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貓眼專業版,截至2月16日0點,《你好,李煥英》總票房突破17億,逆襲奪下2月15日票房單日冠軍,也打破了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13.6億票房紀錄,成為中國影史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你好,李煥英》海報。
據燈塔實時數據,至2月16日下午13時41分,2021春節檔期內(2月11-17日)總票房(含預售)破65億元,持續刷新春節檔檔期票房紀錄。截至15時18分,上映第5天的《你好,李煥英》票房已突破2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23部票房破二十億影片。
▲《你好,李煥英》電影海報。
喜劇演員賈玲跨界執導的首部電影作品《你好,李煥英》改編自賈玲的同名小品「高光之作」,這是賈玲為了紀念自己媽媽而創作的作品,同時又有小品原班人馬及笑匠沈騰的參與,這些元素令這部電影「先天」地備受關注。聊起進入春節檔競爭角逐,賈玲笑著說這只是碰巧的一個安排:「我其實都無所謂檔期,但我覺得春節檔也挺好的,有人說它是很有年味兒的一部電影,我覺得它是比較適合帶著父母,帶著父母的父母全家去看的,是合家歡的電影。」
━━━━━
【改編】
小品延展為電影,加入親身經歷生活細節
《你好、李煥英》由賈玲、張小斐、沈騰、陳赫主演,講述了女兒賈曉玲因媽媽李煥英遭受意外突然離世,從2001年穿越回1981年與年輕時的媽媽相遇的故事。
2001年,賈玲媽媽意外離世,這成為她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痛,為了彌補心中的遺憾,賈玲曾以媽媽的名字「李煥英」為名創作了一部小品,並於2016年登上舞臺。自小品《你好,李煥英》面世之後,賈玲開始推掉很多工作想要拍攝一部電影版,她認為這是為母親做的最後一件事情。相比小品,如何用更豐富的展現手法、更生活化的呈現方式達到大銀幕的效果與質感,對於首次執導的賈玲來說,在這些她並不熟悉的領域進行學習,勢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執導《你好,李煥英》的過程中充滿了緊張與焦慮,電影版對賈玲來說,更加具有紀念意義,要把幾十分鐘的小品延展為兩個小時的電影,影片中需要增補大量小品沒有的新橋段甚至新線索,以期從內容上豐富作品本身。於是,她在重新編寫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親身經歷的生活片段,比如賈玲在母親去世之前沒能在病床前陪伴,電影中加入了這些情節。又比如他們家是全廠第一個買電視機的,李煥英很愛打排球,這些真實的生活情節都被她一一復刻。
▲賈曉玲與李煥英打排球。
2019年1月,賈玲完成劇本初稿,9月25日正式開機,為此賈玲還發微博感嘆,何其有幸再次回到母親身邊。歷時三個月電影正式殺青後,被問到在整個拍攝過程中誰對自己幫助最大,賈玲笑著告訴新京報記者,那個人就是自己:「我不是說不願意去誇別人,但這部電影最終想拍成什麼樣子,大家是不知道的,只有我非常清楚自己要把它做成一個怎樣的作品。雖然我的母親已經離世了,但是我希望我回憶跟她的片段的時候,都是一些快樂的過往。電影不單單是給大家介紹我樂觀愛笑的媽媽,也希望觀眾們都能跟媽媽繼續幸福快樂的生活。」
━━━━━
【拍攝】
在賈玲老家襄陽取景,復刻80年代風情
這是賈玲首次執導並主演,當被問到演員與導演的身份會不會讓她覺得很分裂的問題時,她思考了片刻說:「還好,稍微有一點分裂,當導演會讓我演戲時沒那麼專心了。但我有一點優勢,有合作多年的熟悉團隊與我共同努力,我們這班人很早以前已經提前在公司把整個電影排練了一遍,所以我們在片場是比較輕鬆的,一切準備到位,拍起來自然比較順利。」從前期物料看來,電影最大的可挖掘方向大概是「穿越」。2017年春節檔,韓寒導演的《乘風破浪》就講述了一個父子跨時空相遇的故事,此次,《你好,李煥英》則敘述了一段母女奇遇。為了重返那個年代,此次電影的主要取景地是賈玲的老家湖北襄陽,那裡依舊有很多年前的三線兵工廠,賈玲選了一些變化不大的地方來拍攝,對她來說,每一處景別都經過長時間的勘探,她將每一段故事的發生場景都設想好,這對故事的呈現有極大的幫助。
▲影片中展示的80年代的摩登風潮。
在道具設置上,公雞掛曆、碎花襯衫、喇叭褲、橘子汽水都複製出80年代的摩登風潮。為了更好地還原當年情景,電影裡有很多臺詞都是賈玲母親以往說過的話,片場,賈玲也會給成為自己「媽媽」的兩位演員(劉佳、張小斐)講述李煥英過往的經歷。「我媽就愛笑,心大,豪爽,有點兒好面子。」每當劉佳與張小斐很準確地還原了母親的一舉一動,看到這些畫面後,很容易讓賈玲投入並感動,她總在一旁偷偷抹眼淚。入戲頗深的劉佳抱著賈玲安慰,還跟工作人員吐露:「看她拍戲那麼辛苦,我真的覺得自己像媽媽一樣特別心疼她。」張小斐則由衷地感受:「越聽得多了賈玲跟她媽媽之間的事情,越了解她對媽媽心裡這種感情,那種遺憾那種不舍。」
━━━━━
【表演】
沈騰「寵」賈玲,一場戲摔17次
《你好,李煥英》的一大看點是在於小品的原班人馬及沈騰的加盟,二人在共同參與的綜藝節目中結下了深厚友誼。為了不辜負友誼和信任,賈玲認真修改了劇本,按照沈騰喜歡的方式調整了角色,最終用真摯的劇本打動了他。
談及與沈騰的合作,賈玲說沈騰教給了她很多東西,同時也給第一次拍電影的她最大的支持。「我們這次有即興的成分,但因為事前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所以即興的前提是你必須把基本要求的先給演出來,騰哥比較慣著我,他知道我是第一次拍,多拍比什麼都強,寧可用不上也別落下什麼,或者是到時候不夠,所以很多鏡頭並不是一次過。」她回憶有一場遊水的戲,沈騰跳湖,跳了一遍又一遍;一場摔跤的戲份拍了兩天,力求達到完美:「其實那天我拍的是全景,但是我當時不知道作為導演要事前給騰哥說『今天拍全景,你輕點兒摔』,結果第二天騰哥告訴我:『哎呀,昨兒好像摔得有點兒猛了,玲兒,今兒能不能輕點兒摔?』我說『哥,今天可不行啊,今天主要拍你摔』(笑)。」得知真相的沈騰眼淚就要掉下來。不過吐槽完也還是繼續摔出17條,賈玲自己也真切感受到:「騰哥其實挺寵著我的!」
▲賈玲說沈騰很支持她,「騰哥其實挺寵著我的!」
至於這次自己的表演如何,賈玲笑著說還挺滿意的:「我沒有太多地、刻意地去塑造這個人物,我是憑著本能自然流露。我的演技確實也不差,這是實話,因為很差的話也不會走到今天(笑)。但我不認為自己在這個角色上有什麼好專門發揮的地方,因為這次演的就是我本人,我沒有太大發揮的地方,只是把我自己最真實的經歷掏出來給觀眾看。」
「打我有記憶起
媽媽就是個中年婦女的樣子
所以我總忘記
媽媽曾經也是個花季少女」
近期,《你好,李煥英》熱映
戳中了許多人的淚點
不少網友翻出媽媽的舊照
如果能夠像電影裡一樣
穿越時空
遇見年輕時那個
或叛逆、或堅韌、或可愛的她
你最想告訴她什麼?
我希望能夠回到她結婚的那一天。為她送上最真摯的祝福,謝謝她如此深愛我父親,也如此深愛著我和兩個弟弟。
感謝她給我們滿滿的愛,感謝她選擇展開人生中一個並不容易的章節。
我的媽媽是很普通的農村婦女,真能有機會去她年輕的時候,我會幫她把學業完成,這是她最大的遺憾。媽媽我愛你。
我想跑在她前面,給她做家務,我想抱抱她,我想像愛我的孩子那樣去愛她。
「你以為你已經很愛媽媽了
但媽媽遠比你想像中更愛你」
搜尋有關媽媽的回憶
總有一些愛的瞬間
↓↓↓
老媽得了重病,我瞞著她。她自己偷偷知道,又偷偷裝起自己的知道,讓我們以為她不知道,這就是愛。
我知道,我的媽媽也曾是個有著遠大夢想的少女,只不過為了我,放棄了許多。
今天陪媽媽一起辦理住院,體檢、抽血、打飯……第一次削蘋果給她吃,第一次餵飯給她,原來我這麼不合格。
記憶中,每次去姥姥家,媽媽都要馱著我騎行好遠,那時很不愛去姥姥家,因為感覺每次去都又遠又硌屁股,冬天冷夏天熱的,但是我卻忽略了那也是媽媽的媽媽,是她最愛最想見的人。
越長大
和媽媽之間相處的細節
越會不經意閃現在腦海中
這一定就是
最寶貴的回憶吧
我記得小時候犯了錯,母親生氣了追著我,揚起笤帚疙瘩要打我,我撒腿就跑。過一會兒我從街上回來,什麼事都沒有了。我第一次離開家上大學,臨走前媽媽給我很多藥,她專門問了醫生,用中性筆在藥盒上寫「普通感冒時喝」 「流清水鼻涕時喝」 「流黃水鼻涕時喝」。
——@rain
那年媽媽給買的最喜歡的花仙子裙子……從很長穿到很短……從鮮豔的粉紅色一直穿到脫色……感謝媽媽總是給予我們最好的。明天要走了,今天吃了五頓飯,每頓都是我愛吃的。收拾行李的時候媽媽就一直在旁邊坐著,這裡塞塞那裡看看,恨不得裝下整個世界。她遠比想像中的更愛我。
——@December
就有一個人愛我勝過一切
當你成為媽媽以後,你才會知道,你不只為自己活著,不只為自己想著,不只為自己堅強著,你做的每一個決定可能都先考慮小孩多一點。
我剛成為媽媽,看著女兒的睡顏,我知道,媽媽是一份永遠沒有休息且不求回報的工作。
小時候一直以為媽媽偏心哥哥,直到後來自己成了媽媽,發現有一天破了洞的口袋悄悄縫上了七扭八歪的媽媽專屬的線。原來媽媽的愛從來不少。
我生孩子時,我媽一直陪著我。我出了產房,我媽突然哭了,她說這輩子你再也別生了。
就成都主播熱評:你的媽媽也曾是少女
賈玲因為你好李煥英票房過20億,成為中國票房最高的女導演,這部電影你看了嗎?我堅決不劇透,講的就是剛剛考上大學就失去母親的賈玲穿越回了過去,與還是少女的母親相遇,為了讓母親感到幸福,賈玲做了很多事。
沒有燒腦的劇情,花哨的特技,但是貴在真誠,因為這是賈玲寫給她媽媽李煥英的一封情書。為什麼可以感動這麼多人?因為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因為少年喪母是人生最大的缺失,而在這些共情的痛苦之外,這部電影最寶貴的地方,是讓我們看到了母女兩代人對話的可能。
電影最後有句話:我認識我媽的時候,她就已經是個中年婦女了,所以我就忘記了,她也曾經是個花季少女。這句話戳中了多少人,當然沒有人會一直是少女,但是只要有人寵,就永遠是少女,誰說當了媽媽就不能再是少女呢,對吧!
祝福我們親愛的媽媽
願你的眼角帶著笑
願你的容顏永年少
來源|綜合新京報
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微博
就成都視頻號
主編|田喬飛
執行主編|周鵬
責任編輯|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