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在孩子早期教育當中,父母的精心陪伴才能獲得孩子持久的心理影響力和控制力。
作者:小貓喵喵喵(爸媽進化論主筆)
在大眾的認知裡,女孩乖巧伶俐,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經常無意做出的暖心舉動,著實羨煞旁人。
而男孩,就是那熱不能穿、冷不擋風的皮夾克,屬於誰有誰知道。
其實,這是對男孩的一種偏見,男孩也可以是「小棉襖」。
看似一天到晚休息5分鐘,惹事闖禍一整天的男孩,其實也有善解人意、體貼溫情的一面。
如果父母想他們多展現出與大眾不同的一面,就需要掌握一些正確的指導方法,才能讓我們面前調皮的小男孩,像變魔術一樣展現出他可靠、柔情、充滿魅力的男子漢形象!
不怕男孩鬧,就怕媽媽不懂「鬧」
全球暢銷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曾提到女孩和男孩的區別時說:
「你可以到幼兒園親眼看看。女孩會聚在一起玩,非常快樂;男孩卻只知道瘋跑,就像印第安人圍著野牛瘋跑一樣。他們故意惹女孩生氣,還和同伴打架。」
這就是男孩。
他們沒有耐心,容易情緒激動,有時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暴力的攻擊行為。
他們崇拜英雄,熱衷參與表現自己勇敢的冒險,非要折騰得筋疲力盡了才願意安靜下來。
這樣不同於女孩的舉止,容易讓人們誤會是男孩身體裡的睪丸激素激增在作怪,忽視查找男孩表現異常的真正原因。
一位幼兒園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新來小男孩,入園還沒一周,就被告狀十幾次。
他媽媽氣得站在班級門口,訓斥男孩:「我真的一點都不想來幼兒園接你,誰家孩子像你一樣啊!還不快點跟老師和同學道歉!」說完,就準備動手打孩子。
幸虧老師及時阻止了媽媽的行為,單獨和媽媽進行交談。
建議媽媽調整一下自己非打即罵的教育方式,嘗試著理解孩子惹事的動機,用接受的心態,讓孩子感受媽媽的包容和關愛。
哪怕孩子第一次不願意開口表達也沒有關係,只要媽媽能夠儘量保持耐心的態度進行溝通和引導,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
有研究表明,媽媽的溫柔細語和喜形於色的鼓勵,會帶給孩子安全感,令他們的大腦得到充分的發育,睪丸激素水平也會大幅降低,成為男孩掌握與他人交流的關鍵力量!
果然,沒多久,男孩用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改變。
他不再惹是生非,也樂於嘗試著和小夥伴友好相處。因為,在他內心深處,自己不再是孤單一人,最信賴的媽媽不但懂他也深愛著他!
這是他安心改變的底氣和勇氣!
忙碌的爸爸,
也可以成為男孩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有人說,現在的父親工作太忙,容易導致男孩過於依賴媽媽,養成陰柔、懦弱等不可逆的性格問題。
畢竟,媽媽再重要,爸爸才是男孩成長的榜樣。
例如樊登讀書的創始人,經常會在講書中提到自己和兒子之間的故事,他說:
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在地鐵上聽到「終點站,土橋方向」,很好奇土橋在哪?他為了滿足兒子的好奇心,就答應學校聖誕節晚會結束後,帶兒子去看土橋。
兒子高興極了,整個晚上不停地跟老師說,我要去看土橋了!
老師莫名其妙,不明白去看什麼土橋,竟然讓小朋友這麼高興。
哪怕後來到了土橋發現並沒有橋,他也依舊滿足。
因為爸爸願意陪伴他去探索,也願意重視他的想法,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就算因為工作原因,樊登不得不經常出差,他也沒有「丟下」兒子莫名失蹤。
他會在出差前和孩子好好聊一聊,爸爸為什麼出差?去哪?然後和孩子一起在地圖上找出來;
當不在家的時候,他還堅持一天給孩子一個電話或者帶孩子參與自己的工作。
這讓孩子心目中父親的形象更加立體且豐滿,甚至會在了解爸爸的過程中產生出一種喜歡和崇拜之情。
如同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說:父親,是孩子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親對男孩有著絕對的吸引力,男孩通過和他的相處,不斷地去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
在和父親的對比和憧憬中,開始嘗試著有意識的進行自我認知和潛移默化的學習和改變!
讓自己成為心目中完美的男性的模樣!
養好男孩,
需要父母有「雙打」的良好配合
閨蜜說,如果生了男孩就給爸爸帶,這樣男孩才會有陽剛之氣,不會娘。
閨蜜的想法是好的,但現實卻是:養育孩子,從來就不是父親或者母親一個人的事情。尤其是男孩,母親的感性和父親的理性的愛,才是他們成長中最好的助力!
在看《小孩的神秘生活》的時候,我被裡面一位叫堯堯的4歲小男孩深深吸引了。
節目開始,老師讓一名女孩做班長,組織其他小朋友一起做自我介紹。
有幾個男孩子不服,他們把女孩困在中間,圍攻她:「你什麼都不是!你就是一個小孩!」
嚇得小女孩無助地縮在角落裡哭了起來。
原本嗓子有些啞的堯堯,見此情景,忍不住地拍著大腿,竭力出聲維護:「行了!夠了!聽班長的,誰還說話我看!」那霸氣十足的樣子,瞬間讓幾個調皮的小男孩秒慫。
還有一次,堯堯和另一名女孩玩「蒙面貼尾巴」的遊戲。女孩太小,不能迅速接收到堯堯傳遞給她的信息,急得堯堯大吼大叫,竟然把女孩兇哭了。
這件事換成其他男孩,都會怪女孩「都是你的錯,哭什麼哭」。
但是堯堯沒有,他先是幫助小女孩一起完成遊戲,然後再替小女孩擦乾眼淚,安慰她說:「我不是兇你,我大聲是以為你聽不見我說話,才聲音大了點。」
最後,兩人相視一笑的模樣,連觀察員都暖哭了。
網友更是狂發彈幕「示愛」:堯堯的家教一定很好,這麼有愛的孩子,父母一定付出了很多!
記得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孩子早期教育當中,父母的精心陪伴才能獲得孩子持久的心理影響力和控制力。」
深以為然。
日常生活中,堯堯的媽媽耐心細緻,經常陪伴孩子做安靜的事情,例如學習方面的引導;爸爸體力充沛,就經常陪伴孩子玩耍,例如角色扮演等。
他們都用屬於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和輸出對孩子的愛,而孩子不但接收到了,也學著父母的模樣,無條件地將這份愛回饋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幸福得媽媽都忍不住感嘆:「堯堯人雖然不大,但經常是會主動幫助我們,就好像刻在骨子裡一樣。」
但其實,真正刻進孩子骨子裡的東西,正是父母對他的愛,溫柔細膩、堅強勇敢、善解人意、聰明懂事。
試想一下這樣一個溫暖又可靠的男孩子走進社會,會有誰不喜歡嗎?
由此可見,身為父母的我們,不要把養育男孩看成是爸爸或者媽媽專屬事情,也不要用「男孩就是這樣」的單一視角去看待孩子,而應該用父母不同的愛去肯定、支持他們。
讓他們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認同自己,將自己無處安放的精力變為珍貴的勇氣、堅定的毅力和共情的能力。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走得更順、更遠!
作者簡介:小貓喵喵喵,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籤約作者,國家一級人力資源師。堅信沒有理所當然的成功,只有日復一日的努力,夢想能陪伴孩子長大的同時,再感受一次成長的喜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