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差點就成為《悲情城市》的女主角。
不是沒選上,而是侯孝賢選定了她,她卻在開機前兩周時消失無蹤。
沒什麼十萬火急的事情,她只是去談戀愛了。
那是伊能靜的初戀,要拍《悲情城市》時,她和男友已經一年多沒見面了,對方突然打來電話,她沒有猶豫,甚至沒有知會侯孝賢,就匆匆而去。
她後來回憶時講:「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叫責任感,因為對我這種很缺愛的孩子來講,那個愛比什麼都大。當時太小了,對《悲情城市》沒概念,覺得它怎麼能跟我的愛比。」
初戀男友打了電話後還是沒有出現。
《悲情城市》則為侯孝賢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成為了影史最重要的華語電影之一。
她本可以成為更好的演員。
但她選擇成為如今的伊能靜。
伊能靜不姓伊,伊能是繼父的姓,日本姓。
她剛出生時,父母就離異了。小時候,她在臺灣的眷村長到六歲,又因姐姐在香港,被送到香港讀書,姐夫有精神疾病,常毒打她,同時,她身體也不好,哮喘病時會發作。
六年後,母親改嫁,才把她接到了日本,在日本讀書時,伊能靜又飽受同學欺負,毆打辱罵,都是常事。
家境不好,沒念幾年書,伊能靜就回了臺灣,打工補貼家用。
十六七歲的年紀,她遇到了劉文正。
那時,曾與鄧麗君齊名的歌手劉文正決定淡出人們的視線,不再以歌手的身份在歌壇活躍,而是開了家叫做「飛鷹」的唱片公司,做起了幕後工作。
劉文正當時想組建一個偶像少女組合,於是籤下了三個人,伊能靜就是其中之一。
組合的名字時代氣息十足,「飛鷹三姝」,像是從還珠樓主或王度廬小說裡找出來的。
八十年代,這個由裘海正、方文琳、伊能靜組成的少女組合在臺灣紅極一時,女愛小虎,男愛飛鷹。
組合解散後,伊能靜的事業仍處在上升階段。
唱歌,《十九歲的最後一天》和《流浪的小孩》等多首金曲紅遍全臺,後來她上小S的《康熙來了》,小S說自己聽著伊能靜的歌長大,稱伊能靜是自己的偶像,並無多少誇張的成分。
演戲,她放了侯孝賢的鴿子,侯孝賢卻沒有怪她。
《悲情城市》之後,伊能靜和侯孝賢朱天文他們成了朋友,常見面,也有書信往來。
朱天文說伊能靜像是「青春的殘骸」,想以她為主角創作故事。侯孝賢欣賞伊能靜身上的衝突性,說她有很世故的地方,但又有非常純真的一面,如果比純,比誰都純,要比世故,又比很多同齡人世故很多。
沒能演《悲情城市》,伊能靜卻迎來了侯孝賢和朱天文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好男好女》。
影片分三段,她時而是晚清民國的千金小姐蔣碧玉,時而是當代臺灣的演員梁靜,侯孝賢在片中削弱了敘事,更看重對於人物狀態的描摹,這就更考驗演員的表演。
伊能靜後來回憶,侯孝賢很喜歡她演少女蔣碧玉時的雀躍感。
《好男好女》之後,伊能靜又與侯孝賢合作了《南國,再見南國》。
《南國,再見南國》的出現是個意外。侯孝賢看到在生活中高捷像兄長般照顧伊能靜和林強,才想要將這三個人編成故事拍成一部電影。
又是先有演員,才有電影。
從《好男好女》到《南國,再見南國》,九十年代,伊能靜成為了侯孝賢的繆斯,靈感的來源。
伊能靜當然是幸運的,能成為侯孝賢的女主角,不知道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後來,伊能靜在《海上花》裡也演過一個角色,不是主角,戲份不多,但臺詞很多,不太好演,侯導想不出誰能演,才找來伊能靜幫忙。
她的演技,至少侯孝賢是認可的。
伊能靜拿到過兩次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一次是95年,憑藉《好男好女》,一次是97年,憑藉《國道封閉》。
頭一回,她輸給了蕭芳芳,第二次,她輸給了張曼玉。
對於她來說,或許也沒什麼可不甘的。
說起來,伊能靜唱過很紅的歌,但和同時代的女歌手相比,她的歌不算太多。
雖然也找過周杰倫給自己寫歌,但在歌壇,她的進取心似乎也沒有特別強。
最紅的時候,在萬人體育館開演唱會,她卻說自己也並沒有多麼快樂和滿足。
九十年代演電影,除了侯孝賢的幾部,還有部《八又二分之一女人》,這些電影全都進的是坎城的主競賽單元,連「一種關注」伊能靜都沒去過。
但她也似乎也沒有多大的野心,演一演歇一歇,電影演,電視劇也演,在影視圈逐漸就走到了邊緣。
她也寫東西,出過不少書,在臺灣排到過暢銷榜的前幾名,成為古早的「雞湯教母」。
但她似乎也沒有什麼大的志向,只是寫寫隨筆散文,很少寫劇本,也沒創作過小說。
事業上,伊能靜挺隨遇而安的。
與之相對的,是生活中伊能靜的「不服氣」。
她自己在書裡寫:
「我不是才女,我沒有出息,也沒有特殊的天賦,但我對愛情的從不灰心,我一直以為那是上天給我最好的天分。」
自知是美德。伊能靜或許謙虛,但她就算是才女,也不算是大才女。她有演技,但和張曼玉她們比起來,她要遜色太多;她有唱功,但你拿張惠妹和她比,她會黯然無光;她有文採,但和她的好友朱天文相比,她寫的東西終究上不了臺面,《春泥》的歌詞寫得真摯,卻難說有多精彩。
普通人中,論才貌伊能靜當然是出挑的,但在演藝圈裡,從小經歷坎坷的她,很容易自卑,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是伊能靜與生俱來的難題。
在臺灣,她是外省人,在日本,她是外國人,在香港在大陸,她是外地人。在哪裡,她都沒有歸屬感。
從小父愛的缺失,更讓她無比渴望家庭的溫暖。
缺愛,她就要得到愛。
十八歲,伊能靜就和大自己八歲的庾澄慶相戀,談了十多年戀愛,她威脅過對方要自殺,大吵大鬧過無數次,擔心對方覺得帶自己出門丟臉。
戀愛多年,結了婚,卻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牽手門」如今已成往事,是是非非,外人難做評論。伊能靜後來提及這段婚姻,坦誠地主動承擔責任。
她說,談戀愛時,她把對方當成了醫生,讓對方治自己童年的病,但其實沒有人有義務去接受這些。透徹了,明白了,幸福才會來。
人到中年,她遇到了小自己九歲的秦昊。
又一次結婚後,她選擇回歸家庭,在鎂光燈下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
網友看到伊能靜,常是通過她在微博上的小作文。
童年的經歷讓伊能靜缺愛,也缺存在感。
她是個表達欲很強的人。名字裡有「靜」,她卻並不太「靜」。愛說,能說,這在十年前的《中國達人秀》上我們早已見識;能言,敢言,在近幾年她的微博中,我們都可見一斑。
常有人說伊能靜矯情,討厭伊能靜做作,嫌她的眼淚太多,嫌她的文字太過傷痕。說實話,我也曾因此對她不太喜歡。
時間久了,我的想法有些轉變。
王菲周迅式的特立獨行灑脫不羈當然討人喜歡,伊能靜式的多愁善感卻也不必就被放到對立面。
她有時情感溢出會讓人感到尷尬,但有時仗義執言又的確讓人欽佩。
她愛發聲,有時候會說錯話,讓人討厭,但別忘了,三色幼兒園事件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女藝人。
如今看伊能靜的小作文,雖然仍能讀出幾分矯揉造作,但更多的,卻是一種認真對待生活的表現。
伊能靜的家裡,到處都是粉色,連廚房裡的平底鍋,都是粉色的。
她五十二歲了,還想做美少女。
有網友鍵盤不乾淨,評論:「52歲了還美少女,臉呢?」
伊能靜回懟,不留情面。
我認同「優雅老去」,認為六十七歲的於佩爾好看過無數小花,但我也支持伊能靜,想做美少女,任何年齡都可以。
我挺羨慕伊能靜的。
羨慕如今的她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做獨立女性當然可敬,有丈夫寵有兒女疼當然也是美好的人生。
她曾說「要為自己愛的男人生一個孩子」,遭到很多人攻擊,說她「帶壞全中國女性」,被扣了好大的帽子。
自由不是必須左,也不是必須右,自由是想左就左想右就右,甚至可以忽左忽右。
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才是讓人羨慕的自由。
前段時間,微博上,伊能靜寫下長文,解釋自己為什麼要去參加一檔綜藝節目。
一字一句,認認真真。
曾放棄過無數機會的伊能靜,很珍視一次「享受舞臺的機會」。
伊能靜寫過一本書,叫做《靈魂的自由》,希望她能找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