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調解。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宏博 王奮強)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改革開放再出發,深圳在平安建設方面銳意探索先行先試。10月,全國首部平安建設專門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平安建設條例》正式實施。光明區圍繞平安建設這一主線,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光明模式」,完善基層平安中心(綜治中心)建設,探索出一系列有益的經驗做法,全國多地來光明學習交流。創新不止步,光明區堅持全周期全要素平安理念,擘畫人、事、樓等「三張平安圖」,持續深化平安光明建設。
今年4月26日,光明社區網格管理站網格員在日常巡查時發現電建洺悅府項目工地存在工人聚集現象,經了解發現該工地存在勞動糾紛,工人情緒激動。網格員一邊安撫工人的情緒,一邊上報區群眾訴求服務平臺,並通過平臺通知鄰近網格員和街道、社區及住建等職能部門前來協助處理。很快,相關人員來到該工地,就近組織勞動雙方在該項目工地群眾訴求服務站現場調解。在訴求工作人員的努力協調和促動下,勞動雙方協商達成一致,10名工人拿到了工地方支付的32000元。
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讓老百姓有什麼揪心事第一時間在家門口就能有效解決,光明區圍繞平安建設這一主線,探索出群眾訴求服務在家門口解決的基層社會治理「光明模式」。「訴求身邊解決」「群眾訴求服務不過夜」,這極大地增強了光明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也讓黨群、幹群關係更加密切。
據觀察,2020年以來,光明區按照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開拓創新,奮發有為,全面深化平安光明、法治光明和幸福光明建設,為全區改革發展穩定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平安建設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訴求身邊解決
群眾獲得感滿滿
百姓的幸福感與基層治理息息相關。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地方「找個說法」,在身邊就能得到解決,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光明發生。對此,筆者在光明採訪期間感同身受。
今年4月21日,光明區馬田街道外貿企業東益揚配件(深圳)有限公司停業,並辭退所有員工,拖欠497名員工工資約500萬元和廠房租金及供款等。當天上午,廠區聚集了近300名工人,存在員工大規模群體上訪風險隱患。
光明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進行分析研判,成立工作專班,強化部門聯動,搭建協商平臺,經過多輪談判,多方協調,最終促使勞資雙方達成共識,494名員工籤署了調解協議書,剩餘3名員工因個人需要,決定與公司自行協商,矛盾糾紛得到圓滿處置,實現了「矛盾化解在源頭、問題處理在基層」,光明問題在光明解決。
光明群眾訴求服務平臺,不光能解決矛盾糾紛,對於群眾訴求建議、心理輔導、法律服務等多元化需求,也能有效解決。今年5月7日,鍾某祥來到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大廳反映訴求,希望能對其原某生產大隊隊長身份進行認定並享受相關政策和生活待遇,區群眾訴求服務大廳接待人員詳細了解其訴求,安撫其情緒。同時,區信訪局積極組織協調區委組織部、鳳凰街道辦事處、東坑社區等相關單位召開專題協調會研究國家最新幹部身份認定政策,探討個案具體解決措施。
鍾某祥此次到群眾訴求服務大廳反映訴求後,在區委組織部的積極推動下,街道、社區等各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找政策、查事實;最終,鳳凰街道辦事處依據相關組織人事政策,對訴求人原東坑大隊大隊長的村幹部身份進行了有效認定,並給予訴求人相應政治和生活待遇,終於解決了困擾訴求人的難題。
今年7月21日,張某心事重重地來到公明V愛求助。他因投資失誤,每天失眠,緊張,多汗,處在抑鬱、焦慮的非健康心態中,甚至晚上常有自殺念頭。心理社工通過主動關心、鼓勵,以及多次專業的心理輔導,終於幫助張某戰勝疾病,重新生活。
據筆者觀察,光明區在全力推進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設,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不斷致力於加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工作,舉全區之力,整合資源、重心下移,把社區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陣地」,實現社會末梢治理更富活力、更具效率;突出平安志願者「主力軍」作用,實現全區矛盾糾紛化解預防在先、發現在早、化解在小;突出「家門口」服務,實現就地就近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突出「智能化」服務,實現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更聰明、更智慧、更高效。
構建平安服務網絡
問題解決在基層
筆者注意到,通過搭建群眾訴求服務站及智慧指揮平臺,光明區實現了「群眾訴求服務不過夜」。截至今年10月31日,共受理群眾投訴服務28652宗,在基層化解率達99.96%。
群眾訴求服務大廳。
今年5月,玉塘街道維珍妮公司94名因疫情期間薪資問題要求離職的員工,未出廠區門口,就在維珍妮園區群眾訴求服務站,經過光明區人力資源局、玉塘街道等多部門的聯合調處,與廠方籤訂了離職及補償協議,兩天便拿到了合理的補償金。
維珍妮園區的群眾訴求服務站,前身只是普通的轄區警務室。去年改造升級後,就成了外來工遇到困難時,願意傾訴和尋求幫助的一個驛站。這一訴求服務站設置了黨群服務、訴求處置、法律諮詢、警務保障、心理服務及幫扶救助六大功能,覆蓋了兩個大型商圈、45家企業、212個店鋪等近2萬名群眾。群眾在這裡可進行心理諮詢和糾紛調解,從勞資問題到房屋租賃,再到家庭倫理的瑣碎事,自啟動以來,服務站共受理群眾訴求123宗,調解成功率達100%。
「讓細小的矛盾在萌芽中就解決掉,對企業的幫助就是快!」麗晶維珍妮內衣(深圳)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主管何輝說。
群眾矛盾糾紛在哪裡,訴求服務站就建在哪裡。自去年3月全面鋪開群眾訴求服務工作以來,光明區按照「黨建引領、方便群眾、就近服務」的原則,整合全區現有場地資源,在建築工地、大型企業園區、醫院等人流密集場所設立了246個群眾訴求服務實體大廳(站),同步暢通訴求服務網上反饋渠道,著力打造「500米訴求服務圈」「500米公共法律服務圈」「500米社會心理服務圈」。並在治理力量上,由「政府獨奏」轉變為「全員合唱」,組建了3.6萬名平安員隊伍,做到平均每40名轄區群眾中就有1名平安員。
有了發現問題的能力,還必須配有解決問題的機制。這是一份印製統一編號的信訪事項協調處理《通知》,由社區書記籤發,落款日期是6月28日,要求光明區建築工務署在6月29日派人到社區處理問題。此外,光明區還將社區發令、部門執行的情況納入全區政府績效考核,讓職能部門真正以群眾訴求「為令」。
光明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何奕飛告訴筆者:「目前,光明全區99.96%的矛盾糾紛,都在基層被化解,98%的矛盾糾紛,當天在社區就能化解。」
據悉,深圳光明區正著力打造大數據「智慧治理」系統,開設區、街道、社區和個人埠,打通壁壘實施多部門數據共享,實現「一個入口受理、一個平臺分撥、多個部門共調」的工作共同體。
打造「三張平安圖」
讓光明區平安建設「靶向精準」
引人關注的是,今年以來,光明區打基礎建機制,構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政法工作體系。政治輪訓、委員述職、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等一系列與《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配套的工作制度和機制逐漸健全,在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的同時,抓源頭出重拳,打響打贏了掃黑除惡「收官戰」,並通過樹典型作示範,打造了一批緊貼實際的工作亮點,營造了訴求疏導更加順暢、便民服務更加高效、平安幸福更加凸顯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如今在全球疫情大暴發和中美矛盾摩擦背景下,光明全區的平安建設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形勢更加嚴峻。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新時代政法工作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產品」。做好新時期政法工作,就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設工程。
筆者注意到,未來,光明區將圍繞平安建設這一主線,著力打造「三個500米服務圈」的基礎上,擎畫「三張平安圖」,即:
以「事件」為著力點,畫好「社會矛盾風險平安一張圖」。圍繞社會矛盾糾紛事件,區分涉及人數、糾紛金額、事件性質等不同,分別予以紅黃綠三級預警,分級處置,第一時間全流程在線智慧管控,做到全區矛盾風險「一圖清」。
以「人員」為著力點,畫好「重點人員平安一張圖」。圍繞「管理服務什麼人」建立存量與增量相結合的重點人員資料庫,圍繞「怎麼預警」建立人員異常行為預警處置機制,以及圍繞「如何處置」科學設置閉環處置流程。
以「樓棟」為著力點,畫好「樓棟平安一張圖」。通過對樓棟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做到對樓棟情況「心中有數」,並將樓棟數據單元實時顯示以實現樓棟信息「實時獲取」,再利用大數據研判事件趨勢,做到全區平安建設「靶向精準」。
「三張平安圖」的打造,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國家總體安全觀,積極預防、妥善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強化全周期全要素平安建設,把平安管理和服務再向下深入,在往外延伸,深耕細作,長效常治。通過全面掌握轄區社會矛盾糾紛、重點人員管理服務、樓棟風險等級等平安要素,光明平安建設也必將再上更高水平,再邁更高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