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之後,我才遇見了我自己」。這部電影講述了好的愛情是如何重塑一個人的自我。
看了電影後,我找來原著去讀。小說是以女主露的第一人稱寫的,每個章節會穿插一些主要人物的自述,比起電影,文字閱讀能挖掘出更多深層次的細節,例如親密關係中的尊重,以及男主患病後的自我價值和尊嚴。
威爾聰明有趣,但肉體被永久地禁錮在了輪椅上;露活潑奔放,但思想被家庭負擔、自我懷疑而牢牢束縛住。
錯誤的時機,這兩個本應是平行線的靈魂相遇了。
露以救贖者的身份出現在威爾身邊,她希望給威爾慘澹的生活帶來快樂和生機。
電影只保留了故事主線,這類威爾不斷鼓勵、指引露的小說情節被大量省去了。
事實上,最後是威爾拯救了露,讓她真正活出了自我,解放了她的思想桎梏。
小說中有個情節:威爾和別人打賭,露下班回家除了看書就是看電視。露知道後很生氣,她很討厭威爾的剛愎自用。
在遇到威爾之前,露從未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是如此平淡。
「
你把自己與形形色色的經歷隔絕開,因為你告訴自己不是那類人。可是你什麼都沒做過,哪兒都沒去過,你怎麼會清楚你是什麼樣的人?
」
為了勸說露爬出她那個小世界,威爾帶她第一次紋身、看帶字幕的電影、聽音樂會、潛水……
除此之外,威爾會詢問露關於報紙或書的看法,每樣事物他總有自己的立場,如果他發現露沒有動腦筋,會直截了當地說「還不夠好」。
慢慢地,那個每天最大的煩惱是能不能買到果乾麵包的露,開始在公交上爭分奪秒地看新聞,積極思考,期待著威爾的每日提問。
在一個人的思想還沒有強大到自己能完全把握自己時,就需要在精神上依託另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
威爾能清晰地看出露的局限性,他以豐富的見識和開闊的眼界,為她指明了一條最合適的人生道路。
很快,露就被威爾的思想、學識所折服。
過去,她看到的是威爾脆弱的身體,和自殺未遂所留下的醜陋傷疤;現在,和他談話的時候,露發現身體僅僅是他的思想容器,是他最不起眼的組件。
26歲的露,錯過了大學,過著不鹹不淡、一事無成的生活。直到她遇見了威爾,獲得了「開悟」時刻,遇見了真正的自我。
這畢竟是電影橋段,現實生活中,露大概率會延續之前的生活軌跡:做著不喜歡的工作來補貼家庭開銷,最後和毫無精神交流的男友結婚。
那麼,一個沒家境沒背景的普通人,也不像露那麼幸運,能遇到超越階級的精神導師,該如何去對抗命運呢?
以我短暫的人生經歷和見聞來看,莫過於教育了,更準確地說,是大學及之後的教育。
工業時代,人類階級由資本來決定;但未來,階級將會由教育資源來決定。
看過一個談論「學二代」的視頻:一名小學生藉助父親的學術力量,完成了一篇博士水平的論文。這類孩子,無論是家境優渥,還是父母有遠見,眼界都遠遠超過埋頭做題出來的普通家庭孩子。
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我對此深有體會,教育資源的不公平確實是無法超越的客觀條件。
但上面說的父母本身是教授的「學二代」,或是教育資源佔優的「富二代」,畢竟不是主流,我們也不必怨天尤人,揪著不公平這一點,為自己的懶惰和弱小找藉口了。
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要有毅力和定力,寒窗苦讀個幾年,到了大學,你會有遍地的機遇和數不清的優秀人才供你提升和學習。
在上了大學之後,我才真正明白學習的意義。這種學習不再局限於提高試卷上的分數,而是在沒有外部壓力下,不停滯腳步,依然有所長進。
你看到別人的閃光點,能否擇善而從;看了一部好的電影、書籍,是走馬觀花還是產生了共鳴;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原生家庭的創傷,能否主動去修復重塑。
這些都和教育資源的不公平無關。你大可以去結識不同的朋友,去經歷很多的「第一次」,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見識不同階層的公眾號主、up主,去學習一切你想學的技能。
我時常翻閱之前的日記,幾乎每年、每月都能感受到自己巨大的成長變化,那是因為我有這種學習意識。
城裡孩子有父母財富、人際關係的庇護,所以普通家庭孩子更要認清自我,明白你想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不是說你一定要拼命趕上人家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差距,而是說,哪怕你是從一個石縫裡長出,現在的社會也足夠開放和自由,你有充沛的光照和雨露去茁壯生長。
再回到《遇見你之前》,如果有興趣看這部書/電影的朋友,下面有劇透噠。
這部作品談論到了親密關係中的尊重問題。
威爾沒有資金不足的憂慮,也有了露的愛情滋潤,但故事結尾他選擇了安樂死。
縱容時常會打著「尊重」的幌子。我可以在吃喝玩樂這樣的小事上盡情滿足你,甚至是人生大事上,你的升學、求職、結婚,我勉勉強也可以順著你。
但是在生死面前,僅僅試想一下,你的至親想選擇安樂死,現在的你,還能從容地說「我尊重他的選擇」嗎?
小說中,哪怕每日目睹過威爾痛苦的抽搐、每晚的失聲尖叫,知道他在經受煉獄般的折磨和捶打,威爾的至親們:他的父母、妹妹、露,無一不希望他能堅強地活下來。
自私一點來說,他們就是想看著威爾活著,因為他們接受不了和至親生死相隔的痛苦,因為那個坐在輪椅上四肢日漸萎縮、內心煎熬的人不是他們。
露在網上認識了一位脊髓損傷患者,他給露回信道:只有我們這些人知道活著有多艱難,為什麼要由健全的人來決定這一切?
這部電影賺足了眼淚,這種「愛而不得」蒙上了生死相離的無奈和悽慘。我在第一次看完電影後,也不禁想「或許用不著死呢」?
但是,威爾在遇見露之前,已經成為了他自己。他是傲然不群的青年才俊,他喜好極限運動和旅遊探險,他徵服過吉力馬札羅山峰的高度,享受過法國街道上女人含情脈脈的愛慕之情。
威爾之前的人生是他們難以想像的精彩紛呈,其他人又有什麼權利告訴他:活著就好,你應該挺過去呢?
所以威爾最後的選擇,大概是他最好的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