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周,《早餐中國3》順利收官。
節目組百集早餐的小小心願,終於得以達成。
開播三季以來,早餐系列從最早「簡陋」不被看好,到後來逐漸憑藉著質樸的家鄉味,打動了一個又一個吃貨。
也證明了:
小體裁紀錄片,也有足以俘虜人心的魅力。
隨後,又有一部比肩《早餐中國》的短小紀錄片冒出來了——每集只有5分鐘左右,只拍宵夜。
網友評論:這怕不是《早餐》的姊妹篇?
如果你是和肉叔一樣的肉食主義者。
那接下來的十分鐘,你絕對逃不過被口水洗臉的命運——《向著宵夜的方向》
作為可以和《早餐》系列抗衡的乾飯片……
人家自有絕招。
請來了美食片金字招牌擔當監製——陳曉卿。
光是聽到名字就能讓唾液腺立馬動工的男人。
有黑叔叔坐鎮,不把你饞哭算我輸。
鏡頭來到的第一個取材地,廣東深圳。
號稱美食荒漠的深圳,有啥可拍的?
也有一些隱藏在繁華鬧市的美味,比如這家「平民界雞煲中的米其林」。
騰騰升起的熱氣中,雞煲燉得滾燙,騰起了一個個小氣泡。
大塊鮮嫩的雞肉燉到入味,在青椒和紅椒的點綴中,散發著誘人的色澤。
我仿佛聽到了咕嘟咕嘟的聲音
還有更加符合當地口味的吃法:
清燉。
用玉米、紅棗、山藥等食材隨雞煲一起下鍋,滋補和美味得到了統一。
雞湯色澤清亮,但味道上又不失醇厚。
抱歉,我開始咽口水了。
這家雞煲之所以能長盛不衰,靠的是倆字——實在。
七分雞肉,三分湯。
多出來的一分給用料滿滿的配菜。
但,比這家店口味更吸引人的,是招牌的四個大字:
「一折」吃飯。
這麼虧本做買賣,生意還能做得下去?
剛來一桌客人,老闆隨意問了一句:你們今天有幾十個人?
答曰,六十個人。
可瞅了一眼小店的規模,60個人就算站著吃飯也不夠呆啊。
結帳時老闆報帳2280元,但結果一看手機上的收款?
這不才220嘛。
這打一折的操作究竟是怎麼回事?
旁邊一位食客點出了這家店的特色:
買單一百他就報一千,一千就報一萬。
這波操作,和某寶上活動日提價了再打折真是如出一轍呢。
但這些,只不過是老闆的一點小幽默而已。
在深圳華強北,節奏緊張,所有人都行色匆匆。
而他希望通過這些,給食客帶來快樂,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中,獲得短暫的放鬆。
古人云:實在做雞,敞亮做人。(大霧)
這就像老闆一直恪守的人生信條一樣。
雞煲,也在這人情味兒的薰陶下,越發濃香入味。(←請各位自行腦補李立宏老師的旁白聲線)
宵夜大軍中,還有一位特別能打的種子選手:
燒烤。
陝西三原的這家燒烤店,坐落在一個平平無奇的小村落裡。
但食客卻評價它為「關中一絕」。
酒香不怕巷子深,總有五湖四海的食客循著味兒過去。
一個燒烤攤子,怎麼這麼神?
老闆一直堅持明火烤肉,最原始的燒烤方式,卻還原了烤串最真實的滋味。
油脂在猛火的燎烤下嗞嗞作響,再撒上一把孜然和老闆特製的辣椒麵。
香料的辛辣,羊肉的肥美交織一起,只等你大快朵頤。
你看那滴下的油,像不像你顫顫巍巍流下的口水……
(寫到這,肉叔已經打開了外賣軟體)
燒烤店以老闆焦亮的名字命名,但他這人有一點奇怪。
每天和酒肉生意打交道的人……
竟然是不喝酒也不吃肉的素食主義者。
不吃肉怎麼做出好味道?
老闆給出了三字秘方:要用心。
燒烤要用的羊肉,他都圈養在自家院子裡。
一隻只探頭探腦的小羊,還不知它們的命運早已在磨刀霍霍之下,被按在了砧板上。
羊羊那麼可愛……
嗯,一定要多撒點辣椒才好吃。
燒烤用的羊肉都是新鮮宰殺,絕不用來冷凍。
這粉嫩色澤,肉眼都能看出鮮。
用老闆的話說:
「這一凍以後肉就吃水了
烤出來的肉不香,沒油氣」
在老闆對食材的嚴格把控下,這家坐落在鄉村的燒烤鋪,十幾年過去,生意依舊火爆。
常來的客人都是回頭客。
十多年過去了,有些人和景或許早已認不出來。
但有些味道,你絕對忘不了。
「我小時候就吃這位叔叔的烤肉長大的」
嗯,現在你自己都成叔叔了。
再往北看,哈爾濱一家砂鍋店。
老闆對自家砂鍋自信心滿滿:
有八大菜系,那我就弄七類砂鍋。
其中,食客回頭率最高的,還是這一道豆腐丸子砂鍋。
豆腐滑嫩,丸子筋道。
兩者在冒著氤氳熱氣的奶白湯底裡,彈滑跳動。
還有紅棗、生菜、山藥、木耳來增加營養與風味,讓身體更好地應對北方的冬天。
放了這麼多食材,那這一鍋肯定不便宜吧?
——才十塊!
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便宜到無法想像。
關鍵是,人家用料也絲毫不馬虎。
丸子,不放蔥姜,不放雞蛋,不放澱粉,都是實打實的純!肉!丸!子!
就連煮豆腐丸子用的湯,也是用的雞湯和骨湯混合熬製的高湯。
燉的時間越長,豆腐丸子越入味。
在咕嚕咕嚕的小火慢燉中,豆腐的細嫩與丸子的鮮美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砂鍋還有一樣最佳拍檔:壇肉。
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呈現著焦糖一般的誘人色澤,Q彈又入味。
這看似平平無奇的壇肉,製作過程可不一般。
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肉蔻、白芷……
這些別家壇肉通常都要用到的香料,老闆統統都不放。
剛從市場上買回來的新鮮五花肉,要經過兩遍滾水涼水的焯晾。
在這道工序中,肉質的緊緻被保留了下來。
但這道壇肉還有一門獨家秘方——多年的老湯。
小火慢燉中,果凍狀的老湯融化,在濃鬱滾燙中,給壇肉注入了靈魂。
壇肉用店裡特製的辣椒裹上一圈,夾在油餅中再送進嘴裡。
要是嫌幹了,再送上一口鮮滑爽口的豆腐湯。
鹹鮮辣香,各種口味在這一頓中都能得到滿足。
這家小店,與其說是隱藏吃貨打卡地。
倒不如說是給了在外漂泊的食客另一個歇腳的家。
食客們都稱呼老闆為「老爹」,而老爹也親切地稱呼這群年輕人為「孩兒」。
一個溫暖的稱呼,一口醇香的濃湯,讓哈爾濱的冬天不再那麼冰冷刺骨。
咱們再南下看看。
氣候宜人的浙江,杭州。
這裡有一家大排檔,搬了四五次也沒掉粉,每到深夜依舊聚集著許多忠實吃貨。
他們家的椒鹽豬蹄,是食客們必點的菜。
在油鍋裡翻滾過的豬蹄,外酥裡嫩。
豬蹄表面被炸得金黃焦脆,而撕開以後,內裡的肉質依然綿軟。
一撮鹹香的椒鹽是靈魂,讓豬蹄的豐腴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風味。
這家的椒鹽,還促成了一樣美味的誕生:
椒鹽皮皮蝦。
如果說椒鹽豬蹄是肥而不膩。
那麼椒鹽皮皮蝦的特點,就是兩個字:
香、脆。
泛著油光的皮皮蝦殼,掰開以後就是細嫩的蝦肉,椒鹽的風味滲透進了蝦肉。
拿起蝦先嘬一口,嗯,yum~yum~
雖然吃不上,但肉叔還是操碎了心對屏幕裡的食客吶喊:
別忘了舔乾淨手指上的蝦汁!
酥脆的皮皮蝦配著小酒,這痛風套餐不光是吃得香,更是喝得美。
我真的一點都不羨慕。
隱藏在這家店背後的男人鄭叔,更是不得了。
年近60的鄭叔,有著一項常人難以打破的記錄——連續六年保持每天只睡三小時。
這體力,996的社畜也不得不服。
小店人手不夠,鄭叔只能自己一個人當兩個人使。
凌晨十二點大排檔收工以後,又得為了第二天的食材做準備。
凌晨一點到五點採購新鮮的食材,回到店裡又馬不停蹄地開始對食材清洗和預炸。
直到中午過後,所有食材籌備完畢,他才有功夫眯個眼打個盹兒。
一口好吃的背後,都是來之不易的辛勞。
大排檔從開店之初到現在,已經搬遷了四五次。
但執著的吃貨,總是能順著香味找到隱藏在市井深處的小店。
就像食客說的:
我們不是追隨者,只是愛好者而已
一口滋味,將原本素不相識的食客與店主維繫在一起。
美味,不僅是美在味道。
一份人情的暖,更是美在了心裡。
(請各位再次自行腦補李立宏老師聲線)
而它最珍貴的地方在於:
這些味道,無需山長水遠才能獲取。
在街角的轉彎,或許也有一處騰著氤氳熱氣的煙火小店。
能讓你在疲憊的深夜裡,發出一聲滿足的喟嘆。
……或者,讓你在夜跑的喘息中,發出一聲悲壯的哀嚎。(溜了溜了,你看不見我)
編輯:西雅圖不想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