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池,既是音樂家又是油畫家,乃音畫兩棲跨界之通才。他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極為生動的臉上既能看到貝多芬,又能讀到倫勃朗——濃濃的藝術氣韻。
當年,中央電視臺幾位紅極一時的大導演都留著絡腮大鬍子,藝術範兒十足,王池和文藝界不少人效仿之。後來有的大導演出事兒了,有些人就不趕這個時髦了,把嘴巴颳得發青,可王池仍然那樣。問他為什麼不刮,他笑著說:「這樣更男人一些。」
王池是音樂家。
他1949年出生在徐州賈汪的一個書香門弟,父親王俊齋是徐州第七中學外語教師,母親靳樹慈是徐州賈汪區富強小學音樂教師,彈得一手好鋼琴,是我國著名指揮家譚利華的啟蒙老師。父母的基因使王池有很高的音樂天分,尤其對音準與和弦的辨析能力幾乎是達到超人的水準。他7歲時弟兄三個就能在母親的帶領下,視唱四部和聲歌曲;8歲時,看完一場電影在回家的路上,他就能把電影的主題曲哼得八九不離十;9歲時,他已擔任賈汪富強小學合唱隊指揮,一曲《大躍進的歌聲震山河》獲得賈汪區小學歌詠比賽第一名;10歲時,其他學校的學生合唱《唱支山歌給黨聽》,他聽得很感動,當即記下了這首歌的兩聲部合唱譜。
王池在練習手風琴
文革期間,王池在武鬥的廢墟中撿到一部舊手風琴,經常在學校僻靜的角落拉一些世界名曲。有一天,他正拉著琴陶醉在《馬刀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等世界名曲的藝術境界之中,突然背後一聲斷喝:「停下來!」,扭頭一看,學校軍代表站在他身後,問道:「為什麼拉外國的曲子,啊?!」王池嚇壞了,急中生智地說:「我、我、我拉得是阿爾巴尼亞歌曲。」當時,阿爾巴尼亞是歐洲的一盞社會主義明燈,與中國是鐵哥兒們。這一點軍代表是懂的。至於王池拉的是不是阿爾巴尼亞歌曲,軍代表是不懂的。軍代表口氣變了:「噢,是阿爾巴尼亞歌曲,阿爾巴尼亞歌曲是革命歌曲嘛,用不著偷偷摸摸地練嘛,可以到教室裡去練嘛。」王池躲過一劫,嚇出一身冷汗。
漠河的冬天
1968年,王池作為知識青年下放到黑龍江漠河的生產建設兵團28團插隊。漠河地處大興安嶺地區,離徐州3000多公裡,是有名的極寒地帶,王池剛去的那年最低溫度為零下52.3℃。剛開始,王池的工作是在磚窯廠搬運磚坯,是個又苦又累的差事。恰巧團政治部主任是一位曾擔任過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樂團副指揮的音樂家,他發現王池對和聲、作曲、配器等原理知之甚多,便調他去28團文藝宣傳隊任作曲和樂隊指揮。在這期間,王池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的音樂、美術和文學書籍,寫下了很多聲樂、獨唱、合唱和器樂作品,他創作的聲樂套曲四首不僅在團裡演唱,還在兵團匯演中獲了獎,在黑龍江省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也許,「兵團之歌「「紮根邊疆」類型的音樂作品填充不了王池的音樂世界,為了滿足自己的藝術追求,」他居然帶領28團文藝宣傳隊樂隊排練西方交響樂,這在當時算是小資產階級布爾喬亞崇拜「封資修」「的的典型。王池因此受到被關牛棚、在嚴寒中打掃林場火車站的處罰。可王池出了牛棚回到宣傳隊只要有機會執著的「依然如故」。團領導對這個工作表現不錯,但不願受政治約束,願為自己的藝術追求承擔政治後果的年輕人很無語。王池拿著自己創作的舞劇管弦樂總譜,跑到北京送給中央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主任王震亞教授看,王震亞教授驚奇地連聲稱好,並親自給建設兵團領導寫信,建議讓很有發展前途的王池到中央音樂學院來深造。可惜,那時上大學不靠才華靠「推薦」,可王池有關牛棚、掃車站的「前科」,要想靠推薦上大學希望渺茫。王震亞教授扼腕嘆息,愛莫能助啊。
1977年,王池隨著知青返城的大潮從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回到徐州,1978年被分配到徐州市第七中學當老師,1990年調到徐州礦務局第一中學當教師。局一中接到上級通知,要該校學生合唱團代表徐州市參加江蘇省中學生合唱比賽,校領導安排王池擔任指揮。校領導對這次參加全省大賽的心理預期是「重在參與」,沒想到孩子們竟然把一等獎的大獎盃抱了回來!後來局一中合唱隊參加徐州礦務局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文藝匯演,仍由王池擔任指揮,以一曲混聲合唱《詠梅》榮獲一等獎。打那之後,大鬍子指揮王池出名了。
群眾性歌詠活動在徐州礦務局有優良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局機關、各礦廠每年都有各類主題的大型歌詠比賽。既然是比賽就想獲獎。一個合唱隊水平的高低,指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像拍電影只要請到大牌導演就有票房保證一樣,參加歌詠比賽只要請到王池當指揮就有「獲獎保證。因此局機關各部門、各礦廠都通過各種關係聯繫王池,上門邀請他去為本單位合唱隊輔導、指揮。一場全局性歌詠比賽有20多個合唱隊參賽,其中請王池擔任指揮的就有七八個之多。他對每一個合唱隊都高度負責,精心設計唱曲目並以幾乎嚴苛的態度和豐富的手段對合唱隊員進行訓練。有時遇到音樂素養比較差的合唱隊,他又講解又示範,常常累得汗流浹背,嗓子啞得說不出話來。當然,這些合唱隊參賽的最終成績都在期許之中,皆大歡喜。沙凡與王池是過從甚密的好友,曾四次邀請王池擔任《徐州礦工報》社、徐礦電視臺、徐礦新聞中心合唱隊的指揮。在王池的精心訓練、指揮下,徐礦「無冕之王」們演唱的《沁園春長沙》《黃河怨》《共青團員之歌》《你就是這樣的人》等曲目,聲部處理細膩、情感節奏跌宕,很有專業範兒,四次都獲了大獎。
王池指揮徐礦新聞中心合唱隊演唱《你就是這樣的人》
王池在指揮合唱《咱們徐礦好弟兄》
2003年,時任徐礦黨委宣傳部長的張本剛拿著他寫的安全歌曲《咱們徐礦好弟兄》的歌詞請王池譜曲。王池二話不說接下了任務。因為他知道,在煤礦,只要為安全生產做事,不管大小都是積德行善之舉。他採用進行曲速度,雄壯有力的旋律,完美準確地詮釋了歌詞的內涵。試唱之後,張本剛激動得連聲說:「要的就這個味兒!就是這個味兒!」打那以後,《咱們徐礦好弟兄》成了徐礦十幾萬職工家屬的必唱歌曲,大會唱、小會唱、廣播裡唱、電視裡唱、工人唱、幹部唱,從採煤工到董事長,老少爺們沒有不會的,普及程度不亞於當年的樣板戲。2007年9月,徐礦集團在龐莊礦體育館舉行《咱們徐礦好弟兄》專場歌詠大賽,二十多個礦廠合唱隊輪番登臺,以共同的情懷、不同的風格抒發徐礦好弟兄的豪情,展示安全文化的魅力。大賽結束前全場起立共同高唱《咱們徐礦好弟兄》,王池站在場中央指揮,演唱結束全場響起暴風雨般的掌聲,王池熱淚盈眶地一再鞠躬致謝……
著名指揮家譚利華
譚利華(中)與徐州音樂家王池(右1)、孟慶武(右2)、石景玲(左2)、董瑞華(左1)合影。
我國著名指揮家譚利華也是從小在賈汪長大的煤礦子弟。他父親譚啟石同志是位資歷很深的地廳級老革命,早年擔任過韓橋煤礦礦長,後擔任省煤指主要領導。譚利華在賈汪富強小學時他的音樂老師是王池的母親靳樹慈,打小就與王池相識相交,關係很鐵。後來譚利華成為享譽國際的著名指揮家,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副主席、北京音樂家協會主席、北京交響樂團團長、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譚利華很尊重王池這位老大哥,王池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上學時,譚利華經常邀請王池去參加他的音樂會或有關活動。王池的中央美術學院同學王超羨慕地說:「王池的生活五彩斑斕,非常充實,我們只有美術,而王池不但有美術,還有音樂。」
人民音樂家馬可
以歌曲《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作品聞名遐邇的人民音樂家馬可先生是徐州人,因而馬可先生是徐州的文化名片。
1995年,徐州成立了馬可合唱團,王池是該團常任指揮。二十多年來,在王池的指揮下,馬可合唱團在以高水準演唱藝術活躍在大江南北的聲樂舞臺上,多次在全國、省、市的聲樂重大展演賽中披金掛銀,有很高的知名度,成為徐州市群眾文化事業的一大亮點。作為馬可合唱團的靈魂人物,王池為此做出的貢獻可想而知。
王池(左七)「在中國徐州首屆馬可藝術節開幕式文藝演出」現場
王池在「江蘇省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合唱比賽」現場
王池是油畫家。
他是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他從徐州七中上學時開始走上美術創作之路的。平時課業繁重,就利用暑假一頭鑽進校圖書館臨摹畫冊。正值炎熱盛夏,他將雙腿泡在水桶裡即降溫又驅蚊蟲,埋頭臨摹畫冊,雖說遭不少罪,但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65年,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在全國設了7個考區,招收50名學生。當時16歲的王池初中剛畢業,懷揣兩三個窩窩頭當乾糧隻身去市內赴考。結果以全國第17名的優異成績被錄取。當時徐州與他一同被錄取進京的還有後來成為《江蘇畫刊》主編,社長,江蘇油畫學會主任的著名油畫家李建國。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當時的學制是4年,畢業後可以穩穩噹噹地升入中央美術學院讀大學。可沒等到畢業就遇上「文革」,全國大中專院校停止招生,王池這批附中學生於1969年下放到地處黑龍江漠河的生產建設兵團。
漠河的雪林
到了漠河,茫茫的雪原、挺拔的樺樹林、神奇的極光等北國風光激起他強烈的創作欲望,將思鄉的痛、勞作的累、極寒的冷統統拋在一邊,創作了很多素描和油畫,在兵團報上整版整版地發表。
1985年,已經36歲的王池終於如願考入中國美術界最高學府——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他此次邁進中央美術學院的大門,與他1965年邁進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大門,相隔整整20年。
中央美術學院外景
與他一同考進中央美術學院還有徐州礦務局礦的凌海、王超、殷陽、曹家民、郭伯垠,「人稱徐礦央美六君子」。日後都成為藝術成就顯著的煤礦油畫家
王池(右3)和同學在1988年畢業展覽上與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聞立鵬教授(右4)在王池作品前合影
王池(右1)、王超(右2)、凌海(左2)、殷陽(左1)與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周路石老師(右3)合影
中央美術學院深造三年使王池對油畫創作的專業理論、審美理念、繪畫技法的認知都達到了更高水準,形成了更為規範的體系。雖說是帶薪入學,但王池上有老下有小,上學期間又沒有其他收入,畫油畫所需購買的顏料、畫布的費用比較高,因而經濟上比較拮据。曾經為了省錢購買一套精美但昂貴的外國畫冊,吃了一個月的饅頭和大鍋菜,沒捨得沾一點葷腥。
王池的油畫作品先後在中國煤礦首屆藝術節、中國煤礦歷屆美展、江蘇省歷屆美展中獲獎、入選,還被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入《中國當代藝術家大辭典》。他與王超合作的油畫《礦山兒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面是一群氣質純真、長相秀美、體態輕盈的花季少女,喜笑顏開地抬著盆、挑著桶去為礦工叔叔洗工作服的場景。畫面洋溢著青春的氣息,令人過目不忘。這幅作品不僅在全國煤礦美展獲獎,還被選送歐洲波蘭作國際交流展出。
布面油畫 《礦山兒女》 王池 王超
王池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油畫家,也是一位業績突出的美術教育工作者。他的教學論文被評選為煤炭部普教優秀論文。在徐州礦務局一中,他選拔了11名具有美術專長的學生成立了美術小組,像辛勤的園丁精心澆灌這些很有發展潛力藝術幼苗。結果11名學生有8人考入南藝、南師大等院校美術系。他的學生劉同亮現任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田輝現任北京服裝學院研究生院院長,王峰、魏潔在江南大學任設計學院院長和博導……可謂桃李遍地。
王池在輔導學生繪畫
王池是探索音畫融通的藝術家。
王池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之後,給自己確定了一個藝術研究課題:尋求繪畫和音樂的相通點,擷取音樂之精髓,注入繪畫之軀體,使繪畫和音樂融為一種融通境界。這個研究課題有較大的難度,一般的畫家難以企及,只有王池這位精通音樂的畫家才能將這個研究命題並付諸實踐。
通過潛心研究,王池發現音樂和繪畫從古典時期到近現代一些流派的演變過程中,有一個「反向對應發展態勢」:西洋繪畫在古典時期追求的是仿真表現,毫髮畢現,到了近、現代,有的流派則演變為用抽象形式來表現本質的真實,追求畫面奇異的效果,走上一段由具象到抽象的道路。而西洋音樂在古典時期幾乎是純抽象的,以單純的旋律與和聲來使人們獲取音樂的感情體驗。到了近現代,有的西洋樂流派往往把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聲音,如鳥語馬嘶、雷鳴濤聲、汽笛聲、爆炸聲加以模擬甚至直接用於音樂表現,走了一條由抽象到具象的道路。王池認為,這種「反向對應發展態勢」,說明繪畫與音樂二者之間確實有神秘的「聯姻」因素。王池還發現,音樂與繪畫之間有很多有趣的「通感」。如畫家常用「節奏感」來表達畫面秩序的張馳疏密,用「調子」來表達素描中的明暗、色彩中的冷暖;音樂家則常用「畫面感」表達音樂所展示的情境,用「色彩」來表達配器的效果、和聲的織體感等,賦予人的深層次情感體驗的表現效果。
王池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藝術實踐中作了大膽的嘗試。他根據唐代著名舞曲《秦王破陣樂》創作了油畫《破陣樂舞》。人們如果一邊看著油畫《破陣樂舞》一邊聆聽《秦王破陣樂》舞曲,會明顯感受到畫面的構圖、色彩的運用、人物的造型與舞曲的旋律設計、樂段鋪陳、情感節奏兩者之間有高度相似、融合的審美效果。油畫《破陣樂舞》發表在中國美術界最權威的《美術》雜誌和中美院院刊《美術研究》上。美術評論家韋啟美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說這種成功的探索是他「從未見過如此淋漓盡致者」。全國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聞立鵬教授稱這幅畫「達到了國家標準」。
布面油畫 《破陣樂舞》 王池
王池在這方面的探索作品還有在《江蘇畫刊》發表並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交響》(四章),以及《新聲》、《我們這樣詮釋威爾瓦第》等等均獲得了好評。音樂和繪畫「聯姻」探索絕非易事,但王池義無返顧地砥礪而行,因為繪畫和音樂都是他願意為之而奉獻終身的藝術。
王池
王池是人們深情緬懷的藝術家。
王池於2009年退休,正構思如何用繪畫的色彩和音樂的旋律裝點自己晚年的夕陽紅。不料想,2010年11月王池查出已患肝癌。徐州音樂界、美術界、徐州礦務集團與王池朝夕相處的人們聽到這個信息,無不跺足痛惜,紛紛趕到醫院看望他。
確診之後,王池似乎隱隱約約看到自己生命的盡頭就在不遠處。但他樂觀豁達、、積極配合治療。
王池的兒子王威多看著病床上的父親心緒翻騰,是父親把自己帶上了繪畫的道路,成為江蘇省美協會員,考上碩士、博士,和祖父、父親一樣成為人民教師,走上中國礦大建築與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系的講臺,成就了祖孫三代連續從教的佳話。在他心目中父親是真正的藝術家,是他最好的朋友,是他崇拜的偶像、是他學習的榜樣。因此,王威多和他母親張玉芝一直在病床前盡心照料王池,幫助他樹立信心戰勝病魔。
王池肝癌手術後出院在家休養期間,他仍然投入在馬可、雲帆、夕陽紅等合唱團的指揮工作之中,時常為合唱團寫總譜寫到深夜。因為合唱藝術已是他與癌魔博弈的精神支撐,是他緩解癌痛的精神嗎啡,是他極盡全力延續生命的精神寄託。
2014年2月,癌細胞轉移使王池又患上腸癌。接下來,又是手術、化療等極其痛苦的治療過程。王池咬牙堅持與癌魔搏鬥。
2016年7月19日,王池病情惡化進入彌留狀態。昏迷之前他示意王威多俯面貼耳,遺憾地對兒子悵然低語最後一句話:「這次是鬥不過它(病魔)了!」說罷便陷入昏迷再也沒有醒過來。
2016年7月23日,與癌魔抗爭了6年的王池不幸離世,葬於徐州市漢王公墓。享年67歲。此時,悲傷的人們想起一段歌詞:「你苦苦地追求永恆,生活卻顛簸無常遺憾。人間不過是你棲身之處,銀河裡才是你靈魂的徜徉地。」
2019年7月21日,在王池逝世三周年之際,徐州市文藝界舉辦了「王池老師合唱作品音樂會」。為一位去世的音樂家舉辦紀念音樂會,在徐州文藝界歷史上尚屬首次。這場音樂會既實現了王池生前的遺願,更體現了徐州人有情有義的文化特質。
徐州市文聯、徐州市馬可合唱團、徐州礦務集團夕陽紅藝術團、徐州市中山情合唱團、徐州市馬可藝術團、江蘇師大漢韻合唱團、徐州市聶耳之聲合唱團、徐州市群星合唱團、徐州風華藝術團、徐州市軍旅藝術團、徐州市鐵路新苑藝術團、徐州市傳奇合唱團、徐州市一中關工委合唱團、徐州市老年大學合唱團、徐州市老幹部合唱團、徐州市鳴樂合唱團、徐州市彭祖文化傳播中心等藝術團體領導出席音樂會。
音樂會上,徐州市文藝界人士高度評價了王池以高尚人格和精湛藝術為徐州群眾文化事業做出的寶貴貢獻。王池的兒子、中國礦業大學青年教師王威多在音樂會上致辭,衷心感謝徐州市文藝界人士、合唱團藝術家們專門舉辦這場音樂會以表達對父親的緬懷,作為王池的兒子,將以此為動力,激勵自己努力工作,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王池的生前好友張珂偉追思了王池訓練、指揮合唱隊引吭高歌的難忘瞬間。王池的學生劉一玉向王池的哥哥王坦獻花。
王池的生前好友張珂偉接受採訪
王池的兒子王威多致辭並接受採訪
王池的學生劉一玉向王池的哥哥王坦先生獻花
馬可合唱團、徐礦夕陽紅合唱團等藝術團體滿懷深情演唱了《咱們徐礦好弟兄》《正氣歌》《卜算子詠梅》《南泥灣》《一飲盡千鍾》《老師我想你》等由王池作曲、改編的14首合唱曲目。
作者簡介:
沙凡、研究館員、報告文學作家。在徐礦工作40年。曾任中國煤礦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煤礦作家協會副主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報告文學學會理事。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其他媒體內容,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儘快妥善處理。)
作 者:沙 凡
編 輯:黃 瑜
投稿郵箱:xzwlgz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