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是怎麼建成的? || Chin@美物

2020-12-27 網易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字數 2k+·

  若要在故宮建築群中擇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屬。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它被尊崇為中國古建築營造的典範,一磚一瓦之間,都藏著古人的智慧和數不盡的過往。

  有人評價道:「懂此一殿,便可知萬殿。」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和殿總是略顯神秘。

  因著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去故宮玩時,最多只能湊到太和殿大門口,遠遠地使勁往裡面瞅兩眼。

  因此,我敢打包票,你肯定沒有見過這樣的太和殿↓

  

  半透視的大殿外部,每一處小細節都被標了出來。

  連太和殿門前廣場上的「老古董」都來了個大集合和百科式介紹。

  

  太和殿裡依次都擺了啥?

  給你來個上帝視角,比龍椅上的萬歲爺看得都清楚。

  

  甚至連屋頂都不放過。

  透視圖一放,配上專業的文字,你立馬就能明白:古人所用的抬梁式木構架是啥原理,這種抬梁式木構架又是如何形成太和殿屋頂坡面的。

  

  這些難得一見的圖片,皆出自一本叫做《太和殿》的書。

  它從專業的建築視角,把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來了個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透徹分析。

  本書作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專員、古建專家周乾博士,他曾參與太和殿大修工作,對太和殿的研究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常人罕有的實際修葺經驗。

  

  全書涵蓋裝修、柱架、鬥拱、屋頂、陳設、色彩、地面和牆體、基礎9個方面,細微講解。

  輔以精美難得的圖片、深入淺出的語言,同時貫穿對太和殿歷史的介紹,帶出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是建築、歷史,甚至傳統文化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好書。

  

  有讀者評論道:「圖片非常詳盡和精美,幾乎是一磚一瓦地拆解了太和殿的所有細節,門窗、梁柱、鬥拱、脊獸、地板,乃至於色彩、線條和陳設,都展示得一清二楚,比親身去看能看到的更多、更詳細。」

  今天,這本《太和殿》在一條生活館獨家首發,我們把它推薦給你。

  《太和殿》,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集中華建築智慧於一身的大美太和

  

  太和殿長64米,寬37.2米,高26.6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屋頂形式為建築等級最高的重簷廡(wǔ)殿頂,僅屋脊兩端的大吻,就高達3.4米,重約4300公斤。

  這般恢弘的建築,在中華建築史上都罕見,其背後的故事更是說不盡、道不完。

  

  現代的老百姓去售樓處買房時,都要看看樓盤模型。

  那你有沒有想過,古代君主作為當時至高無上的甲方爸爸,在決定自己住什麼房子之前,難道就不要過一遍模型嗎?

  當然要!

  

  

  這些萌萌的小模型,叫做「燙樣」,也稱「燙胎合牌樣」,指古建築的立體模型。一般按照擬造建築等比例縮小。

  在清代,出現了製作燙樣的皇家機構,叫做樣式房。樣式房猶如現在的建築設計院,紫禁城古建築燙樣最開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間工匠製作。

  
| 西苑勤政殿燙樣

  燙樣的製作包括:梁、柱、牆體、屋頂等部分,不用部分用到的原料皆不相同。比如梁和柱使用秫秸和木頭,屋頂使用黃泥等等。(具體方法書裡有介紹)

  故宮博物院現藏燙樣80餘件,涵蓋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等多處。它們是研究紫禁城歷史、文化、工藝的重要資料,也是部分古建築修繕或復建的重要參考。

  
| 太和殿屋頂與天花之間的架空層

  作為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的保溫、隔熱、排水技術是紫禁城古建築中的典範。

  太和殿屋頂有著優秀的保溫與隔熱性能,主要得益於屋頂的泥背層、架空層和挑簷做法。

  
| 太和殿屋頂泥背

  厚厚的泥背層由泥背和灰背兩部分組成。灰背位於木板基層(望板)之上,泥背層位於灰背之上。

  二者的導熱係數都比較小,這使得古建築猶如穿上了厚厚的保暖服,溫度的變化很難影響到建築內部。

  

  

  挑簷和架空層更是將光線變化的原理用到極致。

  夏天早上溫度較低時,太陽照進太和殿內部。隨著室外溫度升高,太陽照射室內的範圍逐漸減小。到了正午,太陽幾乎位於建築正上方,熱量無法傳入建築內部,使得屋內始終保存一絲涼意。

  冬天時,太陽的路徑則相反。古代建築人的智慧,足以見得。

  

  還有,太和殿的窗欞在圖案和形狀上有什麼講究?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為何共用一個基座?

  

  鬥拱的巧妙為何人人稱讚?

  

  屋脊瑞獸的講究。

  

  大殿的「頂梁柱」們咋都歪歪斜斜?

  

  讓萬千人為之流血爭鬥的皇帝龍椅,是咋做出來的?

  這背後的原因,還請移步書裡一探究竟。

  《太和殿》,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還有更多珍貴的歷史故事

  

  除了專業乾貨,作者還很擅長在說故事中傳達知識,將厚重的歷史娓娓道來。

  你知道嗎?1915年袁世凱篡權稱帝時,他曾撤去太和殿雕龍寶座,安放了一張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據說這是為腿短的袁世凱量身製作的)

  直到1959年,原來的雕龍髹漆寶座才重回太和殿。

  

  太和殿也曾見證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全國設立了15個受降區。其中,日本華北方面軍向中國第11戰區投降的儀式,被選在了太和殿前進行,時間為當年的10月10日的10點10分。

  那一天,據說太和殿廣場擠了約10萬民眾。受降儀式開始,首先,景山上軍號長鳴,會場上禮炮響起,全體人員默哀,紀念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孫連仲將軍籤署了「同意受降」的意見後,全場掌聲雷動、歡呼聲響徹雲霄。

  10點35分,受降儀式結束。儘管整個儀式只有25分鐘,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廣場上民眾情緒激昂,久久不願離開,孫連仲將軍走出會場,驅車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呼「萬歲」。

  

  除此之外,太和殿還見證了:

  明朝的滅亡(1644年)

  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1908年)

  八國聯軍在太和殿胡作非為(1900年)

  袁世凱破壞太和殿的建築風格(1915年)

  萬人矚目的太和殿大修(2006~2008年)

  可以說,中國歷史或輝煌或重大或失意的時刻,太和殿都始終陪伴在側。歲月更迭中,物是人非,但太和始終屹立。

  

  書中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

  比如這張,一名清朝男子在太和殿試圖抱住寶柱,兩手完全伸展開,也只將將抱住一半,側面反映了太和殿的雄偉。

  《太和殿》,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全書內頁採用優質銅版紙,色彩呈現好,閱讀體驗佳。

  

  還暗藏太和殿維修前後的對比折頁,配有細緻圖標,方便學習。

  

  可180度平攤。

  

  建築是人類大地上長出的史詩,經得起歲月洗禮的國民建築更是一國之人乃至世人應當了解的偉大作品。

  打開這本書,領略太和殿的獨特魅力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上遊薦書|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到底什麼樣?這部《太和殿...
    進深(寬度方向)5間、面寬(長度方向)11間,太和殿作為故宮中體量、等級都無出其右的建築,除了宏偉的造型、華美的裝飾賦予它極高的審美價值之外,從整體的柱架、屋頂,再到局部的榫卯、鬥拱,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中國古建築的高超技巧與智慧。這也意味著,對絕大多數遊客而言,去一趟故宮很難窺見它的真正全貌,遑論個中細節。
  • 《氣勢恢宏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築風景》拚命三郎-協助拍攝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旅遊:太和門——故宮最大、最奢華的宮門,天子五門之一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明永樂時期建成,堪稱我國古代規格最高的門,屬天子五門之一。 ·座落於漢白玉基座上,門前左右的一對青銅獅子是明朝時鑄造的,這也是紫禁城裡最大的一對青銅獅子。·門內是太和殿,明清兩朝均有「御門聽政」的制度,皇帝要在太和門前接受大臣朝拜和處理政事。
  • 故宮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參觀指南(時間地點+門票購買)
    故宮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參觀指南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跨度2個多月)  ➤展覽名稱: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查看交通】  ➤展覽門票:本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
  • 被譽為世界五大宮為首的中國皇家宮殿——北京故宮
    據悉,在北京有一座中國歷經古代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家宮殿,舊時稱之為「紫禁城」,現闢為「故宮博物館」。位置在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 丹宸永固: 故宮的歷次重修
    前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宮殿等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帝時期,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這是故宮第四次大規模修繕,歷時12年。現在我們看到的故宮太和殿很壯觀,但實際上,現在的太和殿,較之明朝初建之時,已經縮小了一半左右。《明世宗實錄》記載:奉天殿「原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雲」,即面闊約95.1米,進深約47.55米。
  • 神奇的故宮午門,除了皇帝,只有這些人一生可以走一次
    當今世界上有五座享譽各國的著名宮殿,分別是中國北京的故宮、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美國華盛頓的白宮、俄羅斯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其中北京故宮被譽為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緩解博物院的接待壓力,提升博物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傳播和服務觀眾的能力,有效解決大型珍貴文物展示等問題,臺北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在中國臺灣西南部的嘉義市建成了「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開幕 符望閣漆紗、神武門唐卡...
    人民政協網北京9月10日電(記者 王慧峰)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10日,備受關注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開幕。展覽的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呈現了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的六百年風雨歷程,450餘件精心挑選的珍貴文物與史料照片見證了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600年的悠長歷史,如何通過一場展覽梳理和講述?
  • 故宮600年大展開幕啦!看了故宮,才懂什麼是文化底氣
    這裡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還收藏著萬餘件藏品。就在昨天,故宮600年大展開幕了。一件件的珍貴文物和史料照片會和大家一一見面。有時間的書米們,可以去看看哦。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但是,不在北京,或者沒有時間怎麼辦?別急,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打開故宮。
  • 70多天後我們又能見到這個「世界五大宮之首」
    閉館70多天後,故宮開啟2020年首次直播。這次直播故宮博物院主辦,中信出版集團協辦,聯合新華社、新華網、人民日報、人民網、百度APP、騰訊網、抖音等多個平臺,首次對閉館的故宮博物院進行直播,讓全國的觀眾在家就能感受故宮的春意之美,建築之美、空靈之美。
  • 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清朝滅亡,新中國成立之後,紫禁城內無人居住,為了保護這座具有中國歷史文化代表的建築,便更名為故宮,變身為旅遊景區,派專人看守搭理,人們可以進出參觀遊覽,想像一下古代帝王的日常生活。相信每個到北京旅遊的人,必去的一個景點就是故宮了吧。電視臺也做了多檔關於故宮的節目,向我們傳遞和講解我們所不知道的故宮。故宮養心殿為什麼總是潮溼陰冷?專家掀開地磚,佩服古人的智慧。
  • 匠之魂:「太和木作」創始人關毅 ——他為故宮修了10年家具,他是京作家具技藝傳承人 ,他想讓國粹站上世界舞臺
    現任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北京家居協會紅木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北京世紀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術研究院院長,著名紅木企業太和木作創辦人,北京故宮博物院乾隆花園古舊文物家具修復研究項目負責人。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排隊進展廳的觀眾和我能趕上故宮600年的這場特展,我們實在是很幸運,畢竟下一個700年是趕不上了,說是一生一次必須要看的展覽也不誇張。放一張今天故宮絕美的天空話不多說,讓我告訴你這個展該怎麼看吧!紫禁城建成宮殿竣工是1420年12月,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朝賀,正式開啟了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歷史。
  • 旅遊,旅遊攻略詳細介紹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歡迎你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國家5A級旅遊景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
  • 生生不息的文化瑰寶觀「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_文化...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在故宮博物院組織的一系列紀念活動中,講述紫禁城建築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吸引了許多觀眾。該展覽以「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三個主題,通過18個歷史節點發生的重大事件,介紹了紫禁城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
  • 故宮再「上新」探尋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
    午門城樓上,「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尚未謝幕,600歲的故宮再次「上新」。  近日,文化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在北京衛視播出。在延續前兩季挖掘故宮一磚一瓦、一殿一物背後故事的基礎上,節目還首次邀請大學生設計團隊參與故宮文創設計。古老的文化元素與青年人的創意巧思在節目中彼此碰撞,為這檔「爆款」文化綜藝節目注入了新活力。
  •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
    太和殿琉璃仙人和走獸太和殿琉璃仙人和走獸,清康熙,故宮博物院藏這組琉璃仙人和走獸是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間重建太和殿時燒造,原本安裝在太和殿屋頂的簷角,保護下面的木構件免受雨水滲入,2006年太和殿大修時更換下來收存。
  • 故宮「超級大展」來了!央視新聞將8小時直播呈現
    多路鏡頭帶你看旭日東升一路跟隨日光的腳步鳥瞰莊嚴肅穆的太和殿靜謐安逸的御花園騰空而立的堆秀山攻略二六百年展實際上故宮中延禧宮的主體建築是一座未完工的「水晶宮」名為「靈沼軒」是紫禁城內罕有的一座西洋風格建築也是我國現存的
  • 超1億人圍觀,故宮再上熱搜:看了故宮,才懂什麼是文化底氣
    ; 對於建築迷,這裡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木結構建築群,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之一; 對於攝影愛好者,這裡紅牆金瓦萬重門,一殿一房都凝聚中國美;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這裡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寶藏,人生必打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