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奈:中美經濟脫鉤成本太高,生態脫鉤根本不可能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將會如何?中美經濟脫鉤有無可能?中美關係目前最大的危險是什麼?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

他認為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個「冷戰」作為遺產,但兩國之間未來的關係不會是冷戰型的,而是雙方在競爭同時又有合作的。如果只看安全脫鉤,這可能是一個選項,至於中美經濟脫鉤,則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從經濟上來說成本太高,而從生態上根本不可能。所以中美關係是一個互相合作的新生態。目前中美關係最大的危險是兩國不斷抬頭的民族主義,這就意味著需要非常謹慎地管控中美關係,找到不再陷入新冷戰的機制。

以下是演講全文:

非常高興能夠參加鳳凰衛視主辦的這個論壇,我現在是在美國的麻薩諸塞州,現在外面有暴風雪,氣溫是在零下,希望你們那邊天氣不錯。

今天我要和大家講的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可能現在是處於五十年來的一個冰點,有些人說我們現在進入了新的冷戰時期,尤其是說到中美關係的時候,通常我們會說川普給拜登留下了一個冷戰時期,尤其是涉及到中美關係。

川普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幸的總統,尤其是對中美關係來說也是如此,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只指責他一個人。川普是一個毫無畏懼的年輕人,他火上澆油,就是給已經有的一堆火上面澆了一把油,中美關係一直以來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美國有人講要讓中美經濟關係脫鉤,我覺得這是一個重大的錯誤,如果我們只看安全問題的話,脫鉤可能是一個選項。實際上兩國對安全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某種程度上兩國可能會出現某種程度的脫鉤,但是這種脫鉤不應該使得我們進入更廣泛的保護主義,使得兩國經濟都出現脫鉤,這就可能會是一種災難,不僅對美國人,對中國人來說,也會對兩國經濟產生巨大的打擊,我們應該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此外,現在全球各個國家之間的互相依賴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是生態上的,比如說我們看氣候變化,剛才亞投行認為氣候變化是他們的重點工作領域,氣候變化是沒有任何邊境和國界,二氧化碳才不管你國家之間的邊境在哪裡。如果我們看疫情和全球衛生健康問題的話,病毒也不管你是哪國人,而且這些病毒也不管國家之間的邊境,任何時候都會對任何國家展開攻擊,所以我們在生態環境上是更加互相依賴的。我們必須意識到在這個領域,我們是不可能獨自解決任何問題的,最近我的一本書,《道德重要嗎?》就是講外交關係的,這裡面我們就必須開始了解,不僅僅是要為其他國家施展你的權力,這是傳統上對權力的定義,我們更多的是要和其他國家之間共同使用權力。

中美之間是不太可能獨自解決氣候變化的問題,而且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巨大的,並不只是那些沿海的城市,比如剛才艾德明說的,包括中國的農業和喜馬拉雅山的冰川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受到這麼大的挑戰,不可能由任何一個國家獨自解決,必須和其他國家展開合作。

說到中美兩國之間脫鉤的問題,我覺得這是非常不現實的,經濟上來說成本太高了,而且生態上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看到中美關係,我把他說成是一個互相合作的新生態,就是互相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中美之間確實是有很多互相的競爭,比如南海問題,但是氣候變化和疫情問題,我們確實是需要更多的合作。這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非常謹慎地管控中美關係,其中最大的一個危險就是兩國都有不斷抬頭的民族主義,所以兩國都需要管控這樣的一些勢力。

所以,我覺得對於中美兩國來說,關鍵就是要找到一種機制,不讓大家再陷入新的冷戰。我們覺得合作和競爭都重要,即使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仍然不能高枕無憂。人類就是傾向於犯錯誤、判斷錯誤、行動錯誤。我們回頭看一看1914年,1914年可能比1945年對現在更有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世界各國都沒有說要展開一場世界大戰,他們本來會以為是一次短期的衝突,聖誕節大家就收兵回家了,結果發生了一場歷時四年的災難性的大戰,四個帝國都因此而崩潰,造成了一種新的世界的平衡,所以我們要非常謹慎地避免這種情況在中美之間發生。

我覺得我們的雙邊外交關係是可以處理好的,也是可以避免災難的,但是我們想像一下,如果美國在中國南海進行「自由航行」(美國在南海所謂的自由航行行動與國際法意義上的自由航行並不相同。——編者注),中國去挑戰他們,或者去挑戰一艘日本的船隻,或者大陸決定去佔領臺灣周圍的一些小的島嶼,這種錯誤的判斷可能會導致一艘船被擊沉、一架飛機被擊落,然後美國可能會去凍結中國的資產,可能會動用美國禁止與敵國貿易的法律,這樣不僅可能發生冷戰,甚至可能發生熱戰,這個會是災難性的,所以這對中國、對美國、對世界都會是災難性的。這種事情不太可能發生,但也不是不可能發生。所以雙方的交流和溝通要有避免危機的機制,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不應該認為兩國之間的關係將來會是冷戰型的,應該是雙方在競爭的同時又是有合作的,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想見未來有互利共贏的一對關係,如果做不到的話,那麼我要提醒諸位,如果從歷史上來看就不應該拿1945年作為參照了,而是應該拿1914年一戰開始的情形,那個才是真正危險的。

相關焦點

  • 中國電信在美執照或被撤銷 中美脫鉤進程還在加速?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中國電信執照或被撤銷,中美脫鉤進程還在加速?文 | 孫興傑中美之間是化危為機,還是持續脫鉤,取決於中美雙方以何種心態進行互動。美國為了維持其技術優勢,有可能會採取非常規手段打壓對手。疫情之下,口罩也有了安全含義。疫情不是阻止了美國採取的「脫鉤」戰略,反而是加速了這一進程。更何況,川普之前就一直宣稱要建立美國強大的國家邊界,建立美國強大的製造業。
  • 「美國和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
    「美國和中國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我們希望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式與中國消費者接觸。」「多邊主義是外交實踐的成功經驗。」我還認為,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下,中國將繼續強調擴大國內消費,讓內需成為投資和出口之外的經濟增長新引擎。這兩個決定都非常重要,將有助於全球經濟增長。NO.2:2019年7月,《華盛頓郵報》曾經刊登了一封致川普總統的公開信,題目是《中國不是美國的敵人》,作為這封信的聯署人之一,您如何看待中美關係?
  • 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脫鉤」絕非美國的全民意志
    除了為中美交流設置各種障礙之外,美國政府還鼓動、拉攏乃至脅迫其所謂志同道合的盟友組織反華同盟,試圖讓世界與中國脫鉤以達到從根本上扼殺中國技術和經濟進步空間的目的。美國對華政策發生如此根本性轉變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且經過一定時期的醞釀,並非完全出自川普及其小團體的意志。
  • 陳冰:中美脫鉤論是政治操弄 註定走不通
    但是停止依賴中國,並不意味著中美完全脫鉤,只是仍在打壓中國,用中國話題來提升自己的民意支持率。當然,從川普的政策規劃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下一步棋怎麼走,比如要把100萬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從中國撤回美國,對於把製造業遷回美國的企業給予100%的費用減免,用行政命令制止把工作機會給中國的美國外包公司等等,對中美企業的市場化交流會帶來較大影響,也可能由此牽引其他國家的製造業企業撤離中國。
  • 中美繼續脫鉤還是有限角力?約瑟夫·奈等8位學者鳳凰論道
    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 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
    中美經濟「脫鉤」給臺灣帶來機遇。美國發起對華貿易戰後,為了避免美國對華高關稅等限制,有相當多的臺商回流臺灣或將生產基地遷回臺灣,這使得臺灣對美國出口開始顯著增長態勢。
  • 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中美「脫鉤」既不現實,更不容易
    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確實讓世界刮目相看,中國經濟有了高速發展。中國經濟體製作為「一枝獨秀」逐漸在世界經濟體系中佔據一定的地位,與世界經濟慢慢的融合在了一起。中國經濟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中國的牽制。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在經濟,軍事等方面一直領先於世界。美國經濟體制對世界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中美將繼續脫鉤還是有限角力?約瑟夫·奈等7位學者鳳凰論道
    美國大選逐漸落下帷幕,中美關係出現重新定位的機遇。作為全球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是繼續瘋狂脫鉤還是有限角力?《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專門開設外交與國際關係分論壇,聚焦中美外交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多方面影響,期望通過對話和討論,碰撞出大國相處的新範式。
  • 國際觀察|美採取行動欲與中國「脫鉤」?專家表示:此舉不妥
    作者:有靈審稿:知新隨著中美貿易戰進入邊打邊談的博弈階段,中美「脫鉤」論浮出水面,一些輿論認為,美國可能採取與中國全面「脫鉤」的政策。而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致使中美關係出現波折,「脫鉤」呼聲不斷加大。美方也作出了一系列動作試圖與中國「脫鉤」,但中美作為兩大經濟體,想要徹底的「脫鉤」,還是不現實的。美方採取一系列動作試圖與中國「脫鉤」自五月底以來,美國就開始搞一系列動作,試圖與中國「脫鉤」。
  • 知名評論人石述思訪談:「中美脫鉤」輿論場下的美國留學展望
    著有社會經濟評論暢銷書《石述思說中國》《中國各階層財富報告》、《實話石說》、《一個社會的悲傷和勇氣》、《一個時代的痛楚與堅韌》。國家環保部中國自然使者。在近期的特殊形勢下,就一些特殊話題,我和石述思老師陸續進行了討論,很有收穫。前幾天看到石述思老師發布到微信公眾號「聽老石說」的文章《疫情下的洛杉磯——中美會「脫鉤」嗎?》,又引發了我很多的思緒。
  •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美科技脫鉤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翟東升中企思智庫,企業家第一智庫:翟東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副院長;中美如果科技脫鉤,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呢?翟東升認為,中美脫鉤,不僅僅局限在中美兩國之間,很可能會發展成我們被迫與多個發達國家科技脫鉤,美國及其核心盟友會把我們清出他們的科研力量和知識體系。我們就再也無法與世界高科技進行任何合作與交流。
  • 外網討論"中美脫鉤":美企很喜歡中國,其實是討厭本國人…
    編者按:近來,不斷被美國政府炒作的「中美脫鉤」議題在外網「知乎」Quora社區上引起廣泛討論:美國為什麼要和中國「脫鉤」?美國這麼恨中國,怎麼不早和中國「脫鉤」?
  • 綠營鼓吹「兩岸趁疫脫鉤」害臺不淺
    從民進黨的一貫表現看,綠媒所謂的「趁疫脫鉤」「天降良機」,正反映了民進黨當局不敢宣之於口的鬼胎。「脫鉤」等於「經濟自殺」臺灣是外向型經濟體,大陸是臺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是臺灣最大、最對口的市場,也是水土最合的發展腹地。
  • 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貿易增長強勁 「脫鉤」論不攻自破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一些政客為了政治私利,無視歷史潮流,大肆鼓吹「脫鉤」。不過,中美兩國強勁的貿易增長勢頭表明,這些政客註定是徒勞的。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報告,中國將繼續穩步復甦,預計其明年的GDP增速將達到8%;中國的強勁復甦將推動全球GDP在明年年底前恢復至疫情之前的水平。  美國政客應當明白,儘管他們可以在中美關係中製造障礙,甚至挑撥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但是這些行徑註定是徒勞無功的。美國不可能逆轉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趨勢,而中國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突然去世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
    來源:貝果財經原標題: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突然去世 他曾直言中美「脫鉤」會帶來「大麻煩」據日本《朝日新聞》12月21日報導,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於當地時間20日在麻薩諸塞州的一間醫院去世,享年90歲。報導稱,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
  • 「汽車人」將中國移出發展中國家名單與中美「脫鉤」
    不少人認為,這是疫情期間美國趁人之危而採取的不義行動。我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喪失,將導致遭遇不利於自己的貿易規則。相同的是,幾乎沒有任何人給出一個像樣的解決辦法,可能因為這不構成嚴重後果。三個誤區這裡面存在諸多需要澄清的問題,但也有認知精準之處。澄清點之一:我們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 川普再提對華「脫鉤」: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懂剝削美國,我們...
    就在8月中旬,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還頗為樂觀的對外界表示,在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履行情況上,中國的表現「令美國滿意」,但庫德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話音剛落,第一個跳出來稱對中國「不滿意」的就是白宮的主人川普。當地時間8月23日,美國總統又重新提起與中國「完全脫鉤」的論調,而且這一次表現得愈發變本加厲。
  • 臺灣GDP持續增長,「綠媒」稱與大陸「經濟脫鉤」?怕是沒睡醒!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2020年,各個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面臨著或大或小的危機,中國也沒能倖免於難,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甚至一度出現負增長的現象臺灣「綠媒」藉此開始大力鼓吹臺灣經濟,甚至喊出了與大陸「經濟脫鉤」的口號,怕是沒睡醒。臺灣經濟未遭重創根據相關數據顯示,疫情的蔓延使得韓國等國家5月等工業生產指數呈現負增長走向,但是臺灣等工業生產指數依然保持著正向增長的水平。相關人員對臺灣經濟正向增長做出分析,主要歸功於臺灣對島內疫情有效的控制。
  • 蔡英文,說好的「脫鉤」呢?
    大陸市場是臺灣經濟的增長源今年還沒有結束,不過臺灣地區已經提交了前11個月的出口成績單,從數據來看,臺灣表現還是不錯的。臺灣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額約1367.4億美元,大陸仍然是臺灣重要的順差來源地,可以說大陸市場是臺灣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
  • 臺灣也和大陸「脫鉤」?它知道有多危險嗎?
    民進黨當局想搞與大陸「脫鉤」,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而無知的選擇,也是一種危險的選擇。從經濟上來看,雖然民進黨當局有這個意圖,以及綠營一些人士叫得很兇,但是臺灣與中國大陸「脫鉤」根本不可能。島內媒體特別是綠營媒體趁機鼓吹臺灣經濟「表現優異」。甚至,還有島內綠媒鼓譟臺灣應抓住機會「趁疫脫鉤」,加速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經濟之所以沒有受到重大影響,一方面受於島內對新冠疫情的控制,確診病例較少,民進黨當局並未採取嚴厲封鎖措施限制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