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發展日#
2020年年初,一段「黑人抬棺」的魔性舞蹈在b站、抖音等各大視頻網站迅速走紅。鑑於它一直火到現在,已經人盡皆知,具體內容我就不多說了。我想說的,是它作為世界各地喪葬文化之一,既獨樹一幟,又體現著一種相通的內涵。
那麼,它為什麼那麼火呢?我想原因如下:
一是它的舞蹈本身比較魔性,又配上了魔性電音《Astronomia》,相得益彰。
二是它適用於各種「作死」的場合,尤其是疫情期間,可以用來警告人們不要出門;自從黑人抬棺一出,評論區本土的嗩吶隊都瀕臨失業了。
三就是人們對這種截然不同的異域文化的驚訝。歡快的舞蹈,在(我們固有認知中的)葬禮上,其實頗具一種反差萌。一般來說,葬禮都是悲傷的、莊重的,「墳頭蹦迪」等說法都是用來諷刺和調侃的,怎麼還有地方真的這麼幹?
這其實就是加納所特有的「喜喪」習俗。非洲人重視亡靈,這一套「專業服務」價格不菲,但死者的親屬們還是願意竭盡所能,為死者獻上最後的舞蹈。死者本人活著的時候,婚禮的價錢可能都沒花這麼多。
這麼歡樂的葬禮,一方面是為了取悅死者,另一方面是認為死者並沒有消失,而是走向了重生——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近代美國,種植園的黑奴也把喜喪習俗帶到了那裡,但此時,它又有了另外的含義。
那時黑奴往往受到非人的待遇,死亡也是常有的事。可以說,活過每一天都是幸運的。如果有黑奴死了,他的同伴們也會為他舉行簡單的葬禮。他們送葬途中傷心欲絕,以告別同伴,對他的不幸感到悲痛;歸來途中卻載歌載舞,以慶祝自己依然活著。這時,他們歡慶的不是死者,而是生者。這些葬禮音樂甚至成為美國黑人音樂的起源之一。
透過黑人抬棺文化,我看到了對於「重生」的信仰。對於死亡,世界各地的人們態度不同,表現方式也不同,但這種對「重生」的信仰,卻是一致的。
說到重生,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轉世輪迴」。人死之後,來到地府,喝孟婆湯,忘掉前世記憶,然後投胎到下一世。這種輪迴的思想,來源於佛教。那麼在佛教產生之前,中國古人又怎麼對待死亡呢?
其實「重生」並不單指轉世。死去的人沒有真正消失,而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也是一種「重生」。
在原始時代,人們就認為死去的人並未真正死去。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中,有一種用來裝殮夭折孩子的陶罐,上面竟然有氣孔。
而到了文明社會,人們也會「事死如事生」。傳說中的秦始皇陵,和人間據說別無二致。西漢的馬王堆漢墓,陳設也是應有盡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這幅帛畫:
它具有的就是「招魂」和「引導升天」的功能。馬王堆漢墓位於楚地,招魂也是楚文化所特有的儀式。屈原就曾作《招魂》,是為了給楚懷王招魂。經過了招魂,魂魄才能回到軀體上,然後升天,進入死後世界。
辛追夫人的遺體保存如此完好,對她的魂魄升天是十分有利的。不過在這點上,做得最好的自然還是古埃及人。
埃及法老死後,他的內臟被掏出,放到另一個罐子裡,身體則用香料「醃製」,裹起來。他們相信的「重生」是最絕對的,不是轉世投胎,也不是進入死後世界,而是真正的借屍還魂。
在埃及人看來,尼羅河就是生死之界。人們居住的地方往往在東岸,而金字塔和普通的墳墓都建在西岸。人們向太陽一樣,東升西落,再返回,周而復始。
不過,這樣絕對的重生還是比較少,相信死後世界的才是主流。古希臘神話中有冥府,日本神話中有黃泉國,西方基督教徒相信天堂。西方人還喜歡在陵墓上塑一座死者的躺臥像,仿佛他從未死去。
這個雕像分為兩層,上方是生前的形象,下方是死後的形象。
其實,面對死亡,悲的是離別,喜的是重生。無論喜還是悲,其背後都是對「重生」的希望,即不願死者真正離去的希望。
悄悄求個點讚加關注(*^▽^*)謝謝你們~關注我的人可以發現每天的顏文字不重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