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內瓦12月2日電 專訪:多邊主義和法治原則是歷史前進方向——訪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前法官趙宏
新華社記者凌馨
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中國籍法官趙宏11月30日正式結束4年任期。趙宏結束任期後在日內瓦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採訪時表示,上訴機構停止運轉不僅嚴重削弱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整體效力,而且波及世貿組織框架下多邊談判的推進速度,動搖了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的穩定性。但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多邊主義和法治原則仍然是歷史前進的方向。
自2016年12月1日起,趙宏正式擔任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法官,成為該機構第二位中國籍法官。然而,自2017年以來,由於美國尋找各種藉口,頻頻阻撓,世貿組織成員始終無法啟動對上訴機構新法官的遴選程序。到去年12月11日,趙宏成為唯一一名在任的上訴機構法官。根據世貿組織規則,任何一起貿易爭端的上訴案件,須由三名上訴機構法官共同審理,因此上訴機構因法官人數不足陷入停擺。隨著趙宏結束任期,作為國際貿易「最高法院」的上訴機構徹底陷入「真空」狀態。
趙宏說:「看到上訴機構大法官一個個離去,直到機構無法運轉,非常令人痛心。在此期間,上訴機構面臨越來越大的外部壓力,但同時提交給上訴機構覆審的案件數量卻從未停止上升。」
她表示,上訴機構停擺近一年來,已有14起爭端解決案件因無法審理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而美方在使上訴機構「癱瘓」後,還向該機構提交了兩起要求覆審專家組裁決的案件。「這實際上單方面阻止了爭端解決專家組報告的通過,使得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在事實上回到了關貿總協定時代。」
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源於世貿組織前身——關貿總協定下的爭端解決機制。它是世貿組織兩級審理機制的組成部分,對世貿組織專家組發布的初裁報告有覆審權,其裁決被視為終審判決,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將自動通過。這使得世貿組織規則具有強制約束力,世貿組織因而被稱作「帶牙齒」的國際組織。
趙宏表示,當初世貿組織設立上訴機構,就是為了確保爭端裁決的高質量,保證條約解釋的一致性和可預測性,加強國際規則對成員的約束性。如果回到關貿總協定時代,那麼任何爭端裁決報告都可能被成員單方面否決,最終得不到執行。「裁決結果不再具有約束性,而是取決於成員尤其是被告方的自身意願。」
趙宏說,這幾年,多邊貿易談判迎來「最困難時期」。民粹主義回潮、部分國家對國際法態度轉變、貿易衝突迭起等都讓多邊貿易談判推進困難,多邊主義遭遇逆流。
不過,她認為,對世貿組織的未來應該抱有信心,要相信以統一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是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國際貿易的有效途徑,是讓更多人受益的發展手段。
趙宏強調,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為融入多邊貿易體製作出巨大努力,也為保證世貿組織在國際貿易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作出重要貢獻。
她說,中國不僅迅速加強本國法律體系建設,而且建設性地參與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各類談判,並認真執行世貿組織爭端裁決結果。「中國是非常認真和嚴肅的履行『入世』承諾的。」
趙宏總結說,人類社會不能失去法治。多邊主義和國際法治是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越是在困難的時候,國際社會越要加強溝通和合作,反對單邊主義,「相信上訴機構終將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