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越高的人,這幾個行為就越明顯

2021-01-10 讀行人生

真正層次高的人,都會有像水一樣,有善於便利萬物的行為。

層次越高的人,這幾個行為就越明顯。

1

層次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

曾國藩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

意思很顯而易見,要想做成且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三心二意往往都是做不好的。

凡事皆貴在專注,而專注往往又貴在獨處。

那些性格不討喜卻又能混得風生水起的人,往往得益於他們自身強大的實力和價值。

而這種實力和價值,大多都是在獨處的時光裡修煉出來的。

真正優秀的人通常都有獨處的習慣,不會為了所謂的合群而忽視自己的成長,他們會在提升自我方面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越來越多的人寧願獨處,也不願意參與無意義的社交活動。

其實,他們只是不想在層次不同的人身上,浪費過多的精力與時間。

真正層次高的人,懂得在靜寂中觀察、分析、思考,從麻亂中理出頭緒。

在中國功夫裡,有一門獨特的修煉方法叫「閉關」,在一段時間內與外界隔絕,潛心修煉武學,成為高手,獨處也是這個道理。

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獨自一人就能體驗到許多細膩的感觸。

著名演員陳道明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他在一次採訪中說:「現在社會強調競爭,往往忽略和忘記了獨處的美德。」

主持人楊瀾問他:「跟什麼樣的人,說著說著話會越來越多?」

他說:「可能跟我自己對話多一些,一個人的時候我會經常彈鋼琴,因為我那窗,鋼琴前頭那窗,能看見天,所以有時候經常坐在跟前跟它聊聊天。」

他在出演《圍城》後,事業到了一個頂峰時期,但從1993年開始,差不多有五六年的時間他息影了,幾乎拒絕了所有的片約。

他在那段時間裡,他沒有不愉快,沒有鬱悶,反而覺得挺好。他說:「獨處是自我淨化,自我調教,教化自己。」在獨處中,才能夠真正安安靜靜地思考,就是有了這些年的沉澱,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康熙王朝》《黑洞》,才有了後來的一個個經典角色。

喜歡獨處的人,內心都是強大的,外界的蕭瑟荒涼,幹擾不到他們心中的五彩繽紛。

劉若英在《我敢在你懷裡孤獨》一書中說:「孤獨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你是一個人,所以必定孤獨,或因為有人相伴,所以圓滿。真正的愛,就是讓彼此保有孤獨的自由。因為保有你,所以我感覺幸福,同時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她在書中寫到她和愛人的相處模式,她說他們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人一起回家,進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兩個人有各自獨立的臥室和書房。

獨處一直以來都是她喜歡的生活方式,她說有獨處的能力,才能有愛的能力,夫妻最親密的關係就是:「敢在愛裡孤獨,在愛裡保有孤獨的自由。」她說:「獨處是精神上的自由。」

喜歡獨處的人更善於思考,更容易領悟哲理、獲得成就。

大文豪蘇軾獨自一人觀賞雨景,生出憂傷的情緒,轉念之間又「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寫下流傳千古的作品。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每天呆在實驗室十多個小時,傍晚時分獨自散步,低頭思考實驗的關鍵問題,樂此不疲。多年以後,終於做出偉大的科研成果。

獨處,可以讓我們變的更強大。

處於喧囂和人群之中,我們的思考能力往往會被削弱,至少是沒有時間和機會好好地思考一些事。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卸下所有的偽裝,心徹底靜下來的時候,才會真正進入思考的狀態,才能真正保持清醒。

2

層次越高的人,越控制得住情緒,情緒越穩定。

有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說過: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90%由你對你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陷入惡性循環,還是平靜解決,都取決於你。

壞情緒是本能,控制住了才是本事。

一個人能否掌控自己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好情緒帶來生機,壞情緒觸發危機。

所謂層次高,就是把不能控制的情緒變為可以控制,從而增強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曾經有一個火爆脾氣讓人討厭的老師,幹什麼都容易發怒,情緒從來都不加控制,但他結婚後,在妻子的悉心「調教」下,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給人溫文爾雅,讓人看起來就很舒服,鋼鐵直男也化為繞指柔。

老師的妻子「調教」的「訣竅」其實很簡單,在老師生氣發火時,妻子從不火上加火,而是不管他多生氣,都好好說話,溫柔化解。久而久之,老師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問題,慢慢就改正了,成為周圍人都敬重的老師。

穩定情緒最好的辦法不是聽之任之,而是找到生氣的根源。如果任由情緒發洩而不加控制,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也傷害到自己。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同。

控制易怒的情緒,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隻在沙漠中行走的駱駝,本來悠哉悠哉的。突然,一隻蒼蠅在它身邊飛來飛去,並不時停留在它身上,讓它感覺非常的不舒服。因此,駱駝不斷甩尾巴和搖頭來驅趕蒼蠅。

可剛趕走沒一會,這該死的蒼蠅又飛回來了,再次落到駱駝身上。幾次三番下來,駱駝怒火中燒,失去冷靜,不斷往荊棘裡走,把自己劃的傷痕累累血流不止,引來了更多的蒼蠅和螞蟻,最終在煩躁中失去了生命。

易怒的情緒,就如那噁心的蒼蠅一樣,是一切錯誤的開端,如果不加控制,受到它的影響,便會情緒失控,最終造成悲劇。

只有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緒,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優秀的人從來都是支配自己的情緒。

汪涵作為一名資深優秀的主持人,面對過無數次直播失誤和突發狀況。這麼多年來,最考驗他,也最顯現他主持功力的是孫楠退賽第三季《我是歌手》總決賽後的救場。

孫楠宣布退賽那一刻,現場所有工作人員,包括總導演都慌了,電視機前的千萬觀眾也等著節目組的回應。是會中斷直播還是停止比賽,所有人都沒有答案。

此時,汪涵作為主持人,沒有被慌張和不滿的情緒所影響,沉著冷靜地用三分鐘的發言,讓觀眾快速接受了孫楠退賽的事實,並從失落的情緒裡快速走出,重燃對節目的高期待。

三分鐘裡,汪涵的表現看起來很輕鬆,輕鬆到甚至有人懷疑這是一場炒作。但直播現場,有人卻拍到了這樣一張照片,他緊皺眉頭,捂住心臟,臉上都是緊張和不安。

汪涵並不是不慌,而是努力控制住了心裡的恐慌與不安。

情緒是可以控制的。

王陽明先後共考了三次科舉,同期的考生中,有的因金榜高中而得意洋洋,有的因名落孫山而捶足頓胸。

唯獨王陽明,多次落第,但一臉淡然的樣子,令人不得不懷疑他是否傷心過度或者對名次麻木了。

他卻道:「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兵家勝負,自古無常,考試也一樣。

但是對於多數讀書人來說,考取功名就是頭等大事,王陽明看得如此通透,雖然輸了考試,但贏了自己。

只有把握好了情緒,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會贏得人生。

3

層次越高的人,越低調。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

現實生活中,越沒本事的人,越喜歡炫耀,但無論他們怎麼炫耀,也只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反之,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都很低調,他們不顯山不露水,就像成熟的稻子,總是謙虛地垂下稻穗。

莫言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他說:自己不要把這個當成什麼了不起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情……

絕對不要輕飄飄的,要站穩腳跟。

作家最重要的還是作品,自己會儘快從獲獎後的狀態中擺脫出來,趕快寫作。

作家馬德說:

「低調的人,一輩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茶罷,一斂裾,絕塵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讓人欣賞不盡的優雅背影。」

低調,是蓄勢待發之前,千帆過盡之後的姿態與心境。

《菜根譚》裡說:「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意思是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

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低調,是一種內斂,得意時不張揚、不張狂。古時候,有一位男子。幼時即好琴藝的他,成年之後,對琴藝頗有幾分自負。

一次遊歷時,男子在一座道觀前見一道士閉目打坐,身旁布袋中露出古琴一角。男子隨即問道:「道長可會彈琴?」

道人微睜雙目,語氣謙恭:「略知一二,正欲拜師。」男子傲然一笑,席地而坐:「我來試試吧!」

一首曲子彈畢,道人不發一語。男子強作鎮定,用盡平生所學再次彈奏一曲,道人卻仍舊默默無聲。

男子惱怒說道:「道長何故不言不語?是我琴藝不佳?」道長淡淡回答:「還行吧。」

沉不住氣的男子將琴放置道長面前:「請道長讓我見識一下!」

道長撫弦而奏,一曲終了,男子如痴如醉,立即向道人行大禮,拜其為師。

常言道:「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三國時期謀士荀攸謀略過人,輔佐曹操二十餘年,深得曹操信賴。

有一次,荀攸的表兄辛韜來訪,閒談之間問起當初他輔助曹操戰勝袁紹時的經過,但令辛韜沒想到的是,荀攸言辭間句句否認自己的功勞,表現得極為謙卑。

荀攸與曹操相處二十餘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官場,變幻莫測的人心,荀攸至始至終應對的從容不迫,淡泊而緘默。

曹操評價荀攸的為官之道時這樣說道:「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萬物為參照,可洞觀一己之不足。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如果你還沒有獲得成功,請保持低調,因為此時還沒有資格驕傲。如果你已經取得成功,請更要保持低調,因為你需要戒驕戒躁。

世間萬事萬物皆起源於低,成之於低,低是高的發端與緣起,高是低的嬗變與演繹。

低調,是終成其高,必成大器的生活哲學。

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調做人的典範。

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季羨林先生的文章。

有一年,北大新生入學,一個男生手提肩扛,攜帶了很多包東西,偌大燕園讓他找不到北。此時,他看到了一位不起眼的老大爺。男生把行李往他身邊一放,「大爺,麻煩您幫忙照看一會兒。」說完男生就自己報到去了。

老大爺就一直在那老老實實守著。9月初的北京,天氣還是很熱,一位學生見老大爺滿頭大汗,說:「您回去吧,我替他看著。」

可老大爺說:「還是我等他吧,換了人他該找不著了。」

許久之後,這位男生才趕了回來。三天後的開學典禮上,這位男生驚訝地發現:那天幫自己看行李的老大爺,竟是副校長、國學大師季羨林。

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先林,出差坐二等座,並埋頭工作;華人影帝周潤發,穿著最普通的體恤、人字拖,陪妻子買菜、乘地鐵,過世井生活;華為任正非,出差自帶行李,坐經濟艙……

他們都是能夠拋開名利的局限,有著崇高精神追求的人,是真正層次高的人。

保持低調,常懷空杯心態,如此,才能走得更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層次越高的人,越柔軟
    真正層次高的人,都會有像水一樣有柔順的外表,有善於便利萬物的行為。王夫人委託探春管家,恰好此時趙姨娘的哥哥去世,探春按照家規賞銀兩。趙姨娘仗著是親閨女,跳著腳鬧,嫌棄探春不偏袒自己的娘家人。層次低的人,根本沒有替他人考慮的高度,哪怕贏得一時的痛快,也絕換不來別人的尊重。早年間,有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這位老藝術家雖然已退居幕後,但因為聲望頗高,所以上門找他合作的人總是絡繹不絕。無論什麼人找上門,他都是謙和有禮、客氣有度,以上賓之禮接待。跟他熟識後,才慢慢了解,他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不跟玩心機的人共事。
  • 《紅樓夢》:層次越高,越柔軟
    真正層次高的人,都會有像水一樣有柔順的外表,有善於便利萬物的行為。另外,還有「要替別人著想,但為自己而活」的智慧。層次越高的人,越柔軟。為人處世,如水一般,能容忍,有胸襟,有氣度。《紅樓夢》中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高層次的人情世故,恰當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人生一門大學問。
  • 層次越高的人,越簡單
    人這一生,真正需要的東西很少,但追求的往往很多,身心必然深受其擾。人生最難做到的,是告別複雜,回歸簡單,找到內心真正渴求的東西。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戒掉多餘欲望,追求簡單的生活品質和精神世界。層次越高的人,愛好越簡單。他們集中精力做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虛度時間。複雜的問題簡單處理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處理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往往暴露出一個人的精神層次。
  •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克制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知道在適當的時候管住自己的人,就是聰明人。人因生活環境、社會閱歷、家庭背景的不同,每個人的層次必然不同,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克制。誰都不是生來就一路開掛,懂得克制欲望的人,都懂得延遲滿足、先苦後甜,人生道路才會越走越寬暢。03克制情緒,收穫理想的人生蔡康永說:成為情緒的主人,才能真正做自己。
  • 層次越高的人,越遠離這四樣東西
    越是活的通透的人,越敢於丟掉羈絆,都是做「減法」的「狠人」。事實上,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遠離這四樣東西!這反映出的,是人的某種抱怨心理,是對自己失敗的一種「甩鍋」。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安逸舒適的生活。然而,這又很容易讓人,養成懶惰的性情,最後一懶百懶、積重難返。而窮人與富人、精英與普通之間的分水嶺,也正是從這兩個字開始的。曾國藩一生做人嚴謹、嚴於律己,始終認為「百種弊病,皆從懶生」。
  • 層次越高的人,越能分清成功中的運氣和努力!
    人這輩子,總有些路,需要自己走,生活總有些痛,需要自己扛。生活雖苦,但苦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海海,總有人能在陰溝裡仰望星空,在看過生活的殘酷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導讀:為什麼層次越高的人越容易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運氣,而層次越低的人越把成功歸結於努力?
  • 心力訓練:層次越高的人,越會掌握命運的主動性,層次低的人相反
    這是關於如何成為真正厲害的人系列文章。對於很多人來說,我們或許要知道,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能力很強的,相反他們身上有一種處事的智慧與良知,這是他們能夠成就自己的關鍵。在這個專欄中,重點闡述的是如何從心知行三個角度讓自己變得更為厲害,歡迎更多的讀者訂閱與閱讀。
  • 層次越高的人,越能分清成功中的運氣和努力(深度好文)
    導讀:為什麼層次越高的人越容易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運氣,而層次越低的人越把成功歸結於努力?‍這二種說法都是很有道理的,只是因為當事人的層次不同,想要成功時,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所以得到這樣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的結論。香港富二代田北辰是兩種成功都經歷了的人,我們可以從他的經歷和評價來比較全面地對比一下這個觀點之間的異同。
  • 層次越高的人,越不容易生氣
    能把架吵得跟郭德綱曹雲金一樣漂亮的,都不是氣頭上,早氣過了,冷靜下來,智商上線,洋洋灑灑寫幾千字。真在氣頭上的人,除了問候別人祖宗八代,有用的話一句說不出來。像你們這種女生,平時不說髒話的,只能憋一肚子氣回去,半夜醒來氣消了,一拍大腿,我當時怎麼沒這樣說呢。可當時就是不行,因為你太生氣了,只有情緒,沒有智商。
  • 鬼谷子:做人需善,不能太實在,層次越高越懂這4字含義
    但行善並不是一味做人老實,鬼谷子:做人需善,不能太實在,層次越高越懂這4字含義。正如戰國時期的能人孫臏與龐涓一樣,孫臏與龐涓是同窗,但論才能,孫臏要遠高於龐涓。後龐涓同在魏國共事,龐涓嫉妒孫臏才能,屢屢陷害,孫臏不以為然,最後龐涓設計誣陷孫臏叛國,孫臏而遭受到毒害,被挖去膝蓋,險些喪命。
  • 哲思|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樸素的力量
    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當欲望難平,一味索取時,人生反受其累。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樸素的力量。人到中年,才開始明白,朋友不用太多,有三兩知己足以。所以,給通訊錄減減負,有些人該刪就刪了吧,有些群該退就退了吧;少參加無聊的飯局,少認識一些不必要的人,多陪陪家人。生命,本該浪費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 董卿跪地採訪:層次越高,越懂得尊重別人
    「別人根本就沒有受到影響!」「是你自己學習不專心才會受影響!」這下讓博主懵了。接下來,班裡的同學都開始站出來指責女生,可是,她定力超強地塞起了耳機聽音頻,完全不搭理大家。忍無可忍的前桌轉頭和她理論了起來,可沒想到她站起來對著前桌吼:「來啊,出去單挑啊!」「我吃餅的時候你怎麼不說?」
  • 一個人的層次越低,就越喜歡做這三件事
    高層次的人,心理的層級跟普通人也有所不同。他們的言行舉止總是顯得很出眾。讓人在相處過程當中,不自覺地發自內心地佩服。而「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做這三件事」:若發現,趁早改過來。
  • :層次越低的人,通常越喜歡做這4件事
    很多有錢的人,因為素質低下依然會被我們認為是「層級不高」的人;而有些人雖然錢不多,但因為言行舉止很有涵養,所以我們也會「高看」對方。 一般來說層級越高的人,往往有比較類似。 而層級越低的人,通常情況下會越喜歡做以下4件事。
  • 層次越低的人,越見不得別人好
    但燕子是珍珍從小玩到大的夥伴,家庭條件差不多,教育背景差不多,眼見著一直跟自己同一水平的人突然過得比自己好數倍,她就無法淡定了。我曾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段話:當你接觸的人越多、層面越高,你會發現,越高端、越有教養的人,大都相互支持、抱團發展,因為你好了,大家都好;越低端、層次越低的人,越是喜歡詆毀忌妒、相互拆臺、彼此鄙視,因為我不好,我也不讓你好。
  • 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越愛在朋友圈發這3個動態,很準,別深交
    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越愛在朋友圈發這3個動態,很準,別深交交朋友要選對人,你接觸的人層次越高,對你的好處越大。人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改變,這個過程潛移默化,剛開始或許感受不到。所以,多和高層次的人結交,有助於你的人生,甚至會成為你成功道路上的助力。遠離低層次的人,因為他們只會成為你的負累,拖慢你的腳步。社會是現實的,交朋友也很現實,需要講究門當戶對。同一個階層的人,相互之間有共同話題,有差不多的眼界和三觀,交流起來更加順暢。彼此對對方都有利用價值,所以,也算是互利互惠。現在這個時代,追求團隊利益最大化。
  • 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愛炫耀.
    她把這件事告訴我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相信。 從來沒有一個人會為確定擁有的東西而感到恐慌和害怕,只有當我們想要擁有,卻不知道該如何擁有的時候,才會患得患失,才會自亂陣腳,越害怕失去,就越是忍不住想要握得更緊,也就失去得越快。
  • 思維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層次:層次越高,活得越簡單
    生活中有的人能化繁為簡,抓住事情的重點,輕而易舉解決問題,有的人則習慣性地畫蛇添足,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最終還將其搞砸。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一個人的層次高低取決於生活閱歷和思考後的自我提升。
  • 層次越高的人,對人性的認知越透徹:5條心法,層次低的人要注意
    雖然歷經了幾千年的鬥轉星移,但是人性依然是不變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要素就是生存,第二要素就是生存的更好,這就導致自私成了人的一個基礎本性。所以,在任何情況下,人都會採取對自己具有最佳利益的選擇而行動,雖然很現實、很扎心,但這就是客觀真相。
  • 為什麼說「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討論是非」,如何看待這句話?
    這類行為我們常常用「嚼舌根」一詞來給它定義。不過,愛「嚼舌根」、愛論是非爭議的這類人,似乎不僅局限於農村那些喜歡「熱鬧」的婦女,如那些混得一事無成的懶漢,職場上混得較差,不得志的青年代表等等,也喜歡爭論是非,因為這類人的閒話最多,抱怨最多。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這麼一句話: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論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