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簡介
古琴,是中國最早的傳統彈撥樂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漢文化中的瑰寶,還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古琴因為其清,和,淡,雅的獨特音色,一直深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追捧,被視作為「華夏正聲」。它的韻味十分高雅,當彈奏古琴時,彈奏者必須把外在的環境和內在心境合二為一,才能更好地表達琴聲中的感情,達到「人琴合一」的境界。此外,撫琴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使人們能忘卻煩惱,遠離塵俗,在精神世界裡遨遊。古琴的琴音在彈撥樂器中算極好的,沉靜悠長,樸實低緩,能帶領文人雅士進入到忘我的境界,得到精神的升華。
古琴還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從古至今遺留下來許多的琴譜,琴曲和琴派。它的影響已經遍布全世界,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外形
(圖片來自網絡)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代表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第六根弦為文王囚於羑裡,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稱為「文弦」;第七根弦為武王伐紂,加弦一根,稱為「武弦」,所以現在的古琴大多為七根弦。
製作過程
1.選材
(拍於常熟古琴紀念館)
做古琴的木頭的選材是很重要的。人們將古琴選材總結為六講究,一是質地,二是尺寸,三是樹木的生長時間,四是砍伐下來的木材放置的時長,五是木紋,六是品質。選材的好壞也影響了古琴音色的純正,一般來說,木頭會選古老一點的,容易震動,面板通常要選擇年輪比較順,間隔距離比較均衡的。
2. 樣式確定
古琴的樣式有很多種,通常的有仲尼、伏羲、落霞、連珠、蕉葉樣式,不同樣式的古琴能給人帶來不同的美感。
3.塑外觀
(底板)
(拍於常熟古琴紀念館)
(面板)
(拍於常熟古琴紀念館)
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塑造古琴的形狀和面板曲率。古琴造型取自「天圓地方」,需要底板平直,面板圓拱凸起。面板曲率要求很高的合理性,平整性。
4.槽腹結構
(拍於常熟古琴紀念館)
槽腹結構對於古琴來說非常重要,它決定了古琴音色的靈魂。槽腹結構要注重其大小、比例、造型以及所影響到的面板與底板各部分的厚薄尺度。
5.木胚裝配
(拍於常熟古琴紀念館)
用生漆粘合古琴的面板和底板,使其結合在一起,傳統方式是用繩子均勻緊密的綑紮,待底板完全粘合,這樣就構成了可以發音的共鳴箱。
6.木胚裱布
(圖片來自網絡)
將古琴表面清潔乾淨,修補不平整的地方,上一道透明底漆後陰乾。將浸泡稀釋的麻布均勻裱裹在木胚上,最後陰乾即可。
7.上灰胎
(圖片來自網絡)
先用篩子把鹿角霜分別篩成粗、中、細三種規格。不同粗細規格的鹿角霜和大漆再混合成粗灰、中灰、細灰。首先在琴面上一層粗灰,之後經過兩輪陰乾,打磨。粗灰完成後依次上中灰及兩遍細灰,且步驟跟粗灰類似。
8.琴徽安裝
(圖片來自網絡)
古琴的琴徽一共有13個,為彈奏者提供準確的泛音位置。確認位置後,向下打眼,鑲嵌琴徽。
9.髹漆工序
(圖片來自網絡)
先刷一層黑色不透明大漆,陰乾後打磨。再用色漆在琴胚上畫出紋樣作為髹飾。然後徹底陰乾後再刷一遍透明大漆,再陰乾。等琴完全陰乾後,用水磨砂紙打磨琴面,將底下髹飾的紋樣顯露出來。
10.擦漆
(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刷一層透明大漆,陰乾後打磨。然後反覆進行擦青、陰乾、打磨。擦青次數越多,漆面越光亮。
11.推光
(圖片來自網絡)
用人手、棉團、真絲團或頭髮團蘸取生植物油推擦10-20遍。反覆摩挲,直至琴面看上去光潔細膩。
12.雁足安裝
(圖片來自網絡)
古琴面板和底板粘合以後構成兩個共鳴箱,大的叫龍池,小的叫鳳沼,兩者以兩個雁足為界。雁足下方為足池。雁足的位置正好構成了古琴兩個共鳴箱的固有頻率的和諧音程關係。
13.琴弦安裝
(圖片來自網絡)
安裝古琴的七根琴弦應按一定的順序。一般先上五弦,五弦定準後,依次六、七弦,先後纏繞在琴背右邊雁足上,然後再上一、二、三、四弦,纏繞在左邊雁足上。
14.調音
安裝後還須調音,使七根琴弦達到相互音程關係才算完成。
從以上步驟來看,古琴的製作是真的需要花費很多心血和精力。這也同樣展現了古琴的文化價值之高,大自然造物之奇。
下一期主要講述古琴的琴式。在形態各異的琴式中,總有一款能對你的胃口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