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心目中最精彩的圍攻戰是哪一次?
隨著《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的熱播,劇中的北境首府--臨冬城,成為了很多人的熱議焦點。雖然是魔幻作品的產物,但臨冬城的設計與布局卻源於現實。從技術角度來看,是一座非常不錯的中世紀晚期要塞。即便穿越到我們的世界,也是難以被攻克的堅城。
不信?我們完全可以用大明朝軍隊作為參考,看看臨冬城的防禦水平到底有多厲害!
臨冬城的防禦體系臨冬城其實有著很多的現實原型
在原作者馬丁的筆下,臨冬城被描述為在巨人幫助下修建的城堡。但呈現在所有人眼前的北方大城,其實就是中世紀歐洲要塞的一個縮影。
在臨冬城中,歷史最長的首堡是一座圓而矮小的要塞。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中世紀早期的薩克遜圓形堡壘。這種堡壘往往牆壁堅厚,很容易防備當時的部落民武裝襲擊。雖然作者沒有詳細描述,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整座臨冬城就是從這個原始的小工事開始的。
至今在英國還能看到的 盎格魯撒克遜古堡
臨冬城的主堡則是典型的中古石制建築,其牆壁由花崗巖打造。對於中世紀時代的攻城武器來說,黃崗巖是很難攻破的堅固材料。一般的投石就極難動搖這座堅壘,同時代的早期射石炮也很難發揮作用。雖然可能砸掉某個塔樓,或者動搖一些地段的牆基,但總體而言的打擊效果是非常低效的。
至於臨冬城的外部防禦,也是兩層巨大的花崗巖城牆。其中外城高80英尺,內城更是高達100英尺,上面還分布著很多箭塔。這樣的高度,已經超過了東亞歷史上的絕大部分的城牆。更何況完全由花崗巖製成的城牆,幾乎是不可摧毀的。
臨冬城的兩層城牆與內堡結構非常合理
在19世紀40年代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海軍就使用大量艦炮轟擊廈門炮臺的石壁,但效果非常糟糕。火炮水平遠不如維多利亞時代的明朝軍隊,自然是更加難以撼動。剩下不多的辦法,就是從較為薄弱的城門尋找突破。
不過,臨冬城的大門設有中世紀特色的甕城結構。所以,一旦城門被射石炮或投石機所破壞,入侵者還會立刻遭到守城火力的集中反攻。
早期的攻城炮都是以轟擊城門為主的
從城市北門通向主堡的必經之路上,還有一片非常醒目的「神林」。雖然是一個帶有祈禱性質的場所,卻同樣也有軍事作用。因為中世紀的軍事要塞設計,通常都讓去往主堡的道路彎彎曲曲。一路上塞滿了各種女牆、曲道、槍眼等防禦設施。神林的作用就跟這些防禦設施類似。當對方從北門殺入,這片空地也是守軍狙擊強敵的理想場所。
所以,即使敵人不懼傷亡並攻克外牆,臨冬城仍舊是一塊難啃的骨頭。除去易於埋伏和短兵相接的「神林」外,城堡內一重重的內牆和狹窄的小路也會讓進攻方深感頭痛。在大軍攻到主堡面前之前,一路上都沒法展開優勢兵力。這也是中世紀堡壘巧妙的設計起到的作用。
神林是失守 並不影響臨冬城的主體防禦
最後,臨冬城的規模比大部分東亞的首府城市要小。這也意味著防禦者不需要在城內堆積太多數量的部隊,後勤壓力相對較小。要塞化的城市設計,也非常注重儲存糧食、武器和乾淨的飲水。放在氣候惡劣的北境大地,這樣的布局顯得非常有必要。
臨冬城本身就有地下溫泉,甚至可以通過管道來溫暖室內環境。守軍在長期圍攻戰中的待遇,足以氣死在城外受凍的敵軍。
臨冬城在現實世界也是難以被攻克的
明軍的攻城戰水平 讓人不敢恭維
那麼,明朝軍隊究竟有沒有能力攻克臨冬城呢?在守軍數量充足的情況下,似乎是很難成功的!因為明朝軍隊在歷史上都不是一支善於攻城的部隊。他們幾乎沒有遇到過堪比臨冬城的大型要塞城市,也就很難琢磨出高質量的攻城技術。
明軍歷史上最好的攻城武器,就是17世紀才引進的紅衣大炮。這種武器原本是英國武裝商船上的艦炮,對於設計精良的堡壘沒有太好效果。只是因為明朝軍隊缺乏可靠的攻城武器,所以才將普通艦炮視為大殺器。後來的清軍用上了更多紅衣大炮,明軍防禦的城池也就在炮火中接連淪陷。
明朝最好的攻城武器 就是歐洲二手艦炮
但明朝自身也從未大量裝備過這些武器。在著名的松錦大戰中,集全國之力湊齊的精銳,紅衣炮數量還不及1艘去日本貿易的荷蘭商船。加上臨冬城的城牆都是花崗巖製成,根本不忌憚16-17世紀水準的火炮。
當然,明朝軍隊也不是非要用紅衣炮才能攻城。在王朝建立之初,明軍就多次組織了大規模攻城作戰,其中尤以圍攻張士誠勢力的首府--平江的規模最為浩大。明軍不僅用工事圍困四門,還打造了三層攻城塔。每層都配備弓弩、火銃和被稱為回回砲的投石機,日夜不停的向城內射擊。經過8個月的努力,才破城活捉張士誠。
明朝使用攻城塔的記錄 往往只見於早期
但明軍製造的投石機,比起之前的元朝軍隊來說已經有所弱化。元軍可以使用的動輒石百餘斤的大型投石機,在這個時代已經不見蹤影。所以,明軍所使用的回回砲,只是和弓弩、火銃一起專門掃蕩城牆守軍的輕型武器。至於宋朝人號稱可以用來攻城的床子弩,製作技術也在明初失傳。所以,明軍的攻城技術是起點不高的。何況面對臨冬城的花崗巖外牆,這些武器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明朝還繼承了元朝時期發明的簡單火器碗口銃,並加以改進。從使用方式上來說,更加類似於原始的火門槍而非火炮。根據歐洲的戰爭實踐經驗,早期火門槍對城堡防禦作戰比較有用,但對攻城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因此,這些數目繁多的各式土法火器,對於明朝軍隊的攻城能力沒有太大幫助。連一般的石牆都奈何不了,又如何威脅臨冬城的花崗巖石壁呢?
明朝軍隊曾大量使用的 碗口銃
實際效果略好於碗口銃的 虎尊炮
在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中,明軍都有比較典型的攻城作戰案例,包括在半島面對缺乏火炮等重武器的日本軍隊。明軍曾集中了大量火炮轟擊平壤城牆,但最後還是要依靠強攻才收到效果。在沒有進口紅衣炮的情況下,無論是土法的虎尊、碗口,還是山寨的各類早期弗朗機炮,都不具有良好的攻城能力。加上年代更久的回回砲與床弩技術失傳,使得明軍在大部分時間裡連像樣的攻城武器都拿不出來。
明軍當然還有辦法通過爆破等手段,炸毀木質結構的城門,並派出部隊進行正面強攻。但考慮到大部分衛所兵乃至募兵兵源的低劣質量,形同炮灰蟻附的大規模衝鋒,也很難獲得劇中的異鬼效果。在少量精銳遭到重大傷亡後,餘下的部隊可能就選擇停滯不前。加上明軍的後勤水平也非常低下,很難長時間保持大規模圍城部隊的規模。怎麼看都沒有攻取臨冬城的能力。何況在臨冬城的周圍,不存在大型水系和大規模的人造水利系統。也就是說,連築壩蓄水的非人道手段也沒法實施了。
明軍往往只需要面對平壤這類防禦欠佳的城市
不過,考慮到明朝歷史上的作戰經歷,如此低效率的反應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畢竟,明軍遇到的大部分城市和要塞,連中世紀頂級水準的防禦能力都不具備。
推薦閱讀
溫故而知新:比權力遊戲更精彩的真實版古代圍攻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