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 視頻 | 陳文令:寓言不絕綿延,依然迷戀邊緣

2021-02-10 鳳凰藝術


近日,陳文令個展「綿延的寓言」於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展覽由呂澎擔任策展人。此次展覽重點聚焦陳文令近年來的新創作,在藝術家籌備14個月後,為我們展現了「不止小紅人」的陳文令藝術世界。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視頻報導。

▲ 「綿延」的寓言——陳文令個展現場視頻, 剪輯、配音:朱雨菲, 拍攝:郭宇倫, 採訪:張曦元就算當年我是廈門的一個流浪漢,一個邊緣城市的邊緣人,我也胸懷天下,我的心馳騁遠方世界。二十年前,批評家童焱為即將離開廈門的陳文令寫了一篇藝術評論,名為《邊緣中的邊緣人》評述當時紅極一時的小紅人。題目是陳文令自己選取的,「那時我很自信地說,雖然我身在邊緣,但是胸懷天下,用邊緣中的邊緣人更真實」。

▲ 「綿延」的寓言——陳文令個展現場, 圖源:北京現代民生美術館

▲ 陳文令, 《平庸之惡》,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 圖源:北京現代民生美術館

二十年後,早已不再邊緣的陳文令,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了自己的個展,小紅人也僅變為他眾多創作中的一個,但陳文令卻依舊不舍邊緣

陳文令對「鳳凰藝術」的記者說到,「可能我會獲得一些掌聲、鮮花、甚至金錢,但我對這些充滿懷疑。我會給自己尋找更多挑戰,再站到另外一個邊緣的立場上,為我下一個展覽奮鬥。」

▲ 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的陪同下參觀展覽

▲ 從左至右:藝術家王明賢, 藝術家魯虹, 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 藝術家、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徐裡在開幕式現場

▲ 藝術家隋建國在展覽現場,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陳文令的本次大型個展「綿延的寓言」,集中呈現的陳文令自2006年以來的作品,以近兩年的居多。展覽佔據整個民生現代美術館的一、二、三層,藝術家籌備14個月得以實現。
陳文令的藝術是「綿延」的結果,他很尊重個人感受。從個人經歷出發,他的作品真實的表現出生命不同狀態下接收到的不同信息。「綿延」二字為策展人呂澎所選取,引自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美在綿延」。意指自我意識從不是靜止不變的,它總是包含著過去,又指向未來。

本次展覽風格包含具象、意象與抽象,作品形式包含裝置、雕塑、行為、繪畫。但正如本次展覽的題目一般,整個展覽的作品從表面看具有跳躍性,從內部看有一種氣息相連

而這種「綿延的氣息」也許就是藝術家永遠從自身出發的「生命流」創作,對於未開拓的邊緣性」的不懈追尋。▲ 策展人呂澎在現場進行導覽,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策展人呂澎將本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個人經驗」、「人類欲望」、「共同體幻象」。這也是不同時期下,陳文令所關注的不同視點。

觀者得以從個人、群體、社會三個角度出發,聆聽藝術家綿延的藝術寓言。和陳文令一起從60年代的中國閩南鄉村、走到90年代的消費社會、再來到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

藝術是個人的一種生態,但是也是一種人類的共享精神,更多人能從中感受到溫度。正如英國哲學家R.G.柯林伍德所言(Robin George Collingwood),「藝術是情感的表現」。而陳文令對於生命與生活的感知情感,似乎本來就強於他人。

陳文令曾在鬼門關走過兩回,早期在廈門曾遭遇歹徒劫殺,身中20多刀。2012年,陳文令還不幸罹患鼻咽癌,經過治療後最終痊癒。

也許是走過生死,陳文令對於生命的理解也更加通透。正如他對「鳳凰藝術」記者所說,「我覺得人就是要徹底地活過、活透、活的很濃烈。

陳文令將自己對於生命的感受,以藝術的方式誠實地記錄下來。

對於這種藝術創作方式,策展人呂澎解釋到,「人有兩種狀態:感受性的和理性的,陳文令的作品便是感受性的、遵從個人內心的、表達自我真實狀態的『生命流』作品」。

當陳文令的這種自我感受足夠有代表性、足夠深刻,在壓抑不住的爆發中,定將引起觀者的共鳴。走進一層的展廳,觀者會仿佛走入了藝術家為我們打造的個人精神世界。展廳門口的《超驗的方舟》《室外桃源》帶領我們短暫的離開現實世界。▲ 陳文令, 《超驗的方舟》, 512x400x420cm, 不鏽鋼, 2012,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陳文令, 《室外桃源》, 305x168x120cm, 綜合材質, 2015,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樹和方舟都象徵著一種逃離,一種超越社會的「出世性」。《世外桃源》呈現了一種自我狀況,作品中兩個小孩一處高位、一據地面。這仿佛也是陳文令四十餘年來與現實世界的衝突牴牾,一種準宗教色彩的自我觀看,向觀者傳達到,也許「取」是能力,而「舍」是境界

▲ 陳文令, 《室外桃源NO.3》(局部), 305x168x120cm, 綜合材質, 2015

從現實逃離後的觀者,又將隨著陳文令入世。陳文令說到,「閩南人總說一切遠行都是為了回歸」。

《在遠方》中戴口罩的人不知隨著豬去向何方,《超常規》中一個人依靠在一隻金豬身上。展廳中這些最日常的意象,將觀者拉回現實。

經歷過飢餓,目睹消費社會發展的陳文令,將個人經驗中的習慣造型誇張化。觀者看到豬,仿佛看到的是消費社會下的人,而依靠著豬的或許是離不開物質的我們自己。

▲ 陳文令, 《在遠方》, 420x225x300cm, 銅著色, 2018,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陳文令, 《超常規》, 720x250x180cm, 銅著色, 2018,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陳文令, 《平衡之巔》, 350x110x110cm, 綜合材料, 2019,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而無論現實的工業社會如何冰冷、消費時代如何貪婪、人類始終要心懷夢想與希望。黑格爾曾說,「一個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腳下」。

於是當燈光減弱,陳文令又將我們拉入了一個充滿月色、星空與希望的展廳。觀者將隨著雕塑中的小人一同仰望,也許最終仰望到了什麼仍是個謎,然而不忘記仰望就好。

▲ 陳文令, 《仰望星空》(局部), 525x184x122cm, 綜合材質, 2016▲ 陳文令, 《長天秋月》, 260x170x80cm, 綜合材質, 2017,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仰望之後,一樓最後一個展廳空間中《行走的人》也許給了觀者實現所仰望之物的途徑。

我喜歡一種低頭上坡的狀態。有點阻力,有點艱辛,但是滿懷快樂,因為越往高處走風景越好。這是陳文令悲欣交加的個人經歷帶來的人生感悟,「即使在困頓中,人們也需要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生命中所有的遭遇,才能走出詩意、浪漫和禪性的人生步履」。▲ 陳文令, 《行走的人》, 390x150x260cm, 綜合材質, 2017,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陳文令, 《行走的人》(局部), 390x150x260cm, 綜合材質, 2017▲ 陳文令, 《隨處可坐禪》, 192x120x82cm, 綜合材質, 2017,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我的作品我可以解釋,但不願解釋太多,我覺得解釋的通道要很開放。有時候有一部分不可解釋的東西,沉默的部分也許是更有價值的。

每一個雕塑背後都是一段陳文令的人生經歷,然而對於這些經歷,他不願多言。陳文令對「鳳凰藝術」記者說道,「作品如果能靠嘴巴說清楚,你就不用來看了」。也正如策展人呂澎在導覽時所言,「藝術家提出問題,真正理解回答問題靠觀眾」。每個觀者也都會從陳文令最誠實的藝術表達中,尋找到自己的解釋通道與共鳴情感。▲ 陳文令, 《別開異境》(局部), 386x250x330cm, 綜合材料, 201720幾歲的時候我就勵志,這一生要做當代藝術。當代藝術說白了就是當下的藝術,你的藝術要反映我們特定歷史階段的一種人類生存狀態、生存困境。

人類活在這世上一天,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欲望。一部人類史,就是欲望牽引著人類不斷進化、不斷發展的歷史。

《心經》言,人活著便有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意指人的欲望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身體的每個器官都為欲望而存在。

陳文令的《感官之爭》系列,採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方式為眼耳鼻唇舌身立像,營造一組互動、奇異、詩意和超常規的感官世界,試圖喚醒人們對自我生命的認知和共振。

全網信息爆炸的時代,激起感官系統巨大的欲望,但獲得感染最多的往往也是被綁架的最多的。而陳文令的裝置在與觀者的互動中,也在警惕觀者感官被信息奴役的危險。

▲ 陳文令, 《感官運動》系列(局部), 2019

人類的感官代表著人類最本能的欲望,然而在進入工業社會後,人類的欲望開始變得虛假。

社會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在其《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寫到,「在發達工業社會,社會政治的需要轉化為個人本能的需要,人們對自由、解放、愛的真正需要卻被淡化和消解。

▲ 陳文令, 《斷流》,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

陳文令的成長伴隨著中國高速的工業化,會的快速發展欲望,裹挾著每一個中國人步履不停地向前走。國人向著更好的生活欲望飛奔,而一座座鄉村卻被遺棄。

在短短的二十年間,中國無數特色的古村落被粗暴的所謂都市化進程改造的面目全非,慘不忍睹。

陳文令在本次展覽中,其《斷流》系列記錄下了正在消失的中國鄉村。展覽中所呈現的展品(土質的豬棚、作廢的割草機、村子的影像等),均與其家鄉——泉州市金谷村相關。

▲ 陳文令, 《斷流》(相關),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

金谷村中自乾隆年間便有的方型土樓「函古新樓」,承載著陳文令年少的記憶,如今卻已變成了冰冷的三層水泥樓房。

只是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在《農民的終結》裡曾提到的,「某種意義上說,村莊的消失過程和農民流失過程,就是現代化過程本身」。

▲ 陳文令, 《斷流》,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

社會向前發展的欲望不會改變,農村漸漸消失的趨勢無法阻擋,作為藝術家的陳文令甚至無法保護他從小生活的土樓。陳文令只能用藝術的語言,為觀者呈現出一片廢墟,或是一隻心臟還有跳動的矽膠豬。以此引發觀者對於當下社會,只顧快速發展欲望的反思。▲ 陳文令, 《斷流》,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

當一座座的城市因欲望被破壞,國人的鄉愁無處安放,陳文令用他的「人文山水」為我們的精神提供了一片棲息之地。

文人避世入世,寄情山水,山水激發了中國人的詩性,山水畫是人類精神表達欲望的呈現陳文令的山水裝置,連接的是中國文脈,他以一種現代的手法回溯中國文明。

▲ 陳文令, 《人文山水》系列, 650x295x390cm, 綜合材料, 2019

陳文令用極簡的幾何型語言,打破類似自然界的山水景觀,暗合著某種現代性的現實處境,描繪出現實與詩性同在的世界圖景。


在陳文令的人文山水中,現代與傳統、激進與從容可以共存。展品仿佛也在無聲的傾訴,人類在實現現代化欲望的同時,也可以尋求到一種保留傳統的方法

▲ 陳文令, 《人文山水》系列, 450x295x390cm, 綜合材料, 2019▲ 陳文令, 《人文山水-戒指》, 400x300x100cm, 綜合材料, 2019▲ 陳文令, 《人文山水》系列, 780x500x160cm, 綜合材料, 2019現在很多人都只關心當下的奮鬥和現下肉身的榮耀,不關心後世性的東西,但古人不是這樣的。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僅要引起本時代的共鳴,還能有跨越時代的共鳴。

——陳文令

何為共同體?所謂「共同體」,是指社會中存在的,基於主觀上、客觀上的共同特徵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國家、民族、群體都可以稱之為是一個共同體。「共同體」這個詞傳遞的感覺總是很美妙的。它是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場所,一個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我們彼此信任、互相依賴。

▲ 陳文令, 《萬物之神》, 350x135x320cm, 綜合材料, 2019

波蘭哲學家齊格蒙· 鮑曼(Zygmunt Bauman)在其《共同體》一書中指出,「要成為共同體中的一員,就要付出代價。共同體體現了安全感,但同時也剝奪了我們自由。
戰爭中的種族主義,便由共同體發展而來。國家需要民族主義狂熱作為其合法化的首要途徑,而這種民族主義共同體意識取代了個人自由意識。▲ 陳文令, 《平庸之惡》,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

本次展覽最重要的展品《平庸之惡》,就表達了這種戰爭時期共同體幻象。

「平庸之惡」來源於,對前納粹德國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屠殺幾百萬猶太人滔天罪行的審判。艾希曼在法庭上自我辯護說「我沒有丁點的個人意圖,只是在遵守命令,而遵守命令是品德所在。」德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將這種罪行稱為「平庸之惡」,「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罪惡比天性的殘酷罪惡更可怕,這種缺乏思考導致的罪惡在每一個普通人身上都有可能發生。」▲ 陳文令, 《平庸之惡》(局部),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為更充分地體現人類的「平庸之惡」,陳文令歷時近半年,用雙手塑形,為美術館的臺階量身定做了這件體量超大的雕塑。雕塑中的馬、猴子、人、手槍,看似超現實,實則是現實。整個雕塑建構了一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又極其渴望晉升,服從上級,善惡無分的「功臣鬥士」心中欲立的豐碑轟然倒塌的悲慘場景。

這場景寄託了陳文令對於和平的嚮往、對血腥暴力的批判,同時也令人反思為民族共同而戰的扭曲人性。

▲ 陳文令, 《平庸之惡》,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9, 圖源:策展人呂澎策展人呂澎在媒體導覽時說到,這件作品的小猴子讓他極為感動。舉著燈的小猴子,提醒了我們對於這個現場的關注。這隻提出問題的小猴子既是藝術家、也是觀眾消費主義正在吞噬一些永恆性的東西。今天什麼都是買賣,什麼藝術品都能買賣,這是消費主義的特徵,但是屬於藝術的獨立性越來越少。

——陳文令

即使這件雕塑製作成本上百萬,收藏前景不明朗,陳文令認為它發出了跨越時代的,永恆的疑問便是值得。▲ 陳文令, 《萬物之神》, 350x135x320cm, 綜合材料, 2019同時,陳文令還將《平庸之惡》中的意象壓縮至透明亞克力中,配以山水、大象、牛、人、樹等等重組在一起,建為新的作品《萬物之神》。作品象徵著萬物都是一個整體,亦傾訴了一種共同體命運,「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難民問題今天不被關心,下一個難民可能就是自己」。▲ 陳文令, 《萬物之神》(局部), 350x135x320cm, 綜合材料, 2019

戰爭時代的民族國家共同體會使得人陷入無意識;和平年代下,躲進人群共同體尋求認同感的我們每一人,也同樣會陷入一種群體無意識的狀態。

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在其《烏合之眾》一書中寫到。「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

陳文令的《萬人塑龜》便體現了這一種盲目的力量,所有的龜都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但是道路的盡頭卻什麼都沒有。

雖然所有的龜都在盲目的跟隨著潮流,但仔細觀看後觀者會發現,每一個烏龜都長得如此不同又如此可愛。這些形態各異的烏龜,出自陳文令廈門的舉辦的「萬人塑龜展示行動」,他讓當地的原住村民和城裡來的觀眾都有機會參加一次與藝術家「一起創作一起展示」的藝術行為。陳文令對塑龜的結果說到,「我發現普羅大眾,哪怕一個目不識丁的老農,其原始的創造天性比我想像中要寬廣得多」。這似乎在提醒著觀者跳出一種共同體,找回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沒人能獨活於世,沒人能跳脫群體。共同體有時雖為幻象,全人類的共同體命運卻不可避免。由此,如何打造人類共同體才是永恆的問題。

在陳文令二樓主展廳的《普渡之橋》中,將墨子、託爾斯泰、畢卡索、甘地等看似毫不相關,實則愛好和平、具有相同悲天憫人精神的人置於同一座橋梁之上。

▲ 陳文令, 《普渡之橋》, 700x480x210cm, 綜合材料, 2014-2019▲ 陳文令, 《普渡之橋》(局部), 尺寸可變, 綜合材料, 2014-2019
他們的一生普渡眾生,努力使得人類共同體不再是幻象,真的變成一個溫暖的家,而這種精神也是陳文令作為一個藝術家所苦苦追尋的。

一個當代藝術家的責任,我覺得說白了就是要要多管閒事。我們這些人早就把自家的門前雪掃乾淨了,現在要多掃別人瓦上的霜,這是一個藝術家的良知與良心。

——陳文令

▲ 陳文令, 《共同體》, 180x100x500cm, 綜合材料, 2014-2018秉持著這種藝術家的責任感,陳文令在創作的路上從未停歇。他總是滿懷激情的突破著過去的自己,無論是小紅人或是魔幻現實主義的標籤都沒有將他束縛。陳文令的挑戰精神,也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和他接觸的人,展覽開幕式當天,眾多藝術圈人士皆來慶賀。

▲ 開幕式現場嘉賓合影

陳文令「沒有挑戰不快樂」的創造精神,充滿能量的生命狀態,是他藝術能夠綿延不斷的動力。

——周旭君

在開幕式上,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周旭君還表示到,本次展覽是一次超常規、大體量、高難度的展覽;是藝術家與300人的工作團隊,大家共同努力成就的展覽。


陳文令是個拼命三郎,兩次從閻王爺的鬼門關回來。從他最初的紅孩兒,就可以感受到他對生命的愛,以及他超常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徐裡

藝術家、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徐裡在致辭中還說到,陳文令當年的第一個雕塑展就是由他策劃的。當代藝術其實並不在於傳統和當代,而在於表達什麼和創造什麼,要是現代語境的、與全世界對話的。看到陳文令的作品,便會覺得中國當代藝術,大有作為。徐裡也相信陳文令會講好中國故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 開幕現場, 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致辭展覽的關鍵詞「寓言」,來自於現實又不同於現實,發自個體經驗又帶有集體意識,跟今天有關聯也跟過往的歷史乃至未來的將來產生關係。

——範迪安

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在開幕儀式中說到,陳文令身上有三個作為當代中國藝術家的良好品質。第一,他是一位敏感的藝術家;第二,他是一位勤奮的藝術家;第三,他是有藝術方法論的藝術家。範迪安進一步說到,正因為此陳文令才能從雕塑走向更多材料的表達,才能從單體的創作變成集合式的創作,才能從一個主題表達變成不同主題的表達。

基於陳文令的藝術創作特點和個人經歷,團隊圍繞這個主題做了展覽的安排和策劃,陳文令的作品就是對「綿延的寓言」的最好闡釋。

——呂澎

對於本次展覽,策展人呂澎表示「綿延」一詞非常適合陳文令,藝術家本質上是在講故事。不過陳文令講故事的方法是以一種誇張的形態呈現的,但卻又始終把握住了生命自身這樣一個特徵,表達的是真是的自我狀態。


▲  開幕現場, 北京僑福芳草地總經理賴國賢致辭

在陳文令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僑福芳草地成為藝術氣質濃厚的商業公共空間,從裡到外展現了建築與當代藝術的有機結合。

——賴國賢

北京僑福芳草地總經理賴國賢在開幕式上表示,早在12年前僑福就已經跟陳文令不斷在探討當代藝術跟建築的關係。陳文令的牛在僑福芳草地,已然成為了一個標誌性的雕塑。

今天是嚴寒的冬天,但各位良師益友的到來讓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變成了春天,有春天就有溫暖,有人就不怕冷。

——陳文令

展覽開幕前,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還舉行了「陳文令的創作與今天的時代」的研討會。論壇由策展人呂澎主持,王明賢、魯虹、鄭聞、藍慶偉、孫欣、李國華、王萌、段君、杜曦雲、劉禮賓分別就陳文令的藝術創作及成就發表相關學術見解和評論。


▲  研討會現場

陳文令創作的對象一直在不斷的更迭,有人、有動物、有山水,但其不變的是對生命體的關注,對個人經歷、社會現實與全球變幻的反思

但他卻他並非以一種說教的般的、居高立下的態度進行創作,而是一種黑色幽默式的、魔幻的東西來反映現狀。

▲ 陳文令, 《英勇奮鬥》, 750x480x210cm, 綜合材料, 2006

▲ 陳文令, 《一匹奔跑的雙頭馬》, 280x100x290cm, 綜合材料, 2019

陳文令對「鳳凰藝術」的記者說道,「從浩瀚的人類文明長河來說,我們滄海一粟太渺小了,可能一生也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作為藝術家,無愧於心,對得住這個時代,我覺得就可以了。

在訪談中,陳文令對「鳳凰藝術」記者說的最後一句話,想在新年伊始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即使面臨困苦,也都可以堅持自己心中所想,一往直前的勇敢活下去,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樣。

做藝術過程中要忍受很多的孤獨、委屈、甚至謾罵,但是我都在所不惜,無所謂。我相信你只要很勇敢,你的能量場就會感染人。就像今天我的展廳一樣,我不用解釋太多自有人說,你覺得呢?

——陳文令

▲ 展覽現場, 陳文令與妻子, 陳文令在廈門曾與當時還是女友的妻子遭遇歹徒, 兩人從鬼門關走過從此攜手共度一生

▲ 展覽現場, 陳文令與兒子

▲ 展覽現場,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王晨與陳文令交談

▲ 展覽現場, 從左至右:歌手程琳、藝術家陳文令、紅磚美術館館長閆士傑合影

▲ 展覽現場, 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許戈輝與陳文令


▲ 展覽現場, 獨立策展人顧振清與陳文令就展覽進行交流▲ 展覽現場, 從左至右:陳文令妻子、藝術家王明賢、藝術家陳文令合影

藝術家:陳文令

總策劃:周旭君

策展人:呂澎

展覽日期:2019年12月29日-2020年2月28日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

(鳳凰藝術 北京報導  剪輯 配音/朱雨菲 拍攝/郭宇倫 採訪 撰文 責編/張曦元)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 知行-任志強首次公益大型木作展


▲ 「超越時空的對話——吳為山雕塑作品展」

▲ Re-睿——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巡展 

▲  城牆之外 ——2019西安美術館開館十周年特別邀請展/西安美術館十周年文獻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焦點

  • 2017年福建青年當代藝術四人展《假侃浪:兔子、玩偶、樹林和光》在京隆重開幕
    吳允鐵:這次展覽的緣起,來自於去年在陳文令老師工作室和謝尚晉的碰面。那時他正在策劃一個中日韓的聯展,參展藝術家不乏有像譚平、楊吉蒼、樸西浦、草間彌生這樣的著名藝術家,在接下來的幾次接觸中發現畫廊雖年輕但卻很有雄心。有這樣的平臺當然不能錯過,當即向他提議做一個福建青年藝術家的聯展,因為是家鄉人的緣故,也因為他一直在為福建當代藝術做些實事的情懷也很痛快的答應了。
  • 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紀錄片時代的回歸!
    11月11日,不僅僅是金錢與商品橫飛的網絡購物狂歡節,還是紀錄片時代盛大的回歸! 11月11日,紀錄片時代的回歸2014年11月11日,第三屆「紀錄照亮中國——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頒獎盛典,在廣州正式拉開了帷幕。
  • 鳳凰藝術 | 首屆泰國雙年展:你準備好跳進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仙境兔子洞了嗎?
    總策展人姜節泓與他的策展團隊將邀請7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將大自然作為舞臺,因地製作和實施藝術作品,把海灘,河流,瀑布,山洞,懸崖,熱帶雨林等等一系列的天然景點轉變成為藝術空間。以下「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相關報導。
  • 【2016藝術廈門】2697·白苓飛藝術空間展精彩啟幕
    、義大利儒西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FRANCESCO、臺灣現代藝術家聯盟會長顧重光、臺灣中部美術協會理事長倪朝龍、臺灣東方畫會會員李錫奇、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創院院長魏傳義、著名中國當代藝術家陳文令、著名中國當代藝術家陳志光、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李豫閩、廈門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王新倫、福建省畫院院長郭東健、福州畫院院長王和平、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檀東鏗、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張立平等藝術家及特邀嘉賓中共臨沂市委常委
  • 鳳凰藝術| 炸了!四大藝術女王珍貴影像同臺講述「愛的藝術」
    以下是「鳳凰藝術」帶來的北京報導。「愛情並不僅僅是與一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人格的體現,它決定了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聯。」策展人鄒馨儀在接受「鳳凰藝術」採訪時說。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覽特別展映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紀錄影像《藝術家在此》與草間彌生紀錄片《草間∞彌生》,這也是草間彌生該影片與中國觀眾的第一次見面。
  • 《對話·寓言2047》人與科技的散文詩丨第三季如約而至
    如在節目《彝腔·海》中,創作團隊在英國的水下拍攝視頻內容,將真實的水下場景帶進劇場。]《對話·寓言2047》不是一個晚會,也不是一部劇,觀眾若帶著觀看傳統舞臺劇的預期走進劇場也許會感到失望,它並沒有連貫的故事線,每一個節目是獨立的,節目和藝術內容也沒有偏重,但整場演出像一首內涵豐富的散文詩。
  • 鳳凰藝術 專訪 | 孟庭葦:我希望人們記住我的歌聲,忘記孟庭葦的名字
    回望自己20多年的從藝經歷,已是過盡千帆的孟庭葦向「鳳凰藝術」記者分享了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她說:「我希望人們記住我的歌聲,忘記孟庭葦的名字。」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對臺灣著名女歌手孟庭葦的專訪報導。
  • 鳳凰藝術 | 酷!好萊塢中的女戰士
    塔拉吉·P·漢森(Taraji P.電影延續上一部的主線,主角依然由索菲·特納(Sophie Turner)飾演(她是《權力的遊戲》中的珊莎史塔克)。在《黑鳳凰》中索菲·特納(Sophie Turner)飾演的琴·葛蕾(Jean Grey)會更加渴望權利。這位擁有鳳凰之力的變種人堪稱X系列電影中實力最強的角色,海報中,琴·葛蕾(Jean Grey)半裸出鏡,渾身散發鳳凰光輝,耀眼奪目卻又充滿危險,讓人分外期待。
  • 魔方寓言——「粵港澳大灣區優秀青年藝術之星」系列展隆重啟幕
    10月4日,「魔方寓言——「粵港澳大灣區優秀青年藝術之星」系列展(2020年度)」正式拉開序幕,此次活動由至美術館主辦、何止藝術策展執行。「魔方寓言」是何止藝術策劃的「粵港澳大灣區優秀青年藝術之星」系列展第二個展覽,此次展覽共呈現十七位大灣區「千禧一代」優秀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在2019年度「走進新時代」首屆大灣區優秀青年藝術家系列展中,通過「城市記憶——從2G到5G——數字未來」這一時間邏輯詮釋新時代,2020年度的「魔方寓言」重點則在空間向度,將新時代的複合性、互聯性、構成性隱喻為實體次元。
  • 楊麗萍兩年精心創作楊舞獨舞《鳳凰》視頻+精美圖集
    今年雲南衛視的春晚上,楊麗萍愛徒楊舞表演了獨舞《鳳凰》,舞姿翩遷,美翻一眾人等!話不多說,先上視頻:視頻在這裡,速度戳!《鳳凰》播出可出了不少的小插曲——1月中旬的時候我們預告過楊舞的新節目要上湖南衛視的春晚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湖南衛視的春晚比原定計劃提前了6天播出,楊舞的獨舞《鳳凰》出現了視頻技術故障,沒有按原計劃播出。
  • 鳳凰藝術 國際 馬修·巴尼的情與欲
    在回顧藝術家的過往歷程中,我們發現,情與欲始終被融合在其藝術作品與生活中。以下為「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報導。2015年3月,比約克把目光投向了自我,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比約克」,全面回顧比約克的音樂創作歷程,並展出了比約克特別為此次展覽創作的視頻與音樂作品《黑暗湖泊》(Black Lake),這件作品被認為是她對情侶關係崩塌的詠嘆。
  • 邪典動畫背後的亞文化:邊緣藝術的出圈與失控
    在1995年,名垂影史的一幕被周星馳運用在《百變星君》之中,獨特、荒誕的另類藝術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並大受歡迎。隨後昆汀·塔倫蒂諾導演的《殺死比爾》系列、《無恥混蛋》也極致演繹了血腥、黑色幽默帶有暴力美學的電影風格。這類電影充滿著另類的「藝術」之美,可它還有另一個名字:「邪典電影」亦或者稱為「邪典文化」。
  • 怪影尋蹤:《怪物獵人》與中世紀動物寓言的投影
    然而,即使這個模糊的定義並不總是成立的,很多人也並不會在乎。在《怪物獵人:世界》裡,不是怪物在犯錯,而是侵佔他們領土的玩家。怪物只是安靜的待在這裡,他們不潛伏在世界的黑暗邊緣,他們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自顧自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他們華美而不怪誕,奇怪而不變形,他們是危險的,但從不邪惡,他們所造成的傷害純粹是肉體上的,從來不是精神上的或形上學的。它們比大多數怪物更接近動物,但它們並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大自然的漫畫。
  • 2018「鳳凰之星」花樣少年語言藝術大賽雞西賽區正式啟動!
    金、銀、銅獎選手可獲得相應的榮譽證書和比賽視頻光碟。2. 金獎獲得者有機會出任2019第五屆「中國花樣少年語言藝術大賽」全國形象大使,並可擔任全國總決賽相關比賽環節主持人。3. 凡晉級全國總決賽選手均有機會參加中國傳媒大學鳳凰學院組織的相關藝術交流活動。4. 獲獎選手決賽視頻編輯後將在網絡媒體展播。5. 全國總決賽每組設有一個學院獎。
  • 《最強蝸牛》伊索寓言怎麼樣 伊索寓言介紹
    導 讀   最強蝸牛伊索寓言怎麼樣呢?
  • 黃建華:藝術屬於每個人!
    這位收藏大亨一直堅持著「收而不藏」的理念,將藝術帶給大眾,讓藝術走進了普通人的世界。這是黃建華先生的第一件藝術收藏品,從此,他慢慢地走上了收藏之路。從最初的中國古代水墨畫開始,再到近現代張大千、齊白石等名家作品,直到2000年,黃建華的目光轉向了當代藝術,他憑藉自己對藝術卓越的敏感度,建立起了自己的藝術收藏體系。
  • 鳳凰藝術 獨家 | 徐冰撰文悼念奧奎·恩威佐:難過,難過!流淚,流淚!
    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獨家報導。徐冰當時展出的作品《鳳凰-2015》是2008年《鳳凰》的升級版,以北京的建築和工業廢料為材料完成創作,是威尼斯雙年展歷史上最大的單體作品之一。徐冰自2008年開始創作「鳳凰」,緣起於對資本與勞動、生產與耗費的質疑。而奧奎認為徐冰的《鳳凰》既是中國現場的縮影,更和這個時代的世界狀況有種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