此引發眾多問題。
  • 《四川宣漢張氏房譜》季瑛世聰英森房
    同時徽宗欽宗兩位北宋皇帝被擄金國,內憂外患,政治背景複雜。張栻去世於1180年應該是淳熙22年。金兵不斷南侵,據老譜書《前馬頭族譜原敘》,皇親康熙27年歲次戊辰湖南邵邑的舉人為馬頭季瑛房所做的譜序記載看,萬全祖房最先修譜[而且是房譜]是三子季瑛房和長子伯瑛玉瑛,後又季瑛伯瑛玉瑛聯合前後三次合修派語,因為,萬全祖七子擇議分居後季瑛與父親居住在馬頭,後又與四子琨瑛居住在大範。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在《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陳夢家提到,在1506號甲骨上記載有「兒」氏祖先11代的世系名諱,其中兩代有兄弟2人,共13位祖先的名字[3]499。暫不論這片甲骨的真偽①,陳夢家所提到的這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上的,並不是竹簡或木片。司馬遷也提到譜牒自周以後「乃頗可著」[1]487。由此可推斷,我們如今所提到的譜牒主要是指周以後的譜牒資料。
  • 譜師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到民國六年(1917年)《栢葉林氏宗譜》再修的時候,署名則是「平陽坑王就正堂、西山下林問禮堂同梓輯」,該譜的「續修譜序」落款為:「裔孫時生育卿氏謹撰,同東岙舅父王乙垣梓輯」,可見東源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手藝通過姻親關係的影響和傳承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