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坑王家的祖傳手藝怎麼流到了曹村?譜師的收入究竟高不高?

2020-12-27 斜杆體制人吳聊先生

千年梨墨,百年傳承,十年守護。11月28日至29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溫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印刷博物館主辦的「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

在此,我們特邀十年前該項目申報材料的執筆人和申報過程的主要工作參與者之一、《梨墨春秋——瑞安木活字印刷影像志》作者吳小淮先生撰文,披露瑞安木活字印刷傳承、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今天刊發的是下篇《青燈寒暑輯春秋》。

青燈寒暑輯春秋

翻開浙南閩北各地各年代的族譜,發現扉頁幾乎都有「平陽坑鎮東源(東岙)村×××梓輯」的落款。古人有用梓木刻字的,故稱刻字印刷為「刻梓」或「付梓」,以後又廣泛使用梨木和棗木,又稱為「付之梨棗」。「梓輯」是東源木活字印宗譜工匠對修譜全部程序的概括性稱謂,「輯」包含了「編撰」的程序,由此又稱他們為「譜師」,上門作譜時,被尊稱為「先生」。

在大千的現代社會,譜師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在萬家燈火之隅,偏居寒祠陋舍,默默無聞地耕耘著二尺字盤,廝守著祖宗留下的這份手藝,支撐起了中國活字印刷術這份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

千年傳承:木活字印刷與瑞安王氏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印刷術始終伴隨著文明進程留下進步的軌跡。世界上第一個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平民畢昇,與他同時代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泥活字印刷的發明。

畢昇之後,先人們採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活字製作的探索。到了元大德年間,安徽旌德縣尹王禎讓工匠製作木活字30000多個,印製他纂修的《旌德縣誌》獲得成功,還在其《農書》「造活字印書法」中詳細介紹了這一技藝,是木活字印刷術最早的記載。

東源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傳承歷史可以追溯到與王禎同時代的元代初年,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歷史。據平陽坑鎮東源村《王氏宗譜》記載,當時在福建安溪的第十一代先祖王法懋精通宗譜的譜學和編纂,以當時開始流行的木活字來各地宗族編印宗譜,被稱為「譜師」,以此技藝獲得豐厚的收入。

△東源《王氏宗譜》王法懋修譜記載

明天啟六七年間,王法懋的一支後裔從福建安溪遷徒到浙江平陽翔源,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第四代孫王應忠又看中了依山傍水、適宜大家族生存發展的瑞安平陽坑,於是除留長子在翔源外,率五個兒子遷居到現在的東源村安定下來,木活字印刷技術也隨著家族的遷徙在瑞安紮下了根,並傳承了25代近700年。

瑞安東源木活字印刷術的傳承,既維繫於中國譜牒文化的傳統,又與民間尋根問祖的宗族情結緊密相關。溫州及周邊的浙東南、閩北區域是典型的移民社會,古時為蠻荒之地,人煙稀少。翻開各地、各種姓氏的宗譜,現在常住人口絕大部分認祖歸宗在山西、河南的中原一帶。考其遷徙路線,基本為兩條:一是宋代以前為避戰亂遷徙到福建閩南,明清時期分支遷徙過來的;二是隨北宋南渡遷徙定居的移民。

溯望歷史,顛沛流離,聚族而居,舉族圖精,所以明清以來盛行修譜。現代,無論是在鄉族眾,還是在外華僑和在全國各地經商、辦企業的溫州人,人們傳統的宗族觀念仍十分強烈。朱熹說:「三世不修譜,當以不孝論。」以孝為本的儒家思想,深深紮根在溫州民間。所以,一般每隔20至30年左右,每個宗族都要續修宗譜一次,許多地方甚至不到10年就要續修,即使「文革」洪荒年代也未中斷過,所謂「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年之譜絲毫不斷」。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地民間宗譜梓輯日盛,東源王氏家族及各姓譜師木活字印宗譜也日益興隆。2007年,東源王超輝同王法仔還梓輯了時任非盟秘書長讓·平的華裔父親家族的《程氏宗譜》。

2

枝藤瓜連:東源王氏與曹村林氏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傳承是歷史延續的民間行為,它依靠家族、家庭的紐帶,或父子傳承,或同姓房族帶徒傳授。在歷史流變的過程中,東源王氏家族還將這項木活字印刷技術隨聯姻和鄰裡關係,逐步授藝於外姓、外村甚至外縣人,壯大了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從業隊伍,如東源王氏家族向曹村林氏家族的授藝就是個典型。在東源《王氏宗譜》中撰寫自記,敘述兄弟合力,以修譜發家致富的王寶忠,娶的就是曹村西山下(今西前村)林氏家族武舉人林錦榮長女為妻。王寶忠的長兄鶴嶙,則將自己的大女兒翠花嫁給了林錦榮伯伯林王秀的曾孫林上德,林上德與王翠花就是現在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林初寅的祖父母。翠花的兄弟王魯,字乙垣,是東源王氏家族著名的譜師。

從《林氏宗譜》兩次修譜記載可以看出,東源王氏家族向曹村林氏家族傳授木活字印宗譜的關係:林初寅家族的光緒丙戌(公元1886年)《栢葉林氏宗譜》,署名「王就正堂梓輯」,王就正堂是王魯的譜局堂號。林家傳得木活字印宗譜的技術後,名其譜局堂號為「林問禮堂」。到民國六年(1917年)《栢葉林氏宗譜》再修的時候,署名則是「平陽坑王就正堂、西山下林問禮堂同梓輯」,該譜的「續修譜序」落款為:「裔孫時生育卿氏謹撰,同東岙舅父王乙垣梓輯」,可見東源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手藝通過姻親關係的影響和傳承歷史。

△民國六年(1917年)平陽坑王就正堂、西山下林問禮堂同梓輯《栢葉林氏宗譜》

3

譜牒梓輯:宗譜文化與譜師技能

舊時東源譜師大都是些不入仕的讀書人,現代譜師們則大都沒讀過幾年書,都是地道的農民,只是祖傳的手藝,讓他們在十幾歲少年時,操起了修譜的行當。

舊時新徒入行,師徒行過見面禮,師傅首先口授入行三心:留心、小心、堅心。然後教授識讀繁體字,背誦撿字詩,小學書法,寫反體字,磨刀刃,練刻工,《康熙字典》是必備、必查、必通之物。

國家級木活字印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超輝是王氏家族第二十三代木活字印刷技術傳人。1974年,19歲的王超輝拜堂房同輩譜師銓坤為徒。初學入門,宗譜使用的繁體字就讓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王超輝犯了難。他拼命翻讀,遇到生字,就抄在紙上隨身背誦,一天、兩天、三天……憑著固執和勤奮的個性,一年多後,王超輝幾乎把字典翻爛了,打實了識讀繁體字的基礎。基礎紮實了,師傅授以全套讀舊譜、識支系、排行次、開丁(採訪)、謄清(理稿)、撿字排版、刷印及裝訂工夫。要練就熟記天幹地支、甲子紀年、公曆與陰曆及年號對應的本領,認讀古人冷僻字、假借字、異體字和避諱所使用的借代字,立嗣、出嗣、兼祧、歸宗等宗祧繼承的規則,削籍不載的規定,學習古文語法,讀懂古文古詩詞。

△王超輝在刻字

學有所成的譜師們,大多熟悉姓氏起源和宗族流變,能熟練在錯綜複雜的宗族支派繁衍中,準確接續新的譜系,有的還能撰寫譜序譜文,知曉一些歷史典故和天文地理,並主持掌握祭祀祭儀。

舊時「開局祠庭」,就是宣布修譜的時候,宗族和譜師要在祠堂中擺開「譜局」,譜師們帶上木活字印刷整套傢伙,再帶上吃住一段時期的生活用品,來到祠堂裡來安頓妥當,開始修譜工作。

△譜師挑上木活字行當上宗族祠堂

每宗業務工作時間視族份大小,人丁多少,資料收集難易,日夜趕工,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一載。報酬按入譜的人丁收現金計算,小姓數百一兩千丁,大姓一兩萬丁,在開丁採訪時跟著負責的族長、族人挨家挨戶收取,少者十來元,多了也不過二十餘元,遇到經濟寬裕人家,能夠包得「利市」,類似贊助性質,一般與宗族按規矩分得一小頭,權作獎金。

1973年王釧巧初中畢業,在當時農村算是有知識的,曾想謀一份代課教師的工作,他的一位房份叔叔說:「你去教書只有20多元錢一個月,咱家族有祖傳的修譜手藝,不如學修譜,帶有文化性,還可吃上白米飯。」就這一句樸素的勸導,讓王釧巧今生選擇了譜師的職業,熟練掌握了全套手藝,結婚後又從妻子的爺爺那裡傳得「紙馬」雕版技藝,現在成為木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雙料浙江省級傳承人。

△王釧巧在撿字排版

4世代營生:譜師日常與後繼力量

按照古制習俗,譜師不能住在修譜宗族的族人家裡。經濟條件好的宗族,蓋有鋼筋水泥結構的豪華祠堂,條件差的地方,也只能吃住在年代久遠的小祠堂或無人居住的民房裡,不是過於寬敞冷颼颼的,就是連遮風避雨都成問題,一盞燈,一把電風扇或取暖器,伴隨著他們度過酷暑與寒冬的日日夜夜。

東源譜師董文開夫妻長達十數年都在青田縣山區修譜。儘管常年身居陋舍寒居,四壁透風,他們卻樂此不疲,看到將要裝訂完工的宗譜,收穫的是苦盡甘來的溫暖與喜悅。靠修譜手藝,夫妻倆蓋起了新房,撫養子女直至他們上學、成家,撐起了溫馨的小家庭。

△譜師工作環境

潘學勝高中畢業,屬於知識水平較高的中年譜師,他與妻子搭檔修譜,一般不叫幫工,幹活和吃睡往往都在一個房間裡。他說,到外面就是為了賺錢,宗族提供什麼條件也就將就著。常年輾轉各地,妻子謝阿孫掛念常年跟著老人生活的孩子,但賺錢持家和養育孩子難以兼顧,畢竟還有這個手藝,成為他們苦盡甘來的精神支柱。

△譜師工作和生活往往同處一室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高速發展,城市生活流光溢彩的今天,年輕人就業有非常豐富的選擇。可就是有這樣一群「異類」,他們不做「鍵盤俠」,而是玩著「老手藝」。

2009年元旦,在永嘉縣四海山深處的葉坑村,山鄉的早晨寒氣徹骨,霧靄氳氤,二十多歲的東源王氏家族第二十四代子孫王其回和陳思東跟著師傅董希元為鄭氏宗族修譜。看著他們心情舒暢,專心致志工作的神情,我不禁問道:「現在年輕人都愛去大城市坐坐辦公室,上上電腦,幹一份白領的工作,或者做一件小生意也行,你倆怎麼想到幹這個手藝?」王其回笑了一笑,他說:「現在幹什麼事都不容易,做生意要本錢,還承擔風險,我們有家傳的手藝,收入還可以,雖然辛苦,吃碗安心飯。」

△王其回在葉坑村

就是這種繼承祖業、掌握一技之長的樸素想法,像王其回、陳思東,還有王法表、潘燕翔、葉信錠……等一批年輕人接續而上,成為東源木活字印刷技術的後繼力量,給這項寶貴的世界遺產帶來了勃勃生機。

圖文:吳小淮 編審:瑞安市社科聯

首發瑞安印記

相關焦點

  • 瑞安木活字王家和林家:堅心傳薪火 梨墨綻芬芳
    林初寅、王超輝、王釧巧、王海秋、張益鑠、潘朝良……他們來自溫州瑞安民間,既是當今稀有地掌握著書法、雕版、口訣等木活字印刷全套手藝的譜師,也是執著傳承這瀕臨滅絕手藝的骨幹傳承人。回溯世代傳承的最初源頭,曹村及平陽坑的青年們都是從父兄手裡,從師父手裡學得了這門老祖宗的技藝。
  • 男生學歷不高,學這5門手藝收入不錯
    雖然說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父母的想法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有一個收入不錯還穩定的工作的。但是並不是事事都隨人願,很多孩子高中的成績就不是很好,對於考上大學更是一點信心都沒有,久而久之,家長不想再勉強孩子,也就放棄了,但是孩子年紀不大,學歷不高,總得學點什麼手藝為了以後的生活考慮吧,有哪些適合的職業呢?
  • 男生學歷不高,學這6門「手藝」收入也高,不讀大學也能發展好
    因為高考畢業的時候畢竟年紀太小,其實去學點手藝確實是比較不錯的決定,且本身學手藝需要的時間不會很長,短的兩三個月,長的半年,但一般來說是會見都不會特別長。所以只要手藝練好了廚師還是很容易的。今天要分享的這6門手藝男生學歷不高也適合學,學好後收入很高。即便不讀大學學好手藝的發展前景就不會差。
  • 發現不一樣的溫州丨棠梨染墨,白紗飛揚,棲息在平陽坑的一方淨土
    溫州文化廣電旅遊局特別推出100個特色旅遊點將全面顛覆你對溫州的印象發現不一樣的溫州今天介紹的是平陽坑古村落東源村也可以深入觀看木活字技術的工藝特徵全方位360°感受木活字的前塵往事展廳的燈光灑在每一件與木活字有關的展品上每一件展品都泛著柔和與淡雅的光比展品更厚重的是它們背後的故事從拓印到雕版印刷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捏麵人的手藝說到捏麵人,不知道您是否有這樣的記憶:面人師傅坐在街頭,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 頃刻之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呈現在眼前。
  • 詩詞:叮咚敲響心靈美,難買千金手藝高
    珍惜祖傳手藝不能丟精雕細琢幾春秋鐵杵能鑄千斤鼎以慰風塵萬古悠麟山行者每日題詩老銅匠贊鑄鐵錘銅手藝精,掐絲鏨刻苦心呈。匠工良品傳天下,鍋碗壺盆寓雅情。匠心(題圖)文/悟道(平水韻)工匠精神勤探討,琳琅滿目器已成。
  • 漳州夫妻開的鴨肉店,憑藉祖傳的鹽水鴨手藝,已經圈粉無數回頭客
    不是網紅小吃店,也不是幾十年老店,憑藉祖傳的鹽水鴨手藝,這家漳州夫妻的鴨肉店,開店才5年,已經圈粉無數回頭客。漳州開來的鴨肉店,靠祖傳手藝紮根江頭 漳州夫妻的鴨肉小吃店,默默在江頭紮根了五年多了,祖傳的鹽水鴨手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回頭客。老家有一個二十幾年的鴨肉店,吳大哥從小就跟著叔叔學了做鹽水鴨的手藝。
  • ...的理髮手藝是祖傳的!老父親幫他修剪 新髮型青春洋溢夢回我型我秀
    薛之謙的理髮手藝是祖傳的!老父親幫他修剪 新髮型青春洋溢夢回我型我秀時間:2020-02-12 14:25   來源:愛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薛之謙的理髮手藝是祖傳的!老父親幫他修剪 新髮型青春洋溢夢回我型我秀 薛之謙不僅在音樂創作上作為手藝人,早期還素有化妝造型自己一手包攬的手藝,這不自己動手在家剪掉了長劉海(詳見他的抖音小視頻),而這理髮原來還是祖傳的手藝,今天薛老師發微博展示   原標題:薛之謙的理髮手藝是祖傳的!
  • 嶽雲鵬收入那麼高,卻身穿質樸,原因在這裡
    說出來你將會不相信,以前哪家在餐館端菜的小夥子現如今年薪以達。想當年曹雲金便是不滿意德雲社相聲的這一老規矩,這才逼得他欺師叛祖。為何小嶽嶽的收益比同門高那麼多?由於他不僅憑相聲小品掙錢,參演影片和網上開店也賺了許多 。
  • 鄉村手藝也要講究「高顏值」
    鄉村手藝助力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手工藝品本身技術含量低,製作粗糙,實際附加值低;手藝傳承人或帶頭人的理念沒有與時俱進,市場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還有的對手藝歷史、內涵挖掘不夠,故事講得不好,影響了競爭力的提升。鄉村手藝的涵蓋範圍很廣,主要是基層群眾在千百年生產生活中積累的生活技能,比如編織類技藝、美食製作技藝、木器加工等。
  • 溫州曹村標誌性民宿—築.朵爾項目快速推進探秘
    而就在今年9月份,「築.朵爾」民宿項目計劃落地時,吳招貴會長還在擔心從立項到審批有很多程序,自己身在揚州,而委託負責項目的親戚又不熟悉流程,跑全手續開工,會經過很長時間,年底能開工就算很好了。在項目落地之前,曹村鎮就安排專人對接,從農房土地流轉、到項目立項、再到建築設計規劃,全程給予指導和幫助。在提交項目審批手續後,十天的公示期結束當天,該項目就拿到了施工許可證,這讓吳招貴會長感受到家鄉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力度、鎮村兩級幹部務實的舉措和全方位、高品質的服務,既使被委託負責項目建設的人不熟悉審批流程,也能很快辦成手續,真超出了預期。
  • 福建人的武功 其實高得嚇死你!
    出自小說:《笑傲江湖》林平之是該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福建福威鏢局總號少東家,後入華山派。其生在富貴人家,自幼被萬千寵愛,不識人間險惡,武功不高卻任俠好義,純淨高傲,至美至孝。因為祖傳《闢邪劍譜》遭武林中人覬覦而被滅門,身負血海深仇,顛沛流離中得遇「仙人」,卻被連番利用謀害,終於發現自己竟是腥風血雨的江湖中人人想要爭奪的「物品」。
  • 在中國,律師的收入有多高
    但你想不到,6月18日下午,為王振華的辯護律師陳有西居然發布了聲明,表示要進行上訴,堅持王振華無罪。對此,有人反問:律師的良心值多少錢?是啊,在中國,律師的良心到底值多少錢呢?一個律師的收入究竟有多高。
  • 東石黃祖傳:72歲「造船匠」的堅守
    「每年農曆四月,很多地方都有送王船的習慣。不過今年看樣子是沒有了。」「五一」前兩天,在晉江東石鎮埕邊村的石頭老宅裡,黃祖傳一邊整理著父輩留下來的造船工具,一邊念叨著「,去年永和那邊約了要做兩艘王船,到現在還沒辦法做。這幾個月出不了門,工事都耽誤了。」
  • 致敬心理學高師:幼兒園園長
    花錢委託人家教育乃必然,對比30多年前的幾塊錢到如今的千元以上,爺爺也必須忍「疼」繳納。 送走了小爺,奶奶似乎要輕鬆了吧?不然,似乎更忙了,「家長群」的不間斷髮令,忙的奶奶不亦樂乎,製作玩具,購買花卉…一切的一切都是擔心孫子「受氣」挨訓。 媽媽也沒閒著,手藝不精,那就花錢購買唄。
  • 這三個職業不挑學歷,收入還高
    原來是二姨家的小女兒前陣子鬧輟學,二姨一家終於沒拗過她,現在這個小不滿18歲的小姨妹已經正式休學了。二姨緩過勁來想著孩子不上學歸不上學,總得做點什麼,但是這麼個小姑娘,高中都沒畢業,能做什麼呢?於是想到了我。對於小姨妹的情況我略知一二,其實她不是多頑劣的一個女生,只是學習不好,又太愛臭美,三天兩頭被批評。
  • 月入上萬的「美甲師」 他還有個更低調的稱呼……
    今天說的這位東阿「美甲」師傅秦廣義可能和你的認知裡的美甲師不太一樣先來看看秦師傅的工具用鐮刀削,用鏟子鏟,這,明擺著不是給人做美甲啊!秦師傅是「美甲師」不假,但人家是專門給毛驢修指甲的,用傳統點的說法,人家這個行當叫「修蹄工」。
  • 高學歷、高門檻招聘要求下的文物修復師職業,現狀如何?
    7月10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北京主題演講中表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播出使得故宮文物修復師成了備受歡迎的「網紅」職業,每年報考到故宮來修文物的年輕人迅速增長,今年招88名新員工,4萬多人報名,經過抬高門檻,名牌大學碩士以上才能報名。
  • 大譜師:字輩譜與字輩詩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程氏五門宗譜》中的字輩排行當然,由於字輩譜的編修時間大都是在宋代以後,編字輩譜時又不可能把所有同姓人都集中起來確定昭穆次序,因此,字輩譜的使用範圍基本都是在血緣關係完全可以考知的人之間,從而也形成各地同姓宗族有自己的字輩譜,內容並不統一的客觀後果。
  • 淺析:為何棒球運動員收入那麼高?
    這是一個極其恐怖的數字,這在足球與籃球界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哪怕是梅西與喬丹,也不可能籤下一份這樣的合同,棒球究竟為何可以成為眾多體育項目中收入最高的呢?品牌價值不代表收入多少,球隊賺錢才能開出高工資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就是你的知名度並不一定與你的收入劃上絕對的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