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國十大元帥中,與我們阜寧關係最直接最緊密的,首數陳毅元帥,陳毅元帥在阜寧、在鹽阜留下的輝煌足跡和形象,永遠值得阜寧幹部群眾的銘記。今天是1月6日,是陳毅同志的忌日,1972年1月6日陳毅元帥因病逝世。所以,今天肯定有很多阜寧人、很多鹽阜人,都會與我一樣,緬懷陳老總的豐功偉績,講述他的感人故事。
1972年1月11日《人民日報》關於陳毅元帥追悼會消息
周恩來總理1972年1月10日在陳毅元帥追悼會上的悼詞
我曾寫過好幾篇有關陳毅元帥在阜寧的故事,我也認真研究總結過陳毅元帥的性格特徵,深深感到陳毅與林彪兩位元帥個性特徵的巨大差異。林彪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做事認真嚴謹,很會打仗,尤其是對戰爭的戰略和邏輯研究得很深,如果不是當兵打仗,林彪最適合做科學家、做醫生。而陳毅元帥,說話做事很有情調,深諳國學,很會打仗,尤其是對戰爭的戰術和輔助因素研究得很透,戰爭中的迂迴曲折支配得很絕妙,黃橋戰役等一系列戰鬥就充分顯示出指揮的藝術性。
可能受特有觀念和個性特徵等因素的促動,革命戰爭年代陳毅元帥就十分重視文化戰線上的對敵鬥爭,十分重視發揮文化這一戰略戰術武器。為了加強根據地的文化建設,反映新四軍的戰鬥生活,他決定從上海、香港等地邀請一批文化藝術工作者來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工作。
為了便於文化名人的相互交流,尤其是保證他們在戰爭年代和偏僻農村的安全,陳毅決定在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旁建立一個特殊的「文化村」。
按陳毅的要求和指導,1942年8月底,在阜寧的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停翅港與華中局所在地汪朱集之間,就是今天陳集鎮老曹村這個地方,設置籌建一個特殊的「文化村」。這個「文化村」,就是我們常聽說的「賣飯曹文化村」
關於「賣飯曹」的來歷,相傳明朝初年,受「洪武趕散」的影響,一些曹氏家族從蘇州閶門遷徙到廟灣場西南的那個地方定居,從事農耕。當時,從廟灣場至淮安府有一條官道必經這個曹氏村莊,且官府車馬、南北客商,熙來攘往,因此,曹氏經營的賣飯小鋪便在官道旁應運而生。久而久之,此地被人譽為「賣飯曹」。
「文化村」於1942年9月16日在「賣飯曹」正式誕生了。這是蘇北文化人的一件喜事。受陳毅的委派,楊帆主持「文化村」的工作。「文化村」設立了招待所,專門接待來根據地的文化工作者。此外,還辦了食堂、俱樂部,安排文化人及其家屬的生活。儘管當時根據地物質條件很差,但新四軍對這批文化工作者還是給予特殊照顧。陳毅、彭康、黃克誠等領導人經常到「文化村」看望他們,關心他們的吃住和安全,並同他們縱論天下,品茗賦詩。常住「文化村」的主要有楊帆、阿英夫婦、範長江、胡考、池寧、鐵瓔、天然、李明、徐雪寒、孫冶方等十幾個人。在「文化村」附近還住有「軍魯工團」(魯工團是「魯迅藝術工作團」的簡稱)的賀綠汀、行政學院的車載、抗大華中總分校的薛暮橋、《鹽阜大眾報》的王闌西等一批文化人,他們經常到文化村聚會,或揮毫作書,或交流棋藝,或賦詩唱和,感情融洽,思想活躍,氣氛熱烈。「賣飯曹文化村」對整個蘇北抗日根據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著名的《新四軍軍歌》,就是在「賣飯曹」誕生的。
「文化村」創建以後,陳毅元帥又深層次考慮到文化統一戰線的問題。在鹽阜區參政會期間,他召集阿英等人,提議成立一個廣泛團結各階層文化人士的「詩文社」,發揮文藝團結抗日的作用。1942年10月27日,他又約集當時參加會議的文化人士,指示起草「詩文社」緣起。31日參政會閉幕那天,陳毅親自來到「文化村」,決定了「詩文社」的組織章程。阿英在11月1日日記中具體記述了「詩文社」籌建的情況,說明了以「湖海」命名,既考慮了歷史原因,更考慮到鹽阜有射陽湖、黃海等地域原因;記載了為能更廣泛地吸收書畫、金石諸方面人才,最終將「湖海詩文社」改為「湖海藝文社」緣由;記載了「湖海藝文社」發起人主要為陳毅、彭康、李一氓、範長江、李亞農、車載、沈其震、王闌西、白桃及阿英本人等。並進一步說明了「湖海藝文社」的宗旨:「創設湖海藝文社於阜寧縣文化村。海內愛國之士,其有抗敵觀念,願締翰墨緣者,莫不竭誠歡迎,以求精神之集合,以求學術之發揚。藉可歌可泣之詩文,鼓如虎如羆之勇氣,裨益抗敵,裨益建國,良非淺鮮。設徒精意於刻畫,肆情於風月,致貽雕蟲之譏,更啟玩物之誚者,則亦非同人等所敢聞命也。」
「藝文社」社約明確規定:願以藝文為抗敵服務者方得入社,有破壞抗敵行為經檢舉證實,同人共棄之。「湖海藝文社」這個群眾文化團體,在團結各階層文化人士,鼓舞根據地軍民抗敵鬥志和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方面,是起了一定特殊作用的。為「藝文社」的成立,陳毅特意寫了一首長詩《湖海社開徵引》。在他的帶動下,「藝文社」成立前後,許多同志和愛國人士寫了不少好詩。
「湖海藝文社」成立後不久,陳毅就離開鹽阜區去高郵湖西部署反「掃蕩」鬥爭。但是,他仍然十分關心「藝文社」的活動。在陳毅的倡導下,阿英主編的《新知識》雜誌專門開闢了「湖海詩文選」一欄,集中發表「藝文社」成員的詩作。當時張愛萍、呂振羽、李一氓、範長江等,還有各界愛國人士,都寫了不少光彩熠熠的詩篇。陳毅還從高郵湖西寄來自己的詩章,如《大柳巷春遊》等,在《新知識》上發表。
由於陳毅文韜武略,才華出眾,因而在文人士紳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凝聚力。特別是經過詩文唱和,陳毅與士紳、文化人之間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由此逐步擴大和鞏固了蘇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我們阜寧縣政協目前的「湖海藝文社」,就是繼承了陳毅元帥當年創建時利用群團開展統一戰線的宗旨。
1942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遷往盱眙縣黃花塘。在新四軍軍部轉移之前,陳毅專門同留守鹽阜的三師師長黃克誠研究了如何保護這批文化人的問題。後來他們均得到妥善安置,有的回到上海,有的去了延安,還有的參加了部隊的文化工作。
附:
一、「賣飯曹文化村」名人錄:薛暮橋、孫冶方、駱耕漠、錢俊瑞、夏徵農、黃源、貝葉、白桃、沈其震、孫克定、蔣天佐、艾寒松、阿英、賀綠汀、孟波、何士德、章枚、胡考、賴少其、呂振羽、張百川、池寧、範長江、劉述周、鄒韜奮、盧芒、王闌西、揚帆、高揚、包子靜、亞丁、林淡秋、鐵瓔、林山、天然、李明、徐雪寒、李一氓、任伯生、許幸之、車載、吳薔、金人、吳運鐸。
二、「湖海藝文社」發起人:陳毅、彭康、李亞農、阿英、龐友蘭、楊芷江、唐碧澄、計雨亭、姜旨庵、王冀英、顧希文、沈其震、範長江、王闌西、白桃、車載、喬耀漢、楊幼樵、薛暮橋、葉芳炎、揚帆、李一氓。
三「湖海藝文社」成員:
張伯涵 周肖元 王蔚亭 朱智亭 劉嶽蓀 劉佩卿 劉季寬 劉亦珠
汪繼光 顧潛光 賈建新 賈伯文 顧蓮村 孟天言 戴驥磐 陳仲寬
何鹿門 何冰生 夏逸鳧 喬仲麟 張逸笙 胡啟東 宋澤夫 陳曙東
廖鐵珊 吳繼英 吳繼頌 薛星垣 陶少甫 李兆哉 廖楚卿 左竹樵
楊幼江 徐小荔 吳彝伯 張博齋 金荔卿 黎明孝 裴竹庵 邵仲成
張瑟卿 孫君嗇 徐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