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婚姻的反思:親密關係中我們需要的交流是自我內心覺醒

2020-12-27 敬亭小夕

文/敬亭小夕

生了孩子之後的婚姻就好像被點了導火索的禮炮,原本細弱的身體竟然能迸射出巨大的威力去傷害對方,噼裡啪啦,誰也不讓著誰,誰也不打算妥協。

大概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就是一個分水嶺,沒有孩子之前即便是大的爭吵也會被某一方壓下來,隨後平靜的和沒有發生一樣。伴隨著孩子出生頭一年,女性的激素集聚在身體中難以消散,仿佛24小時候著伴侶的爭吵,於是爆發,反覆爆發。最後身體被掏空,誰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變得冷淡了。

在生活中,中間那頭愛孩子的心格外炙熱,反方向變得不再是一個可以繞一圈找到彼此的圓,而成了兩條曲折的線,誰都不清楚線的延伸到底是圓還是平行線,索性就拽著,等著有個人低下昂貴的頭。

我記得那天看了李先生手機之後他落荒而逃的背影,像極了一個丟下妻女奔赴小三的負心漢。

聽著孩子哭我卻意外的固執,憤怒充斥著我的孤傲,我一步一步的逼近問他為什麼要拿著手機逃跑,又刪掉了什麼我不能看的東西,我極力讓自己保持冷靜,故作鎮靜的問他問題能不能解決,於是我拿出離婚的殺手鐧漫不經心的說,解決不了就各自分手,沒什麼不能承受的,只要問題可以解決。

婚姻中的問題永遠是一個點的循環往復,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

在一起七年時間,我記不得這樣的橋段出現過多少次,但是次次驚心,次次戳到對方脊梁骨,疼痛無比。

故事的開頭永遠是相互的猜疑,然後用盡身體中最大的力量去抗衡和指責,仿佛事情已經被板上釘釘,仿佛對方的手機裡有一個赤裸裸的身體在挑釁不得安寧。

稍微冷靜下來都能反思,都能相互重新信任而暫時和解,可是那一瞬間激發的巨大力量像一顆上了膛的子彈,非得看到對方倒在血泊中才能善罷甘休。

在不斷的爭吵中,我們試著安靜坐下來面對彼此,敞開心扉的去聊,聊自己不應該暴躁,聊應該為彼此考慮,不該用過激的言語傷害對方,也聊未來如何面對生活。

每次聊完後,就好像用一盆水澆滅了原上草,可是火星並未因此被完全熄滅。生活會安靜或者幸福一段時間,尤其女性的感性會覺得生活回到了原本該有的樣子,殊不知下次的爭吵和嚷嚷著要分開是什麼時候。

後來我們發覺,在婚姻中的爭吵點真的不多,能刺激到彼此失去理智的反反覆覆的是同一個問題。

婚姻中我們要的交流不是促膝而談,而是自我發覺

在《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寫道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戀愛關係中,我們以為的愛到奮不顧身其實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我們需要被照顧,了解,支持,撫摸,和陪伴。

很多時候對方出現了,我們發覺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如若同時出現很多人,你發覺可以滿足自己更多需求的那個人會成為自己的最佳人選,我們稱作愛。於是步入婚姻,打算相伴終老。

可是在婚姻這座圍城中,誰都無法像戀愛時一樣的精心打扮,顧忌對方的情緒,於是生活中將我們可以給對方的需求慢慢弱化,呈現出一個完完整整的個體,他抑或她原來不是那個為你而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可能在你生病的時候不太願意照顧你。

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牟足了勁的找機會給對方施加壓力,衛生間為什麼亂七八糟也成了兩個人鬧離婚的原因。

我們偶爾也會靜下心來去交流,討論彼此最近為什麼頻頻爭吵,可是談來談去都在希望對方認錯從而滿足自己,或者想要一方去改變來完成自己的需求。

克裡斯多福說夫妻之間吵架,童年的傷痛會爆發出來,導致更加嚴重的吵架。而誰也不願意被揭示童年的傷痛,他們反倒願意就為一些小事而吵架。因為爭吵,要比承受心碎簡單的多。

所以我們選擇了更加容易的暴怒去解決問題,而非從自己的成長中反思問題,反思自己往往需要勇氣。

大概很多婚姻中都不會談及自己的童年,以及成長過程中固化的痛點,這些痛點仔細思考,你會發覺,他們甚至影響了你的日常諸多習慣。

在和李先生的交談中,他坦白每次我質問他的時候就讓他觸碰到了小時候的痛。

小時候的他在父母的質問中度過,甚至有些質問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有些尖酸,同學錄也會成為父母引發一連串的問題的開端。

李先生說,你記得我房間的抽屜是壞的嗎,他沒再說下去,我似乎開始明白了他遭到質問後暴躁反常的狀態。

我開始反思我自己,在童年的成長中,因為父母的爭吵,我一度陷入了缺失安全感的狀態中,於是成年以後我試圖抓住安全感,哪怕有時候是自己假象的安全感缺失。

於是他有一絲絲讓我懷疑的地方,我就會認為我們的愛遭到了考驗,他愛我都是假的,開始反覆出現兩個人的爭吵,而這些爭吵都是我對於對方關注的需求感。

通過自我發覺,我明白了婚姻中哪怕是離婚換一個人也還是會故伎重演的原因,突然兩個人的關係變得明朗起來,我不再糾結他為什麼換了密碼,也不會揪著他因為我看手機逃走這件事過不去。

婚姻中如果出現問題,兩個人漫無目的的促膝而談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本質,靜下心來自我反思,找到童年的痛,兩個人相互交流相互坦白,才是婚姻得以健康的藥。

婚姻中自我發覺過後該如何嵌入式成長

有孩子的成年人或多或少會發現通過對孩子的養育,自己的童年會被重新成長一次,有時候童年沒有被滿足的痛點會因為孩子得到彌補,更多時候好像是孩子在照顧我們缺失的情緒。

但是對於孩子的照顧,我們更多的考慮到如何撫養,甚至直接交給長輩撫養,恰恰這個時候我們丟掉了自己重新成長的契機,喪失了彌補上童年缺失的機會。

在對孩子的照顧中,我發覺我和孩子越是親密的聯結越是會輕鬆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有更多的耐心,之前生活中易怒的性格逐漸被粉刷的柔軟,變得更加溫順。

因為在對孩子的照顧中,孩子對我的依賴讓我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於是我很少在外在尋求安全感,內心逐漸可以自足。

如果沒有孩子來彌補我們童年的缺失,我們還可以依賴我們的伴侶來進行自我覺醒。

我們可以直達內心去找到每次心裡突然暴躁或者低落的事情,對比童年發生的事或者此刻父母交流的方式去反思,到底我們每次被觸動是什麼所致,我們真正缺失的到底是什麼。

在和我父親後來的交流中,我發覺父親對於我的教育方式是不要驕傲。

於是我一年中考過了中級會計師兩門,註冊會計師一門的時候,父親在電話裡說,才過了一門,還差些。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我極度缺乏自信心,別人告訴我你很好我幾乎不會相信,反而別人漫不經心的一句你不好我會思考很久,還會卡在心底成一道傷。

由於缺乏自信心,我總是容易被那些看起來自信或者有些成功的人吸引,當一個男人告訴我他有多少錢的時候我不以為然,當他告訴我他有多少成就的時候我便會被吸引過去。

在生活中我們被吸引過去的點往往是我們自己以為的缺失,我們本能的想要通過別人去彌補。

因為自己的不自信所以一直在學習的路上。看書,寫文,考試證明自己,但是不管如何證明我都不會擁有足夠多的自信心,也會不閃閃發亮的告訴別人,瞅啥瞅,我就是那個最帥氣的人。

找到真正的童年的痛點以後就開始勇敢的去面對,如果無法很好的剖析就可以說給伴侶聽,讓他們幫自己剖析找到解決的辦法。

覺醒後的成長不是一個選擇題,也不是一個可以有固定答案的簡答題,而是一張需要不斷精進的試卷,不停的找錯,修改,直到生活中的問題出現之後自己可以很好的知道這是自己內心的問題,而不把解決的方式放任給別人。

如此在婚姻中,乃至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通過自我反思去解決,會少去很多不被理解的爭吵,也會讓我們對於婚姻關係有更加透徹的認知。

後記:我想對父母說,看到這些你們不必自責,你們已經很好的將我撫養長大,就像我也不能在給孩子的養育中成為全能一樣,生活總是在用不完美讓我們變得完美。

此刻因為有你們我很幸福。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幸福的婚姻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自我渡劫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荷爾蒙飆升的青春期,我們便步入了對親密關係的好奇與探索之旅。我們開始與父母產生分歧,對異性更加關注,這一過程是我們在試圖建立一個新的親密關係。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把尋覓親密關係稱為尋找自我。
  • 《親密關係》:尋覓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
    提到親密關係,我們首先想到就是婚姻,就是愛情,其實不然,當你向一個人敞開到一定程度,比如家人、室友、同學、同事、朋友等等都是親密關係的一種。託爾斯泰曾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故事來感悟自己的人生,通過自己對伴侶的態度,看到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從人性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是傾向於保護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這個又恰恰是造成關係衝突中的主要原因。
  • 《親密關係》,婚姻是緣分嗎?
    很多人相信,婚姻是緣分,是千年修得的同枕情誼。這個世界註定會有一個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Ta就是我們的真命天子或者命中皇后,是我們生命的另一半。有了緣分,夫妻就可以三生三世永結同心。沒有緣分,註定見面也不相識。緣分已盡,兩人當然就會分開。《親密關係》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婚姻不只是緣分,親密也非上天註定。婚姻更要婚後的努力,親密也需不斷學習練習。
  •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就是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一書中闡述過一個觀點:「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這個自我究竟是什麼呢?找到自我就能建立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嗎? 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
  • 《婚姻故事》:探尋婚姻中親密關係的真諦及對現實的思考
    也就是你不再是一個人,做的事、想法、表達等等都不再是你一個人的事實事件,而是關係的事件。在妮可和查理的婚姻中,很明顯查理就從來沒有把夫妻生活中的事件當成是關係中的事。他總是以自我中心,要求家人配合他。事業上劇團一開始並沒有什麼名氣,他就想利用妮可的名字來進行宣傳。
  •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幹擾、壓抑對方自我的?
    今天小胖從言語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在親密關係中,雙方是如何幹擾、壓抑自我的。每個人自我有強弱,但我們都無法完全保留自我。小胖覺得一個人的「自我」能夠被他人幹擾,歸根結底,還是這個人內在的「自我」不夠強大。
  • 「婚姻課堂21」親密關係(一)
    第二十一期:親密關係(一)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前幾天我在網絡中看到一組數據,2019年我們國家的離婚率在逐年上升,這讓我有些驚訝,我們的婚姻怎麼了?我們要如何在婚姻中經營好親密關係呢?今天就和大家共同來探討關於親密關係的話題。什麼是親密關係呢?
  • 日本婚姻新趨勢:前期不交流,老年「卒婚」成潮流,原因令人反思
    正是因為日本男性工作較為繁忙,所以每天早出晚歸,與妻兒的交流並不多,而妻子和孩子的關係卻十分親密,所以等到孩子長大離開家之後,妻子的內心十分空虛。在她們的心中,孩子比丈夫要重要。婚姻前期基本無交流,長時間下去就導致夫妻之間的感情並不和睦,夫妻因此而分居,這種沒有離婚,但生活方式卻與離婚差不多的現象,就被稱為「卒婚」。日本婚姻的這種趨勢也值得我們思考,除了上述原因,這3種情況也是導致「卒婚」的主要原因,夫妻相處時要儘量避免。
  • 《親密關係》值得讀兩遍:尋找永恆的親密關係,就是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是加拿大心理學家克裡斯多福·孟,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撰寫的一本關於愛情、親情和友情的關係中矛盾與衝突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化解,怎樣獲得幸福的鑰匙的經典作品。書中將親密關係的發展過程歸類為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通過對這四個階段的深刻分析,我們可以得到本文開頭所述困惑的解答。
  • 《親密關係》: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在尋找自我
    《親密關係》這本書,我兩年前看過,最近重讀,感受又不一樣。就像張德芬老師說的,這是值得反覆閱讀的書,因為我們生活中總是會遇到許多問題,但我們又那麼健忘,所以需要常常閱讀,提醒自己。(1)親密關係的目的是幫你了解自己伴侶就像鏡子,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清自我。其實所有的關係,都能起到鏡子的作用。只是親密關係,更容易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將問題暴露出來。克裡斯多福·孟說: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的真正動機,在於需求。
  • 《德米安:彷徨少年時》:宗教故事反思下,自我成長與覺醒之路
    自我成長和覺醒的另一個方面是正確認識內心世界,認清自性。自性與神性是一致的,人性中有善有惡,有勇敢有怯懦,有堅定有軟弱,有睿智有愚蠢。它們是相對統一的,共存共生的,我們都必須要認清這一點。在書中辛克萊和皮斯託留斯的對話中,對個性的說明很具體,對我們的靈魂的內涵解釋地非常透徹。
  • 《親密關係》讓愛意在生活裡流動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我更喜歡將「永恆」二字劃掉,永恆這個詞太長久。尋找自我,才是關鍵。如何避免親密關係走向惡化的邊緣,要及時的溝通,用健康的方式交流。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幻滅」也是靈魂送給熱戀中的雙方最好的禮物。它讓雙方能夠有機會正視自己的內心,了解彼此的內心。
  • 親密關係中的錯誤行為,才是你婚姻不幸福的原因
    可是我們很多人在婚姻中,或許是很在意這段婚姻,又或許很愛這個人,但是我們都未曾想過經營婚姻,在婚姻中,我們都以為這個人不會走,那個人不會離開,所以,從沒有注重過婚姻的質量,也沒有在意過婚姻中的細節,導致我們的婚姻關係出現隔閡,最後讓好好的婚姻,產生裂痕,無疾而終。
  • 假性親密關係 | 婚姻如戲,全靠演技?
    但腦鎖有一個好處:讓夫妻「藏身」於親密關係中,不需要成長,也無需改變。固步自封,舒適安全。平克.佛洛依德在詩歌《希望你在這裡》中,描述了「腦鎖」狀態下的愛情:我們只是兩個迷失的靈魂,在魚缸裡遊泳;年復一年;跑在同樣的老地方。我們發現了什麼?同樣的恐懼。
  • 每個人都需要愛,需要親密關係
    這個世界有人悄悄在愛你我是十二,最近在改畢業論文過程中卡頓了,才改好,畢竟這個很重要,也因為在調整心理狀態。趁現在這個時間,把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分享給大家,《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修煉親密關係的方法》,約翰 · 格雷著。這本書是讀了100多頁,後續會儘可能將這本書更完。
  • 性關係最終目的:尋找自我,取悅自我——2021年開篇
    所以說,婚姻永遠是兩個人的事這句話,看起來對,但更複雜的背後是,婚姻可能不止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人加上兩個人背後的家庭,還有各自的成長背景的事情。任何情愛關係背後最後都會回歸到,你是誰,你需要什麼當中來,伴侶也好,愛人也好,其他人也好,最終也都是幫你完成這個東西而已。他人會是你自我的投射,當你是自己的時候,你不會發覺自己是什麼,但是在關係當中你會。
  • 晚婚不婚流行,親密關係缺失,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一個親密愛人?
    所以當今社會上,存在著大量既期待婚姻的美好又害怕因此而萬劫不復的年輕人,他們不僅向親戚朋友求助諮詢,甚至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學習情感經營的課程。《親密關係》一書是加拿大國際演說家克裡斯多福·孟和他妻子在相處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它以獨特的處理方法使很多人將這本書奉為夫妻關係處理的寶典。
  • 從覺醒到隕落——淺談西部世界第三季
    作為「低價值人群」中的一員,社會掠奪了他的大部分資源,系統不允許他擁有孩子和婚姻,僅限於從事體力勞作,限制和社會的交流。但表象是虛假的,真實的他是一名「離群者」,因為行為無法預測,而通過AR和邊緣系統藥物將他的記憶碎片化,從而使他只記住系統讓他記住的事。在這個過程中,他成為了真實社會的囚徒。雖然經歷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實的,但組合起來的記憶卻是虛假的。
  • 在親密關係中,什麼才是女人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發現大體上只要是在男生很在乎女生的親密關係中,女生都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糟心問題。那麼,怎樣才能擁有這段關係中的核心競爭力呢?怎樣擁有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話語權呢?選擇自己比較容易駕馭的關係有的人可能覺得選擇比較容易駕馭的關係還用你說嗎?
  • 在親密關係中,你想過控制嫉妒,培養「同喜」嗎?
    嫉妒也是我們表達關心的方式,能讓人不容易變得冷漠,還能加強自我反思。 雖然偶爾的嫉妒可能的確能帶來上述好處,但我們絕不應該讓嫉妒成為自己性格特徵的組成部分。很多突然產生的嫉妒會令人情緒激動,進而變得怒火中燒和指責他人。這樣的嫉妒嚴重影響我們自我反思,會讓人心生悲哀之情。要想讓嫉妒發揮積極作用,需要同時滿足很多條件。如此看來,我們很難說嫉妒是適用於所有人的催情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