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五年,又見天衡「渾然天趣——齊白石繪畫專場」。僅僅十件佳構,卻足以體現主事者之良苦用心。從題材內容、創作年份,到設色構圖,無一不堪稱上品。
101 齊白石(1864—1957)葡萄草蟲
設色紙本立軸
署年:1950
款識:八十九歲白石。
印鑑:白石、最工者愁
103×34 cm(401/2×131/2 in)約 3.2平尺
500,000 — 600,000
收錄於:經典繪畫臨摹範本·齊白石 雜畫篇 2019版
《經典繪畫臨摹範本·齊白石 雜畫篇》記載墨葉紫葡萄是齊白石非常喜愛與經常表現的繪畫題材,畫中墨葉用大筆橫掃,筆墨肆意流淌,濃淡相間,葡萄藤蔓又以草書筆法寫出,筆力老辣,線條力度與韌勁相得益彰。紫色葡萄的描繪則是全畫的點睛之筆,用筆飽含水分,用筆輕鬆自然,用色則純淨明麗,畫中的葡萄讓人看著種垂涎欲滴。畫中還點綴著一隻草蟲,齊白石的草蟲也絕對是小中見大的。
102 齊白石(1864—1957)墨蝦圖
水墨紙本立軸
款識:作畫下筆有才情者雖寬縑大幅,一揮而就,茲題跋下筆滿紙殊無難色,吾儕無多人也。白石。
印鑑:老木
鑑藏印:漱平藏畫
收錄於:《齊白石全集(普及版)》2019版
《齊白石全集(普及版)》裡詳細記載了齊白石為了畫蝦,還曾專門在水盂中置水蓄蝦,對蝦的生活習性和形狀動態瞭然於胸,進而恰當地取捨提煉如畫。得益於在金石書法方面的造詣,齊白石懂得筆墨又善於操縱筆墨,每每下筆畫蝦時,他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能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須和長臂鉗,使畫面結構韻味豐富,彰顯高妙的筆墨技巧。
145×48 cm(57 1/4×19 in)約6.3平尺
800,000 — 1,000,000
103 齊白石(1864—1957)群蝦圖
水墨紙本立軸
款識:客謂昔人畫蝦者誰人?餘曰:朱雪個能得神似。餘偶有畫者,得形似難矣。餘所言客信之。白石並記。
印鑑:木居士
按語:齊白石在六十歲後畫蝦,一改早年畫法,加大並明確了蝦身的起伏角度,蝦的頭部常以濃淡墨相生的手法,以使蝦的頭胸分量更重。蝦的眼睛用濃墨橫點突出很長,愈顯生動。蝦的短鬚上,兩條長臂鉗以書法用筆如畫,挺拔有力,軟中帶硬,節與節之間表現了筆斷而意在的意境。同時蝦的遊足也一刪早年時的繁多,蝦殼的質感和透明感也得到了明顯加強。
133.5×33 cm(52 1/2 ×13 in)約4.0平尺
800,000 — 1,000,000
104 齊白石(1864—1957)滿堂吉慶
設色紙本鏡心
署年:1952
款識:嘯天將軍老弟吉慶,王辰九十二歲小兄白石。
印鑑:白石、人長壽
出版:《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P184-185,香港蘇富比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按語:白石翁與嘯天將軍的相識始於1946年底的齊白石滬寧之行,而在其五十年代寓京期間,他們的接觸則愈發頻繁起來,相當部分的原因是他們所涉及的友輩朋儕頗為相近,加之共同的藝術志向和相近的審美情趣使他們走在一起,行於書,遊於藝。楊虎曾多次不惜重金購藏白石翁的畫作,也使二人維持了長久的知遇之恩,當屬極精之作。
67.5×132.5 cm(26 1/2 ×52 1/4 in)約8.0平尺
28,000,000 — 38,000,000
105 齊白石(1864—1957)山村圖
設色紙本立軸
款識:三百石印富翁制。
印鑑:白石翁
出版:《齊白石繪畫精品集》P18,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齊白石繪畫精品集》裡記載了白石老人特意將中前景放大,使觀者專注於閒淡質樸的農家田園生活,頗有野逸之趣。遠景中的兩座遠山,用筆爽利,渾然天成,其青黛之色,又與前景中的藤蘿互為呼應,令人視之心曠神怡。叢樹純用濃淡墨點染而成,其左傾右倚之勢,彷佛兩山之間,正有徐徐清風拂過。碧山叢樹,黑瓦白牆,家禽聲聲,藤蘿滿架,不禁讓人懷念心中最為純淨的那一片天地,塑造出了一片可觀、可居、可遊的山村之境。
134×33.5 cm(52 3/4 ×13 1/4 in)約4.0平尺
6,000,000 — 8,000,000
106 齊白石(1864—1957)紅蓮鳴蟬
設色紙本立軸
署年:1948
款識:戊子,八十八歲白石老人。
印鑑:借山翁
出版:一、《荷之藝》P60,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二、《名家翰墨》月刊(第14期)P17,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1年。
三、《朵雲軒複製書畫目錄》P5,朵雲軒1964年。
四、《碎金集》(二)P10,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許禮平主編。
說明:此幀為朵雲軒1961年複製木版水印的原件。
按語:此幀沿襲了八大山人冷逸的畫風,並大膽地以「紅花墨葉」寫就,真正意義的傳統與創新並存。於章法而言,看似不經意的留白和空間處理,使得畫面靈動不羈,塑造出了生動、奔放的視覺效果,反映了白石老人對自然世界細緻入微的觀察。較之其他畫荷名家,白石老人筆下的荷似乎更紮根於生活,亦莊亦俗,多了一份強烈的生命意識和濃鬱的民間審美情趣,實現了文人畫傳統與民間藝術的統一。
138×61.6 cm(54 1/4 ×24 1/4 in)約7.7平尺
12,000,000 — 18,000,000
107 齊白石(1864—1957)荷花蜻蜓
設色紙本立軸
款識:栩栩枝頭飛有意。畫為作人老弟之屬,白石並題。
印鑑:齊大、容顏滅盡但餘愁
鑑藏印:涇川吳氏
出版:一、《名家翰墨》月刊(第14期)P145,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1年。
二、《碎金集》(二)P11,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許禮平主編。
說明:上款「作人」,即著名中國畫家吳作人先生。
按語:是圖《荷花蜻蜓》,氣酣墨暢,賦色清雅溫潤,構圖空靈通透,乃白石翁畫贈著名中國畫家吳作人先生。畫中芙蕖,大彩數筆;蓮蓬探頭,直至湖心。兩者交相輝映,被波光粼粼的湖水環繞著,寥寥幾筆,卻飽含韻味。先生追求從絢爛歸於簡淡的繪畫風格,「簡」,並非平庸,而是內心歸於寧靜的意念。
89×40.5 cm(35 ×16 in)約3.2平尺
3,500,000 — 4,500,000
108 齊白石(1864—1957)大利圖
設色紙本立軸
署年:1948
款識:戊子春,八十八歲白石。
印鑑:老齊、吾年八十八、寄萍堂
出版:一、《齊白石—繪畫書法印章》圖版P6,香港博物美術館,1973年。
二、《齊白石書畫遺作展覽》陳富善撰,收錄於《陳富善的世界》(香港1978年出版,P68,圖版7。
來源:此幀曾經靜蔭園張碧寒舊藏。
按語:細品《大利圖》,畫面右上方繪一叢碩果纍纍的荔枝。枝葉以濃墨鉤寫而成,荔枝則用洋紅以點色法繪成,描繪了荔枝皮獨特的質感和紋理。竹籃開口向左,以淡墨繪就,兩叢荔枝首尾呼應,畫面張力四射。此圖中,白石翁充分利用了墨色的濃淡變化,畫中荔枝顏色深淺不一,富有變化,形神兼備。
100×33 cm(39 1/2 ×13 in)約3.0平尺
2,800,000 — 3,800,000
109 齊白石(1864—1957)仿金農驊騮圖
設色紙本立軸
款識:一、白石夜課時居古燕。
二、禿筆掃驊騮韋侯畫馬之妙也。其紅韉覆背圖一軸。乾隆元年見之京師王侍郎宅,餘曾題詩左方:侍郎逝後此畫為廝養卒竊去,歸諸內城賣漿家矣。今拈毫追想其意,所謂頭一點,尾一抺者,乃於素縑中摹得之。每逢上巳湔帬之日,不無有斜陽芳草,香輪漸遠之感。(此幅原題)杏子塢老民齊璜鐙昏鉤摹冬心先生驊騮圖並其款識百餘字。
印鑑:白石翁、齊璜
出版:《齊白石畫集》P22,文物出版社,1992年。
按語:樊增祥在為齊白石早年詩集《借山吟館詩草》作序時這樣寫道:「瀕生(齊白石)書畫,皆追力冬心。」此軸落款「白石夜課時局古燕」,指明了在離開西安之後,白石老人仍堅持將臨摹金農畫跡作為自己的日課。全馬造型精準,用筆洗鍊,馬的體積、動態和質量都體現在簡單的墨色變化和線條的斷續之中,是這匹良駒的傳神寫照。
117.5×47.5 cm(46 1/4 ×18 3/4 in)約5.0平尺
800,000 — 1,000,000
110 齊白石(1864—1957)雙壽圖
水墨紙本立軸
款識:雙壽。白石山翁尚客京華。
印鑑:老木
說明:此幀原系文物公司舊藏。
按語:白石老人大多數以松柏為主題的繪畫都作於定居北平時期,此時正是他完成衰年變法,一生創作力最為旺盛的時間。經過變法,他已經從原來的追求高度寫實轉而追求筆墨的豐富性。正如這幅作品所展現的那樣,此時的白石老人用筆凝鍊、老鈍,變化多端,簡煉概括,墨色豐富自然,松柏枝幹筆墨虛實相間,老辣靈動,反映了白石老人無比高超的筆墨技巧。
69×34 cm(27 1/4 ×13 1/2 in)約2.1平尺
380,000 — 480,000
(圖文/少白公子)
註: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
庚子年 【鼠年】記於中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上海浦東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