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將中國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與中美「脫鉤」

2021-01-08 汽車人雜誌

和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一樣,美國要的是聽話的貿易夥伴,而不是失去購買力的夥伴。因此,中美在各種規則框架下的較量,將延續下去,惟獨不會一拍兩散。

文/《汽車人》黃耀鵬

2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聯邦紀事」網站上發布公告,宣布取消25個經濟體的WTO「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其中包括中國、印度、韓國、新加坡等。

有點奇怪的是,USTR已經做出了決定,但將其掛在美政府的官方媒體上,則在一周之後。消息傳來,國內輿論大譁。不少人認為,這是疫情期間美國趁人之危而採取的不義行動。我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喪失,將導致遭遇不利於自己的貿易規則。相同的是,幾乎沒有任何人給出一個像樣的解決辦法,可能因為這不構成嚴重後果。

三個誤區

這裡面存在諸多需要澄清的問題,但也有認知精準之處。

澄清點之一: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美國取消的是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而無法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中國是不是發展中國家,並非由美國認定,自然也不能由美國取消。

WTO沒有對什麼是「發展中國家」有明確標準。發展中國家的認定是依靠自行宣布,但需要別國認同,即後者可以決定是否給予優惠。

「優惠」林林總總,大致可分為關稅、「雙反」政策、非關稅壁壘、海關估價、智慧財產權、磋商程序等方面。代價是受惠方開放市場、國企私有化和政府採購不得採取歧視政策。因此,這是一種政策交易,而非單方面的讓利。

澄清點之二:這是美國作為WTO成員國的合法權利。

美國可以質疑任何國家自稱發展中國家,從而自行決定是否給予優惠,這是WTO賦予成員國的權利。中國擁有同樣的權利。

USTR本次調整依據標準有三條:人均GNI(人均國民總收入)12375美元、世界貿易份額0.5%、其他因素(OECD、EU、G20成員國等)。一個WTO成員國,符合上述任何一條標準,就可能被移出名單。印度就因是G20成員國,以區區1750美元的GNI(2018年度數據)被剔除。

澄清點之三:中國的貿易沒有因此事直接受損。

最大的原因,是USTR已經22年沒有修改過名單了,而上一次1998年公布名單的時候,中國尚未成為WTO成員國。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名單並未修改,而中國一直戴著「非市場經濟國家」標籤,所以在「雙反」調查中,從未享受過名單內的優惠待遇。這一次受到影響較大的國家實際上是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國;而韓國、新加坡,此前已自我放棄「發展中國家」標籤。

在中美籤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之後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美國確實正在發起若干次針對中國的貿易限制行動。譬如醞釀中的通用電氣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禁售一案(中國商飛919型客機惟一擬用發動機),甚至可能包含霍尼韋爾生產的航電設備;暫緩對華為第4次禁運(在申請名單之內)的同時,試圖限制臺積電代工華為晶片;試圖限制荷蘭阿斯麥(ASML)向中國出售光刻機。

至於輿論和法律層面上採取的行動,不勝枚舉。美國正在謀求延緩中國貿易發展、限制中國產業升級,乃至採取了除戰爭以外的所有手段,牽制中國綜合國力提高,是不爭的事實。美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敵人」和「戰略競爭對手」之間的分野。

但是不包括這一次。

美國正在動搖WTO基礎

自從2018年9月川普在北達科他州一次籌款集會上宣布「美國也是發展中國家」,這個詞彙就被玩壞了。雖然它從沒有被嚴格定義,但「美國也是」這種話,明顯違背人們的基本認知,也喻示著美國要對WTO框架的共識再次動刀。

美國正在違背建立WTO時的精神,即不同發展程度的成員國之間、承擔義務和適用規則之間,必須有所區別。美國試圖代之以「公平互惠」概念,這反映了過去20年間,美國的貿易和投資優勢已經大幅滑落。當初能佔到便宜的規則,如今達不到同樣目的。符合WTO規則的限制手段即將出盡的時候,美國很可能將親手毀了WTO。事實上,美國正在這麼做。

中美無法脫鉤

美國一再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限制對中國的科技產品出口,產生的後果是,逐步淪為對方的農產品和大宗商品供應國,這是美國一直首鼠兩端的原因。

而美國同樣躊躇的,正是所謂的「中美脫鉤」。至少對於美國汽車企業來說,尚未找到在中國以外的海外市場賺錢的鑰匙。

通用汽車最近宣布了退出中美以外的市場,這並不令人意外,而是瑪麗·芭拉2014年就任CEO之後的既定戰略實施。

之所以現在就必須走這一步,原因很簡單:通用在別的國家的銷量已經很難抵得上其當地運營支出。2019年Q3財季,通用在北美銷售86.3萬輛,中國銷售68.9萬輛,南美13國銷售17.5萬輛,全球其他地區銷售13.8萬輛,其中歐洲賣了1492輛。可以認為,歐洲市場已將通用逐出。

2015年起,通用陸續放棄俄羅斯、印度、南非、韓國、澳洲、東南亞市場,但保留了在韓國的研發機構,而不必要的車型研發也被統統砍掉。

在全球經濟動蕩期,雖然美系汽車品牌在中國表現得比市場整體更弱一些,但中美市場是「惟二」的穩定器,沒有別的選擇。

通用已經事實上變成區域品牌,而非全球品牌。通用當然保留了重新擴張的希望,那就是電動化和Cruise的自動駕駛技術。這兩者都需要大量投資,通用收縮可以理解,但是這兩者的未來,仍首先在於中美市場。

不光是車企,所有美國高科技公司、消費品牌公司,即便最大的客戶不是中國市場,「最具成長性」的桂冠也往往屬於後者,更不要提美國資本的目標。中國之所以對美國資本投向來說排名靠後,系中美貿易投資談判中,中國對美資直接進入一直沒有鬆口,而非因為美資對中國不感興趣。

這也是華為一再獲得某種程度禁運豁免的原因。在這種形勢下,奢談「脫鉤」,不啻於作法自斃。和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一樣,美國要的是聽話的貿易小夥伴,而不是失去購買力的夥伴。只是中國的體量和能量,特別不容易就範罷了。因此,中美在各種規則框架下的較量,將延續下去,惟獨不會一拍兩散。(文/《汽車人》黃耀鵬,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脫鉤」絕非美國的全民意志
    除了為中美交流設置各種障礙之外,美國政府還鼓動、拉攏乃至脅迫其所謂志同道合的盟友組織反華同盟,試圖讓世界與中國脫鉤以達到從根本上扼殺中國技術和經濟進步空間的目的。美國對華政策發生如此根本性轉變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且經過一定時期的醞釀,並非完全出自川普及其小團體的意志。
  • 中國電信在美執照或被撤銷 中美脫鉤進程還在加速?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中國電信執照或被撤銷,中美脫鉤進程還在加速?文 | 孫興傑中美之間是化危為機,還是持續脫鉤,取決於中美雙方以何種心態進行互動。去年5月份,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否決了中國移動的授權;9月份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和共和黨議員考頓聲稱,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美國能夠介入到美國的網絡,竊聽美國企業和政府的通信。現在多個聯邦政府機構再次以安全的名義,要求聯邦通信委員會撤銷中國電信的執照,進一步確認了美國政府將電信產業安全化的腳步在加速。
  • 陳冰:中美脫鉤論是政治操弄 註定走不通
    特約評論員 陳冰:中美經貿脫鉤的風險依然存在。在美國不斷推動科技脫鉤的背景下,經貿脫鉤的風險並沒有降低,只是暫時阻止住了。川普的第二任施政綱領中,十大政策中其中一項是中國,提出要「終止依賴中國」,其敵意是顯而易見的。
  • 知名評論人石述思訪談:「中美脫鉤」輿論場下的美國留學展望
    圖|石述思老師擔任電視訪談節目嘉賓石述思老師是知名評論人,電視策劃人,資深媒體人,財經專欄作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業界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十獲新聞獎,曾被評為「2011年電視評論五虎將(其餘四人分別是:郎鹹平、楊禹、水皮、葉檀)」,曾任《對話》核心策劃及第一財經頭腦風暴節目總策劃、中央電視臺第六屆主持人大賽評委。
  • 約瑟夫·奈:中美經濟脫鉤成本太高,生態脫鉤根本不可能
    如果只看安全脫鉤,這可能是一個選項,至於中美經濟脫鉤,則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從經濟上來說成本太高,而從生態上根本不可能。所以中美關係是一個互相合作的新生態。目前中美關係最大的危險是兩國不斷抬頭的民族主義,這就意味著需要非常謹慎地管控中美關係,找到不再陷入新冷戰的機制。
  • 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貿易增長強勁 「脫鉤」論不攻自破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政客為了政治私利,無視歷史潮流,大肆鼓吹「脫鉤」。不過,中美兩國強勁的貿易增長勢頭表明,這些政客註定是徒勞的。  事實上,中國與幾乎所有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都在蓬勃發展,其中包括東協、歐盟和日本。今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增長1.8%,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3%。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報告,中國將繼續穩步復甦,預計其明年的GDP增速將達到8%;中國的強勁復甦將推動全球GDP在明年年底前恢復至疫情之前的水平。
  • 外網討論"中美脫鉤":美企很喜歡中國,其實是討厭本國人…
    編者按:近來,不斷被美國政府炒作的「中美脫鉤」議題在外網「知乎」Quora社區上引起廣泛討論:美國為什麼要和中國「脫鉤」?美國這麼恨中國,怎麼不早和中國「脫鉤」?
  • 川普加速「美陸脫鉤」陸學者:沒那麼容易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發表了迄今為止對華關係最強硬的表態「我們可以切斷與中國的所有關係。」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宏觀研究部主任劉玉書合力撰文表示,陸美的利益關係遠比想像的複雜,川普想當然的「脫鉤論」落到現實,會出現許多不同的情況。
  • 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中美「脫鉤」既不現實,更不容易
    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確實讓世界刮目相看,中國經濟有了高速發展。中國經濟體製作為「一枝獨秀」逐漸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佔據一定的地位,與世界經濟慢慢的融合在了一起。中國經濟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中國的牽制。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在經濟,軍事等方面一直領先於世界。美國經濟體制對世界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中美將繼續脫鉤還是有限角力?約瑟夫·奈等7位學者鳳凰論道
    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 7位中國學者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名單公布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7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大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983年11月,是非政府、非政治和非營利性的國際科學組織,致力於支持和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學研究。
  • 「美國和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
    「美國和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我們希望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式與中國消費者接觸。」「多邊主義是外交實踐的成功經驗。」我還認為,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下,中國將繼續強調擴大國內消費,讓內需成為投資和出口之外的經濟增長新引擎。這兩個決定都非常重要,將有助於全球經濟增長。NO.2:2019年7月,《華盛頓郵報》曾經刊登了一封致川普總統的公開信,題目是《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作為這封信的聯署人之一,您如何看待中美關係?
  •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美科技脫鉤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翟東升中企思智庫,企業家第一智庫:翟東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副院長;中美如果科技脫鉤,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呢?翟東升認為,中美脫鉤,不僅僅局限在中美兩國之間,很可能會發展成我們被迫與多個發達國家科技脫鉤,美國及其核心盟友會把我們清出他們的科研力量和知識體系。我們就再也無法與世界高科技進行任何合作與交流。
  •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國際多機構認為中國經濟10年內超美國
    據中評社報導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永明15日指出,美國想要經濟與中國脫鉤,但上海的美國商會2019年調查發現,近400家以高科技為主的美國企業有78.2%受訪,其中高達7成表明不會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只有14%會移出,而裡面又只有4%會移回美國,所以美中經濟很難脫鉤,而且最近一、兩天報導,美國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量又開始大增。
  • 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
    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後,為了避免美國對華高關稅等限制,有相當多的臺商回流臺灣或將生產基地遷回臺灣,這使得臺灣對美國出口開始顯著增長態勢。
  • 國際觀察|美採取行動欲與中國「脫鉤」?專家表示:此舉不妥
    作者:有靈審稿:知新隨著中美貿易戰進入邊打邊談的博弈階段,中美「脫鉤」論浮出水面,一些輿論認為,美國可能採取與中國全面「脫鉤」的政策。而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致使中美關係出現波折,「脫鉤」呼聲不斷加大。美方也作出了一系列動作試圖與中國「脫鉤」,但中美作為兩大經濟體,想要徹底的「脫鉤」,還是不現實的。美方採取一系列動作試圖與中國「脫鉤」自五月底以來,美國就開始搞一系列動作,試圖與中國「脫鉤」。
  • 「汽車人」十三屆全國「兩會」汽車行業代表委員名單
    2018年全國「兩會」將於3月在北京召開。2018年,不僅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而且也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今年的全國「兩會」,將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後召開的新一屆「兩會」。
  • 中美繼續脫鉤還是有限角力?約瑟夫·奈等8位學者鳳凰論道
    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 ...張玉環:從應對貿易摩擦到預防經濟脫鉤:2019年中國經濟外交形勢...
    中美貿易戰在經過了螺旋式升級之後,雖然終於在年底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很少人能對未來中美經貿關係持樂觀態度。關於中美經濟脫鉤的討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已經成為重要話題,劇烈的貿易衝突暴露出捍衛經濟安全的重要性,而中美部分脫鉤被不少人認為是化解中美各自經濟安全隱患的一劑藥方。
  • 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突然去世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
    傅高義月初曾呼籲中美加強合作今年12月1日,傅高義在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的機會,中美之間應該從高層會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進行推進。與會的中俄專家也持同樣觀點。傅高義還表示,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