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看到一則新聞報導
幾近滿座!?馬上查一下售票情況
第一周末
第二周末
第三周末
除了感動還是感動,上一次看到這樣的上座率要回到復聯4上映的時候了。世界在變,只是沒想到變的那麼快。
電影院為什麼喜歡互動電影
中國臺灣地區的電影院從沒有停業,疫情期間每周還有6-10部電影上映(含復映片),但電影院卻飽受煎熬。畢竟電影票房以美國大片為主,佔了超過 80%市場份額,在缺乏美國電影上映的日子中,電影院千方百計吸引觀眾回到影城,互動電影頓時變為救市的一顆靈丹妙藥。
在電影院的場境中,互動電影增加了多維度的觀影體驗,從看電影是個人感受,變為看電影是群體感受,電影的走勢因觀眾選擇而異,個人意願不一定代表選擇的結果,最後形成的故事也不一樣。
從點(個人)出發,到線(群體)的結果,再提升到面(不同群體)的不同版本,最後形成了一個立體的觀眾體驗。在家看的電影與電影院看的電影路線會不一樣,而每一場的故事也會不一樣,最終帶來「看同一部電影說著不同故事」的效果。
這是前所未有的電影院體驗
新模式的基礎價值
中國臺灣地區的上映結果不能代表絕對效果,畢竟是一部電影於一個地區的反應,與全球70億人每年超過1萬部電影的市場比較,極其量只能說是一個實驗。但這個實驗卻挖掘出來新的價值。
其中最重要的是場境的專屬體驗。商業市場最怕,但也無可避免,就是競爭。每家公司都嘗試建立高壁壘的商業模式,最理想的情況是自己的領域是獨家而不受侵犯。(補充:播放平臺需要獨家內容,科技公司申請專利,行業獲得獨家的經營牌照,等等均為同一個道理。)
而電影院面臨的競爭因疫情而變的嚴峻,過去10年中國電影票房一路高歌,每年以5-40%增長;於同一個10年,不同的電影平臺也野蠻生長,三大視頻平臺會員數量從百萬級增加到億量級。兩大主要觀影渠道(電影院及視頻平臺)因市場增長及百姓財富的增加而各自享受著紅利。
直至疫情的出現。因為疫情原因電影院嚴重受挫,轉戰視頻網站的電影表現越來越好,大眾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進電影院看電影,電影院今天的困境是還沒有復工,但復工後的挑戰便是觀眾都哪裡去了。(補充:過去3-4年間,美國市場針對電影院的未來已有深度的討論,長久平穩、不增長又不下降的票房讓電影市場感到壓力,越來越依賴特效大片或IP大片的票房數據讓電影公司十分苦惱,最後視頻平臺的強大更摧毀了電影人堅持電影於電影院上映的小小尊嚴。如果讀者有興趣可尋找相關討論,或可預視中國電影院的未來形態。)
可見區分電影院與居家觀影的體驗於復工後變的十分重要,互動電影提供電影院一個轉機。
新模式的商業價值
只要動動腦筋便能想到互動電影含重複消費的商業價值及不同故事產生的宣傳價值(深度閱讀可參考演出界的領軍項目Sleep No More 「不眠之夜」,其觀眾重複觀看次數及不同體驗帶來的口碑效應,讓演出項目歷久不衰。)
回看新聞視頻,除了「二刷」,「有趣」等情況外,我們更注意到一些細節。觀眾需要選擇故事走向,從而決定主角行動及最終結局。觀眾的選擇被紀錄,製作人可根據選擇的數量、偏愛、內容等了解觀眾。這是電影產業夢寐以求的數據,能揭露「為什麼觀眾喜歡這部電影」。業內有一句述語,「電影的成功一定是團隊的努力,電影的失敗可以是一個人的功勞」以及「電影有它的命」,可以想像經過百年的沉澱,我們還是沒能抓住觀眾喜歡一部電影的真實原因,所以電影於商業上的成敗只能聽天由命。
再看看與互動電影很像的遊戲市場。遊戲有更新的習慣,只要過了一段時間遊戲廠家會更新遊戲的內容,可能是修正系統、也會是增加內容、還有提升玩家體驗的設計,目的就是拉長遊戲的生命周期,增加遊戲的收入。其實廠家參考了遊戲玩家的數據、反應及喜好,從而調整內容,這不正是擁有數據的好處?
當電影製作人知道觀眾興奮的是哪個橋段或節奏時,便能改進電影內容的滿意度。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改變,以及隱含千億市場價值的數據。(深度思考:遊戲市場 IP 價值不像電影市場般重要,為什麼?電影市場以後可否更偏靠原創或原創故事如何能站的住腳?在沒有受眾基礎的情況下如何拍出受歡迎的作品,觀眾洞察成為了一大議題。)
活下去的勇氣
小編也是電影業的從業員之一,面對疫情帶來的衝擊也倍感無奈。雖然從業20年,亦只能感嘆自己還太年輕,沒有足夠的專業度應付不斷變化的市場。但我們相信,歷史也告訴我們,娛樂不死,電影院還是電影人的聖殿,線上不能完全取代線下(不然過去幾年電商的討論便不會由線上消費改為線上線下綜合消費),我們要有信心。我們雖然站在不被淘汰的行業,卻是每天變化的行業。以業內術語作結,「在電影行業內永遠不變的就是永遠在變」。將來我們所在的領域可能沒有立腳之地,卻不代表在這行業沒有生存的位置。擁抱變化,適者生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