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晚小品到脫口秀:東北人哪來的藝術「細菌」?-虎嗅網

2020-12-18 虎嗅APP


1990年1月,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一個身著灰色中山裝、藍色八角帽的「徐老蔫」登上舞臺,張口幾句話就獲得了觀眾陣陣掌聲——他是趙本山。


2020年,一個來自「大城市」鐵嶺的「北大學霸」登上《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也依靠幾句話就獲得觀眾陣陣掌聲——她是李雪琴。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截圖


從趙本山到李雪琴,從小品到脫口秀,從線下到線上,從北國到南方,搞笑、幽默,幾乎成為東北人的標準「人設」,不用刻意甩包袱,隨便幾句話就能引得旁人哈哈大笑。


東北人,是怎樣「天生」就與搞笑聯繫起來的呢?


冷——自然環境所帶來的的「閒」談機會


冷,是許多人對東北的第一認知。


東北確實冷,全球同緯度地區,東北是最冷的。東北地區基本處在北緯40°~50°之間,這個區間的世界知名城市還有羅馬、巴黎、紐約,聽上去都沒有那麼冷,事實上也沒有那麼冷。羅馬冬季平均溫度在10℃左右,這個溫度,即便是東北最南端的大連,也達不到——差不多是羅馬溫度的相反數。


我國東北地區在全球的位置


從年平均溫度的角度來看,我國東北地區從遼東半島往北到黑龍江的北部漠河地區,年均溫從大約10℃降低到約-4℃。取一個平均值,東北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大約為3℃。在我國,這個溫度是除了青藏高原地區之外最低的。


比之全球同緯度地區,冬季的東北差不多也是最冷的


較低的氣溫帶來較少的農耕時間。由於氣溫低,生物發育慢,東北的糧食作物一年一熟,這就從客觀條件上導致東北農民下地務農的時間短於其他地區的農民。南方作物一年兩熟至三熟,但在東北,秋收過後,基本就要進入長達5個月甚至更長的農閒時間。不下地幹活了,幹什麼呢?


當然是在家待著,零下二三十度,任誰也不願意出去。一旦在家,就有了「閒」的時間,可以串門,可以待客,可以搞一些室內文藝活動。於是,閒聊、聽二人轉就有了發展機會。


有吃有喝,又有閒,就能有「聊」,一來一往之間,語言的幽默感逐漸形成了。


語言離不開自然地理環境,更離不開語言環境。對於東北人和其搞笑「細菌」養成的東北農村來說,炕,是一個絕對離不開的場所環境,它不僅是休息、睡覺的地方,更是一個東北人日常生活的核心場景——吃飯有炕桌,儲物有炕櫃,就連接待客人也是在炕上:當客人來到家裡時,為表示熱情,主人往往會說:「來,進屋上炕,暖和暖和。」


《鄉村愛情》中的東北土炕


上炕,與坐沙發不同。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上炕的動線:


客人進屋首先把厚重的外套脫下,簡單疊放在炕上,隨後脫鞋,盤腿坐在炕上。這與城市裡坐在沙發上聊天不同,其中最大的差異是「盤腿」,一旦盤腿,人就放鬆了。在1999年央視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訪談節目主持人崔永元見黑土大叔、白雲大媽有些緊張,就說:


「這個談話節目,實際上就是說話,就是聊天,就是嘮嗑,就是你們東北坐在炕上嘮嗑,所以您在家什麼樣,在這就什麼樣,別緊張,好不好?」


趙本山立刻回答:「那這是放鬆的事兒!」隨即把一雙鞋給脫了,盤腿坐在椅子上。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一提「放鬆」,黑土大叔馬上脫鞋,盤腿坐上


這一動作充分證明,盤腿上炕能夠帶來輕鬆的對話環境。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下,張家長李家短、生活經歷、社會見聞,甚至是道聽途說和別人家的趣事,都成了談資。


正如東北編劇何慶魁所言:「因為東北是一個盛產幽默的土地,它是地理位置造成的,南方廣東那邊,你想讓他幽默,他忙,種了好幾個季節莊稼,東北就一季莊稼,一年他得閒八個月,大家都是那種老婆孩子熱炕頭比較樂呵的日子,所以天長地久形成一種幽默的風氣,到哪個村子都有這種像趙本山這樣張嘴就是非常幽默的人,每村都有每村的笑星。」


把東北幽默帶進春晚


1990年1月,20世紀最後十年的開始,大江南北在一片喜慶的氣氛中迎接著春節的到來。


時光向前追溯10年——80年代的中國,「以一種頗為特異的時空敘述,將這一轉折的年代再度定位為『啟蒙』的時代」,「現代性」話語急劇擴張,從「姓資姓社」的爭論話語轉化為「走向世界」「與世界接軌」的宏大敘事。


1995~1996年,北京首都體育館南側、白石橋路口,長達一年矗立著這塊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一千五百米。」


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也是在80年代誕生的,當時,陳佩斯、朱時茂、姜昆等是這個舞臺上當之無愧的頭部明星。彼時的趙本山,還沒有出現在全國人民的視線中,但在他的老家遼寧,在1982年第一屆農村小戲調演上,他以一出拉場戲《摔三弦》火遍東三省。趙本山扮演的張志手持一支長棍,走路時用它指指點點、避免磕碰,當放下長棍拉二胡時,他不是隨意地把棍子放在地上不管,而是放好後用腳踩著,這個細節也許觀眾沒有注意到,但正體現出趙本山對生活的觀察——趙本山發現,盲人放下木棍時要用腳踩著,因為他們怕別人把棍子給拿走了,腳踩著才放心。


《摔三弦》中的一段


1987年8月,姜昆帶領中央廣播說唱團到鐵嶺演出,也機緣巧合知道了趙本山。後來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姜昆向北京推薦了趙本山,趙本山走進央視和春晚的視線,東北文化正式走向國家舞臺。


農民走出農村的東北表述


還以趙本山、範偉為例,他們登上春晚舞臺前和登上春晚舞臺後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中,最具決定意義的變化是其所飾角色的邊緣身份的消失/移置。


80年代,趙本山塑造的人物具有濃厚的邊緣性特徵,比如說生理障礙、不務正業。相關作品和人物如《摔三弦》中的盲人算命先生、《跳大神》中的「二神」、《如此競爭》中的街頭報販、《麻將·豆腐》中的鄉間賭棍。


農村、農民、趙本山,三點一線連接起來,勾勒出東北文化的地形圖,這一地形圖的最大特徵是搞笑、幽默。作為藉助電視媒體所提供的想像空間,春節聯歡晚會毫無疑問畫上了時代的痕跡,成為社會語境的產物。如《牛大叔提幹》中牛大叔對社會造假現象的抨擊:「裝經理,現在經理也多,連我們後院兒老楊頭養兩隻種羊,現在都管他叫楊總。」嘲諷了當時的拜金現象。



同樣是在《牛大叔提幹》中,我們還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範偉。彼時的範偉還未轉型,專門塑造反面典型——領導司機、領導秘書、看不起勞動人民的範老師……直到1998年的《拜年》,終於當了回正面形象——即將升職的範縣長。範偉身上是城市中的另一種代表,他們現實、功利,有著市場轉型時期的迷茫與墮落。


真正成為範偉演藝生涯分水嶺的是《賣拐》和《賣車》,範偉不再梳著偏分髮型,戴著金絲眼鏡,變成腦袋大、脖子粗的笨拙小人物,這個形象讓全國觀眾瞬間認識並同情起他。


小品《賣拐》片段


這是新世紀後轉型中的東北發生的微妙變化。東北人忽忽悠悠地跨了世紀,猛然發現,原來往昔的「共和國長子」在新世紀裡,似乎真的需要重頭再來。


老工業基地:文化記憶與民間文化生產


與東北小品幾乎同時引人關注的,還有新華社的一篇報導《「東北現象」引起各方關注》,開篇是這樣寫的:


經濟發展曾經居全國前列的東北三省近年來工業生產步履維艱,去年黑龍江、遼寧和吉林工業增長率分別居全國倒數第二、第四和第五位,經濟效益也處於落後地位……東北曾是我國的「工業巨人」。……「工業巨人」步履蹣跚、行動遲滯的反常表現,催人深思……


東北地區的經濟格局,主要通過兩個時期奠定的,一是殖民主義時期,日俄奠定的工業、交通基礎;二是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在中央政策的傾斜下成為工業基地。


因此,有學者總結東北經濟的輝煌歷史,得出結論:「殖民經濟是外來的,計劃經濟是自上而下的。東北經濟雖然幾度輝煌,但其社會結構和文化根源始終是外向流動的,而非自主內生的。……一旦自然資源不再豐饒,外部條件不再支撐,東北社會缺乏自主內生性發展潛力的弱點就會暴露無遺。」


位於遼寧鞍山的昭和制鋼所1號高爐


某種程度上,東北人的思想觀念仍然處在農業/前現代與工業/現代的交界之中,特別是市場經濟思維及因之帶來的思想上的變化尚未真正觸動全體東北人的思維轉變,正如趙本山在春晚舞臺上的一貫穿搭:


一身中山裝,半新半舊的八角帽,偶爾在胸前別一根鋼筆以體現出識得一些文化,戴上袖套表現出從事技術性勞動,間或模仿一下五六十年代的語言風格來調控氣氛。


90年代後,作為「老工業基地」在市場化改革中的整體命運的一部分,屬於國有企業的文化生產空間與廠房、煙囪一道,漸次爆破拆除,零敲碎賣,「共和國長子」被重構為「現代化」的邊緣地帶,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地方戲」演員和「民間」藝人趙本山得以在全國觀眾的凝視下一度凸顯為東北文化的代言人。


東北文化似乎沒有黯淡下去。2007年伊始,二人轉藝術漂洋過海,登上太平洋對面的舞臺。儘管目標觀眾是在美華人,但素來以鄉土為特徵的二人轉登上國際舞臺,意義不容小覷。如黑格爾曾經描述的:


「當小亞細亞的伊奧尼亞城邦沒落時,伊奧尼亞的哲學反而隨之而起。……在雅典,由於雅典民眾生活敗壞,哲學興盛的時期反而到來。在羅馬皇帝專制之時——在這段社會災難最嚴重,政治生活沒落時期內,傳統宗教生活動搖,一切解體,而嚮往新的生活。亞歷山大利亞的新柏拉圖派哲學家對於希臘古典哲學之高度輝煌的發揮,是與羅馬帝國的沒落——這樣偉大、富庶、光榮,但是靈魂已死的羅馬帝國的沒落——密切聯繫著。」


多年以後,東北文藝「復興」,直播界、脫口秀界遍布東北人的身影,是否也在某種層面上暗合著黑格爾的描述?


脫口秀:現代東北民間文化生產


雖然脫口秀是一個舶來品,但這不代表中國大地上沒有脫口秀的雛形。


「二人轉」是土生土長的東北民間藝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開始是東北農村農民業餘組班,走村串戶,為農民演出。這種田間地頭、廟會撂地的演出不可能是複雜的,但也有一些要求,有一定的入門門檻的。「二人轉」講究「唱、扮、說、舞」四門功課,在「說口」中,又大致可以分套口、零口、專口、雜口。


套口也叫「套子口」「成口」「故事口」,內容有的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笑話,有的是藝人自編;有的以故事好笑取勝,有的以出詩答對巧妙取勝,有的以諧音、諧意成趣,體現幽默,又多含諷刺。


零口又叫「疙瘩口」。大多是藝人們根據不同的演出場地和觀眾,見景生情,隨機應變的即興口頭創作,沒有準詞,形式不拘一格,語言活潑生動。


專口也叫「定口」「連口」,與情節聯繫緊密,不能隨便增刪。


「雜口」是一些與套口、零口、專口樣式不同的「口」,如「繞口令」「謎語」等等。


二人轉中的上述說口,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脫口秀特徵。而且,雖叫二人轉,但也有單人表演——「單出頭」。通常單出頭劇目的故事情節是摘錄二人轉傳統劇目的一個片段,經過調式和詞的修改,形成了一個人的獨角戲。二人轉演員出身的小瀋陽,曾在北京衛視春晚上表演過一個節目——



你仔細品,是不是也有一點脫口秀的特徵?之所以這種單人表演形式能夠出現在東北演員的節目中,與前文所述的「炕上嘮嗑」密切相關:炕上嘮嗑並非是一問一答式,而是一人主講,另一人如同捧哏一般聽其講故事,一人主講結束後,另一人開始自己的講述。因此,在同一時空內,東北的嘮嗑往往是一人敘述的,而敘述內容中又夾雜許多趣聞,也就是聊天中的「包袱」「梗」。


來自遼寧盤錦的脫口秀演員王建國


西方脫口秀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吧集會,人們會在這兒討論社會問題。隨後,脫口秀在美國不斷發展壯大,出現了諸如吉米今夜秀、每日秀等節目。


當小品的土壤逐漸式微,西方脫口秀開始走入城市青年的視野,中國脫口秀開始有了舞臺,其中以《今晚80後》影響最大。今天的李誕、王建國,都曾是《今晚80後》的幕後編劇。


《今晚80後》劇照,當年王建國的日常梗是「打誕誕」


脫口秀是一種工業化產物,以趙本山為代表的東北小品也是一種工業轉型期的產物,兩種形式相向而來,讓東北人在中國的脫口秀中找到了重新說話的地方,只不過,他們的脫口秀內容,更多是體現了某種群體的心聲,我們聽到了東北的口音,卻看不到東北的黑土,如王勉的《逃避之歌》。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逃避」,多少面對繁忙工作的年輕人聽到這句話時,會大呼過癮。然而,這種態度只能存在於脫口秀的段子裡,現實中,依然是成堆成堆無法迴避的事實。


可能這就是今天脫口秀演員與東北小品語言藝術的不同,他們讓「人」回歸於「人」本身,專注於個人的情感,從而引發一個時代群體的共情。比如,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喪」文化在年輕人情緒中的蔓延,這不只體現在段子裡,也體現在動作裡:一如李雪琴在《脫口秀大會》總決賽中的出場動作,還如她對《脫口秀大會》評選的嘲諷,再如她以她媽媽的話語對父親講述的麥哲倫「永遠在路上」故事的反駁。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總決賽,李雪琴一出場,就連續出現三個「喪」


要知道,李雪琴來自北京大學,同為脫口秀演員的呼蘭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當褪去光環,成為普通人後,「他們用『梗』戳破這個社會的堅硬壁壘,他們用自黑和諷刺解構生活的難題,在笑聲中、在默契中、在心領神會中,這屆的年輕人與他們的時代達成了和解。」


他們是一組「當代年輕人群像」,表達出同齡人共有的焦慮。這種自黑在東北人的聊天內容中經常出現,是東北人日常生活的一大特徵,通過自黑來實現自我安慰。藉由「喪」所傳播出的消極態度,成為一種「通過刺痛、主動確認無能與失敗,來宣洩情緒、撫慰脆弱的新快感模式。」


從趙本山到李雪琴,雖然都有情緒宣洩,但前者是全社會的「發聲筒」,後者則是個人情感的表達。但後者的時代價值在於,雖是個人情感,卻代表了當代年輕人的普遍態度,容易得到同齡人的共鳴。比如王建國的段子:


「我早就明白了,我是一個天生的廢物,但是我不想當廢物,人活一世不是為了當一個廢物。」


在「喪」之後,最終還是要與生活和解。這正是脫口秀的笑料所在,也是它的時代意義所在。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截圖,李雪琴


如果說,電視時代的觀眾還沒有太多的選擇,到了網際網路時代,觀眾的選擇就太多了。觀眾選擇了東北演員,就說明東北文化沒有衰落,東北人的搞笑基因可以傳承,為人們帶來更多歡樂。


自然環境帶來的閒暇、工業化時代的農業話語、老工業基地的凋敝在集體記憶中的反差,讓東北人在嘮嗑、調侃之中,生產出一個又一個梗和段子,成為東北人給時代留下的最大特徵。



相關焦點

  • 那些承包春晚舞臺的東北演員都去哪兒了
    那時候他意識到,笑和快樂是一種信號,「說明大家都覺得生活有希望。」[3]從此,小品成為觀眾們每年春晚最期待的環節。春晚小品引領了當年的流行語潮流,也誕生了無數金句。刷屏全網的鬼畜素材「改革春風吹滿地」,就是出自1998年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那是舊世紀的最後一個春節。
  • 十年之後,相聲和小品哪個將更受歡迎?也有可能是脫口秀
    而到1983年央視春晚開始舉辦,相聲更是因為喜聞樂見而被請進晚會,觀眾開始熟悉這些相聲演員的面孔。,東北風味小品開始在春晚上大行其道,相聲則因包袱兒尺度和形式所限等問題,在春晚舞臺上越來越失去對觀眾的吸引力。
  • 東北人接管脫口秀
    大學宿舍裡只要出現一個東北人,整個宿舍的口音都可能在半年後被帶跑。曾有語言學者研究過,東北方言的發音是以省力為目的。比如說「幹啥」,東北人會說成「幹哈」,如此發聲,聲帶會更舒展和輕鬆。東北人的幽默,其實有賴於東北方言的加持。從趙本山的系列小品,到東北脫口秀演員的成功,方言功不可沒。
  • 如果春晚有脫口秀,你會看嗎?
    作者 | 楊雪編輯 | 友子距離一年一度的春晚僅剩2天的時間。語言類節目一如既往備受矚目,在1月14日第一次聯排現場就出現了不少新鮮血液。令人意外的是,來自笑果的脫口秀演員思文也帶來了一段個人脫口秀,節目主題是圍繞中國人的代際關係。
  • 2020衛視春晚看點有哪些?李佳琦宋小寶演小品,肖戰靳東合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林夢芸它來了,它來了,春節的腳步近了。無論你有沒有放假,相信團圓飯已陸續開吃,親戚已經開走。而央視春晚半遮面的琵琶還抱著,茶餘飯後的電視上不放點晚會總覺得不夠熱鬧,不夠話題。這不,還有衛視春晚呢。
  • 《脫口秀大會》的東北人演了《東北脫口秀專場》
    ,除了楊笠是河北人,其他全是東北人。加上負責開場的沈騰和羅永浩,都快成《東北脫口秀專場了》。東北人為啥這麼搞笑?有個東北名人說因為東北冬天太冷,大伙兒不出門只能圍坐炕上嘮嗑。說話搞笑才有人聽,不然誰聽你扯犢子。
  • 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
    如果說二人轉是祖先留給東北人的遺產,那麼脫口秀就是上帝賜給東北人的禮物。脫口秀,這一從西方舶來的喜劇表演形式,在廣大中國觀眾中得到了更為廣泛得傳播,並得到很多年輕人得喜歡。中國喜劇界從此由相聲、二人轉、舞臺劇、晚會小品的四分天下,轉變為五霸爭雄。在德雲社、劉老根大舞臺、開心麻花和各大晚會夾縫中擠出來的笑果文化,憑藉吐槽大會、奇葩說、脫口秀大會這三檔節目,憑藉著網絡和直播的東風,居然實現了快速而野蠻的生長。
  • 很多脫口秀演員都來自東北,那麼脫口秀和二人轉都有啥區別?
    2020年是脫口秀的大熱之年,很多演員因為《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火遍網絡。很多觀眾慢慢發現,站在臺上表演脫口秀的,很多都來自東北。比如王建國和呼蘭,就是典型的東北人,而作為脫口秀新人卻表現驚人的李雪琴,也是來自東北,號稱宇宙的盡頭的鐵嶺。
  • 那些年,承包你笑點的春晚小品娘子軍
    1983年除夕之夜,剛剛迎來改革開放的中國億萬觀眾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一臺集歌舞、相聲、小品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茶座式」綜藝聯歡晚會。這對於當時文化生活匱乏、娛樂方式單一的中國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場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此後,看央視春晚成為中國人過年必不可少的環節。
  • 說說當年趙本山在春晚小品裡的那些女搭檔們
    除了陳佩斯朱時茂、鞏漢林潘長江、趙本山範偉等我們熟悉的男演員,還必不可少地捧紅了一批專門從事小品的女演員。今天就來說說當年和趙本山合作後都紅極一時的小品界三個女演員,第一個是和趙本山首次搭檔上春晚的女演員——黃曉娟。
  • 春晚小品中名副其實的幾位「小品王」
    小品作為一項語言和行為藝術,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快樂。然而小品也是一個年輕的藝術,從誕生到現在共走過了37年曆程。在過去的30年左右的時間裡,小品相對於相聲,默劇,二人轉等喜劇形式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國內從事小品的演員眾多。在37年的春晚歷程中幾位優秀的小品演員脫穎而出,成為了一代人的回憶,下面小編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這幾位「小品王」。
  • 李雪琴才不是什麼脫口秀天才,而是東北人就這麼好笑
    今年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完全沒有脫口秀經驗的李雪琴,連續獲得爆梗王,殺進總決賽。、,還有那些「宇宙的盡頭是鐵嶺」的段的,直接被封在了脫口秀的天花板上。富貴覺得,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李雪琴首先是東北的,其次才是北大的。這些人,就像坐在評委席上抓著腦瓜子說李雪琴是「天才少女」的李誕一樣。
  • 顏值與智慧的碰撞,開創了春晚小品的先河,小品獨立了
    也是因為這兩人之間的合作,小品才能夠以獨立藝術形式登上春晚的舞臺。是他們開創了小品的先河,讓原先只是平淡無奇的考試成為如今炙手可熱的當紅節目。這個人就是陳佩斯。小品《吃麵條》自此,1984年到1998年期間,兩人合作的小品10次登上了春晚的舞臺。
  • 春晚8個相聲小品該看誰?沈騰馬麗賈玲都來了,最受期待的是他們
    1個相聲、7個小品!今年春晚的小品,不僅在數量上創歷年之最,更雲集了國內最具人氣的喜劇團體如德雲社、開心麻花、大碗娛樂等,還有眾多觀眾喜歡的新一代笑星賈冰,以及春晚的老熟人孫濤,最有懷舊味道的是《父母愛情》劇組來了,最令人好奇的是謝娜和肖戰合作……那麼,在8個節目裡,你最想看的是哪一個?
  • 「春晚小品」用英語怎麼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小品呢?
    春晚剛剛落幕,迎來了新年。在這裡咔咔和大汪先祝大家豬年大吉,諸事順遂。(Wish you luck in the year of the pig and hope everything goes smoothly for you)。
  • 《歡樂喜劇人》比宋小寶更尷尬的,是海派喜劇被春晚小品吊打
    這在小品劇本的設計上,是無法及格的。最可怕的便是,宋小寶演的這齣近似鬧劇,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時代情感在裡邊。這種變身超級英雄的夢想梗,也沒有鋪墊出更多的現實價值來。包括找來王龍飾演蜘蛛俠,也只是為了一個倆人長得像這麼單一的喜劇梗,實在浪費演員。像關婷娜、王龍等觀眾熟悉的東北二人轉演員,《超級英雄》都沒有很好的運用上,等於只刷臉,不刷戲。宋的這個作品不知是保存實力,還是江郎才盡。
  • 2020央視春晚,蔡明謝娜肖戰演小品,《慶餘年》爆笑3人組會來嗎
    不過,對於這樣一臺全國乃至全世界華人都關注的春晚盛宴,想要一點消息都透露不出來也是很難。比如在1月7日當天,就有兩家網絡媒體爆料出晚會的部分節目和嘉賓陣容,而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2020年央視春晚,蔡明謝娜肖戰演小品,《慶餘年》爆笑3人組會來嗎?
  • 春晚十大爆笑小品, 笑到噴飯!!!
    蔡明老師和開心麻花的節目被撤了,而此前傳的宋丹丹小品也不會有。沒有那些老面孔,似乎也缺少一絲年味。為此君君整理了10個春晚經典小品,回味曾經過大年的感覺。趙麗蓉和鞏漢林兩位老師表演的小品。小品中,鞏漢林飾演的經紀人跟上現代潮流。
  • 100多人上臺演小品?!牛年春晚今晚見,提前劇透來咯→
    今年春晚的LOGO整體形態用2021的數字變形來展示:牛頭向上,顯示出扭轉乾坤的氣勢;牛身呈現出跨越式的弧度表明了春晚的心意——希望跨越不平凡的2020,喜迎2021。另外少不了的依然是春晚中永恆的主題:親情、友情、愛情。他還表示,從藝術形態上來講,今年除了為大家帶來歡樂的相聲、小品、歌舞等等之外,還嘗試了很多新的藝術樣式。往年語言類節目都非常受關注。今年春晚緊扣著時代主題,貼近了火熱生活,跟進著時代脈搏,觸摸著社會熱點。在今晚,過去一年的熱點都會在節目中有所體現。
  • 春晚小品:從天龍到飛狐
    相聲沒啥說的,徹底崩潰,除了留個形式,等於退出春晚。只說小品。 武功的高低標準很簡單,一縱一橫,贏的那個站著,輸的那個躺著;小品的高低標準很簡單,讓人笑的好,笑不出來的不好,僅此而已。 好的小品怎麼讓人笑呢? 為了安定祥和,咱不談價值觀啥的,就從技術角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