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奶頭樂」,其實算是一個實在的舶來品,由俞力工翻譯的奶頭樂, 奶頭樂(英語:tittytainment),又譯為奶頭娛樂,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提出來的理論,來自於英文「titty」(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兩詞的組合,特別泛指那一類能讓人著迷、又低成本、能夠使人滿足的低俗娛樂內容。
最基本例如發洩型娛樂:開放色情產業、熱鬧選戰造勢、無休止的口水戰、暴力網路遊戲。或者是如滿足型,報導無聊小事(可愛動物、明星醜聞)、廉價品牌橫行(自產品牌或引進山寨手機、白牌服飾)、商品優惠活動(例如飾品、旅遊籤證)、視聽娛樂大眾化(偶像劇、動畫、好萊塢)等。這類娛樂十分受歡迎,由於生活辛苦的大眾對於此需求有所提升,使得不知不覺中,自然發生他們樂不思蜀、喪失思考能力。因此社會對於不正統的通俗文化也就變得十分寬容。而商人、政府高層們也樂見其成,透過如同一般民眾「吸奶頭」的方式,使社會中下階層著迷其中、而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奶頭樂一方面也是社會壓力大的反照。儘管如此,許多娛樂發達的國家,人民也是樂在其中而不反思。
「奶嘴」的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發洩性娛樂,比如開放色情行業、鼓勵暴力網路遊戲、鼓動口水戰;
一種是滿足性遊戲,比如拍攝大量的肥皂劇和偶像劇,大量報導明星醜聞,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眾娛樂節目。
這樣一來,通過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娛樂及充滿了感官刺激的產品堆滿人們的生活,最終達到目的:佔用人們大量時間,讓其在不知不覺中喪失思考的能力。
由這個詞彙所衍生出來的「奶頭樂戰略」,其實針對的就是你我的大多數人!
那麼什麼被稱為「奶頭樂戰略」呢?
其實簡單的講,這個概念的最終目的就是通過一個「奶頭」,像安撫嬰兒一樣,讓處於社會邊緣角落80%的人口,心甘情願的接受自己的命運,從而達到避免與佔據了社會大多數財富20%的人口之間的矛盾衝突!
在中國更適合tittytainmnet的翻譯或許是「肥宅樂」,「肥宅」是一群只滿足於待在家中,用電子遊戲、虛擬社交或者膨化食品、碳酸飲料麻痺自己的人,他們牴觸現實社交與工作,寧願一個人孤獨終老。大多集中在20-30歲的年輕群體。要檢驗中國是否已掉進或正在掉進布熱津斯基的「奶頭樂」理論(tittytainment)的陷阱,可以通過觀察社會現象而窺探一二,主要表現在媒體的泛娛樂化,大眾對於娛樂和遊戲產業的高度關注和追隨等。
1995年也是布熱津斯基提出「奶頭戰略」的那一年,當時的西方社會精英,齊聚舊金山召開了這次會議,一年之後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出現了第一個以演員身份登上封面的中國人—鞏俐。
從此中國正式步入了追星時代,在此之前中國人的偶像通常是毛澤東,鄧小平,雷鋒,抗日英雄……
自此之後,中國的偶像悄然換成了天后,影后,小鮮肉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明星開始登上時代周刊,在韓流,日漫的侵襲下,中國爆發了一場更比一場強的追星狂熱,在資本主義的推動下網紅,直播,小視頻…讓每個人都有了成為娛樂明星的可能。
如今明星動輒上億的片酬,新聞頭條常常被星聞霸佔就連明星遊戲封號,生日,穿衣寬鬆等等都可以輕鬆上熱搜好幾日。長此以往,這些人的肉體或許還活著,但思維卻正在通往奴役之路上狂奔。
Please lose your ni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