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被盛讚,關於淞滬會戰最好的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5。
《八佰》是今年以來最大的話題之作。
一邊是票房勢如破竹,已經破了14億。
一遍是口碑兩級分化,爭議從未停過。
自去年撤檔以來,被反覆提及的一個話題:
《八佰》篡改歷史。
甚至被扣上了「激化地域矛盾」,「夾帶私貨」,「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罪狀」。
還有人說,電影把一次潰敗修飾成義舉。
這一點,魚叔不能同意。
為了正義事業的犧牲,都值得銘記。
其實解釋再多,不如讓歷史來發聲。
相信也有很多人,對電影不予置評。
但對《八佰》背後的那段歷史,萌生了興趣。
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魚叔今天就推薦這部紀錄片——
《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實錄》
這部紀錄片被盛讚,「關於淞滬會戰最好的紀錄片。」
豆瓣評分高達9.5。
為了最大限度呈現歷史真相,攝製組輾轉於日本,上海,中國臺灣。
匯總來自三地的歷史資料,多視角、全方位還原淞滬會戰始末。
許多珍貴的文獻和信件,都是為了這部紀錄片首次公之於眾。
還邀請了多位學者深度分析當年戰況,採訪了親歷淞滬會戰的耄耋老兵。
其嚴謹和專業程度,毋庸置疑。
四行倉庫保衛戰,被視為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
回溯這段歷史,得先從戰爭的爆發說起。
1937年7月7日。
上海正在慶祝市政府成立十周年。
就在這天晚上,日軍在盧溝橋發動事變,開啟了全面侵華的戰爭。
「七·七事變」後,駐守在上海虹口的日軍,開始日夜演練,搭建防禦工事。
一時間人心惶惶,上海民眾進入公共租界避難。
隨著北平、天津接連淪陷,戰火蔓延至上海,只是時間問題。
點擊播放 GIF 2.4M
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地方,有很多洋人。
蔣介石的想法是,若能在這裡與日軍一戰,定會吸引全世界的關注。
從而迫使英美兩國向日本施壓,阻止這場侵略戰爭。
淞滬會戰的導火索是「虹橋機場事件」。
日本以此為藉口,繼續向上海增兵。
與此同時,張治中率領京滬警備軍的主力部隊87師和88師也趕往上海。
他們是中央軍中最早完成整編的精銳部隊,又被稱為「德械師」。
其實最初,蔣介石並沒有下令開戰。
因為他對於國際調停仍然抱有希望。
誰知,日本海軍陸戰隊卻率先發起了進攻。
8月13日,蔣介石宣布上海的戰爭全面打響。
淞滬會戰就此開始。
88師集中進攻日本海軍陸戰隊位於上海虹口的司令部。
這是虹口區的最高建築,易守難攻。
圍牆厚度0.8米,炮兵部隊猛轟也無濟於事。
鏖戰4天,損失慘重,仍沒有攻進日軍司令部。
隨著第二批日本援兵抵達,還有兩個師團也已經啟程。
張治中心急如焚,請求南京方面的增援。
於是,87、88師的「姊妹師」——36師也來到了上海。
36師協同87師,進攻匯山碼頭的日軍據點。
計劃在日軍兩個師團的增援到來前,剷除據點的日軍。
為此還動用了裝甲兵——由英國生產的6噸E型輕戰車。
然後悲壯的是,裝甲兵在前面開路,步兵卻沒有及時跟上。
導致裝甲兵不得不撤回來再攻一次。
可第二次,日軍已早早地準備好了戰車防禦炮。
因此,裝甲兵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頂著炮火沿街道推進,突破了日軍一道道防線。
眼看著即將拿下匯山碼頭,又有突發情況——
日軍兩個師團的援兵,從上海北邊登陸了。
8月13日到8月22日。
打了整整十天,儘管圍剿日軍在上海軍事據點的行動失敗了。
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面對侵略者能夠迎頭還擊。
面對日軍援兵的到來,蔣介石任命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
作戰方向轉為對日軍的反登陸戰。
這也標誌著淞滬會戰決戰的開始。
陳誠最精銳的18師,在日軍登陸後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激戰兩晝夜,日軍兩個師團死傷700人。
驕傲蠻橫的日本軍隊,完全沒有想到會在登陸時遭到如此頑強的阻擊。
戰爭至此,也從一個個局部的街巷圍攻戰,變成了中日主力部隊的對決。
可畢竟在武器裝備方面,中國軍隊要遠落後於日軍。
反登陸戰,說白了就是死守——儘可能拖延和持久消耗。
寶山之戰,成為淞滬戰場死守的開始。
中國軍隊在楊行、月浦、寶山、吳淞之間構築了一個四邊形防禦地帶,與日軍展開陣地戰。
戰至9月,寶山告急。
姚子青奉命率部五百餘人,以寡敵眾,堅守寶山縣城。
被日軍包圍後,十餘架飛機輪番轟炸各城門,守城部隊壯烈殉國。
這一英勇事跡,曾在2017年被拍成了電影《捍衛者》。
寶山失守,大部隊退至羅店,由攻轉守。
羅店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南下可直取上海市區,向西亦可切斷滬寧鐵路。
淞滬會戰中最大規模的羅店爭奪戰,就在這裡展開。
在後來的記載中,又被稱作「血肉磨坊」,東方的「凡爾登絞肉戰」。
抵抗至9月28日,因堅守的中國軍隊傷亡過大,羅店淪陷。
之後日軍推進至劉行。
9月下旬,胡宗南率領第1軍——中央軍的王牌軍,也趕來上海增援。
抵達的第二天,就直接投入劉行的血戰。
打了一個星期,傷亡慘重。
王牌軍尚且如此,其他軍隊自不必說了。
在離劉行不遠的月浦鎮,中央軍第14師遭到了日軍的圍攻。
在生死關頭,師參謀長郭汝瑰給師長霍揆章寫了一封信,留下一段佳話——
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
敵攻勢未衰,前途未卜,
若陣地存在,
我當生還晉見鈞座,
如陣地失守,
我就死在疆場,身膏野革。
他日抗戰勝利,你作為名將,
乘艦過吳淞口時,
如有波濤如山,
那就是我來見你了。
大意是說:如果今次我能守住陣地,定回來與你相見;
若是守不住,他日抗日勝利,你乘船到吳淞口,有浪來撞船頭,那麼這浪就是我來看你了。
9月底,劉行失守。
此時中國軍隊投入到淞滬戰場的兵力,已經達到25個師,19萬人。
日軍繼續派遣三個師團增援上海。
如此一來,日軍在淞滬戰場的兵力,也已經達到了5個師團,接近10萬人。
日軍的下一個目標,大場。
這是阻止日軍在上海南北會師的最後一個戰略要地。
一旦失守,上海郊區和市區的兩處日軍,南北匯合。
中國軍隊的戰線,就會從中間被斬斷。
劉行到大場,不足五公裡的距離,中國軍隊死守了40天。
自日軍援兵登陸之日起,中日的陣地戰,已持續了兩個月。
儘管節節敗退,但是在淞滬打響的戰爭,喚醒了全民族抗戰的決心。
江南的遊擊隊組建了新四軍,中央紅軍改編為了八路軍。
真正到了萬眾一心,共同抗敵的時刻。
中央軍,桂軍,川軍,湘軍…
這些以往見面總要打上一架的兄弟們,如今走到了同一陣線,破釜沉舟,與日軍決一死戰。
桂軍六個師的戰士們,千裡跋涉,歷時100多天抵達上海。
卻在一天之內全部犧牲。
就像那句話說的:
「中國人看起來像一盤散沙,可到了民族危亡的時刻,定會團結在一起,同仇敵愾。」
10月25日,日軍出動150餘架戰鬥機,對大場進行了半個多小時的密集轟炸。
點擊播放 GIF 3.9M
防禦工事被破壞了怎麼辦?
只好拿戰友的屍體去補,機槍就夾在戰友的屍體上射擊。
當年的老兵回憶起這段經歷,眼泛淚花。
10月26日,日軍還是攻佔了大場。
兩線合併,衝散了我軍陣線,直逼閘北。
此時,陳誠,白崇禧等將領向蔣介石提議,全線西撤。
保存有生力量,守衛南京。
接下去發生的事,就是我們在《八佰》中所看到的。
距離布魯塞爾的九國會議召開,還剩不到十天。
蔣介石仍寄希望於列強對中日戰爭的關注甚至介入。
為了在會議上取得支持,他希望在會議召開之前,至少要守住上海。
所以在蘇州河北岸,留下一支孤軍,打一場給全世界看的戰。
以彰顯中國軍隊抗敵的決心和意志。
最終留下來的,正是謝晉元率領的88師524團一營。
駐守地點是88師師部所在地,四行倉庫。
524團一營還剩420餘人。
但謝晉元為壯聲勢,在記者採訪時謊稱倉庫內有800人。
後來才有「八百壯士」之說。
因為四行倉庫靠近南岸的公共租界。
日軍不得投彈或是使用重炮,只能派步兵進行地面作戰。
有一個懂軍事旗號的人,自告奮勇向四行倉庫孤軍打旗號。
問他們需要什麼救援物品。
守軍打旗號回答什麼都不要,只要一面國旗。
而後童子軍楊惠敏,將一面國旗裹在身上,送進了四行倉庫。
在10月29日的清晨,河對岸的民眾,都注視著在樓頂上升起的那面旗。
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10月31日,這支孤軍已經在四行倉庫鎮守了四天五夜,打退了日軍六次進攻。
然而因為九國會議暫時推延召開,且租界當局給中方施壓,擔心繼續打下去會危及租界安全。
點擊播放 GIF 3.4M
蔣介石下令,524團一營全體撤出北岸,進入公共租界的英國區域。
所有人都不願意撤,早就抱定「與四行倉庫共存亡」的決心。
可軍令如山,不得不從,謝晉元是最後一個撤至租界的。
點擊播放 GIF 4.7M
在524團一營被送往租界內孤軍營的路上,有一段當年拍攝的黑白影像。
南岸租界內的所有民眾,包括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把他們當作英雄一般,夾道歡迎。
點擊播放 GIF 6.6M
至此,上海市區內再沒有中國軍隊。
1937年11月5日。
80餘艘日本軍艦抵達杭州灣附近的海面,戰況急轉直下。
陳誠再次向蔣介石提議撤退,放棄堅守三個月的上海。
蔣介石一直猶豫不決,礙於國際上的輿論,還是想防守。
對於上海戰局的態度,蔣介石一直被政略影響了戰略。
「政略影響戰略,戰略影響戰術,戰術影響戰鬥。」
這才釀成了最糟糕的結果。
直到最危急的情況到來。
駐守蘇州河南岸的中國軍隊到了不得不撤退的地步。
蔣介石終於在11月8日晚,下達了撤退命令。
因為之前的猶豫和拖延,錯過了撤退的最佳時機。
大撤退儼然成了大潰退。
日本軍隊對撤退的中國軍隊窮追猛打。
原本計劃依託兩條國防線進行還擊。
可到了當地才發現,修築的國防堡壘根本無法使用。
1937年11月12日。
日軍佔領了上海的最後一塊陣地,南市。
至此上海淪陷,也宣告淞滬會戰的結束。
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
三個月鏖戰,百萬軍隊。
上海成為反法西斯的戰爭中,用鮮血澆灌的生死地。
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
更喚醒了四萬萬同胞,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在一起——抵抗日本的侵略。
三個月的死守,為中國的文化機構、大學、工廠內遷爭取了時間。
在後方建立起工業體系,支持了前方的持久抗戰。
淞滬會戰也徹底改變了日軍侵略的計劃。
主戰場從華北轉移到華東。
「由北向南」的進攻路線也變為了「由東向西」。
奠定了日後抗日勝利的基礎。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時過境遷,因為一部電影而引發的爭議,淞滬會戰再次面臨被誤讀的局面。
為什麼?
因為它失敗了。
從戰略層面而言,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未取得過一次勝利。
但。
歷史本就是用鮮血寫就的。
殷憂啟聖,多難興邦。
一塊石頭的裂開,不是因為最後一下的敲打。
而是來自前面一萬次敲打的努力。
如今我們的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在這樣的節點,更需要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電影,會被刪減。
歷史,不會被刪減。
流過的血,立下的功,更不會被刪減。
歷史就是歷史。
它擺在那,任由時間衝刷而愈發清晰。
最終成為一道豐碑。
因為,「每一個為了正義的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在看」吧。
助理編輯:萬福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