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2020年的中秋節是10月1號,與我們的國慶節是同一天。中秋節這個專屬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國家大典結合起來意義非凡,十分難得。
農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稱「秋節」「八月節」「團圓節」「女兒節」等。這些對中秋節不同的稱呼,都有它們本身的意義。比如「秋節」,這個稱呼顯然與四季有關。「八月節」顯然與時間月份有關。「團圓節」是從人倫價值層面去界定中秋節的。因為中秋的核心理念就是家人團圓。在我國的一些地區會把中秋節稱為「女兒節」,從節日的名字可看出,這個節日側重點在女性。
從中秋節的不同稱呼可知,在我國的傳統節日的背後,蘊含的是一套老百姓的生活體系、文化體系和價值理念。
雖然中秋節有不同的稱謂,但它卻是中國人心目中,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因為中秋節恰好將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年逢好夜,萬裡見明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詩句都是以中秋的核心元素明月為主題,並且表達了作者期盼團圓的思想。可以想像,每到中秋夜晚,一輪圓圓的、亮亮的月亮高懸天空,家家戶戶在庭院裡賞月、吃月餅、話家常、聊親情。這種其樂融融,家庭和睦美滿的意境是多麼讓人嚮往。
中秋節是中國人的「專屬性」節日。清朝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曾經在《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中寫道,「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節」。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過中秋節,只有中國人,只有華人才過中秋節。我覺得黃遵憲的理解是對的。因為只有中國人將圓月這一物理現象上升到了文化層面,形成了中國人的專屬節日。
中秋節是讓中國人魂牽夢縈的日子。即便到了今天,我國許多地方均在以屬於自己的方式,對中秋節進行著建構。
一、中秋節的起源及其發展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至少有3000個以上。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傳統節日?因為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有56個民族,所以地方性的節日、民族性的節日就特別多。
每個節日都有起源,但是要把節日的起源弄清楚還是比較困難的。那麼中秋節究竟起源於何時?中秋節又有怎樣的發展歷程?
節日來源於生活,可以說節日本身就是生活。並且我們的生活和大自然是密切相關的。比如太陽和月亮。人們通過太陽和月亮運行的規律來安排生活,制定曆法。所以有的民族發明了太陽曆,有的民族發明了太陰曆。傳統節日的起源與曆法、自然現象均有關係,所以追溯起來比較複雜。
中秋節重要的核心元素是月亮。所以中秋節與月亮的運行是有關係的,並且月亮的運行和老百姓的生活又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討論中秋節起源的時候,我們應該追溯到很早的時期。因為中國人對月亮的認知非常早。
比如,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有許多是關於月亮的。在原始人看來,大自然的現象非常奇特,因為他們沒有辦法解釋這些現象,於是就用神話的形式來解釋。古人認為,大自然的現象充滿了神的力量。而神本身是以人為基礎創造的,並且古人認為神的力量可以超越人類,可以掌控自然現象。
因此,古人對於自然現象充滿著感恩與畏懼。在這兩種心態的影響下,人們慢慢地形成了崇拜、祭祀等行為。於是在中秋節裡就形成了祭祀月亮的習俗。
作者:林繼富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林繼富:中秋節的起源、傳承與當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