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亭小夕
生了孩子之後的婚姻就好像被點了導火索的禮炮,原本細弱的身體竟然能迸射出巨大的威力去傷害對方,噼裡啪啦,誰也不讓著誰,誰也不打算妥協。
大概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就是一個分水嶺,沒有孩子之前即便是大的爭吵也會被某一方壓下來,隨後平靜的和沒有發生一樣。伴隨著孩子出生頭一年,女性的激素集聚在身體中難以消散,仿佛24小時候著伴侶的爭吵,於是爆發,反覆爆發。最後身體被掏空,誰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變得冷淡了。
在生活中,中間那頭愛孩子的心格外炙熱,反方向變得不再是一個可以繞一圈找到彼此的圓,而成了兩條曲折的線,誰都不清楚線的延伸到底是圓還是平行線,索性就拽著,等著有個人低下昂貴的頭。
我記得那天看了李先生手機之後他落荒而逃的背影,像極了一個丟下妻女奔赴小三的負心漢。
聽著孩子哭我卻意外的固執,憤怒充斥著我的孤傲,我一步一步的逼近問他為什麼要拿著手機逃跑,又刪掉了什麼我不能看的東西,我極力讓自己保持冷靜,故作鎮靜的問他問題能不能解決,於是我拿出離婚的殺手鐧漫不經心的說,解決不了就各自分手,沒什麼不能承受的,只要問題可以解決。
婚姻中的問題永遠是一個點的循環往復,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
在一起七年時間,我記不得這樣的橋段出現過多少次,但是次次驚心,次次戳到對方脊梁骨,疼痛無比。
故事的開頭永遠是相互的猜疑,然後用盡身體中最大的力量去抗衡和指責,仿佛事情已經被板上釘釘,仿佛對方的手機裡有一個赤裸裸的身體在挑釁不得安寧。
稍微冷靜下來都能反思,都能相互重新信任而暫時和解,可是那一瞬間激發的巨大力量像一顆上了膛的子彈,非得看到對方倒在血泊中才能善罷甘休。
在不斷的爭吵中,我們試著安靜坐下來面對彼此,敞開心扉的去聊,聊自己不應該暴躁,聊應該為彼此考慮,不該用過激的言語傷害對方,也聊未來如何面對生活。
每次聊完後,就好像用一盆水澆滅了原上草,可是火星並未因此被完全熄滅。生活會安靜或者幸福一段時間,尤其女性的感性會覺得生活回到了原本該有的樣子,殊不知下次的爭吵和嚷嚷著要分開是什麼時候。
後來我們發覺,在婚姻中的爭吵點真的不多,能刺激到彼此失去理智的反反覆覆的是同一個問題。
婚姻中我們要的交流不是促膝而談,而是自我發覺
在《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寫道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戀愛關係中,我們以為的愛到奮不顧身其實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我們需要被照顧,了解,支持,撫摸,和陪伴。
很多時候對方出現了,我們發覺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如若同時出現很多人,你發覺可以滿足自己更多需求的那個人會成為自己的最佳人選,我們稱作愛。於是步入婚姻,打算相伴終老。
可是在婚姻這座圍城中,誰都無法像戀愛時一樣的精心打扮,顧忌對方的情緒,於是生活中將我們可以給對方的需求慢慢弱化,呈現出一個完完整整的個體,他抑或她原來不是那個為你而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可能在你生病的時候不太願意照顧你。
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牟足了勁的找機會給對方施加壓力,衛生間為什麼亂七八糟也成了兩個人鬧離婚的原因。
我們偶爾也會靜下心來去交流,討論彼此最近為什麼頻頻爭吵,可是談來談去都在希望對方認錯從而滿足自己,或者想要一方去改變來完成自己的需求。
克裡斯多福說夫妻之間吵架,童年的傷痛會爆發出來,導致更加嚴重的吵架。而誰也不願意被揭示童年的傷痛,他們反倒願意就為一些小事而吵架。因為爭吵,要比承受心碎簡單的多。
所以我們選擇了更加容易的暴怒去解決問題,而非從自己的成長中反思問題,反思自己往往需要勇氣。
大概很多婚姻中都不會談及自己的童年,以及成長過程中固化的痛點,這些痛點仔細思考,你會發覺,他們甚至影響了你的日常諸多習慣。
在和李先生的交談中,他坦白每次我質問他的時候就讓他觸碰到了小時候的痛。
小時候的他在父母的質問中度過,甚至有些質問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有些尖酸,同學錄也會成為父母引發一連串的問題的開端。
李先生說,你記得我房間的抽屜是壞的嗎,他沒再說下去,我似乎開始明白了他遭到質問後暴躁反常的狀態。
我開始反思我自己,在童年的成長中,因為父母的爭吵,我一度陷入了缺失安全感的狀態中,於是成年以後我試圖抓住安全感,哪怕有時候是自己假象的安全感缺失。
於是他有一絲絲讓我懷疑的地方,我就會認為我們的愛遭到了考驗,他愛我都是假的,開始反覆出現兩個人的爭吵,而這些爭吵都是我對於對方關注的需求感。
通過自我發覺,我明白了婚姻中哪怕是離婚換一個人也還是會故伎重演的原因,突然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明朗起來,我不再糾結他為什麼換了密碼,也不會揪著他因為我看手機逃走這件事過不去。
婚姻中如果出現問題,兩個人漫無目的的促膝而談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本質,靜下心來自我反思,找到童年的痛,兩個人相互交流相互坦白,才是婚姻得以健康的藥。
婚姻中自我發覺過後該如何嵌入式成長
有孩子的成年人或多或少會發現通過對孩子的養育,自己的童年會被重新成長一次,有時候童年沒有被滿足的痛點會因為孩子得到彌補,更多時候好像是孩子在照顧我們缺失的情緒。
但是對於孩子的照顧,我們更多的考慮到如何撫養,甚至直接交給長輩撫養,恰恰這個時候我們丟掉了自己重新成長的契機,喪失了彌補上童年缺失的機會。
在對孩子的照顧中,我發覺我和孩子越是親密的聯結越是會輕鬆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有更多的耐心,之前生活中易怒的性格逐漸被粉刷的柔軟,變得更加溫順。
因為在對孩子的照顧中,孩子對我的依賴讓我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於是我很少在外在尋求安全感,內心逐漸可以自足。
如果沒有孩子來彌補我們童年的缺失,我們還可以依賴我們的伴侶來進行自我覺醒。
我們可以直達內心去找到每次心裡突然暴躁或者低落的事情,對比童年發生的事或者此刻父母交流的方式去反思,到底我們每次被觸動是什麼所致,我們真正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在和我父親後來的交流中,我發覺父親對於我的教育方式是不要驕傲。
於是我一年中考過了中級會計師兩門,註冊會計師一門的時候,父親在電話裡說,才過了一門,還差些。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我極度缺乏自信心,別人告訴我你很好我幾乎不會相信,反而別人漫不經心的一句你不好我會思考很久,還會卡在心底成一道傷。
由於缺乏自信心,我總是容易被那些看起來自信或者有些成功的人吸引,當一個男人告訴我他有多少錢的時候我不以為然,當他告訴我他有多少成就的時候我便會被吸引過去。
在生活中我們被吸引過去的點往往是我們自己以為的缺失,我們本能的想要通過別人去彌補。
因為自己的不自信所以一直在學習的路上。看書,寫文,考試證明自己,但是不管如何證明我都不會擁有足夠多的自信心,也會不閃閃發亮的告訴別人,瞅啥瞅,我就是那個最帥氣的人。
找到真正的童年的痛點以後就開始勇敢的去面對,如果無法很好的剖析就可以說給伴侶聽,讓他們幫自己剖析找到解決的辦法。
覺醒後的成長不是一個選擇題,也不是一個可以有固定答案的簡答題,而是一張需要不斷精進的試卷,不停的找錯,修改,直到生活中的問題出現之後自己可以很好的知道這是自己內心的問題,而不把解決的方式放任給別人。
如此在婚姻中,乃至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通過自我反思去解決,會少去很多不被理解的爭吵,也會讓我們對於婚姻關係有更加透徹的認知。
後記:我想對父母說,看到這些你們不必自責,你們已經很好的將我撫養長大,就像我也不能在給孩子的養育中成為全能一樣,生活總是在用不完美讓我們變得完美。
此刻因為有你們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