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卡車的車頭,基本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平頭,另一種是長頭,就像豆腐腦也分甜鹹兩派,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習慣。
在我們國內一般見到的,都是平頭車。至於長頭車,則在美國比較多見。而盛產重卡的歐洲,平頭和長頭兩種都有,總體來說以平頭居多,像是大名鼎鼎的斯堪尼亞、奔馳、依維柯、沃爾沃,很多卡友都無比熟悉。當然,這些品牌也同樣都有長頭車型,不過主要還是出口美國為主。
說起國內和歐洲為何更青睞平頭車,而美國更多用長頭車,最重要的原因,自然離不開法律法規。國內和歐洲的標準,限制的是卡車的總長,也就是車頭+貨箱的長度。而美國的標準限制只有是貨箱長度,對車頭長度沒有要求。
這也是造成差異的根本。按照國內的標準,同樣長度的卡車,如果是長頭,那麼貨箱肯定就要短一些。所以為了增加裝貨的空間,解決運輸成本,國內的重卡車頭,都以平頭車為主。
再者,國內的重卡基本都是在平頭輕卡上發展而來的,學習了很多日本和歐洲的技術,自然也受到相關標準的影響。而且不只是標準,在外觀設計和許多細節上,國產卡車也都能看到熟悉的影子。
要說平頭車有什麼優點,除了上面提到的節約空間,降低運輸成本之外,平頭車的車頭較短,也相對靈活一些,更能適應國內比較複雜的路況。
而長頭車的優缺點同樣也很明顯:優點是發動機前置,駕駛室空間更寬敞,駕乘體驗更舒適。同時緩衝碰撞,安全性更高。而且出現什麼故障,長頭車也可以直接打開引擎蓋檢修,不用像平頭車那樣整個駕駛室都要抬起來。
至於長頭車的缺點,首先是車頭更長,需要更大的轉彎半徑,靈活性相對較差。其次,前方的車頭會造成更大的視野盲區,面對複雜路況也更容易出現安全事故。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也實行過和國內類似的卡車限長標準,那時候美國市面上同樣以平頭卡車為主。後來美國解除了對貨車總長度的限制,只限制貨箱長度,長頭車開始逐步佔據美國的卡車市場,前後也不過三四十年的時間。
有個很有意思的變化,那就是《變形金剛》系列,擎天柱的原型車,也是從最開始的平頭車變成了後來的長頭車,這也是反應美國卡車市場變化的一個小縮影。
其實國內平頭車開始流行,差不多也是在那個時候。之前六七十年代,國內馬路上跑的卡車,也以長頭為主。具體的樣子可以參照黃色一分錢紙幣上的卡車,原型是蘇聯的吉斯150(也有說法是解放CA10)。之後也是到了八十年代的時間節點,國內卡車技術更新迭代,引進了歐洲日本的技術,才慢慢變成現在以平頭車為主的情況。
雖然眼下國內還是以平頭車為主,但是長頭車型其實也有廠商在研發,比如和美國納威司達合作的江淮汽車,推出的格爾發V7,霸氣十足,非常吸睛,日後或許會成為長頭車的主流。
2016年時,國內修改過一次關於卡車限長的規定,長頭車的長度限制放寬到18.1米,或許會是長頭車復興的一個契機。
各位老司機們是喜歡長頭車,還是喜歡平頭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