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可能有點2g網,今天才看到伊能靜兒子女裝造型的新聞。
我本人並不覺得穿女裝是一件羞恥並需要被大眾惡意詆毀的事情。然而在這件事情上,鍵盤俠們真的又一次讓我刷新了三觀。
先是有網友評論,說星二代玩的有點大,一點都不顧及父母的社會影響。甚至還當起了管家婆@伊能靜,說別老想出道了,回家教育教育孩子吧,不然以後說不定就真走偏了....
慢慢地,他們對這個孩子的惡意上升到了單親家庭和性取向言論。
網友們似乎熱衷於這樣一張照片就給人定罪的遊戲,他們可以任意靠著一張照片去隨意評判一個男孩,甚至放大,企圖以陳舊的性別偏見來綁架一個男孩。
你們管的未免也太多了,不過比起這些,我倒是很羨慕他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並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伊能靜的微博視頻中,哈利也說:伊能靜很支持他做自己。
在母親的支持下,兒子一直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一般18歲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和父母會產生諸多的摩擦。但伊能靜和18歲的哈利關係和諧,兩人常常一同看電影、看畫展,不僅樣子看起來像同齡人,心理上似乎也沒什麼代溝。
母子關係能如此和諧,與伊能靜平日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無關係。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總是抱著「小孩子懂什麼」的想法來養育孩子,無論孩子提出什麼想法,都會選擇性忽略,認為他們不具備與父母平等對話的能力。
殊不知,對孩子而言,那種不被尊重、被漠視、被曲解的心情,再過多少年,也無法忘記。
著名教育學家格蘭特·霍爾沃森說過:「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
如果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選擇權,那麼他們的內在動力也會瞬間熄火,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淖中,難以向前。
自己媽媽是一個性格強勢的人,小時候的她,無論做什麼,都被事先決定好了,自己從來沒有過選擇權。
自己喜歡跳舞,媽媽卻給她報了圍棋班,說「跳舞有什麼好的,又不能長腦子。」
就連她在學校裡報什麼社團,媽媽都要親自打電話叫老師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完全不過問她的想法。
久而久之,她從一開始的反抗、不滿變成了妥協、順從,最後覺得自己的想法已經不重要了,自己想做什麼都是不對的,眼神也越來越黯淡。
成年後,更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個「透明人」,不敢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工作上更是如此,把自己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處理問題縮手縮腳、猶豫不決,內心的憋屈和苦悶可想而知。
從小被壓抑真實想法,不被尊重理解的孩子始終只會無限否定自我,最後即使再優秀,內心也會住著一顆受傷的心靈。
前幾年有部紀錄片《零零後》,記錄了幾個「00後」出生孩子的成長軌跡,從他們上幼兒園開始,導演一直跟拍了整整十年。
片中有個叫一一的小女孩,令人印象深刻。她從小就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玩,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幼兒園院長大李老師看到一一的狀態,對她感到些許擔心,便與她的父母進行溝通,希望父母能夠讓一一更加活潑開朗一些,這樣孩子將來能更適應社會。
可一一父母卻覺得女兒很有自己的想法,她們看到一一雖然一個人來往,但她總能很好地和自己相處,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獨處中怡然自得。
所以她們並沒有強迫一一做出改變,而是給予她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尊重她最原本的樣子,鼓勵她自然發展。
如今的一一長大了,她依然喜歡獨處,但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在人群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變成了一個善於思考、思維敏捷的女生。
你看,父母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在他的空間內按照自己的規則來。
培養孩子遇事有自己主見,處世有自己章法,心中有自己目標的能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成功的教育。
這個答案聽起來俗套又空泛,但卻是解決大多數親子問題的萬能鑰匙。在孟媽眼裡,像伊能靜那樣,尊重孩子生命的不同姿態,才是教育正確的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