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發出時候還是兒童節,今天講點應景的東西。內容涉及一些輕微劇透,需要注意。)
mumu丨文
「蓮華可以推了,爺的青春也結束了。」
因為疫情關係,經歷3月份的跳票後,《美少女萬華鏡》系列終於在5月29日迎來了收官作——《美少女萬華鏡:理與迷宮的少女》。
這一天,多少人在QQ群、論壇貼吧奔走相告,紛紛慶祝遊戲的到來。如果你發現平時直播非常勤快的UP主這幾天突然斷更不播了,不要覺得奇怪。
這一天,就連同期發售的i社新作《Honey Select 2》也失去了顏色。黃油千千萬,豐富的喜好決定了玩家們的眾口難調,為何唯獨《美少女萬華鏡》如此讓人魂牽縈繞?
《美少女萬華鏡》系列最早在2011年推出,從第一話到第五話收官,包括外傳作品在內一共有6部作品。
實際上,萬華鏡前幾部的主要故事基本沒有太大的聯繫,單獨拿出來遊玩也沒有任何問題。
系列的真丶主角名叫「深見夏彥」,是一名初出茅廬的怪談作家。
被頻繁催稿的他,因為找不到靈感而出門尋求素材,來到了一間帶著鄉土氣息的山間的溫泉旅館,遇見了不可思議的美少女「蓮華」。
蓮華朝深見夏彥遞出一個萬華鏡,也就是萬花筒:「要看一下這個嗎?要看一下你所窺視不到的世界嗎?」
這個設定有點類似《Mirror》,也就是Steam上的那個三消遊戲,鏡子碎片是一個個小故事。
(steam上好評如潮的《Mirror》)
萬華鏡裡折射出瑰麗的光彩,這是由美少女們所編織而成的,稍縱即逝的一瞬間的快樂之光。它會帶你展開一段又一段的「異世」之旅。
每一段旅行都會遇到不同的女子,身份時代各有不同。
第一部《被詛咒之傳說少女》作為系列初始作,講的是妖豔的女吸血鬼篝ノ霧枝與男主間的跨種族師生戀情。白毛雙馬尾的人設很戳「拆膩斯」的XP,劇情上沒有過多的選項與分支,單純的很實用。
第二部《勿忘草與永遠的少女》開始,劇情逐漸加入了懸疑元素,故事講述青梅竹馬間早已不正常的佔有欲,女主澤渡雫如聖母般的光輝讓人難忘。
(由於溫泉旅館的女侍小姐人氣很高,還專門出了個萬華鏡2.5的外傳短篇《致曾經是少女的你》。)
第三部的舞臺忽然跳躍到了人類衰退後的未來世界,憑填一分遺世獨立的孤寂感。如果你想體驗兩位身材出眾的人工智慧機器少女環繞的感覺,那麼這一作適合你。
第四部《罪與罰的少女》劇情異常的狂氣,講述的是禁斷的姐弟不倫戀。充滿保護欲的姐姐與清秀的男主,甚至還會有時下流行的女裝橋段。
一段又一段故事,恍然如夢,或悲傷或遺憾,摻雜著各種情緒。可是等到夢醒後,一切又都會消散,讓人恍然若失。
(確實「催淚」)
作為整個遊戲類似看板娘一般的存在,蓮華更像是個「賣黃碟的小女孩」。
在一次又一次地騙取可憐的弟弟們的眼淚後,這位穿著華麗的和服、像小芥子人偶一般可愛的女孩,近十年來一直保持著無法攻略的人設。
(蓮華:你們個個都不要頭牌,卻想艹老鴇!)
當然,隨著《美少女萬華鏡》故事的深入,原本面容冷淡的小女孩開始對深見夏彥展露心房。
從第一部的戲謔、揶揄,到第二部的膝枕福利,到第三部互相囑託、摸頭殺,再到第四部牽手、拉鉤、約定……
兩人間的感情羈絆也是越來越深,卻始終沒有成為小說家深見夏彥的推到對象,讓人看得著又摸不到。
無怪乎這麼多玩家在萬華鏡收官作推出後奔走相告,都想一探究竟。
畢竟這次蓮華都上封面了,「鏡學家」們期待已久,一個個饞這個女人身子好久了,能不激動麼?
作為系列收官作,這次的萬華鏡5在故事節奏的編排上也作了很多改動,相對於萬華鏡2、4有些「彆扭」的劇情來說,更加容易令人接受。
主線劇情幾乎不涉及H場景,好好的把故事講完,(只不過最後來了個十幾連而已)痛痛快快的講了一個怪異故事。
賣盤子的終究還是把自己賠了進去,隨著第五部《美少女萬華鏡 -理と迷宮の少女-》的解禁,這個系列又一次火出了圈。
網上出現了不少新的段子,從不正常的《三色繪戀》推廣,到各種官方號都來摻和上一腳,都讓人幾乎忘記了萬華鏡身上的「拔作」屬性。
至於什麼是拔作?
「拔作」引申自日語裡的「抜きゲー」,指的是那些「實用性」非常出色、讓人「相位猛衝」的黃油。
問一部作品算不算是拔作,我認為可以從商家和玩家的角度討論:
1、商家:我就是以大量顏色場景為賣點,來吸引玩家消費的。
2、玩家:我只管用得爽。
《美少女萬華鏡》毫無疑問是一款「拔作」,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
自從玩了萬華鏡後,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擼出血」是家常便飯——這是對萬華鏡最「好」的評價。
當然,遊戲能這麼火,與原畫繪師——「八寶備 仁」有很大的關係。
作為從上世紀末開始活躍的成人遊戲原畫師,八寶備 仁有著20多年的從業經歷,可以說是現在T1級別的拔系畫師。
八寶備 仁的個人畫集《紅蝶》
《美少女萬華鏡》系列CG的插畫與原圖可以說是精妙絕倫,特別是上色部分堪稱頂尖。
在八寶備 仁老師的雕琢之下,角色的肌膚往往顯露出一種絲滑、細膩、柔和的特質。雙頰上恰到好處的潮紅,讓角色在純情中又透出蝕骨的欲情,色氣倍增。
而系列遊戲獨特的動態CG更是讓萬華鏡在一眾拔作裡脫穎而出。
日本的批評空間上,玩家的評價也是以畫面出彩為主。
(批評空間相當於日本黃油玩家的「豆瓣」)
另外,我個人認為《美少女萬華鏡》的名字沒有阻礙到這個系列在國內的傳播,也是一個加分項。
畢竟是個難得能公開討論、顯得正經點的標題名字,不止一次聽身邊人如此評價:「我覺得(美少女萬華鏡)遊戲名字挺加分的,第一次聽到這遊戲名,覺得很高大上,有藝術範,所以印象深刻。」
拔作一個個名字都露骨的不行,就連不懂日文的人看了都大致知道這遊戲是怎麼回事。另外那些什麼「十二魔器」之類,捫心自問哪個不是念出來直接社會性死亡的。
最後,《美少女萬華鏡》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性價比極高。
遊戲販售頁面的簡介上,也提到了「價格雖然很便宜,但內容物超所值」。
「低価格の規格を超えた驚愕のボリューム」
在國內盜版的環境下,這點影響雖然幾乎微乎其微,但確實為系列最初在日本的傳播提供了條件。
《美少女萬華鏡》系列1~4部的定價都在2800日元,折合人民幣也就180塊錢。就算是系列最後一部,劇情收官+CG加量的情況下,定價也在3800日元。
這是什麼水平呢?根據2018年「矢野経済研究所」公布的調查數據:
2018年,消費者在黃油方面的年均消費大概為15000日元左右,對比之下,消費者在漫畫方面的年均消費在20000日元左右,輕小說在13200日元左右。
(10000日元≈手遊一單648 RMB)
如果只談新品,20000日元可以買30本全新的文庫本漫畫(660日元),13000日元大約可以買18部文庫本日輕(770日元)。
如果我們把二手中古市場算上,13200日元甚至可以買130多本輕小說……(日本的二手市場非常發達,bookoff上一本二手日輕大概在100日元左右)
但15000日元去買黃油……
假如是像i社那樣體量大一點的大製作,價格都要在7000日元~11000日元不等,平均下來2部都有點懸。
這時候就體現出《美少女萬華鏡》的好處了,又便宜又「實用」,劇情又不怎麼拉胯的存在已經十分難得了。
雖然在拔作中探求劇情這點,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那是開啟賢者視角以後才討論的東西。但人就是這麼賤,喜歡「在正常遊戲中GHS,在拔作裡找劇情」是常態。
久而久之,經驗豐富的秋名山老司機每每推薦駕校學員入坑,都會推薦萬華鏡上手。特別是在《美少女萬華鏡》多部系列作品推出的情況下,就連劇情較短的短板也被填補了。
這一切構成了《美少女萬華鏡》出圈的條件,以至於很多人沒玩過遊戲依然知道萬華鏡的名頭。
泛司機時代,射交媒體上到處都是「無證」駕駛的司機。
大多都是別的地方看到個連結,就轉過來喊著開車。其實並不在意車上載了什麼,甚至自己都沒看過。
實際上,萬華鏡在國內處境其實和Steam上的《Nekopara》(俗稱「艹貓」)差不多。
黃油圈本來就是個小眾圈子,最基本的日語門檻都能勸退絕大部分人。
很多作品因為各種原因火出了圈,引出過各種奇奇怪怪的言論,這種情況到萬華鏡第四部的時候尤為明顯。
當時有傳聞說萬華鏡4會是劇情收官作,再加上前作口碑(梗圖)的積累。
什麼三天漢化、敲碗坐等艹蓮華、擼出血、紙簍.jpg、萬拔鏡,還有一些表情包都在給萬華鏡造勢。
另外,第四部的主角,女裝弟弟的CV是門脇 舞以,也就是Fate裡伊莉雅的CV,你能想像化身推土機的小受男主竟然是隔壁那隻魔法少女※伊莉雅的聲線麼?
比起成人色彩濃厚的黃油,《美少女萬華鏡》更像是一個入口,它身上的標籤與吸引來的路人們,產生了更多的化學反應。
這裡面有對「性」敏感的人,有對「性」之外的劇情熱衷的人。開放的網絡環境下,QQ群、貼吧、微博關於遊戲內遊戲外的熱烈討論和傳播,反過來又影響大家對這類遊戲的認知和理解。
在各方人士有意無意的推動之下,讓萬華鏡第四部發售的時候,水到渠成般的在國內有著話題度。
(4代的烏龍,與現在如出一轍)
時隔3年後,這股萬華鏡熱潮又趁著系列真正收官的第五部,再次在網絡上演。
「人人都在談萬華鏡,人人都沒玩過萬華鏡。」
開車的、玩梗的、看戲的、吹逼的、玩遊戲的……大家互相吹噓著,互相起鬨著,標榜著自己的老司機身份。
最後已經和作品本身無關,純粹變成一種社交現象了。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