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震動」地球?地震的原因是啥?為何某些地方經常發生?

2021-01-11 悟空科學世界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然而,人們認為,這種現象並不是經常發生的,而是受到某種地質變化的影響。

是的,日本確實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這種自然現象不會發生。每年,全世界的儀器都會記錄到近十萬次的弱地震,而有些弱地震是難以察覺的。事實上,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我們每三天都會感受到這種強烈的力量,當然這裡談到的「強震」並不是那種具有破壞性的力量,但它們會經常發生。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星球的表面聽起來那樣不寒而慄呢?其實這關係到地球的地質結構。每個人都知道,地球的中心是地核,被一個熾熱的地幔所包圍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記得,地球的堅固表面也不是一個完整的「外殼」。這像一個皮球,地球的表面似乎是從不同部位的「縫隙」中而來,它稱為巖石圈板塊。這些板塊不是固定地「縫」在一起,也不是靜止不動的,相反,它們是通過相互碰撞而在一起的。在板塊碰撞的地方,形成了我們的山脈和峽谷。山脈就像汽車上的凹痕一樣,是因與另一輛汽車相撞而形成的。

在兩個板塊相撞的地方,我們稱為地震構造。當一個板塊壓在另一個板塊上時,它們之間會產生巨大的張力,但這張力不會永遠被積累。一段時間後,一個板塊會屈服於另一個板塊的壓力,它們將爆發並釋放出能量,這時部分表面將會移動,從而發生地震。當然,由於板塊的這種運動是不可能平穩進行的,也不會有劇烈的運動,因此,大部分地震活動區是位於巖石圈板塊的交界處。另外,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到這些巨大板塊的運動。例如,在1967年,印度因修建水庫而引起的一次地震,原因就在於水的質量增加了巖石圈板塊邊界處的壓力。

但是,這些並不是引起地震的唯一原因。這種現象的另一個本質可來源於另一種力量,它就是火山。眾所周知,火山內部也積聚著大量的熔巖和火山氣體的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大鍋裡」煮沸,同樣也會引起地球表面某些部位的運動。通常,這種地震本身不是破壞性的,但可能預示著有更嚴重的事情發生,即:火山爆發。

一般地,在遠離板塊和火山交匯處的區域,是很少發生地震的。然而,這裡強調的「很少」並不是說不會發生,有時也會發生,但同時,這些地震發生在一個比較遙遠的地方,在巖石圈板塊的交匯處發出強烈的震動回聲。例如,在1977年3月4日,俄羅斯中部的居民感受到了強烈的地震,震感十分明顯,甚至傳到了莫斯科,而與此同時,在羅馬尼亞瓦蘭西板塊交界處也發生了地震回聲。

至於前面提到的日本。日本群島位於菲律賓、歐亞、太平洋和北美這四個巖石圈板塊的交界處,注意,這不是兩個,也不是三個,而是四個板塊。也正是在這個地方,板塊間的相遇,彼此會施加難以想像的壓力。同時,由於板塊交匯處的運動以及地幔在這些地方與地表的接觸往往會導致火山活動,因此,在這裡還有很多火山。別忘了,日本群島是太平洋火山帶中最麻煩的地方之一。

然而,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早已習慣了去抵制自然因素,並能夠安排好他們自己的生活,儘管大自然本身創造了這些不適宜的生活條件。但話又說回來,他們能去哪裡呢?這是他們的世界,他們的家園。

相關焦點

  • 汶川地震發生前,出現了這些徵兆,科學家也難以解釋!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的地質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地球的地質結構也比較複雜。我們知道地球內部是由地核、地幔、地殼構成的,地球外部由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構成。地球外部又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在巖石圈中又劃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六大板塊還可以進行細分成小板塊,這些板塊跟隨地球的地質不斷演變,在歷史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經常發生碰撞、分裂,而地球發生的地震與地球的板塊運動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巡天遙探「地動」,北川、爐霍、樂山、稻城,四川這4個地方,有了信息接收站……位於四川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不久前正式建成,該站將與位於爐霍和樂山的接收站,以及明年建成的稻城接收站一起,通過接收衛星信息,對我國南北地震帶上空的電離層進行監測,為大地震預測研究、預報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前兆信息最近案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
  • 山東煙臺發生3.2級地震,為什麼地震越來越頻繁?
    問:為什麼這些年來大家紛紛覺得地震越來越頻繁了?目前,隨著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信息傳遞越來越快,我們了解信息也越來越及時,以前也經常地震只是我們沒有及時了解。根據地質數學考察,現階段地球板塊運動並未處於高峰時期,地震的頻率相比於以前也並沒有明顯的增高。問:地震頻繁,我該擔憂嗎?
  • 如果地球上發生10級地震會怎樣?地球會散架嗎?
    在人類歷史上,我們見證過很多災難的發生,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災難的發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並且能夠通過科學計算,使我們不用親身經歷一場大災難,就能夠知道知道不同的災害對人類以及地球的影響有多大。比如:如果地球發生10級以上的大地震,將會對人類以及地球有什麼影響。地震震級地震的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大小來決定的。
  • 唐山地震,我們應該知道些什麼?
    孫士鋐介紹,1976年之後,唐山地區5級左右的地震曾數次出現。此次地震震級為5.1級,屬於中等地震。「應該不會造成什麼破壞,是老震區一次正常的能量釋放,近期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孫士鋐說。那麼問題來了,唐山為什麼經常發生地震呢?在小編看來,主要是由於唐山位於地震帶之上。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兩起地震連續襲擊加州 斷層地震群再次引發擔憂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當天記錄到該州兩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具體間隔約為6小時,均為芮氏3.4級。海灣地區居民分享的震動報告顯示:在米爾皮塔斯、費利蒙、蘇尼奧爾和聖何塞的部分地區,震感最強烈。目前還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
  • 地球調成振動模式?你又被易得性直覺欺騙了
    經驗說:四川地震了,海地地震了,智利地震了,日本地震了……地球被調到了震動模式?研究說:全球平均每天發生的地震超過一萬次,但最近幾年頻率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你的直覺又一次欺騙了你。雲南盈江2011年3月10日發生地震。
  • 農田裡發生哪些異常是地震的前兆?發生地震該如何自救呢?
    可能有地震要發生了!因為動物的嗅覺、觸覺、聽覺都比人類要高!當地震來臨之前它們能比我們人類提前感覺到。那麼地震發生前其它地方還有哪些異常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異常現象。地震前兆其他地方還會有哪些異常?
  • 如果地球上發生10級地震,會怎麼樣?
    且在這近百年時間裡,人類的科技得到了迅猛發展,達到了如今足不出戶就能通過電子設備來了解世界上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不過,即使是再先進的科技,也仍然無法避免一些大型自然災難的發生。在這一災難面前,人類將會顯得十分脆弱。若大型自然災難真的發生,那麼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將會遭到破壞,甚至是被毫不留情的毀滅。
  • 自然災害中,為何只有地震無法預測,震級的大小究竟是什麼決定的
    審核-小文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的地質現象,影響人類的發展已經超過幾百年的時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說白了就像我們坐碰碰車一樣發生了碰撞引發的事故。地球作為一顆球體,它的內部結構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地球的核心,地幔,以及地殼,而我們人類生活的區域就在地殼的上面。初中的地理課本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生活的陸地看起來是一塊整體,但實際上卻有可能並不是同一個板塊。當地殼的板塊與板塊之間發生碰撞的時候,生活在地殼上面的我們就會感受的晃動。碰撞的越劇烈,我們感受到的地震也就越強烈了。
  • 中國史上最大地震,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還震了3年
    地震是一種對人的生活產生強烈破壞的自然現象,根據一組數據統計,地球上每年都要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只是由於地震的規模大部分都不大,所以我們人都感覺不到,中國是世界歷史上記錄地震最早的國家,在竹書記年之中,距今4000多年的歷史,而世界上有儀器記錄的地震,最高是智利地震,震級為9.5級,也有的說為8.9級。
  • 44年前唐山大地震留下的城市抗震啟示
    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強烈的一次地震。第二天早晨從廣播裡聽到,唐山地區在凌晨3點多發生了特大地震,我所在的地方實際上離地震中還有100多公裡,但震動之強烈,終生難忘。"一個大地震的發生往往是從斷裂帶上的某一點開始破裂,然後地震波隨著破裂向四周擴展。地震震動的強度與斷層上破裂的位置及時間相關,離斷層越近、越強,開始破裂的時候震動就越強。這樣的話,從震動剛開始短短的幾秒鐘,如果能夠迅速判斷並發出信號,就可以讓人們多一點時間採取應急措施,從而減少人員的傷亡和次生災害的發生。
  • 日本氣象廳承認「誤發」地震緊急警報,召開記者會鄭重道歉:今後將努力提高預測精準度
    NHK稱,日本地震緊急警報系統會根據地震發生後捕捉到的震波,對地震的規模和震源位置等進行自動測算,預測此次地震的震感強弱。當判定某些地區的震度(指一地區受地震影響的搖晃程度)可能在5級以上,就會向這些地區發布地震警報。根據日本氣象廳震度等級劃分,震度4以上的搖晃會對人們造成危險。
  • 日本有大地震和海嘯?今年全球已發生6級以上地震20次,最大7.7級
    在地球上,日本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比較特殊,可以說完全是四面環海,同時日本也是世界地震相對較為活躍的國家之一,因為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附近。按照日本調查委員會的公告顯示,初步預估千島海溝附近在30年以內,有7%-40%的概率發生芮氏8.8級以上的地震,所以這能有大地震發生的概率。
  • 美國西部地震越來越多,要有大事發生?
    這兩天,全球地層似乎啟動了「震動模式」,無論是我國國內還是國外,不少地方都發生了地震,比如4月1日20時32分在四川甘孜州石渠縣發生5.6級地震,4月1日同一天美國愛達荷州還發生了6.6級強烈地震。說起來,美國最近的地震情況特別頻繁,在北京時間4月4日上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地區又發生了一次4.9級地震,雖然地震震級不算很大,但此次地震出現在加你福尼亞州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地區,距離加利福尼亞州大城市洛杉磯也並不遠,甚至於部分洛杉磯網友表示當地有輕微震感。
  • 7級以上大地震有沒有可能只是更大地震的前震?地震前兆有哪些?
    7級以上大地震可能只是更大地震的前震要論破壞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造成19533人死亡的3·11日本地震遠不是地震災害之最,比如,發生在我國境內的8.25級華縣地震(1556年)、8.5級海源地震(1920年)和7.8級唐山地震(1976年),其中任何一次地震都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三次地震災害加起來的死亡人數超過了一百萬。
  • 汶川大地震寺廟都難以倖免於難,為何寺廟中的佛像卻毫髮無損
    地震是地球本身的震動,當橫波和縱波襲來的時候,人們站不穩也坐不穩,根本很難有力氣逃跑,只能趁餘震來襲的間歇飛速逃離、房倒屋塌帶著人仰馬翻,很多人根本無處可逃,午休後上課的學生們直接被送入黑暗的深淵,一時間汶川這個小縣城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 加州地震,為什麼加州地震頻發?
    這又來個地震,加州為什麼會如此頻繁的地震呢?加州地震的淵源——環太平洋地震帶加州正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才會地震不斷。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它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西海岸、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
  • 你是不是睡覺也經常磨牙打呼嚕?這是某些疾病的暗示,要引起注意
    睡眠質量很重要,之前我們有說到過半夜經常起夜可能暗示身體的某些疾病。還有一種人就是睡眠很好,一覺睡到大天亮。但是在睡覺過程中真的是像經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呼嚕磨牙流口水說夢話,這幾樣都非常煩人可能只有流口水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