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然而,人們認為,這種現象並不是經常發生的,而是受到某種地質變化的影響。
是的,日本確實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地球的其他地方,這種自然現象不會發生。每年,全世界的儀器都會記錄到近十萬次的弱地震,而有些弱地震是難以察覺的。事實上,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我們每三天都會感受到這種強烈的力量,當然這裡談到的「強震」並不是那種具有破壞性的力量,但它們會經常發生。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星球的表面聽起來那樣不寒而慄呢?其實這關係到地球的地質結構。每個人都知道,地球的中心是地核,被一個熾熱的地幔所包圍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記得,地球的堅固表面也不是一個完整的「外殼」。這像一個皮球,地球的表面似乎是從不同部位的「縫隙」中而來,它稱為巖石圈板塊。這些板塊不是固定地「縫」在一起,也不是靜止不動的,相反,它們是通過相互碰撞而在一起的。在板塊碰撞的地方,形成了我們的山脈和峽谷。山脈就像汽車上的凹痕一樣,是因與另一輛汽車相撞而形成的。
在兩個板塊相撞的地方,我們稱為地震構造。當一個板塊壓在另一個板塊上時,它們之間會產生巨大的張力,但這張力不會永遠被積累。一段時間後,一個板塊會屈服於另一個板塊的壓力,它們將爆發並釋放出能量,這時部分表面將會移動,從而發生地震。當然,由於板塊的這種運動是不可能平穩進行的,也不會有劇烈的運動,因此,大部分地震活動區是位於巖石圈板塊的交界處。另外,人類活動也會影響到這些巨大板塊的運動。例如,在1967年,印度因修建水庫而引起的一次地震,原因就在於水的質量增加了巖石圈板塊邊界處的壓力。
但是,這些並不是引起地震的唯一原因。這種現象的另一個本質可來源於另一種力量,它就是火山。眾所周知,火山內部也積聚著大量的熔巖和火山氣體的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大鍋裡」煮沸,同樣也會引起地球表面某些部位的運動。通常,這種地震本身不是破壞性的,但可能預示著有更嚴重的事情發生,即:火山爆發。
一般地,在遠離板塊和火山交匯處的區域,是很少發生地震的。然而,這裡強調的「很少」並不是說不會發生,有時也會發生,但同時,這些地震發生在一個比較遙遠的地方,在巖石圈板塊的交匯處發出強烈的震動回聲。例如,在1977年3月4日,俄羅斯中部的居民感受到了強烈的地震,震感十分明顯,甚至傳到了莫斯科,而與此同時,在羅馬尼亞瓦蘭西板塊交界處也發生了地震回聲。
至於前面提到的日本。日本群島位於菲律賓、歐亞、太平洋和北美這四個巖石圈板塊的交界處,注意,這不是兩個,也不是三個,而是四個板塊。也正是在這個地方,板塊間的相遇,彼此會施加難以想像的壓力。同時,由於板塊交匯處的運動以及地幔在這些地方與地表的接觸往往會導致火山活動,因此,在這裡還有很多火山。別忘了,日本群島是太平洋火山帶中最麻煩的地方之一。
然而,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早已習慣了去抵制自然因素,並能夠安排好他們自己的生活,儘管大自然本身創造了這些不適宜的生活條件。但話又說回來,他們能去哪裡呢?這是他們的世界,他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