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沒拍出來的,都在這兒了

2020-09-03 吐槽電影院

上映10天,收穫18億票房。


八佰》火得毋庸置疑。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走進電影院二刷,三刷……再帶著淚痕回歸現實。


每次都覺得自己看得仔仔細細,纖悉無遺。


沒想到,啪!打臉來得如此之快。



點開西瓜視頻,看到各路大神對《八佰》的全方位解讀,才發現自己居然又雙叒遺漏了好多信息。


《八佰》的故事,遠比銀幕上的147分鐘更豐富。


歷史上的《八佰》


要說《八佰》,先談歷史。


看電影之前已經略知一二,但刷了許多創作人的視頻,對那段史實的了解才更加深刻。


八百壯士的故事發生在淞滬會戰尾聲。


1937年,為了爭奪上海,國民革命軍參戰部隊超過75萬人,日本軍隊先後三次增兵,參戰部隊超過30萬人。



最終國民革命軍傷亡慘重,全線崩潰,決定撤離上海,只留下了以88師524團第一營為主的400餘人雜牌軍。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給西方列強看的「表演戰」,目的在於博取國際社會同情。


為壯聲勢,副團長謝晉元謊稱據守部隊有800人,於是有了史稱「八百壯士」。



為什麼選四行倉庫?


一方面,四行倉庫高25米,壁高牆厚,儲存了大量物資,適合防守;


另一方面,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對面就是英美租界,當時日軍還不敢挑釁英美,攻打時也會投鼠忌器。


最重要的是,這很方便租界裡的各國人士親眼觀看這場戰爭。



《八佰》最後有一個鏡頭,是從炮火後的四行倉庫移向現代的林立高樓。


電影上映後,西瓜視頻財經領域創作人小遙人物誌親自前往四行倉庫紀念廣場,深度解讀這座上海地標



四行倉庫牆體上8個炮彈孔、430個槍彈孔警醒著世人,「八佰」並不只是電影裡的故事,它是我們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慘痛歷史。


看完《八佰》,很多人都會有疑問:


對岸群眾伸出援手,戰士們衝過橋,之後呢?


事實上,撤到租界後才是悲劇的開始。


壯士們被英軍沒收武器,限制自由,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拒絕屈服,帶領士兵們日日操練,卻一直遭到英軍的暴力打擊,並致數名士兵犧牲。


1941年4月,謝晉元被四名叛徒刺殺。



7個月後,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將八百壯士分散關押至國內外各地。


強迫他們做苦力,有些士兵就死於勞役虐待,有些直到日本投降才回歸故裡。



從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賢於葛格那裡,我認識了八百壯士的最後一位倖存者——楊養正老人,原88師524團第二營1連1排少尉排長,他曾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失去了一隻眼睛。


幾十年後,91歲的楊養正再次回到四行倉庫,還特意去謝晉元的墓前祭拜。


2010年,楊養正在重慶逝世,享年97歲。


至此,八百壯士的事跡,只有四行倉庫還在屹立證明。



鏡頭外的《八佰》


拍《八佰》,是管虎的執念。


項目籌備十年,劇本反覆打磨了40稿。


設計搭建實景耗時18個月,在200畝土地上搭起多達68棟建築物。


全片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放眼全世界,這是繼《復聯3》《復聯4》之後第三部這麼高規格的電影。


為了拍攝《八佰》,攝影師曹鬱整整一年沒有接其他片子,全身心投入,盡全力打造出兼具真實和美感的戰爭畫面。



最後效果,也確實震撼人心。


作為戰爭片,它足夠真實


大到生挖出來的200多米蘇州河,小到經過沙洗、石磨、水洗、人工做舊等多道工序的群演服裝,都力求「身臨其境」。



400多名跟組演員在開拍前就統一進行了7個月的軍事訓練,要求每個人不管是在戲裡還是戲外,都要保持軍人風姿。


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李學政肯定了《八佰》的訓練成果:


「不論是進攻,還是打槍,都比較專業,而且在進攻的時候,隊列、節奏、方向接近於實戰。」



這位可是多部正劇的製片人、監製,比如《人民的名義》《特種兵王》《號手就位》……


他都能認可,看來這批群眾演員確實練得很有當兵的樣子。


更難得的是,就連最容易出破綻的軍火武器,《八佰》也做到了按照時代樣貌全面還原。


這一點,還是看了西瓜視頻軍事領域創作人軍武志視頻講解才發現——


不論是重機槍還是捷克式,打的都是點射。



輕機槍短點射一次,打4到6發,重機槍短點射一次,打8到10發,這才是真實的打槍。


原來不是我們之前看的端起槍就突突突一大片……



手榴彈用的是建國前常用的標準德式長柄手榴彈,工事修築要上寬下窄,有拒馬有枕木護壁,不能簡單挖條溝、上面壘幾個沙袋就完事。


從鋼盔制式到軍服顏色,都嚴格遵循史實。



還有一句我在影院沒有聽懂的臺詞:「水箱沒水要炸膛了。」


原來,仿馬克沁重機槍是有水箱的,水箱沒水還繼續打,就會像電影裡那樣,炸傷端槍的士兵。


這用心有多可貴?


「對於中國軍迷來說,等這句臺詞生生從《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到了今天。」



內行看門道,能讓內行人說出這種欣慰的話,不容易。


而在「外行看熱鬧」的普通觀眾眼中,《八佰》作為商業片,講究美感


海量的起落幅和運動長鏡頭的設計,通過內部蒙太奇的手法,能夠表達出比普通畫面更強烈的情感傳遞。


比如這個鏡頭:



為什麼觸動人心?


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中隊長同志專門做了視頻分析,它的起幅是南岸的燈火輝煌,落幅在北岸的屍橫遍野。



用一顆長鏡頭連接在一起,要比剪輯更多出一分真實的時間體感


這份真實,讓人觸目驚心。


還有這個從一扇窗延伸到對岸上百米街景全貌:



對鏡頭的硬體要求和斯坦尼康軌道搖臂的運用,非常嚴格。



不論是端著槍的群眾演員,還是技術難題運動長鏡頭,它們在電影裡不過出現幾秒鐘。


有些觀眾可能會在淚眼婆娑中錯過這些細節。


所以,很感謝這些創作人們的詳細解讀,讓我們在影院外,再一次感受到《八佰》更深層次的可貴。


他們眼中的《八佰》


為什麼要拍《八佰》?


導演管虎曾說:「就算賠錢也要拍。」



原因只有一個,他走訪過17座城市,採訪了很多17到29歲的年輕人,90%都不知道四行倉庫,甚至不了解淞滬戰役。


忘卻歷史是很可怕的事,而電影可以幫助大家回望。


對於《八佰》,他只希望「所有的付出,未來都是可以驕傲地提及的」,拍好電影,拍有質量的電影。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信念,《八佰》有種神奇的感染力。


臺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們都拼盡全力:


一場戲,一個鏡頭,就要拍近8個小時,最長的一個拍了28天。


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拍著拍著,所有人都開始自覺健身,劇組集體承包酒店附近健身房。



不健身不行啊!


在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關雅荻的獨家專訪裡,李晨回憶道,那段時間,一推開健身房的門,就看到跑步機上全是組裡的男演員,還得搶著來。



魏晨為了這部戲,183的身高,減重減到了65公斤。



歐豪拍完一場戰鬥戲,小腿被劃掉了一塊肉。



張譯在高潮戲份爆發出的演技,一個一個響頭磕在地上,把監視器後面的導演都看得淚水漣漣。



看完這回西瓜視頻發起的「西瓜創作人獨家對話」專題視頻,愈發覺得自己之前都白看了……


了解了史實和臺前幕後的故事之後,八百壯士的形象才真正有了實感。


誰不想參與其中,篆刻下英雄們的姓名?


也難怪葉璇看完電影後說自己「後悔生成女演員」。



每位創作人不同角度的解讀,無疑給觀眾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對於已經去電影院看過的觀眾,5000多個創作人,800°全方位深挖,總能挖掘出我們之前從未知曉的細節。


正是這些細節,填充了《八佰》的魂。


而對於還沒看過的觀眾,這些解讀能帶你更早進入《八佰》的世界,越了解八百壯士的時代背景,觀影時越會被他們的英勇無畏感動。



作為影院復工後第一批回歸救市的國產大片,無論票房還是口碑,《八佰》掀起的浪潮都不小。


浪太大,就分不清水下是誰在說話。


而這5000多位創作人,有硬核的軍事、歷史大佬,有專業的影視從業者,也有普通觀眾發出最真實的個人感悟。


他們是廣大觀眾的縮影,聽聽他們的聲音,讓自己成為一個兼聽則明的理智觀眾。


那些讓無數人好奇的「秘密」,都有可能在西瓜視頻找到答案——


廣電特批的2019第800號公映號意味著什麼?



管虎為何幾次請張譯都沒請動?


《八佰》裡誰的演技幾次把吳京看哭?



《八佰》裡究竟有多少一閃而過的大咖(比如很多人都沒認出的劉曉慶)?


《八佰》的真正結局到底有多黑暗?


……


好電影的意義不止於大銀幕上那短短幾小時。


它會讓我們去看,去感受,去思考。


在影院看哭《八佰》,在西瓜視頻看懂《八佰》更多面,點亮對電影的好奇心!

相關焦點

  • 「八佰」無法定義管虎
    《八佰》,近期的話題風暴中心。關於它,有太多話題可以聊。它是院線復工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大片。截至目前,12億的票房成績在今天更有著特殊的現實價值——疫情之後中國電影的「救市之作」。但與「第六代」偏向自我表達、內在情緒,側重展現人物迷茫游離的輕柔風格不同,管虎的作品一直都很「硬」。這種「硬」,是體現在題材選擇和拍攝手法上的。《八佰》自然是不必說。四百多人堅守四行倉庫,抱著必死決心跟日軍做抗爭,故事是再「硬核」沒有了。
  • 「八佰」無法定義管虎
    但與「第六代」偏向自我表達、內在情緒,側重展現人物迷茫游離的輕柔風格不同,管虎的作品一直都很「硬」。這種「硬」,是體現在題材選擇和拍攝手法上的。《八佰》自然是不必說。四百多人堅守四行倉庫,抱著必死決心跟日軍做抗爭,故事是再「硬核」沒有了。
  • 豆瓣9.5,《八佰》沒拍出來的,都在這
    《八佰》是今年以來最大的話題之作。一邊是票房勢如破竹,已經破了14億。一遍是口碑兩級分化,爭議從未停過。自去年撤檔以來,被反覆提及的一個話題:《八佰》篡改歷史。甚至被扣上了「激化地域矛盾」,「夾帶私貨」,「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罪狀」。
  • 豆瓣9.5,《八佰》沒拍出來的,都在這
    《八佰》是今年以來最大的話題之作。一邊是票房勢如破竹,已經破了14億。一遍是口碑兩級分化,爭議從未停過。自去年撤檔以來,被反覆提及的一個話題:《八佰》篡改歷史。甚至被扣上了「激化地域矛盾」,「夾帶私貨」,「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罪狀」。還有人說,電影把一次潰敗修飾成義舉。這一點,魚叔不能同意。為了正義事業的犧牲,都值得銘記。
  • 盯著《八佰》的屁股,沒必要
    01首先,屏蔽雜音,回歸電影,《八佰》是爛片嗎?當然不是。我相信所有看過的人都會承認,無論是攝影、場景、道具、特效、劇情、演技還是鏡頭語言,哪個維度單拎出來,都斷然稱不上爛。不僅不爛,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發出了大部分國產戰爭電影都不曾發出的吶喊。
  • 盯著《八佰》的屁股,沒必要
    01首先,屏蔽雜音,回歸電影,《八佰》是爛片嗎?當然不是。我相信所有看過的人都會承認,無論是攝影、場景、道具、特效、劇情、演技還是鏡頭語言,哪個維度單拎出來,都斷然稱不上爛。我承認,四行倉庫保衛戰肯定不是整個戰爭的全貌,八佰壯士也肯定不會是國軍的全貌。電影中的那句「若國人皆如此,日寇何敢」正是印證。但這四百個人就是英雄啊,他們是英雄這件事,與國民黨內部腐敗這件事,有什麼關係嗎?
  • 豆瓣9.5,《八佰》沒拍出來的,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八佰》是今年以來最大的話題之作。一邊是票房勢如破竹,已經破了14億。一遍是口碑兩級分化,爭議從未停過。自去年撤檔以來,被反覆提及的一個話題:《八佰》篡改歷史。甚至被扣上了「激化地域矛盾」,「夾帶私貨」,「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罪狀」。
  • 看《八佰》拍照片發朋友圈,這事該「罵」嗎?
    《八佰》的火爆,連帶著讓「電影屏攝」重新登上了話題舞臺,甚至引發對立罵戰,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能看到不少用戶分享自己的觀後感,並附上了一張又一張電影截圖,這顯然是在觀影途中拍攝的。》相關的照片,可能要做好挨罵的準備,被指責屏攝、不道德,甚至被各種「祖安話」謾罵。
  • 從「戰狼」到「八佰」,一場知識分子與普通國人情感撕裂!
    《戰狼2》《八佰》等一些主旋律宣揚愛國主義的電影正是因為挑戰了這種文化洗腦才被買辦「精英」們指責為極端民族主義加以批判的。美國拍了那麼多歌頌美國偉大的電影,怎麼就沒有美國的主旋律電影?當我看了電影「八佰」後,在微博、豆瓣、知乎平臺看大家的感想和評價時,一些背景介紹為某大學教授、研究員或某知名媒體人能問出一些類似「為什麼要綁著炸藥包跳樓?」的話語後,我似乎有點明白了!
  • 「八佰」歸來,票房必爆
    最終的結局就是:一群沒看過正片的人,對《八佰》和管虎本人上綱上線,各種痛罵居心叵測。為了真實還原八百壯士在日軍圍困下堅守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華誼兄弟投資7億人民幣預算,一切都是真來!這次拍《八佰》,我們特別希望不要再讓一堆油膩的職業群演演員換上衣服在那裡吃盒飯,演完就走。希望有這些熱愛電影人參與進來,真心實意去完成型態的塑造。
  • 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梁
    電影,並非100%史實,《八佰》的改編在合理範圍內。而史觀上,《八佰》也沒有美化(看過就知道,裡面根本沒出現孫元良)。國產戰爭片為數不多——《八佰》敢拍人性的真,甚至醜。看看這一隊新加入四行倉庫的戰士,都是些什麼人。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滑。沒摸過槍的算帳先生,別提上戰場殺人了。他一心想逃,不惜坑戰友。
  • 放過「八佰」,或者殺了電影吧
    《八佰》無疑。關於電影Sir已經給出正式影評——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梁。還承諾過,作品外的事,咱們下期再聊。事情的大概,你想必也知道了。說:「孫元良都留下你們自己跑了。」這拍的不就和主流史觀一致嗎?哪裡來的洗白、扭曲歷史一說?
  • 放過「八佰」,或者殺了電影吧
    《八佰》無疑。關於電影Sir已經給出正式影評——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梁。說:「孫元良都留下你們自己跑了。」這拍的不就和主流史觀一致嗎?哪裡來的洗白、扭曲歷史一說?現在《八佰》上映後,再來回看管虎的微博。話裡是不是還可能有另一種含義:「雖然秦漢先生您是同行,還是前輩,但令尊的黑歷史我還是要拍出來,請多包涵。」
  • 《八佰》的屁股問題
    比如「屁股歪論」,比如「洗白論」,比如「商女不知亡國恨論」,等等。 總之,給人的感覺是,這是一部歪著屁股昧著良心洗白同時諷刺那些闊人闊太太不只有國的電影。 看了之後才發現,電影拍的,和網上傳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是兩碼事。以下有部分劇透。 觀影前:我以為《八佰》的屁股,如流傳所言,就是歪的。整部電影就是用來洗白的。
  • 尋找真實的「八佰」壯士 | 故事FM
    有朋友向我介紹,說「八百壯士」的最高長官謝晉元是我們廣東蕉嶺人,他的次子謝繼民在上海。1991 年夏天,我去上海拜訪了謝老。他給我介紹了一串名單,都是還在世的「八百壯士」,在上海我見到了其中的 5 位。他們是餘長壽、張青軒、李錦堂、曹明忠和張明秋。
  • 「八佰VS八百壯士」簡單聊聊《八佰》這部電影
    下面只談談筆者看完影片《八佰》,又看了一遍《八百壯士》(1975年版)之後的幾點感受。《八百壯士》(1975年版)將淞滬會戰濃縮於影片之中,敘事更加宏觀具體。而《八佰》只是重點描繪了四行倉庫保衛戰慘烈的戰鬥場面,並賦予每個角色人格化的標籤,讓人物角色更加生動鮮活。對比兩部影片,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在個別橋段的處理上,《八佰》顯得有點太過刻意。
  • 電影《八佰》其他明星都認出來了,黃曉明我是真沒看出來
    《八佰》一開始聽說《八佰》影片不錯,明星陣容強大,但我也沒去查到底有哪些演員。昨天去電影院看了,歐豪、魏晨、姜武、張譯等人都看出來了,當看到張譯時,就想到了他之前的《紅海行動》,兩個角色天差地別,雖然都是軍人,《紅海行動》給觀眾的感覺是熱血愛國軍人,而《八佰》中是一個畏畏縮縮,怕死想逃的軍人,事實上最後也確實逃跑了
  • 想過《八佰》好看,但沒想到這麼好哭……
    看《八佰》之前,人們想到戰爭片,大多能想到的是「爽」,是機械互博,槍林彈雨的刺激宏大。看完《八佰》,除了以上的情緒,最多卻是「想哭」。這大概也是《八佰》精彩的原因。因為這些電影中的人,或許在那個距離我們已經遙遠的戰爭年代,切切實實活過 。電影中的人物,是他們的符號,標記一段歷史中普通人的生與死。「 04 」自從點映以來,《八佰》的好評幾乎沒有停過。甚至是去觀看《八佰》首映的吳京、張涵予幾位硬漢,也忍不住落淚。
  • 《八佰》是挺好,但離「神作」還很遠
    即使在控制上座率的情況下,《八佰》依然做到了點映破億,周末三天累積7億的好成績。而這,就是《八佰》的開局狀況。杜淳在接受採訪時就說,他們曾經為了拍一個特寫,整整拍了半個月,就為等每天早晨的太陽光。用曹鬱自己的話說,《八佰》是一首視覺上的詩,即使沒有對白,光靠光與影的渲染,也能讓人深刻地沉浸其中。
  • 有想過《八佰》好看,卻沒想到也這麼「好哭」
    看《八佰》之前,人們想到戰爭片,大多能想到的是「爽」,是機械互博,槍林彈雨的刺激宏大。看完《八佰》,除了以上的情緒,最多卻是「想哭」。「 01 」影片的開頭,一支人數不多的軍隊進入已被日軍轟炸得橫屍遍野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