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二人轉是祖先留給東北人的遺產,那麼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
——三夢痴語
關注三夢,欣賞原創好文章
隨著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在笑聲中熱鬧落幕,冠亞軍各有歸屬。脫口秀,這一從西方舶來的喜劇表演形式,在廣大中國觀眾中得到了更為廣泛得傳播,並得到很多年輕人得喜歡。中國喜劇界從此由相聲、二人轉、舞臺劇、晚會小品的四分天下,轉變為五霸爭雄。在德雲社、劉老根大舞臺、開心麻花和各大晚會夾縫中擠出來的笑果文化,憑藉吐槽大會、奇葩說、脫口秀大會這三檔節目,憑藉著網絡和直播的東風,居然實現了快速而野蠻的生長。李誕這個眼睛小到蒼蠅都不願意叮在頭上的男人,如今竟以主人的身份,請來于謙、沈騰等喜劇前輩大佬們為他站腳助威。不得不說,脫口秀已經成了喜劇界再也不能忽視的存在。
相聲需用北京話講起來才好聽,二人轉只有東北腔唱出來才悠揚。舶來的脫口秀為了找到合適的方言,在中國幾經磨合。起初是王自健上海味道的普通話,後有黃西在國外呆久了,忘記家鄉話的平舌音。最終選擇了李誕、池子、王建國,那還帶著東北鄉音的普通話。這是從東北闖蕩出來的年輕人,為了融入異域他鄉而學會的普通話。很多人認為自己說的就是標準普通話,但黑土地烙在他們骨子裡的鄉音是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
誰也沒想到,這種混合東北鄉音的普通話卻有著出奇的喜劇笑果。它不像純正東北話那樣帶著大碴子味兒,也不像普通話那樣義正詞嚴。這種口音在普通話的嚴肅中滲透出東北人自帶的樂觀和幽默,與脫口秀的表演實質正好相符。
經過脫口秀演員精心提煉的語言腳本,配上合宜的表情,適當的動作,用這種嚴肅又幽默的腔調說出來,喜劇效果不亞於卓別林跳舞、憨豆先生蹦迪。
縱觀國內知名的脫口秀演員,十有八九來自東北,十有八九參加過高考,受過高等教育。為了高考語文第一題那兩分,努力忘記東北話。為了在大城市裡打拼天下,大都練就了這種帶著東北鄉音的普通話。
看《脫口秀大會》,王勉、王建國、李雪琴,就連嘉賓席上的沈騰、羅永浩,都是東北人。即便那些不是東北人的演員,話語中要麼模仿東北話發音,要麼拿東北人做梗。三季全部看下來,沒有一期和東北脫關係。
當然,不能否認一些操著南方口音的脫口秀演員說的也很好,也很搞笑。但是就效果來說,帶東北口音的演員會更佔優勢。有時候,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就能引得觀眾哄堂大笑,搞得演員莫名其妙,這是包袱嗎?沒錯,這種音調就是包袱。
如今的東北,二人轉每況愈下,演員們都跑去了直播間賣貨、賣慘、賣內幕。電視節目裡,除了搞不完的鄉村愛情,還真不知道黑土地還有什麼娛樂。如今的脫口秀給了東北人機會,入行門檻不高,受過二人轉訓練更好,東北的鄉音自帶喜感。在疫情的嚴冬下,讓東北的喜劇事業,又能迎來一個春天。
因此,三夢痴語:如果說二人轉是祖先留給東北人的遺產,那麼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