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禮記》曾說過:「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榮耀,都來自於母親。對於普通人來說,保持一顆良善之心非易事,特別是在自身條件貧苦,依然能為人解憂解難,以己渡蒼生,是十分偉大的。
今天我們講述的,就是被稱為近代「地藏菩薩」的覺定法師,14歲出家一生救助貧苦百姓從未懈怠,為天下蒼生祈福,一件百衲衣穿42年,且具孝子之心,割肉餵母的故事讓人看得唏噓不已。
01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保護好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關鍵的,然而卻有人願意犧牲自己,以身飼虎,這個人就是印度寶典的三太子,他曾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前世。三太子看到一隻母老虎,帶著三隻飢餓的小老虎在攀爬,饑荒年代小虎差點被餓死,沒有捕食能力,因此母虎要把它吃掉,這是大自然殘酷法則。然而三太子不忍心見到小虎死去的場面,於是他將自己的肉身獻了出去,完成了這種悲壯的壯舉。
這個故事讓許多人深受感觸,許多普通人是做不到泰然自若奉獻己身的,但世界上還真有這樣的人,心懷天下,無私無畏,他就是陳多興。陳多興本來不是和尚,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生在單親家庭,父親早已過世,和母親一起生活。有位和尚在他五歲的時候點化過他,說陳多興與佛祖有緣,之後他才出家,法號覺定。
陳多興在少年時期就已經不吃任何肉類食物,他受戒出家修行,因此有了這個決心,願意受苦受難過清苦日子。但陳多興十分的孝順,儘管已經出家,但不是什麼都不管,陳多興放不下自己柔弱常生病的母親,因此他白天在外幹活養家,晚上到寺廟裡念佛經。
02
日子一天天過去,但卻發生了一件事,打破平靜的生活。覺定大師的母親病倒了,在睡夢中念叨著要吃肉,但在那個困苦的年代,遍地找不到活的動物。覺定大師很著急,為滿足母親的願望,覺定大師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煮成肉湯做給母親喝。
由於覺定大師的此舉太過於偉大,感動了天上的佛祖,因此母親的身體逐漸好轉。但沒想到事故又發生,突然某天廟裡起火,覺定大師不管自己的人身安全,毅然決然衝進大火搶救經書,差點受傷。之後覺定大師還繼續留在寺廟念佛。
覺定法師天生就和佛門有緣,他曾經做夢夢到觀世音菩薩,於是覺定大師受到指引,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來到了黑石山,將那座塔遷到了金龍山這裡。覺定法師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弘揚佛法的事業,他一生十分的勤儉,十幾歲買的草鞋,穿了42年,連布衣都捨不得買,一件衲衣縫縫補補穿了42年。
由於覺定法師一生都在做好事,且十分有孝心,許多人被他的故事感動,各界能人異士紛紛掏出自己的資金,捐獻法師,使他得以重建寺廟。且在寺廟的設計建造中,覺定法師更是親力親為,事無巨細地指點該如何建築。
03
儘管到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變得越發富足,不像幾十年前那樣缺衣少肉。但這位大師依然過著幾十年如一日的清修生活,不僅經常下地做農活,而且還幫助那些弱小無助的人。有一次,當地的一戶人家裡,只剩下兩個小孩子,兒子兒媳都已經離世,覺定法師為了幫助他們,經常拿出自己攢的微薄積蓄,資助孩子買衣服穿,買食物補充營養。
不管是誰遇上了麻煩,覺定大師都會親力親為去幫助這個人,儘管他到現在已經84歲高齡,但依然名聲在外,許多人都衝著他的孝順賢良品行而來拜師。
結語
覺定大師也常常念叨,做人要多做好事。好好活著就是修行。覺定大師不僅孝順長輩,簡樸生活,而且珍惜糧食衣物,幾十年如一日地做善事,幫助他人,早已超然物外,是活菩薩在世修行了。「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的這段話表明了做人應當有情有義,孝順父母,為天下人心懷熱忱,活佛轉世也不過如此罷。
參考資料:
《禮記》《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