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0天,收穫18億票房。
《八佰》火得毋庸置疑。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走進電影院二刷,三刷……再帶著淚痕回歸現實。
每次都覺得自己看得仔仔細細,纖悉無遺。
沒想到,啪!打臉來得如此之快。
點開西瓜視頻,看到各路大神對《八佰》的全方位解讀,才發現自己居然又雙叒遺漏了好多信息。
《八佰》的故事,遠比銀幕上的147分鐘更豐富。
歷史上的《八佰》
要說《八佰》,先談歷史。
看電影之前已經略知一二,但刷了許多創作人的視頻,對那段史實的了解才更加深刻。
八百壯士的故事發生在淞滬會戰尾聲。
1937年,為了爭奪上海,國民革命軍參戰部隊超過75萬人,日本軍隊先後三次增兵,參戰部隊超過30萬人。
最終國民革命軍傷亡慘重,全線崩潰,決定撤離上海,只留下了以88師524團第一營為主的400餘人雜牌軍。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給西方列強看的「表演戰」,目的在於博取國際社會同情。
為壯聲勢,副團長謝晉元謊稱據守部隊有800人,於是有了史稱「八百壯士」。
為什麼選四行倉庫?
一方面,四行倉庫高25米,壁高牆厚,儲存了大量物資,適合防守;
另一方面,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對面就是英美租界,當時日軍還不敢挑釁英美,攻打時也會投鼠忌器。
最重要的是,這很方便租界裡的各國人士親眼觀看這場戰爭。
《八佰》最後有一個鏡頭,是從炮火後的四行倉庫移向現代的林立高樓。
電影上映後,西瓜視頻財經領域創作人小遙人物誌親自前往四行倉庫紀念廣場,深度解讀這座上海地標。
四行倉庫牆體上8個炮彈孔、430個槍彈孔警醒著世人,「八佰」並不只是電影裡的故事,它是我們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慘痛歷史。
看完《八佰》,很多人都會有疑問:
對岸群眾伸出援手,戰士們衝過橋,之後呢?
事實上,撤到租界後才是悲劇的開始。
壯士們被英軍沒收武器,限制自由,長達四年。團長謝晉元拒絕屈服,帶領士兵們日日操練,卻一直遭到英軍的暴力打擊,並致數名士兵犧牲。
1941年4月,謝晉元被四名叛徒刺殺。
7個月後,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將八百壯士分散關押至國內外各地。
強迫他們做苦力,有些士兵就死於勞役虐待,有些直到日本投降才回歸故裡。
從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賢於葛格那裡,我認識了八百壯士的最後一位倖存者——楊養正老人,原88師524團第二營1連1排少尉排長,他曾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失去了一隻眼睛。
幾十年後,91歲的楊養正再次回到四行倉庫,還特意去謝晉元的墓前祭拜。
2010年,楊養正在重慶逝世,享年97歲。
至此,八百壯士的事跡,只有四行倉庫還在屹立證明。
鏡頭外的《八佰》
拍《八佰》,是管虎的執念。
項目籌備十年,劇本反覆打磨了40稿。
設計搭建實景耗時18個月,在200畝土地上搭起多達68棟建築物。
全片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放眼全世界,這是繼《復聯3》《復聯4》之後第三部這麼高規格的電影。
為了拍攝《八佰》,攝影師曹鬱整整一年沒有接其他片子,全身心投入,盡全力打造出兼具真實和美感的戰爭畫面。
最後效果,也確實震撼人心。
作為戰爭片,它足夠真實。
大到生挖出來的200多米蘇州河,小到經過沙洗、石磨、水洗、人工做舊等多道工序的群演服裝,都力求「身臨其境」。
400多名跟組演員在開拍前就統一進行了7個月的軍事訓練,要求每個人不管是在戲裡還是戲外,都要保持軍人風姿。
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李學政肯定了《八佰》的訓練成果:
「不論是進攻,還是打槍,都比較專業,而且在進攻的時候,隊列、節奏、方向接近於實戰。」
這位可是多部正劇的製片人、監製,比如《人民的名義》《特種兵王》《號手就位》……
他都能認可,看來這批群眾演員確實練得很有當兵的樣子。
更難得的是,就連最容易出破綻的軍火武器,《八佰》也做到了按照時代樣貌全面還原。
這一點,還是看了西瓜視頻軍事領域創作人軍武志視頻講解才發現——
不論是重機槍還是捷克式,打的都是點射。
輕機槍短點射一次,打4到6發,重機槍短點射一次,打8到10發,這才是真實的打槍。
原來不是我們之前看的端起槍就突突突一大片……
手榴彈用的是建國前常用的標準德式長柄手榴彈,工事修築要上寬下窄,有拒馬有枕木護壁,不能簡單挖條溝、上面壘幾個沙袋就完事。
從鋼盔制式到軍服顏色,都嚴格遵循史實。
還有一句我在影院沒有聽懂的臺詞:「水箱沒水要炸膛了。」
原來,仿馬克沁重機槍是有水箱的,水箱沒水還繼續打,就會像電影裡那樣,炸傷端槍的士兵。
這用心有多可貴?
「對於中國軍迷來說,等這句臺詞生生從《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到了今天。」
內行看門道,能讓內行人說出這種欣慰的話,不容易。
而在「外行看熱鬧」的普通觀眾眼中,《八佰》作為商業片,講究美感。
海量的起落幅和運動長鏡頭的設計,通過內部蒙太奇的手法,能夠表達出比普通畫面更強烈的情感傳遞。
比如這個鏡頭:
為什麼觸動人心?
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中隊長同志專門做了視頻分析,它的起幅是南岸的燈火輝煌,落幅在北岸的屍橫遍野。
用一顆長鏡頭連接在一起,要比剪輯更多出一分真實的時間體感。
這份真實,讓人觸目驚心。
還有這個從一扇窗延伸到對岸上百米街景全貌:
對鏡頭的硬體要求和斯坦尼康軌道搖臂的運用,非常嚴格。
不論是端著槍的群眾演員,還是技術難題運動長鏡頭,它們在電影裡不過出現幾秒鐘。
有些觀眾可能會在淚眼婆娑中錯過這些細節。
所以,很感謝這些創作人們的詳細解讀,讓我們在影院外,再一次感受到《八佰》更深層次的可貴。
他們眼中的《八佰》
為什麼要拍《八佰》?
導演管虎曾說:「就算賠錢也要拍。」
原因只有一個,他走訪過17座城市,採訪了很多17到29歲的年輕人,90%都不知道四行倉庫,甚至不了解淞滬戰役。
忘卻歷史是很可怕的事,而電影可以幫助大家回望。
對於《八佰》,他只希望「所有的付出,未來都是可以驕傲地提及的」,拍好電影,拍有質量的電影。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信念,《八佰》有種神奇的感染力。
臺前幕後的工作人員們都拼盡全力:
一場戲,一個鏡頭,就要拍近8個小時,最長的一個拍了28天。
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拍著拍著,所有人都開始自覺健身,劇組集體承包酒店附近健身房。
不健身不行啊!
在西瓜視頻影視領域創作人關雅荻的獨家專訪裡,李晨回憶道,那段時間,一推開健身房的門,就看到跑步機上全是組裡的男演員,還得搶著來。
魏晨為了這部戲,183的身高,減重減到了65公斤。
歐豪拍完一場戰鬥戲,小腿被劃掉了一塊肉。
張譯在高潮戲份爆發出的演技,一個一個響頭磕在地上,把監視器後面的導演都看得淚水漣漣。
看完這回西瓜視頻發起的「西瓜創作人獨家對話」專題視頻,愈發覺得自己之前都白看了……
了解了史實和臺前幕後的故事之後,八百壯士的形象才真正有了實感。
誰不想參與其中,篆刻下英雄們的姓名?
也難怪葉璇看完電影後說自己「後悔生成女演員」。
每位創作人不同角度的解讀,無疑給觀眾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對於已經去電影院看過的觀眾,5000多個創作人,800°全方位深挖,總能挖掘出我們之前從未知曉的細節。
正是這些細節,填充了《八佰》的魂。
而對於還沒看過的觀眾,這些解讀能帶你更早進入《八佰》的世界,越了解八百壯士的時代背景,觀影時越會被他們的英勇無畏感動。
作為影院復工後第一批回歸救市的國產大片,無論票房還是口碑,《八佰》掀起的浪潮都不小。
浪太大,就分不清水下是誰在說話。
而這5000多位創作人,有硬核的軍事、歷史大佬,有專業的影視從業者,也有普通觀眾發出最真實的個人感悟。
他們是廣大觀眾的縮影,聽聽他們的聲音,讓自己成為一個兼聽則明的理智觀眾。
那些讓無數人好奇的「秘密」,都有可能在西瓜視頻找到答案——
廣電特批的2019第800號公映號意味著什麼?
管虎為何幾次請張譯都沒請動?
《八佰》裡誰的演技幾次把吳京看哭?
《八佰》裡究竟有多少一閃而過的大咖(比如很多人都沒認出的劉曉慶)?
《八佰》的真正結局到底有多黑暗?
……
好電影的意義不止於大銀幕上那短短幾小時。
它會讓我們去看,去感受,去思考。
在影院看哭《八佰》,在西瓜視頻看懂《八佰》更多面,點亮對電影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